教师之友网
标题:
值得玩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相矛盾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28 19:32
标题:
值得玩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相矛盾
值得玩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相矛盾
□ 湖北省华师一附中特级教师 周文涛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很值得我们玩味。例如,一方面人们对孟子“威武不能屈”津津乐道,并视其为“大丈夫”的重要标准;而另一方面人们对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也不吝赞美之词,认为他不失英雄本色。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体裁,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航
作文审题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本段材料实际是一段评论性的文字,第一句是“领起句”,也就是材料的关键句。句子中的关键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有趣的现象”和“值得玩味”,这在审读选择上不会有什么困难。难的是“有趣的现象”该作如何解释。好在有一个“例如”将这个抽象的“有趣的现象”具体化了:人们一方面肯定“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又认为“甘受胯下之辱”的人也是英雄。这就是“值得我们玩味”的东西。 “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怎么就可以受“胯下之辱”?我们对此能“玩味”出什么来?这就是该作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写作点拨
有的同学仅仅着眼于材料中的一个例子行文,那就还没有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有趣”之处,对题意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要写好作文,首先,我们还须对材料作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这段材料的性质是什么?它其实展示的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显然,这才是命题人强调的“有趣”之处。那么随之而来的就需要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即要完成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矛盾现象?它们是否也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如果我们完成了这两个思维过程,我们就能真正掌握命题材料的精髓,作文才不会偏离题意。
素材必备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2.“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3.司马迁因为替打了败仗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下了监狱,随后被处以宫刑。宫刑是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备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就是要写一部历史巨著的夙愿,因此忍辱负重,专心著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划时代的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位居前“四史”之首。
范文一
有趣的文化悖论
□谢翱
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而被人们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好像是同一现象,按照传统文化的解释,却往往推导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让人无所适从,例如刚与柔、进与退、取与舍、祸与福等等。
其实,这种有趣的现象就是文化的“悖论”。而中华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性涵盖了事物互相矛盾对立的两面,显现了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非常值得我们玩味。
文化之所以出现“悖论”,往往是事物处在不同的条件下显现出了不同的矛盾侧面。你看,一方面人们对孟夫子的“威武不能屈”津津乐道,并视其为“大丈夫”的重要标准。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刚”的一面,鼓舞人们不畏权势,勇于抗争。而另一方面,人们对韩信甘受“胯下之辱”也不吝赞美之词,认为他不失英雄本色。在这里,传统文化展示了它“柔”的一面——像水一样,柔能克刚,坚硬的石块在流水的作用下,也可以变成圆滑的鹅卵石。人其实也是如此,有时必须“刚”如刘胡兰,有时又必须“柔”如太史公——暂时的低头是为了明天把头颅昂得更高!
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悖论,而传统文化则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应对。
环境确实能影响人的成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成了千古佳话,今天的家长们为孩子“择园”“择校”也出于对这一传统的认同。但现实环境暂时无法改变怎么办?传统文化又给我们出招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你仍可以成材,与众不同。陶渊明生活在浊世,但他绝不同流合污,“心远地自偏”,保持了靖节先生的千古高风。
同样,“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也被许多人奉为圭臬,因为汉高祖就是凭这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不辞而别,逃离鸿门,成就了大汉王朝的一统天下。但传统文化又及时提醒我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不修,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三国才子杨修就是前车之鉴!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是儒家圣人给我们的谆谆告诫,所以投江的屈原被万世钦仰,一身正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文天祥也在中华史册上彪炳千秋。但传统文化又告诫我们“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系辞下》),就是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所以,越王勾践愿身为奴仆,卧薪尝胆,司马迁愿就腐刑而无愠色。为了心中的理想,有时屈辱地生比轰轰烈烈地死更加难能可贵!
人生在世,各有其志,各有其能,各有其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传统文化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在不同条件下,该如何选择,如何作为。也许这里没有通用公式,但只要我们分清了不同情况,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借助古人的智慧,在悖论中寻求统一、赢得成功!
