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西学东渐第一校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3-10 22:08
标题:
西学东渐第一校
西学东渐第一校
作者:马联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商厦林立的上海徐家汇商圈,有一所创办于1850年、名扬中外的学校——徐汇中学。在一个半世纪的沧桑风雨中,这所西学东渐第一校在自身的曲折发展中,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变幻。
两教士创办徐汇公学。南格禄是一名原籍法国撒丁岛的天主教士。在清朝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夏,与艾方济受耶稣会总会长罗当的指派,以耶稣会会长的身份来到上海滩。
1849年,我国遭受特大水灾,北方的黄河决口,南方的长江泛滥,数以万计的苏南浙北的受灾难民涌入上海避难,顿时使上海市面处于极端混乱之中。当时的上海县政府动员所有的善堂,以最快的速度安置难民。其间,上海的教会也在赈灾工作中出了力。
就在这一年,南格禄从徐家汇的一个姓徐的教友处获得一块土地,造起茅草顶房屋,建立了上海耶稣会最早的会院,吸收了第一批12名逃难儿童入学。第二年,该校学生增加到30多人,遂被正式取名为“圣依纳爵公学”。因为该校地处徐家汇,又是一所义务学校,所以也称为“徐汇公学”。1851年,马相伯入徐汇公学,入学时学生增至40名,教员4名。学校依照中国教学传统,开设了国文课程。6年后,南格禄被任命为江南教区会长,但他尚未上任即去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3-10 22:08
意大利那不勒斯耶稣会会士晁德莅,转入法国耶稣会后,于1848年奉派来到上海,居住在徐家汇。他刻苦钻研汉语,熟读儒家经典,被后人称为汉学家。1850年晁德莅升为神父,1852年被任命为圣依纳爵公学校长。在他后来的22年生涯中,有15年担任该校校长,被称为徐汇公学的真正创始人。
郑逸梅应邀执教徐汇园。几十年来,补白大王郑逸梅短小隽永的补白文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年轻的郑逸梅在同乡的寓所遇到徐汇公学的教务主任王守璇,两人一见如故。王守璇深知郑逸梅才华横溢,力邀其到徐汇公学任教。而郑逸梅也素知该校执教的大都为士林耆宿,因此不敢贸然答应。经不住张家树校长以及王守璇的再三邀请,郑逸梅才终于走上徐汇公学的讲台。
郑逸梅在学校里受到温暖友善的待遇。每一学期开始和结束,必有盛宴款待。校方为教师设想得真是无微不至。每月发薪水时,校长必亲自携款至接近教师办公室的地方,按名单由工友依次邀请教师前来领取薪水,校长则对教师一一加以慰问,并就学校或学生等问题交换意见,诚恳地听取建议。
徐汇公学教的虽然是法文、拉丁文,但依然以国文为主,所以每天清晨各班第一节都上国文课。当时,郑逸梅的家距离徐汇公学很远,天没有亮就要出门,否则第一节课会赶不上。另外,王守璇很重视学生的作文,见郑逸梅才学超人,并时常有文章见于报端,便见一篇剪一篇,贴在布告栏内向学生示范,这对学生的写作很有启迪作用。
“院士榜”星光闪耀励学子。在徐汇中学重德楼大厅弧形的墙面上,有一块“院士榜”,虽然只有小小的7平方米,但它像一组闪烁的星座鼓舞着徐汇园里的莘莘学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拥有一连串的头衔,诸如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魏敦山说,他的源源不断的设计思路得益于他喜爱的绘画、摄影、京剧、登山、游泳等业余活动,得益于他在徐汇中学的学习生活。
当年,他在徐汇中学读书时,就爱听京剧,特别喜欢周信芳的麒派。在学校里,他曾扮演过《玉堂春》里的蓝袍官,演过《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尽管是逢场作戏,但他却非常投入。有一次,在儿童艺术剧院,他还有机会与京剧梅派艺术传人史敏合作演出《打渔杀家》,他演肖恩,史敏扮肖桂英。魏敦山感到京剧的脸谱非常有意思,凭借着夸张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线条描绘人物的性格,增添强烈的视觉效果,难怪会被誉为“心灵画面”。脸谱给了魏敦山深刻的影响和启发。魏敦山走上建筑师岗位后,发现建筑物与脸谱非常相似,同样讲究对称、轴线、图形的变化,青少年时代的兴趣爱好竟然对他后来的建筑设计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马联芳)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