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麦羹堂”之由来 文/萧晓山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18 21:05
标题: “麦羹堂”之由来 文/萧晓山
“麦羹堂”之由来



    孝感有座萧氏祠堂,叫“麦羹堂”,民国七年修谱时曾以其堂号命名为“麦羹堂本”,但此“麦羹堂”有何典故呢?一直没有其解。而且还不懂装懂的胡诌为几句:“族谱书 ‘麦羹堂’,则应是迁徙之苦,耐麦羹以生存,昔日的荣耀依然难免流离失所,艰苦奋斗才是发展之道,故而迁徙来孝后以‘麦羹堂’命名”。
    幸好2009年底,应江苏省丹阳市历史研究会会长、原副市长杨训先生的邀请,为齐梁帝王故里正名,要组织一次大型的海内外萧氏族人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萧氏时志》新闻发布会,我作为萧氏宗亲会的发起人和萧氏历史的研究者,特邀前去协助,在十来天的生活中,杨训先生如数家珍的介绍丹阳名吃,提及“麦羹”,使我顿然而悟。
    《南史•卷七•梁本纪中》云:“帝性淳孝,六岁献皇太后崩,水浆不入口三日,哭泣有过成人,及丁文帝忧时,为齐随王咨议,随府在荆镇,以病闻,便投劾星驰,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帝形容本壮,及至都,销毁骨立,亲表士友,皆不复识。望宅奉讳,气絶久之,每哭辄欧血数升,服内,日惟食麦二溢,拜埽山陵,涕泪所洒,松草变色。及居帝位,即于钟山造大爱敬寺,青溪边造智度寺,于台内立至敬等殿,又立七庙堂,月中再设净馔,每至展拜,涕泗滂沲,哀动左右。”
     公元491年,因齐武帝萧赜思念其已死之子鱼腹侯萧子响,令致使子响死的萧顺之深感忧惧而病重,时龄60多岁,远在荆州的萧衍闻讯便星夜策马朝家奔驰,生怕父亲临终难见面,所以风雨无阻,不及饮食,及至赶到南京时,形销骨立,瘦骨嶙峋,整个人都变了样,亲朋好友都认识不出。闻见父已薨,望着老屋、捧着父亲的遗像,气绝晕死好半天,后又扶柩回到故乡丹阳建陵,安葬其父,每哭则吐血以升计,在其三年服内,惟因其日食大麦羹二碗,得以保全性命。这种“大麦羹”一直流传到现在,在丹阳也成了调理养生的名食。
     为了纪念梁武帝孝事父母之事,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大麦羹,所以我们迁徙来孝感的这一支系中,有学识者借其典故,结合孝邑之名,便将祠堂命名为“麦羹堂”。
      这也许才是“麦羹堂”的真谛吧?
                                                            萧晓山  2010/4/1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19 13:21
孝感市民间音乐的“孝文化”内涵



作者:程瑞璋
   
  “孝”,即“孝道”,也作“孝悌”之说。“孝”,作为人的一种“思想”、“品质”、“行为”或“道德”,它乃“天之经、地之义、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是人的循规蹈矩之典。在封建帝王时代,“孝”作为一种“根本”,诸帝王曾以此治理国家。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它包含着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孝感市民间进行的、凡是以“孝”为核心内容的各种民俗活动,无不刻有“孝文化”的印记,也无不渗透着“孝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孝感市民间的“孝事”活动和民间音乐的表现方面,着重谈一谈孝感市民间音乐古代的“孝文化”内涵、现代的“孝文化”内涵以及民间音乐的孝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三方面叙叙个人之浅见。
  一、孝感市民间音乐古代的“孝文化”内涵
  孝感市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县在明代时,就曾有一个建制为一百一十九人的大型民间乐队,乐器总共有十七件,其乐器编制为:钟十六、磬十六、  □一、 □一、建鼓一、搏拊一、琴六、瑟二、笙六、  六、凤箫二、横笛六、埙二、  二、麾一、翟  合四十八、节引二。从这种比较齐全的民间乐器和庞大的演奏队伍来看,孝感市在古代,其音律文化就非常发达。
