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太白风》征稿启事 [遵管季超先生命本站友情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20 14:21
标题: 《太白风》征稿启事 [遵管季超先生命本站友情转帖]
《太白风》征稿启事

     《太白风》杂志是中共安陆市委宣传部主管,安陆市文联主办的安陆唯一的文艺综合季刊,目前已出版26期,深受广大文艺爱好者喜爱和赞誉。《太白风》秉承太白遗风,尽展德安风情,打造安陆名片,培育作家摇篮。目前暂设卷首篇章、特别关注、纵论李白、热点透视、小说选粹、散文佳作、安陆漫画、诗乡雅韵、翰墨飘香、文学评论、摄影天地、安陆胜景、人物写真、情感世界、安陆文讯、编读往来等栏目,欢迎广大文艺爱好者惠稿。
   《太白风》杂志编辑宗旨,要求原创,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漫画、摄影、文学评论等,体裁不限。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要求用笔名或网名发表的请注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以便寄赠样刊和稿酬。
    本刊电话:0712/5228426;
    邮政编码:432600;
    电子邮箱:YQY-620325@163.com
    QQ号:335831346、1425755089、127221830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20 14:24
《太白风》第二十六期目录

卷着语
    信仰为人生之首                     曹其华

纵论李白
    李白与杜甫                             车延高
    李白书法作品辨识                 王  清
    李白文化论坛专家发言         王清整理

小说选粹
    断刀                         曹军庆
    陪斩                         北方朔
    江湖                         张明霞
    我姐的爱情             碧涢闲士
    过年了,借个男朋友回家       李  锋

散文佳作   
    尘埃一样落定                   刘  辉
    青色指环(一组)           孙安懿
    快乐的小粟米                   李福寿
    外婆的铜簪子                   马  虹
    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       周宗德
    母爱,在天堂                   梅剑波
    关于雪的记忆                   廖峰海
    座右铭与人生                   毕志伦
    走在春天(一组)           徐绪发
    碧山情                               李冬桥
    千年银杏万年情               梅  娟

文学评论
    一曲村支书的崇高赞歌           刘从国
    冷峻奇崛的现实主义探索       刘川鄂
    二月河到安陆讲座实录           朱斌文整理

诗乡雅韵
    闪耀的灵魂都孤单(一组)     燕  七
    致爱人                                  郑想梅
    我有一个梦想                      盛小红
    经纶满腹写华章                  郭国文
    水泊咏志                              高建新
    新大街种上了银杏树           李楚林
    让春天飞                              蒋红平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文光照
    沁园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感  邓启鉴
    醉秋风•李白在安陆             魏  波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高义富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              汪华竹
    创诗乡怀感                           程耀刚
    养生谣三首(打油)           王昌波

安陆漫画
    守株待兔等                   王顺华
    新年大餐                       李  曦
    生平简历等                   徐庆雄
    春去春又回等               许光彩
    天赐良缝等                   寇爱明
    李白斗酒诗百篇等       廖小辉
    静观其变                       李胜春

翰墨飘香
       书法作品八幅                 聂武等

安陆文讯
      安陆文讯                     易千元

征稿启事
《太白风》征稿启事








“骏马杯”纪念建党90周年书法展启事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弘扬书法传统文化艺术,经府城党工委、骏马集团、安陆市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市书协)工作会议协商研究,决定于6月下旬在太白广场由上述三家单位联合举办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题的“骏马杯”纪念建党90周年书法展。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参赛对象     
     本次书法展不受年龄、职业等限制,无论是否安陆市书协会员都可以凭作品参加海选,由市书协评审后选定100幅作品参展。
二、作品要求   
     1、主题内容
     作品应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主题,突出表现反映党的丰功伟绩、领袖人物风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勤政廉政等内容,要求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精炼、寓意深远。
     2、作品形式
     作品应是毛笔书法、篆刻作品,四尺竖幅以内或斗方,横幅一律不收,草书、篆文须附释文。
     3、参赛作品需在背面右下角用铅笔楷书注明作者姓名、性别、职务、作品内容和联系电话。作品送交儒学路4-6号“太白画廊”(书协联络处电话:13789987355)。
三、活动时间、地点   
    1、5月15日到6月15日征集作品。
    2、6月16日至6月18日,评审作品。
    3、6月下旬将在太白广场举行作品展览盛大开幕式及颁奖。
    地点:太白广场
四、评选办法   
    市书协有关负责人担任评委,负责对本次参赛作品进行评选。评选条件另定。
五、奖项设置   
    1、本次书法展设优秀奖10名和入展作品若干件(书协主席团成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2、对获奖作品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赠送纪念品。非会员作品入展具备加入市书协会员资格。
六、组织领导   
    1、本次书展设置组委会,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名誉主任:董文久  原驻港部队副司令员、中国书协会员
    主    任:叶  雄  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
    副 主 任:喻国银  府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人大联络组组长
              曹玲莉  骏马集团副总经理
              聂  武  市书协主席
    2、组委会下设办公室。本次书展由府城北正社区、骏马集团事业部、市书协秘书组负责承办。


