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祈祷和谐的回忆》读后感 陈材信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材信
时间:
2011-5-20 16:09
标题:
《祈祷和谐的回忆》读后感 陈材信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1-5-20 16:25 编辑
《祈祷和谐的回忆》读后感
陈材信
2007年春夏之交,我读完了张文斌老同学写的《祈祷和谐的回忆》全文,心潮起伏,不能自已。
1952至55年间,我与张文斌一起求学于湖北武昌艺术师范学校,以后四年,又一起就读于华中师范学院。那时,同学们常戏称我为“才子”。但是,很惭愧,终我一生,我与“才子”之名没有一点缘分。特别是读了《祈祷和谐的回忆》(以下都简称为《祈祷》)后,承载着血泪经历的字里行间,闪耀着的,却是才智的光芒。在我辈群体中,堪称“才子”者谁?非文斌莫属也。
再说,历次“运动”中,挨整的,也大多是才华毕露的英才。那些妒贤嫉能者,对才俊,哪能不排挤、不陷害、不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倒是庸碌如我等,在“文革”时,虽然要“灵魂深处闹革命”,却总引不起那些人的注意。我虽然没有挨大整,但对我的评议是:陈某继承了他资本家祖宗的衣钵,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看到这些评论,也是够“触灵魂”的了。但与文斌所受的磨难相较,实在算不得什么。我边读《祈祷》边想:如果我也遭如文斌所遭的罪,我能活下来么?只怕早就“托体同山阿”了吧!从这点讲,文斌不仅才华横溢,而且铁骨铮铮了!读着《祈祷》,屈原、司马迁、李白、骆宾王、文天祥、方孝孺等形象,在我眼前闪现。文斌所继承的,正是我中华民族之魂啊!
读“五可怜”,我心潮难平。
“可怜我爹、妈”,我看到了身处逆境却孝心拳拳的孝子形象。
“可怜我儿女”,我看到了身处逆境却舐犊情深的慈父形象。
“可怜我同事”,我看到了身处逆境却士为知己者死的义士形象。
“可怜我自己”,我看到了屈原、司马迁、李白、骆宾王、文天祥、方孝孺。
读“五可怜”,我心有愧疚。
在文斌受罪的每一当口,我问自己:当时,我在干什么?为了能调到孝感,我正努力攀登着长阳的崇山峻岭,“及于死者不知其几”,为流动的“5、7指示”展览,当着展版修理工、展馆解说员。1971年7月,县文教局突然通知我迅速离开长阳,赶快到孝感报到,不然,恐怕情况会发生变化。没有人帮忙清理行李,没有人送别道一声珍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简直是落荒而逃。那时,我压根儿也没想到要去看看文斌。现在想起来,当初即或知道文斌在受罪,我有米海(吴仁海老同学,时任某校校长)同学那个胆子去“探监”,有文厚(时任湖北省委宣传部处长,后为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同学那个气魄,和他并肩携手走在大街上吗?
读“五可怜”,我心怀感佩。
我佩服文斌身残志坚,用左手写下了22万字的回忆录。
我佩服文斌惊人的记忆:人无老少亲疏,事无远近巨细;娘舅表亲,七姑八姨;坦荡君子,猥琐小人。一件件,一桩桩,来龙去脉,都记述得“青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当我向他说起这点时,他谦虚地对我说:因为我对这些事、这些人“刻骨铭心”啊!诚然,这只是从“情商”角度而言;从“智商”角度而言,文斌超强的记忆力,超强的表述力,在我们这个层次的人里,又有谁能匹敌?
我佩服文斌高尚的人品:对朋友,披肝沥胆,两肋插刀;对群小,嘻笑怒骂,宽厚包容。文斌的笑容,是一种招牌式的笑容:两道向上弯弯的眉下,是两道向上弯弯的眯缝眼。年轻人,因此会联想到微笑服务者胸前佩戴的卡通胸章;年长者,因此会联想到许多家庭、庙宇中供奉的弥勒佛。所谓“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文斌之谓也。
我佩服文斌超凡的文品:文斌做人,风趣幽默。他常常“突然袭击”,拟声摹态,去敲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的家门,让他始而惊慌失措,继而万分惊喜。文斌教书,想必也是如此,学生一天没听张老师的课,那天就心里空落落的。他不乏“追星族”,68届弟子艾军应是众“追星族”的代表,她非但完好保存了老师当年所作的“下海”诗歌,退休后,多次偕丈夫来京探望文斌,并为其《祈祷》打印、作序。“追星”40多年,世间鲜有!文如其人,在含泪读其“五可怜”时,文斌的“冷幽默”,时不时让人忍俊不禁。如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自己舍不得吃的所谓“羊肉包子”,他将其捂在怀里,带回家中,孝敬老人,吐哺儿女,他此后写道:“羊儿放了两个屁的羊肉包子……品儿、晶儿还记得它的味道么?”读到如此幽默诙谐的地方,真不知是哭好还是笑好?是又哭又笑,还是啼笑皆非?我当时是笑过之后,热泪沾襟了的。《祈祷》中,文学语言和方言土语有机结合,读来,有诗词的韵味,有泥土的芬芳。前三篇,我心里是用新洲话来读;后三篇,我心里却是用普通话来读了。俚语、俗语,白菜、罗卜;古诗、古词,海味、山珍。语言上,让人回味无穷!
我感谢《祈祷》中常写到的那个“伊”。没有“伊”,也许没有“那个年代”的文斌;没有“伊”,绝对没有今天在美国的长品,在北京的长晶;没有“伊”“按时开饭”,文斌写《祈祷》只怕也难。每当我看到写“伊”的地方,就联想起时下流行的一首歌子。我谨代表“艺师”的老同学,对“伊”引吭高歌:“谢谢你,给他的爱,今生今世不忘怀;谢谢你,给他的温柔,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已非原词)。
从孝感到北京,我的兄嫂侄女们,为我安排了许多参观访问的活动,我在北京的许多学生们也多次请我参加各种聚会,但,当我拿到了文斌的《祈祷》后,我是能推辞的推辞,能延后的延后,几乎是一口气地读完了它,由此可见文斌在我心中的地位之重要了。
2007-5-14于北京怡丽南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20 16:21
http://xnjyw.5d6d.com/thread-30737-1-3.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