  民间音乐来自民间,源于生活。然而,民间音乐更服务民间,也为生活所用。古代的孝感市,其民间音乐的演奏活动,大量地表现在民间的以“孝”为内容的“孝事”活动中,下面举出几个以“孝”为内容的“孝事”活动,管窥孝感市在古代民间音乐的“孝文化”内涵。
  (一)“孝亲”与民间音乐
  “孝亲”,即是孝敬父亲、母亲。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对给予了自己生命的父母发自一种天性的、自然的、虔诚的、非常纯朴的爱。“父母在,不远游”,对父母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后祭之以礼”,这乃古代孝感人孝敬父母的一种天职、本能、为人之道和做人之德。古人尽“孝”,在父母的一生中,必为父母操办两件大事:
  1、庆寿
  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这是孝感民间名言,古代人寿命较现代人短,在一般情况下,当父亲、母亲年到花甲之时,儿女们就开始为其父母操办六十寿庆,名曰:“做寿”。他们择吉日,选良辰,请亲朋,告族人,在老人寿诞之日,请来道士念经文,也请来乐师做大乐,请父母坐高堂,“孝子贤孙”于堂下,顺其年龄大小辈份高低,一一下跪叩头作揖,乐师做大乐,吹起唢呐、长号,演奏“万年欢”、“大开门”、“背工调”等民间曲牌,满屋喜气,热闹非凡,此曰“拜寿”。拜毕,即摆寿宴,全体客人入席,乐师们坐于堂下,他们横吹竹笛竖吹箫,奏起唢呐和笙管,演奏伴宴曲“细乐”(“细”即“小”义,“细乐”也称“雅乐”),一曲“庆寿调”、二曲“锦壁风”、三曲“小开门”、四曲“柳叶青”……,曲曲优美动听。乐师们运用他们高超的演奏技巧,常常迎来客人们的阵阵掌声。民间器乐的演奏,确实能把庆寿活动推向更高潮。
  古代人为父母做寿,从六十岁开始,为十年一庆,即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逢十庆寿,这是后人对父母的重“孝”,也是历代下传的规矩。
  2、葬礼
  孝感,在古楚时期,乃楚国北疆之边。楚人从巫,信奉鬼神,这是楚人的一大特点。因此,古楚以来,孝感人就非常信仰神灵,特别注重祭祀亡父亡母,人们自觉遵从父母在世要“行孝”、父母去世要“戴孝”、年年祭祀要“追孝”的为人准则。父母去世了,儿女们则认为老人登入了“仙境”,成为了“神灵”,这是一种“白喜事”,做儿女的定当厚葬。为此,特举行一个盛大的“丧葬庆典”活动,请来道士做道场,三、五个道士身穿道袍,主唱者手拿“引道佛”,众合者奏着锣、鼓、梆、钹,唱着“报母十重恩”,“十月怀胎苦”等“孝道”歌,为逝去的老人“抄度亡灵”。又请来乐师,为老人举行“丧葬礼仪”。金鼓齐鸣奏“大乐”(“大乐”乃音亮最响的音乐,与“细乐”相反),长的喇叭、短的唢呐,吹起“鬼神曲”、“阴间归堂”、“抬府归山”等曲牌,琴、笛、簧、管,锣、鼓、笙、箫,全乐高奏,伴着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们,在“礼事先生”一声声的“叫礼”声中,前三拜,后三拜,好不热闹。许多有钱的人家都讲排场,吹打奏唱尽兴地闹,直至自感尽了“孝”为止。
  古代的孝感人民,勤劳、耿直、憨厚,他们孝敬父母,以“孝”理家,此为美德。民间音乐,作为孝感人民敬亲、尽孝、抒发情感的一种古朴、优雅的器乐,而受到广大孝感人民的欢迎。
  (二)“孝道”与民间音乐
  “孝道”,是为“天地之孝”、“四海之孝”、“人间之孝”或“政治之孝”。它包含着“亲亲”、“亲人”、“爱国”等中华传统美德。“孝道”也是对自然界、人世间的一种“公孝”,它是以一种心灵的祈祷、美好的愿望,祈求苍天神灵保佑人间,赐福给人间,给人间消灾消难,同时,也是希望人间太太平平,以人民安康为目的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普爱”。