                                        府城党工委办公室
                                        骏   马   集  团
                                        市 书 法 家 协会
                                       二O一一年五月十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20 14:24
李白与杜甫
                                车延高   
      用好奇的眼睛回观唐朝,一定会遭遇李白。提及李白,势必不能避过杜甫。李杜在历史上是齐名的,今天依然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他们是大唐诗坛的两座巨峰,也是大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共同缔造者。
        对于两个并行诗坛、齐名于世的文化巨人,人们除了对他们的诗歌艺术进行探问,也会对两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于是李白与杜甫本身就成为一个极具求问价值的话题。
        写到这里我要说:汴州应当感谢一丝不苟的历史,历史应当感谢一次偶然的场合,让两位巨人的友谊在这片土地上开了头。
        天宝三年初,对李白来说是不幸的时节,城外的残雪让他想到了一种物质的余生,他出城后的每一个脚印都踩在上面,那雪已被风透空,没了弹性。
        皇上赐金放还,诗人的面子上被照顾了一下,但内心极不痛快。这点儿政治手腕,在宫墙内混了三年的李白心知肚明,但他只能掉了牙往肚里咽。好在梁园一带的人不势利,没有对他另眼相看,那帮诗友们怕他在寂寞中失落,于是轮番设宴为其接风洗尘,浇除愁闷。在“举杯隔壁三家醉,吟诗古巷十里香”的融洽氛围里,李白调整了情绪,待一颗心放够了假,就着了御赐的宫锦袍,手持珊瑚鞭,一路游玩到了汴州。
        恰巧杜甫赶回来料理家事。于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就在这里揖首相遇。
        当时他们只是普通诗友,李白44岁,刚入不惑之年。杜甫33岁,正值而立之际。两人趣味相投,信仰接近,都好酒,都好饮后豪歌狂吟。于是一喝就高,目空一切,然后一声一声地吟:“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时,两人的心情都有些郁闷,李白是被皇上很艺术地扫地出门,前程未卜;杜甫尚未脱颖,珍珠蒙尘,未被重视。两个怀才不遇的沦落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友谊迅速升温。他们形影不离,对酒当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及至把汴州、宋州游遍了,两人脑子一热,相约而行,一同去了齐鲁。
        齐鲁之行,是一段极开心的日子。他们对酒当歌、灵感碰撞,“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彼此都有一种“春从春游夜专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的感觉,当然这种感觉和唐玄宗所沉湎的对象不同,是陶醉于让自己忘形的诗乡和酒乡里。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有两句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可以让人读出他们有酒同醉,亲如兄弟的那种关系。
        齐鲁同游只一年多,是他们一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一晃到了天宝四年秋,兴奋期过了,也就是饯行道别的时刻,李白决定南下,杜甫准备西行。揖手作别时,两人眼里都有泪。话语短,只道一声珍重,就各自转身,却把身影走成了男子汉的伟岸。
