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陶希圣眼中的胡适(3)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20 12:03
标题: 陶希圣眼中的胡适(3)
陶希圣眼中的胡适(3)

西安事变发生时,胡适明确表示不支持张学良。当时国民政府下了三道命令:一、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不能行使职权时,由常务委员代行职权;二、行政院院长一职由副院长孔祥熙代理;三、特派何应钦担任讨逆总司令。有一天,北大教授又在丰泽园聚餐,一向出言谨慎的胡适此时也有点冲动,竟对陶希圣说:“希圣,你们国民党有读书人,否则无法下这种命令,这是春秋大义。”陶希圣说:“我推想这件事处理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可能是戴(季陶)先生。”胡适说:“我不是国民党,我一向反对国民党、批评国民党,但是今天我要加入国民党。”陶希圣说:“你若加入,我做介绍人。”15这件事我们只能当做胡适一时之心情,毕竟后来他也没有加入国民党。而另一次在骑河楼清华同学会聚餐时,东北大学农学院院长金某亦在场,他刚从西安来,急切要与北平的教授们见面。他一再解释说:“汉卿先生见中国无法两面作战,向委员长建议抗日不反共,未为委员长接受,故有此兵谏……”陶希圣回忆,胡适当时就直言相告:“什么叫兵谏,这在军纪上是犯上,是不当的,蒋委员长如有差池,中国要倒退二十年……”16

事实上,西安事变一爆发,胡适当时就有电报并以北平各大校长的名义告诫张学良,“陕中之变……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这与陶希圣后来的述说基本一致。胡适这时作为北平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对国事的态度实际上也代表着更多人的想法。七七事变当晚,北平市市长秦德纯在中南海邀请胡适、陶希圣、罗隆基等人商谈国是。当时宋哲元已避回乐清故里,北平由秦德纯一人勉力维持。秦对众人说:“丰台已经被日本人占了,日军又侵入长辛店演习,情势危急,我们也没有别的话说,只有一句话,希望上面不要听信小报告,相信宋哲元先生和二十九军是可靠的,是爱国抗日的。”罗隆基则接过话头,没头没脑地说:“华北特殊化,形成一个缓冲地区,也是好的。国民党既是退出,何不让各党各派来玩一玩,活动活动呢?”话音甫落,胡适当即指着罗隆基说:“努生,你这是什么话!你知道我一向批评国民党、反对国民党。但依‘训政’时期的约法,国民党行使政权,等于日本的天皇,倘若我们政府要求天皇退出日本,日本人将怎样答复。国民党因为抗日,遭日本逼迫撤退党部,而你们各党各派在华北活动,若是抗日还不是会被日本赶走,如果不抗日,那你们做什么呢?你的话说错了。”17胡适1937年日记自6月21日起即未记,到7月20日才恢复,从陶希圣的这一段记述实可看出胡适当时复杂的心情。

之后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牯岭茶话会,胡适在会外与蒋介石还有过一次单独谈话,这时他已知战争确实不可避免了。8月,到南京后,蒋介石又约张伯苓、胡适、梅贻琦、陈布雷、陶希圣等人在黄埔路官邸午餐。张伯苓一开口就老泪纵横,说自己几十年的努力都完了。蒋见状说:“抗战胜利后,我还你一个南开大学。”胡适则对蒋介石说,张自忠为了北平这座城市与日本人签订停火协议,以免城市遭到敌军的破坏,这件事在国际法与惯例上,是合法的,不应被谴责。又说,“两国作战,一方面作战,一方面还是有交涉,外交部亚洲司高宗武这个人很好,可用”18。9月,胡适去国远行,陶希圣、陈立夫、罗家伦、王世杰等人前来送行,胡适在日记中不无伤感地写道:“坐在星光下,听空中我们的飞机往来,心里真有点舍不得离开这个有许多朋友的首都。”19不久,胡适即奉命出任战时中国的驻美大使,陶希圣这时也离开了北大,从此弃学从政,并在日后卷入一场复杂万端的政治旋涡之中。其间,他两次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写信,倾诉衷肠。

1947年行宪,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院长。后因货币制度改革受挫,翁引咎去职。1948年10月,陶希圣在北平曾与胡适见过面。一日,陶希圣突然接到蒋介石黄埔路官邸的电话,命其立即赶到。蒋发问:“你上次到北平去,胡适之先生对你说什么?”陶希圣说:“胡先生只有一句话,要我只能报告你一人,不能对任何人说,那就是翁咏霓不能做行政院院长。”陶还说,当时他就问适之先生:你和翁咏霓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为什么说这话?胡适坦言:“蒋先生谬采书生,用翁咏霓组阁。翁咏霓自在长沙撞车以后,思想不能集中。同时,他患得患失,不知进退,他对朋友嘻嘻嘻地一笑,没有诚意,而对部下,则刻薄专断,他不能做行政院院长。”这番话显然是讲得很重了,而且又是转告给蒋介石。如果没有高度信任,胡适大概不会对陶希圣说出自己心中的焦虑。蒋介石似乎早有谋划,对陶希圣说:“你现在就去北平请胡先生来担任行政院院长,所有政务委员与各部会首长的名单由他开,我不加干涉。”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