  孝感市在解放前,人们的“孝道”之举,乃是以信仰神灵为愿望,年复一年地举办各个时节的祭祀活动。一年中的祭祀活动大致有:春节闹年、清明庙会、五月端阳、七月中元、八月中秋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孝感市民间,在春节通常要开展各种盛大的庆祝活动,如唱大戏、玩龙灯、蚌壳精、虾子灯、耍狮子等。演奏“吹打乐”和“锣鼓家业”,更是春节中的一项主要节目。农村里,通常以村塆或宗族为单位,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锣鼓乐声和吹打乐声天天不断,此为“吹管乐打击乐迎春接福,除旧岁庆新春喜气洋洋”。除了欢庆之外,家家还要供祖先,户户都要“出行”,每家户主于正月初一零辰,在自家门前,面朝东南方向,点香燃蜡摆供品,告苍天,求神灵,保佑全年岁泰平安。
  三月清明做庙会,五月端阳赛龙舟,七月中元祭祖先,八月中秋赏月饼庆丰收等盛大的祭祀、庆祝活动,都是一种“普爱”和“公孝”活动,其目的是“求神赐福”。活动的内容,一是道士做“道场”;二是乐师奏“大乐”。做道场,则是族长带领全族人丁,于本族祠堂、寺庙摆设香案,道士唱教歌做“打醮”(道场中的一种),“安顿”各路神中“诸侯”;奏大乐,乃是请乐师吹奏大打大吹之乐,用音量最响的乐器,演奏欢快喜庆的曲牌,如“万年欢”、“步步高”、“灯笼杆”、“大登殿”等锣鼓大乐,热热闹闹地闹它三天、两天。
  从上述活动内容来看,凡是以宗族为单位举办的集体祭祀活动,都是“普爱”、“公孝”活动,人们以此表达愿望,寄托哀思,慰籍生灵。
  二、孝感市民间音乐现代的“孝文化”内涵
  (一)“孝敬”与民间音乐
  “孝敬”,主要是指儿女们孝敬父母,这一点与古代孝感人的行“孝”原则是完全相同的,即父母在世“用心侍奉”,父母离世“重其哀悼”。父母在世时,后人们敬老、爱老,以让老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轻松、愉快为准则,一旦父母如哪里不舒服,儿女们大都行孝有方,买营养品、买补药、买理疗器、送治疗仪,为老人治病疗疾,促进老人身体健康,使得老人们晚年一片夕阳红。倘若老人们思儿想女,在现代高科技的社会里,其远在外面工作的儿女们,三天两天回一个电话,问寒问暖问病痛,爸爸妈妈叫几声,甜得老人们乐不可吱,更喜得老人们合不拢嘴。
  一旦父亲或母亲去世了,儿女们更重其哀悼。在当今的社会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哀悼亡父亡母的方式已有所变化,祭祀活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了。老人去世,是一种“白喜事”,除了按照传统规矩请道士为老人“开路”外,更重要的是,请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乐队,举办一场比较高雅的音乐会,突出现代人的艺术品位,提高其文化内涵。
  今天的孝感市人,举办“丧葬活动”的形式也改变了。首先是活动内容的改变。不光是举行以“哀”为内容的悼念、祭祀仪式,更主要的是加进了“乐”的内容,把丧事当喜事办,让人们尽情地“乐”一回。
  二是民间乐队庞大了,乐器更新了,乐器的品种也齐全了。为了更好地体现其“乐”,乐队既演奏民间乐器,又演奏西洋乐器,近几年又增添了架子鼓电声乐,同时,也增加了演员上场进行演唱,唱京戏、唱汉戏、唱楚戏,也唱通俗歌曲,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是乐队演奏的内容入时了。过去只是演奏传统曲牌,而现在大乐队演奏的是中外古今名曲、时尚歌曲和流行音乐等器乐曲。乐曲的时尚,内容的齐全,给逝人子女、儿孙带来慰籍,减轻辈痛;也使得听众倍感新鲜,带来乐趣。
  (二)“孝治”与民间音乐
  “孝治”,就是以“孝”来治理国家,以“孝”来振兴民族,以“孝”发展社会。“孝治”, 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动力,也是一种大略,一种治国之道也。
  现代孝感人的“孝治”观,其表现的主要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至敬至爱;二是个体对集体以及对社会所付出的能量,对建设国家所作的贡献;三是人心向荣,谋求发展,企盼民族兴旺,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等等思想灵魂领域里三个方面的升华。下面以两种活动举例说明。
  1、农村里的庙会活动