        那时李、杜还没有今天这样如日中天的声望,头顶还没戴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巨匠的帽子。那时他们只是自恃有才,别人也只是随声附和地喊两声才子。所以他们压根儿就没想到这次谋面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的一次相会,没想到后人会用“双子星座”、“双峰并峙”等充满赞誉的词来形容他们的偶遇,更没想过有人会将此上升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仙和诗圣的一次历史性会晤。
        其实他们当时的相见极单纯,极纯朴,极简单,就是两个互相闻名的人碰了面,很对眼,彼此说:久闻大名!然后纵酒长谈,很对胃口。分别时,相约下次再见。
        这就是常态思维中的李、杜的相见,很平常,与世间所有有缘人相遇一样,是一种机缘,一种交往,一种友谊,一种人际关系,一种纯净的情感。它对历史,对文学,对两人诗歌艺术的地位、成就和文学影响力,并不具有拔高助长、锦上添花的作用。
        李、杜能在唐朝,在其后的中华文学史上比肩耸立,成为并峙的巨峰,就根本看,得益一个伟大的朝代,得益于两个诗人自身的天赋和非凡创造力,得益于历史尽职尽责地把他们的成就保存下来。而这一切与两人的友谊并无逻辑关系。过度放大其作用就是一种失真,是对诗人文学艺术魅力和光照度的一种侵犯。
        因为讨论艺术的成就和衡量标准是不能用友谊去取长补短的,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是不用友谊去随意黏合的,就标准而言,艺术水准和艺术风格在文学的殿堂里是与天齐高的,让带有感情色彩的友谊插足其间,行媒妁之举,就会破坏文学艺术的纯洁性。
        事实上李、杜之所以能在大唐诗坛上两雄并立,双星映照,把大唐诗歌艺术共同拔升至一个完善至上,无与伦比的高度,那是因为他们炉火纯青的诗歌艺术达到了摩顶齐峰的同等高度,他们各执一端,探索形成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珠联璧合,恰恰均成了唐代诗歌表现艺术最佳和最完美的组合。两种风格是相得益彰的,缺失其一,大唐诗坛和诗歌艺术就会出现坍塌。
        这种缺一不可的诗歌艺术的命运,把两位诗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派生了其后的诸多认定:
       老百姓把李、杜并提,是因为生活是多元的,不是单元的。生活中的花朵是多色彩的,而不是单色彩的。他们认为李、杜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结合,恰恰构成一个完美的诗歌艺术世界。就像我们眼睛里的世界,有白天,有黑夜,有太阳,有月亮,如删减一个,就剩下单一和重复。假如生活没有了差异,就像我们眼前只有平原,没有高山和峡谷,我们度过的一年只有冬季,丢失了春、夏、秋,那么生活就失去了诱惑力,兴趣失业了,追求失业了。诗人的灵感会枯干,诗歌也就彻底隐姓埋名了。
        历史把李、杜并提,是想于文坛传播一种教义:首先,让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成为最直接的教科书,请艺术成就自己说话,讲解一种辩证关系,讲解艺术可以对等探讨,平等互利,互相借鉴,讲解艺术可以良言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用一种艺术风格取得的成就提示另一种风格去创造自己的艺术成就,从而产生一种警醒,让所有具有艺术审美的眼睛为之一亮的同时,开始扪心自问,学会一种借鉴,自觉地举一反三,在文学艺术上创造出更多鲜活、生动、生猛的表现形式。
        其次,让“文人相轻”的陋俗逐步烟消云散。历史会以文化长者的姿态出现,慈眉善目地强调珍惜,它说:文人要效仿李、杜,文人不能用你指着我的鼻子,我指着你的鼻子的形象给自己造型。文人要学会为别人添砖加瓦,你给我脚下加一块,我给你脚下加一块,大家都步入文学艺术的高塔。你拆我一块,我拆你一块,都低了,脚下便只剩一片废墟。
        去翻翻所有的典籍和史料,李、杜两人的相交的确是高尚的。齐鲁一别,两人诗名渐大,但友谊未减。杜甫年轻,精力旺盛,给李白写二十多封书信(不含散失的);李白年纪大11岁,已过不惑,精力渐衰,留存的只有4封书信(散失的未含)。
        通信只是形式,当我们进入两人的诗歌之中,更能感受他们相互怜惜、相互提携的那种人间真情。杜甫写李白有怜其才华的句子:“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有惊其才华的句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写杜甫的有赞其认真的句子:“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也有思念其人的句子:“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种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的文士风雅是值得文坛风靡的。
