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课文用典常用的五种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3-4 09:13
标题:
课文用典常用的五种方法
课文用典常用的五种方法
范维胜
中学语文课本中用典较为普遍,有时一篇之中用典竟达五六处。本文拟就从用典方法的角度,撷取课文中使用的典故一二分析之。
归纳起来,课文中用典的方法有五种。
一、明用
所谓明用,即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亦即把典故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用典即为明用。
“比干多窍”之典见于《史记.殷本纪》纣王残暴淫乱,比干极力劝谏,纣王大怒:“我听说圣人有七个心窍,将比干剖腹,看看他的心窍。”古代以为人的心腹(心窍)越多越明,传说圣人有七个心眼,是最聪明的人。黛玉在“红楼”中心眼最多,与比干相比还多一窍,可见其聪颖过人。后来只要是聪慧的人,人们就将其与比干并论,甚或以比干称之。“西子病美”一典出自《庄子.天运》的东施效颦,西施是古今称道的绝代佳人,其病态之美更是举世无双。“红楼”中的林黛玉身体孱弱,“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又美艳如“姣花照水”,曹氏言之比西子更胜三分,可见黛玉的病态之美堪为旷世佳人。后来人们即称美貌的女子为西施。
二、暗引
所谓暗引,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字面上很难看出来,它所表达的思想暗含在典故之中,比较迂曲难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典即是暗引。
“廉颇善饭”一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当辛弃疾使用这一典故,是他看到韩侂胄北伐失败,北敌入侵之惨景,自己想为国出力,而主政者却不任用他,从而抒发自己不被人知,不为人用那种壮心不死的悲愤心情。如果不能准确辛氏写词的背景和动机,单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是体味不出作者的用意的。
三、正用
所谓正用即是典故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即是典故的正用。
“苌弘化碧”一典见于《庄子.外物篇》:“苌弘杀于蜀,藏其血,化而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了青绿色的美玉,以示其死之冤。“望帝啼鹃”一典见于晋代张华的《禽经》,传说蜀国国王望帝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处西山而隐”,死后魂化杜鹃,啼声非常悲凄,鸣其所为之屈。《窦娥冤》中,关汉卿运用这二个典故,意在表明窦娥的死是冤屈的,要将其冤屈昭雪人世。
四、反用
所谓反用,就是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意思,亦即反其意而用之。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即是反用典故。
“王孙自可留”这一典故出自《楚辞.招隐士》。原文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本来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刘安招纳隐士之辞,王维反用此典,表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五、借用
所谓借用,就是借典故来表示另一种与典故无关的事物。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高僧坐化”一典即为借用。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