  农村里的庙会活动,最主要的是“清明”时节的庙会。三月清明,万物复苏,家家户户,上坟扫墓。清明之日,各村各塆,摆酒设宴,烧香祭祖,求神保佑,赐福后荫,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民间乐手,各路“诸侯”全出动,洋鼓洋号扬声器,笛管笙箫大喇叭,大堂鼓,对子锣,吹吹打打,弹弹唱唱,热烈高奏,很是热闹。各宗族人敬各宗族神,各乐队奏各乐队自己最拿手的乐曲,各乐手演奏各自最擅长的乐器。其乐队,有奏传统曲牌的民族吹管乐队;有奏现代革命歌曲的中西混合乐队;还有演奏流行歌曲的电声乐队。品种齐全,花色各异,想听什么便有什么听。在使人们从音乐声中得到愉快的同时,还能达到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净化人们灵魂之目的。
  2、城市里的庆典活动
  城市里的庆典活动,包括有:各种开业庆典活动、各种节假日、纪念日的庆典活动、产品展销会活动、产品宣传车以及旅游观光中的器乐展演等活动。
  在现代各企业中,人们都比较注重企业形象,一遇开业庆典,除了考虑要请哪些领导、哪些客人外,恐怕最主要的,是考虑到要请一个象样的乐队,为其庆典争光争色;商家要开产品展销会,首先也会想到请一个大型的管乐队来热闹一番;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也少不了享有自己本地“土特产”之称的民族乐器进行展览演奏,以此吸引客人。广大企业,都会运用举行器乐演奏这一形式,达到既增强其自身的广告效应,同时又开展了一项高雅的娱乐活动,还能借此提高举办者的文化档次,可谓一举多得。
  当前,开展上述这些活动,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大合奏、齐奏、独奏等。其演奏方式,大多为立奏和坐奏。有的也根据需要,坐在宣传车上游奏。总的来说,有民乐的参与,企业形象好,文化档次高,举办活动多,品位上台阶,产品销得快,效益大提高。
  三、孝感市民间音乐“孝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孝感市是一个拥有500多万人口和二十六个民族的中等行政区域,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这乃是孝感人民的“事孝”之德。孝亲敬老,以礼待人,与人为善,理应发扬光大。今后,勤劳善良的孝感人民,更应继承好祖辈的优良传统,弘扬“孝文化”,开发“孝资源”。
  民间音乐,是孝感人民的“事孝之乐”、“行孝之法”、“孝治之宝”、“孝道之大略”。广大的孝感民间乐人,对此应很好地加以研究,承前启后,推陈出新,致力于改革和发展。一是在继承民间音乐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旋律化改编,使它适应今天的社会需要,让现代人愿意听,乐于接受,使古老的乐曲在为现代社会服务中焕发新的光彩!
  二是乐器的革新。在保留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大胆地引进外来乐器。所谓外来乐器,即是借鉴孝感市境外少数民族的精典乐器,如巴乌、葫芦丝、冬不拉等,使一些中华民族的好乐器、兄弟民族的特色乐器,来孝感落户,让孝感的乐人奏之,孝感的人民听之,使外来乐器更好地为孝感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三是加强对民间乐班的管理。孝感市的文化部门,应经常开展对本市民间乐手的技术辅导,举办各类器乐培训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帮助他们一专多能,兼学别样,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应关心民间乐手,爱护民间艺人,把他们零散的个体组织起来,建立多个以乡村、社区为单位的民间器乐表演团体,让他们有组织、有纪律、有系统地开展活动,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其能在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全市人民的关怀下,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为孝感市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2009.9.21 华夏经纬网)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