        当政者把李、杜并提,带有实用性,一般会将二人作出区分。他们会就其作品的政治倾向进行比对分析,然后根据现实需要作出取舍,对选中的人或作品冠以一定的封号或标签。这时一定唯政治马首是瞻,艺术会小于政治。政治可以对艺术进行剪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政治需要确定其艺术价值,这时政治和艺术是君臣关系。“文革”时期李杜就被实践了一回。如杜甫,因为写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因此划线是被归入了左边,给了一个“人民诗人”的称号。而李白因为觉悟不高,写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消极的诗句,被挖出有封资修的嫌疑,于是被列入了格调不高的才子佳人之列。
        时间把李、杜并提,是通过形象对比,让世人知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甘瓜苦蒂,物无全美”。
若以性格比照去分析,李、杜应该是反向而走的两个人。
        一个狂傲不羁,可以“仰天大笑出门去”,为君捶碎黄鹤楼;一个腹内行船,可以“独立苍茫自吟诗”,“吟句捻断数茎须”。
        李白的狂,壁立千仞,让人一眼望穿,没有曲径通幽的门扉。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的狂,烟笼寒水,用艺术转弯儿,不让你感觉到狂,其实是深沉的狂。如“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李白的诗句从天上来,像瀑布,飞流直下;杜甫的诗句从现实来,像民居,四平八稳。
        酒后的李白活在醉处,去诗里看,人醉时,诗句活了。如“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酒后的杜甫活在醒处,去酒力看,人醉后,诗句冷静。如“夜台无李白,沽酒与谁人”。
        李白把酒灌进了诗句;杜甫把酒喝进了心底。
        杜甫存世诗歌1400首,比李白多;李白存世诗歌1050首,但散失的比杜甫多。
        杜甫酒后一生忧;李白酒后一世狂。
        杜甫作诗向来苦费心思:“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作诗一贯横空出世:“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诗中写酒有170篇,占了16%;杜甫诗中写酒有300篇,占了20%。
        李白用浪漫主义笔调夸大他的酒量:“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杜甫以现实主义笔调证明他能喝:“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一比,两人性格、爱好、酒量都堪称——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两人都于酒中见性,都是酒中豪杰。一个玩命地喝,一个拼命地喝。
        结果呢?“纵饮久拚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两人在酒中把自己和才华喝高了,但功名和仕途却滑坡了,都郁郁不得志。
        到头来,心内之物,只剩下诗好;身外之物,只剩下酒好。
        两个人清醒一世,糊涂一世。究其根源,有人说:都是酒惹的祸。其实这是错怪。因为酒水入腹是要人张口的。叫我说,还是习惯惹下的祸。但这两个性格执拗,极易相悖的超级名人,却把一段友谊演绎得花好月圆。
猛一想,不可思议。再一想,有什么不可思议!他们是不求一律的一类人:
        只为艺术而傲,不为声名去争。
        生,为了艺术,死,为了艺术。这是另一种天作之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20 14:25
小小说

