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从个人史中寻找家国成长的真实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15 08:17
标题:
从个人史中寻找家国成长的真实记忆
从个人史中寻找家国成长的
真实记忆
桂 杰
1968年的某天,小学教师詹远英正躺在县医院手术台上,等着做人工流产手术。家里已经有了4个男孩,又被工作和生活压得直不起腰,她不想再生第五个。然而,在手术台上躺了半个多小时,却不见医生。她爬起来到院子里一看,发现两伙儿医生正吵得面红耳赤,“个个都像斗公鸡”,其中就有要给她做手术的医生。
在那个特殊年代,医生分成两拨儿,都号称自己是造反派,“哪有心思为病人治病,给我做手术呢?”结果,詹远英人流没有做成,保住了这个孩子,最后生下了小女儿詹海燕。
在近日出版的《八十沧桑》一书中,安徽省金寨县梅山第一小学人民教师詹远英记下这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往事,也记下了她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她已经80岁了。
在书里,这个说不上伟大的老人慢悠悠地讲自己的故事:3岁丧父,14岁丧母,从小就成了孤儿;经一个堂嫂介绍,从河南商城远嫁到安徽金寨,到叶家当了童养媳,受苦不计其数;18岁那年生下一个女儿,由于年轻不会照料孩子,竟然在被窝中不小心捂死了……
看上去,都是鸡毛蒜皮一般的故事,却一步一步踩在时代脚窝里。
时代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下烙印,只不过詹远英把它们记录下来。她成了小学教师,在农村的大庙里教过课,然而“文革”一来,她被扣上“三青团”和“战地青年服务队”的帽子。这一冤屈一直没能洗清,她在书里写,这成了压在心里“最沉重的一块石头”。
这名兢兢业业的小学教师还一笔一画记下这样一些小事: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学生李宏英、刘封云等冬天穿单衣上学,她把自己孩子的衣服补好了给他们穿;上世纪70年代,学生王永红、江梅等守纪律、学习知道用功,但脑子反应较慢,成绩上不去,她就耐心鼓励他们,为他们补课;到了80年代,学生吴同自尊心特强,不接受批评,她就尊重他,多表扬他,关心他,慢慢地与他建立感情。
在这本厚厚的个人自传里,含辛茹苦的母亲甚至忍不住自夸起自己的成绩来:5个孩子先后飞出大山,进了大学,并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专家。还有更让她得意的事:“安徽省五好家庭”的奖状居然都挂到她家墙上了。
胡适曾大力倡导传记文字,并希望以此为佐证来修校史实。他所说的并不只是伟人卓才的传记,也曾为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立传,作为难得的一手史料。
我痴迷于阅读这样饱含真情的个人史。身边的一些人,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出版这类书。姑父邱文原是离休将军,参加过解放石家庄战役、抗美援朝和指挥救援唐山大地震等工作,离休之后写下了《难忘的岁月》一书,十几年前,家人自费印刷了这本小册子;朋友李斌的教师父亲在晚年写下《从过去到现在》,勾勒出一个太行山区小县里的教育变迁史和家族命运。
在以商业原则作为遴选图书出版惟一杠杆的今天,这些图书的出版尽管小众,但却有着弥足珍贵的意义。胡适说,“自传或回忆录虽属个别的生命纪实,但通过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却也可以为他所处的时代及整体社会发展的历史显影造像,为史家提供更多的研究角度。”是啊,历史的汹涌波涛中,似乎只有大人物才是演进的真正掌控者,才是峰头浪尖的弄潮儿,小人物不过是随之动荡沉浮、承受所有结果对自身生命、生活的拨弄而已。但诸多小人物在时代大背景下不同的个人命运,点点连缀成面,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还原常常被大人物所有意掩盖甚或篡改的历史真实。
在《八十沧桑》里,詹远英记下了属于她自己的人生故事:奔走几十年后终于使自己“历史问题”得到清白;第30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终获批准;分别40多年后与在台湾的哥哥相见。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在这样的叙述中变得有血有肉。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