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寻找灵魂的栖息地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8 09:22
标题: 寻找灵魂的栖息地
寻找灵魂的栖息地

朱昌元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善良、忠厚、勤劳的阿里巴巴打开了宝藏大门。

其实开卷如开芝麻门。

台湾作家、学者余光中写过一篇谈读书的文章,题目就叫做《开卷如开芝麻门》。他说:“书这东西,宁愿它多得成灾,也不愿它少得寂寞。从封面到封底,从序到跋,从扉页的憧憬到版权页的现实,书的天地之大,绝不止于什么黄金屋和颜如玉。那美丽的扉页一开,真有‘芝麻开门’的神秘诱惑,招无数心灵进去探宝。”

少年的我,就曾经被书的神秘世界所诱惑,如醉如痴。

世界上有的是书迷、书痴、书虫。书为什么令人如此着迷?封面的后面,有着怎样的天地?藏着怎样的宝贝呢?

封面的后面有智慧的“结晶”,晶莹、璀璨,颗粒饱满。

封面的后面有人物的“画廊”,长长的,望不到尽头。

画廊中有真实的人物,如伏尔泰,雨果称赞他是“思想的领袖”,“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又如玛丽·居里,她在《我的信念》中说自己对朗诵诗歌和仰望星辰有浓厚的兴趣,“人类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像伏尔泰、玛丽·居里这些人文和科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不管是他们自己的论著,还是他人对他们的述评,都给了我们灵魂的震撼、思想的启迪。

画廊中更有虚构的艺术形象。白雪公主、小矮人、稻草人、神笔马良……;诸葛亮、贾宝玉、鲁智深、孙悟空……;素芭、娜塔莎、堂吉诃德、伽西莫多……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有时打开扉页,既没有深刻的哲理,也没有鲜活的形象,它传达的似乎只是一种新鲜的感觉、一段神奇的体验。就好像《草房子》中的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在湖中赶鸭子,“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未知的世界,具有无穷的吸引力。神奇与美好,总在地平线之外。

“芝麻,开门!”



小时候,背着书包上学去,父母总是在背后叮嘱:“用心读书哦!”

“用心读书哦!”话很朴素,但道理很丰富、很深刻,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书要用“心”读,因为它是作家用“心”写出来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服砒霜自杀时,他自己的嘴里仿佛尝到砒霜的味道。他在给批评家泰纳的信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的想象的人物感动我、追逐我,倒像我在他们的内心活动着。描写爱玛·包法利服毒的时候,我自己的口里仿佛有了砒霜的气味,我自己仿佛服了毒,我一连两次消化不良,两次真正消化不良,当时连饭都全吐了。

由此可见,一个有良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他是在用心灵写作,用生命歌唱,他是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开掘者和表现者。李贺的母亲未必学过什么创作理论,但她说李贺作诗“是要呕出心来才肯停止”,真是太深刻了。

钱理群先生说:“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作为读者,不管是大读者还是小读者,都要用“心”去读,以“心”贴“心”,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心心相印,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得。

与用“心”读书相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无所用心,一种是难以用心。且不说前者,单提“难以用心”。《五猖会》是鲁迅四十五岁时写的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他在回顾自己幼时受父亲的逼迫,读背在大人看来比《千字文》《百家姓》更有用的《鉴略》时,很有感慨地说:“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这委实非常痛苦,超出了小鲁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应该属于“难以用心”的一类,是我们在选择读物和指导阅读的时候要避免的。



电影《非诚勿扰》的外景地之一是杭州西溪湿地。杭州西溪湿地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它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闻名遐迩。

国内著名的湿地还有黄河三角洲、长江入海口、大沽河河口、鸭绿江江口、诺尔盖、扎龙……

与森林、海洋一样,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不光风光旖旎、优美,更能涵养水源,滋养生灵,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因而不但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更被誉为“地球之肾”。

语文,语文教育,对于我、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丰富而神奇的“湿地”。它涵养我们的学识,滋润和净化我们的灵魂;我们徜徉其中,陶醉其中,借以安身立命,借以安顿灵魂,借以享受明媚的阳光、湿润的空气和满眼的青翠,借以在清风微拂中仰望星空,眺望远方,眺望未来……

语文,栖息生命、栖息灵魂的湿地……

(注:本文为拙著《语文:生命栖息湿地》前言。《语文:生命栖息湿地》列入 “名师成长丛书”,2011年5月将由长春出版社出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