                                   生              命

                                                                     碧 云 闲 士

        张三是个神经病。张三神经后,张三的家里花了很多的钱为张三治病,张三的家因此就穷在了张三的身上。张三的家人见花再多的钱也治不好张三的病,就放弃了对张三的治疗,把张三绑回家,丢进一间黑屋子里锁了起来,每天送给他吃喝。
        张三是那种狂躁型的神经病,每年的青草起枯草落,张三就热血沸腾,心中似有千军万马,眼前仿佛是无边的疆场。张三指挥着千军万马,在这无边的疆场驰骋,无人能敌,所向披靡……张三冲出了那间黑屋--张三不愿被这黑暗所禁锢,他要去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张三见了比他高大的东西就打,人、畜、树木、房屋都是张三攻击的对象和目标……
        人们都害怕张三,人人谈张三色变。村里的小孩哭闹不止,大人只要说一句张三来了,小孩立即止住了哭声,禁若寒蝉。张三的家人也管不了张三。张三的家人都挨过张三的打。张三的家人只能诅咒张三为什么不死。张三的家人都希望张三死去,指望有人把张三弄死或者害死。张三的家人甚至在公众场合声称,如果有人把张三弄死了,张三的家人愿意出一千块钱感谢。张三的家人都巴不得张三死去,只是不忍手刃亲人。
        张三有恃无恐为所欲为。张三从村里打到集镇。集镇上人多,张三更能大显身手大耍威风。张三常常把集镇搅得女叫男跑,关门闭户。于是,报警电话一个接一个打到镇政府打到派出所。警察来了一群张三也不怕,仍然威风凛凛。警察虽然制服了张三,但不能治张三的罪。派出所可没有那么多精力和警力去对付一个神经病,只好把张三五花大绑地交给张三的监护人。
        张三神经后就没把自己的家当家。张三只觉得那间黑屋子是口棺材。棺材是死人住的地方。张三没死。张三为什么要躺在棺材里?张三要去无边的疆场策马扬鞭!张三的家人一次次的把张三锁在屋里,并且在门外加上横杠,用8号铁丝死死扭着,但张三总能一次次的把门砸开把横杠折断。从黑屋子里出来的张三见到阳光,更加觉得刺激,心底就像是火山在喷发……
        张三终于被人打死了。打死张三的是四个承包水库养鱼的承包人。那天张三确实是很饿很饿了。张三一天都没有找到吃的,就来到镇北头的水库寻找死鱼吃。张三以前常在水库边捡死鱼吃,臭臭的,味道很是不错。那夜的月光很大,张三的运气却很差。张三从主坝找到副坝也没有捡到一条死鱼。张三气愤极了,在水库大坝上扒起一块护坡块石,照着靠在岸边的渔船就砸……张三只顾砸船的时候,没想到有人的铁棍正向张三的头上砸来,张三只觉得脑袋一嗡,浑身上下就像是雨点在打……
        打死张三的四个养鱼人知道打死的是张三。四个人觉得打死一个作恶多端,人人憎恶的神经病是为民除害,人人会拍手称快,包括张三的家人还应该兑现承诺付给一千元酬谢费。因此,四个养鱼人各自清洗了身上的血迹后,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各自睡去了。
        张三的尸体被赶集的人发现后向派出所报了案。打死张三的四个养鱼人对打死张三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四个养鱼人这时才明白打死作恶多端的神经病也是犯法。四个养鱼人的家人去求张三的家人,请求私了,给张三的家人一笔现金。很多乡亲们也劝说张三的家人,人死不能复生,更何况是一个只吃饭不做事而且还惹事生非的废物呢!乡亲们都劝张三的家人应该为活着的人着想,得到一笔赔偿后把房屋翻修一新。张三的家在全村是唯一一家土砖瓦屋。派出所的领导也出面作张三的家人的工作,派出所是不想因为一个神经病的死而毁了他们三年无命案的记录。
        张三的家人犹豫了。张三的恶行在他们的眼前不断浮现。张三血肉模糊的尸体也不断在他们的眼前浮现……
        张三的家人拒绝私了。张三的家人哽咽着说,这娃好歹也是一条命啊!从张三被打死后到现在,张三的家人这才哭了起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20 14:26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55-1-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4-24 22:20
湖北省首届李白文化论坛专家发言
                     王清根据录音整理

