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民国教育给我们的借鉴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3-8 10:47
标题: 民国教育给我们的借鉴
民国教育给我们的借鉴

源自《语文报·高中版》2009年第32期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时期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

比如说教育法规。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寒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

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

比如说教育理念。民国以来,中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是个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者,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人。”张伯苓常说,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到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在他的倡导下,南开中学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这些社团为“教育立人”创造了载体,值得一提的是南开的剧团有“话剧的摇篮”之美誉,曹禺、黄宗江等人都是从南开走上话剧道路的。

再比如说教材。民国教科书的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地区性,各地区在编纂教科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报教育部审核即可;二是它的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廖世承等,由他们来商定给小学生编课本,自然也就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

向民国教育学习是犯了“左”倾错误吗?窃以为,非也!敢于承认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代表着大胸襟与大气度,更是成熟与自信的表现。当年民国教育格局的形成,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教师博览》。薛林荣 / 文)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