【点评】 本文在审题时完成了两个思维转换,实现了两个飞跃:一是完成由具体材料到抽象规律的转换,实现了“形而上”的理性飞跃;二是完成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转换,实现了由此及彼的联想飞跃。所以文章兼有“理趣”和“机趣”。“理趣”体现在作者能从材料提供的一个事例中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看似文化“悖论”,其实是“中华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性涵盖了事物互相矛盾对立的两面,显现了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这一结论高屋建瓴,显示了一定的理论水平。“机趣”主要体现在作者写作时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而又紧扣题旨、开合有度上,显现了作者联想能力的“机敏”和驾驭技巧的“机智”。因此,尽管文章是议论文,读起来并不觉沉闷。
【模拟评分】内容25分+表达23分+创新8分=56分
范文二
视 角 ——老师的日记
□许超
小记:毕业前夕,我的古代文化选修课老师送给我一叠厚厚的稿纸,说是留给我做纪念。晚上在家展开细读,原来是老师的几则日记——往事仿佛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
少年,翻开你们面前这本厚重的大书吧,你们将欣赏到那来自遥远时空的瑰宝——它叫“传统文化”!
看着你那微颤的双手,我知道那是紧张;而迎着你那痴迷的目光,我知道那是坚定!
二
从你翻开扉页到如今,已经整整三天了。看着废寝忘食的你,我确实心疼;而瞥见你炽热的眼眸,我又释然了——有什么比探求古代文化的奥秘更让人着迷的呢?
“老师,做人做事一定要顶天立地,‘威武不能屈’,像文天祥一样,一身正气,绝不能让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你手捧着《孟子》,激昂地对我说。
我仅仅是笑笑。看着你认真的神情,我仿佛看到你给“亚圣”深深鞠了一躬,那是你对孟老夫子“浩然正气”表达由衷心折的敬意。
“少年,休息一下吧,也许一觉醒来还会有新的发现呢!”我轻轻拍了拍你的肩膀。
三
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看着你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我所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狂热,我确实十分欣慰。
今天课间,你蓦地放下手中的书,走到我的面前——
“老师,我错了。”
“此话怎讲?”
“‘威武不能屈’其实还算不上大丈夫,”你神情严肃,“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像韩信一样。”
“为何?”
“只有能屈能伸才能成大器,立伟业,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这是何等气魄!‘小不忍则乱大谋’啊,老师,我说得对吗?”你清澈的眼眸像一泓山泉。
“你说的真的就对吗?”我笑着反问道。
你疑惑了,不解地望着我。
四
三天,又是三天。你时而埋头苦读,口中念念有词;时而仰面凝思,眉头紧锁;似乎完全忘记了身外的世界。
今天,我才看到你的眉头舒展开来,一抹微笑浮现在你的嘴角。一下课,你就站起身,来到我的面前:
“老师,我懂了。”
“懂什么?”
“威武不屈的人和韩信都是大丈夫。”
我依旧笑着看着你。
“只是我们需要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他们。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也不能从一个角度来下定论。老师,我说得对吗?”
“孺子可教也!”我望着你,笑着说道。
五
春夏秋冬。
看着你仍然如饥似渴地读着那本选修教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我欣慰;听着你一次次侃侃而谈,我高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现在你的很多见解,我都没有想到。少年,也许我也需要换个视角,重新审视你了。
【点评】 本文的亮点在于形式的创新。“我”的故事,让老师写出来;“我”的觉悟过程,让老师见证。少年的勤奋纯真,老师的深沉温厚,都有立体感。一个看似理论性极强、思辨色彩浓烈的作文材料,作者偏偏选择了记叙文的形式来表达——而且是“日记体”,不落俗套。“我”思想彻悟的三重境界,颇具禅意,跟表现传统文化的主旨较为契合;而文中亲密无间的师生感情,又带有较为鲜明的当代印记。
【模拟评分】内容23分+表达23分+创新9分=55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