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   薛天纬:
         打量李白,他的诗歌精神对于当代有什么意义,确实是一个重要课题。千年诗仙,必定有他独特的魅力。在长期农耕文明时期,李白天真烂漫追求自我的个性精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面旗帜。我想这样的例子会很多,“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样的诗句,对于那些曾经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士,在人生最困苦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起李白诗歌,起着很重要精神支撑作用。安陆李白研究填补了很多学术空白。李白一生四处奔走,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有四处。四川江油、湖北安陆、山东兖州和安徽马鞍山,我们很关注这四处地方李白研究事业。有了这四个轮子的驱动,李白研究必定蒸蒸日上,是所至期。安陆社会经济发展也会伴随深厚文化底蕴,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西北大学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   阎  琦:
       我和安陆有的渊源相当早。1982年在创办《唐代文学年鉴》的时候,受傅璇琮先生托付,我写了推荐《李白在安陆》这本书的书评。那时候研究李白的书很少,那本书现在还静静躺在我的书架上。我一看到他,就想:哦,那是我写的第一篇李白研究文章。我想如果四川、山东、安徽都这样,岂不是一个很系统很完整的工作?后来的事情正如我当时所想,所以安陆在这一方面是开了一个好头。为什么李白自己说是安陆十年和梁园十年,我想是这些地方有个家。四川是李白成长之地,安陆是李白成家之地,安徽是李白终老之地。安陆变化很大,白兆山也已经不是我当年所见。我非常相信,安陆的李白研究一定有更深入的进展,会有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   葛景春:
       近年来,李白研究逐渐成为显学,广受社会关注。光明日报做过调查,网络做过调查,港台媒体也做过调查,最受人们喜爱的古典诗歌是李白诗歌。一般而言,盛世喜欢李白,因为李白处在盛唐时期,豪气、大气、方刚之气。这和我们这个的时代是相关的,青年人青春勃发,人们有着远大的理想,李白诗歌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人们经历过苦难,杜甫诗歌才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新时期李白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局面。地方上的李白研究,安陆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首开先河,而且成效卓然。安陆,自然也就成为喜欢李白的人们心仪已久的地方。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唐翼明:
       李白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诗人,我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就是研究李白。台湾还是没有李白专题的研究学会,我想这样的先例未尝不可。我想政治、经济、文化是三股力量。文化是可以转化为硬实力的,这也是近来世界上的一个潮流。安陆编写李白乡土教材是一个创举,这个工作蛮好。完全可以在学校开设“李白诗”这么一课,这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很大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康  震:
        因为上电视的原因吧,我坐在了李白学界重要学者的身旁。我们要正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学术研究界如何看待传播方式的问题。郭沫若先生写李白饱含激情,他写《李白与杜甫》也很通俗。李白深为人们喜爱,那么我们学者何为?我们应当遵循学术研究在文化传播上的内在规律。我很赞赏专题片的拍摄,四川江油、湖北安陆、山东兖州和安徽马鞍山,都可以整合李白文化资源。李白研究,是到了转换为文化生产力的时候了。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馆长   郭兴隆:
      在座的各位专家,都是支持江油李白研究、李白文化建设的老师。像阎琦先生,在汶川地震中就对江油李白纪念馆受灾情况惦记在心。很多政治家也都很喜欢李白,也一直对江油李白纪念馆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作为江油李白纪念馆馆长,我深深感受到做这项工作的不易,也深感责任重大。其中的困难,只有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才有深刻体会。我们安陆这次会议办得非常之成功,非常及时。李白文化建设不分先后,都是兄弟情谊。我们是因为李白,这种兄弟关系无论发生什么演绎什么,都不会影响我们对于李白文化建设的信心。最后,我想说一句话,与安陆的同仁共勉,让我们在各自的领域辛勤工作,共同为李白文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朱宗尧:
       李白在安陆的影响是很大的。李白遗风深深影响着安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李白诗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安陆到现在还有一个习惯。就是送客人,一定要送到看不见客人为止。类似这样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我们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深入考察。
湖北师范学院教授   黄瑞云:
        胡国瑞先生是湖北李白研究较早的学者,现在说起来已经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来到安陆,非常兴奋。看到兴建中的安陆李白纪念馆也很兴奋,感觉到可以成为研究李白的基地,学习李白文化知识的中心,完全可以推动其他地方的李白研究工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2 17:41
越开越艳的蒲阳花

          刘 碧 峰





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蒲阳花》又要改版了,作为曾经主编过这个刊物一段时间的人,我的感慨可谓良多,想说和可以说的话,确实不少,但真正拿起笔来,千头万绪,一时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作为一个县、市级文艺刊物,能够一路走来,坚持到如今,其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过去几乎一县一刊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大多数县级文艺刊物因缺乏经济的支持而无疾而终,《蒲阳花》可以说是一花独放,不屈不挠地一期期办了下来,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圈外人也许并不感到有如何的了不起,我作为一辈子与办刊打交道的“同仁”,却深知其中之味,因此,我常常在心中情不自禁地为应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魄力,应城市文联、文体局领导的胸怀,《蒲阳花》同仁的无私奉献精神而击节赞叹,可以说,从各级领导到编辑人员,没有对刊物在弘扬先进文化方向中重要性的充分认识,没有以刊物为阵地,力促出人才、出作品、出精品的大局意识,《蒲阳花》要想坚持到今天,并得以不断发展的现状,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蒲阳花》克服重重困难,经受重重考验,创出了辉煌的业绩,成为鄂中大地上的一块纯净的文学家园。但刊物毕竟不是在真空中生存,墨守陈规,随时都有被时代所冷落、所抛弃的危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蒲阳花》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办刊思路、办刊形式、办刊艺术上进行一次全新的改进,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一件事情,所谓“变则通、变则活、变则成”,只有变革,地方刊物才有发展的希望,因此,我对《蒲阳花》的改版,发自内心地予以衷心的祝贺。

多少年来,《蒲阳花》仅仅驻足于鄂中小城的一隅,但它的影响却是开放性的,以它为基地,哺育出了一大批在省内外颇具影响的作家,这些作家从《蒲阳花》起步,一步步走向全国,他们以自己的坚守、以自己的思考、以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断把膏都盐海的风采推介出去,较有成效地提高了应城的知名度,又很有成效地提高了应城的文化品位,同时,还为活跃应城城乡文化生活,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相信,改版后的《蒲阳花》,一定会在继承这个刊物的优良传统、更好地融入新时期新要求新形势这两个方面予以结合,成为文艺界一道更加靓丽的风景线。当前,市场化的进程,对各个社会公益行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纯文学刊物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举步维艰,在这种背景下的《蒲阳花》改版,首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在可持续发展上做文章,那么,刊物的原有模式肯定会被打破,稿件采用及版块设计,栏目选定都会有重大改变,以求得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立足之本。鉴于此,我希望刊物在面向市场的同时,切莫忘了“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在发展刊物自身的同时,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做出更多更好的成绩。

《蒲阳花》应运时代的潮流进行改版,应该说是应城文学界的一件可歌可贺的喜事,我相信通过这一举措,这个算得上老牌的刊物,一定会旧貌换新颜,这朵倍受应城文化界呵护的山野小花,一定会越来越鲜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4 13:02
立足大别山 面向全中国
大型文艺季刊《映山红》创刊公告和征稿启事
  
  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大型文艺季刊《映山红》即将创刊。杂志将立足大别山区、中原地区,辐射全国。旨在为广大文艺爱好者营造交流平台,为地区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映山红》杂志的创办,得到了中共广水市委、广水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杂志“广纳八方文贤,勤耕尺寸艺苑”,必将为广水建设文化名市,扩大内外影响,增强软实力,服务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现面向广大作家、文艺爱好者征稿。稿件体裁包括:小说(中、短篇)、诗歌(包括旧体诗词)、散文、民间传说、文艺评论等。另外,本刊内页约2个页码以及封2、封3,可为企事业单位或各界成功人士进行推介。欢迎联系。联系电话:13972987968(姚先生)、 13997890282(黄先生)。作者文责自负,严禁剽窃,一经发现,在杂志及选稿论坛公开声讨。
  为减轻杂志社工作量,除特约稿件及无网络条件之学生稿件外,本刊不接受纸质来稿。投稿请到本刊选稿论坛“文艺殿堂”版块发贴:http://www.53ysh.com。投稿时,请在作品题目下注明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及发表作品时的署名,在作品后附百字内简介及通联资料。我们有专门的编辑在论坛阅贴选稿。每期出刊目录在选稿论坛公告。无网络条件之学生纸质来稿,请寄:湖北省广水市永阳大道36号《映山红》编辑部。邮编432700。
  由于杂志处于初办阶段,对发表的作品,采取部分寄赠样刊另加薄酬,部分仅寄赠样刊一本代替薄酬。条件许可时,将全部给付薄酬。诚望理解和支持。
  【小提示:《映山红》为省级内刊字文学杂志(刊号:鄂内刊字2004/SZ号),在本刊发表的文学作品,可作为加入省级作家协会的发表作品资料申报。】

                           《映山红》杂志社
                                           2011年5月10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