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肥强/文]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20 14:43
标题: 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肥强/文]
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建设城市圈是当今国际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提高圈内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把建设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由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城市构成的城市圈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抓,这对实现湖北“走在中西部前列”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孝感作为武汉重要的周边城市之一,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是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

    一、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意义

    孝感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南临省会武汉市,北与河南省信阳市交界,西接天门、仙桃、京山等县市,东连黄冈市的红安县。国土总面积8910平方公里,人口506万。现辖云梦、孝昌、大悟3县及孝南区、双峰山旅游度假区、中洲垸农场管理区,代管安陆、应城、汉川3市。孝感与武汉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习俗相通,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孝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之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撤地建市后,孝感经济建设大步迈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上了一个台阶。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4亿元,比1993的89亿元增长2.5倍,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达到17.4亿元,比1993年的4亿元增长3.3倍,年均增长17.7%;三次产业结构由1993年的38:35:27转变为24:42:34;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分析孝感快速发展的历程,每一个大的阶段都离不开武汉的辐射带动。上个世纪80年代,全市上下通过走亲访友,请武汉师傅,借助武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乡镇企业全面发展。随后,利用武汉的大市场、大牌子和一批“下海”科技人才,创造了个体私营经济率先在全省崛起的局面。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又利用武汉承东连西的战略区位和特大城市完善发达的综合功能,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孝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到2008年翻一番,到2020年翻两番以上的宏伟目标,同样离不开武汉的辐射带动。主动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更好地承接武汉的极化和扩散效应,这对孝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二)武汉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历来就是湖北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武汉城市圈的雏形已基本具备。尤其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所覆盖的“一中八星”城市圈,已成为湖北省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最为发达的地区。2002年,这一地区以占全省1/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1/2以上的人口,3/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趋势上看,这种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势头还将加快。一方面,外商投资和东部外迁产业正加快向这一地区涌入;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各个城市政府推动的氛围越来越浓;特别重要的是,企业社会广泛呼应,圈内城市民间经济、技术、人员交流日益频繁,这将成为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孝感与武汉天然一体,唯有顺势而动,加快融入其中,才能共享利益,否则将没有出路。

    (三)整体受惠我国入世效应的必然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加速显现,并呈现出明显放大的效应。国际投资更加看好中国,中国又愈益看好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地区。现在,外商投资中部地区的热情不断高涨,正由过去个体的、零星的行为转为群体的、大规模的行为,而且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大公司、大财团正在中部地区积极寻找投资地。因此,未来3—5年,中部地区将进入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期。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同圈内城市一道,共同打造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区、湖北城市发展的密集区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等优势品牌,将进一步放大武汉的极化效应,更好地受惠入世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二、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比较优势

    毗邻武汉是孝感最大的优势。但相对于同样处在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所覆盖范围的城市而言,孝感自身的比较优势也较为明显。

    (一)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孝感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北部低山,中部丘陵,南部平原,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产。素有“膏都”、“盐海”、“磷山”之称,有利于发展资源型及其延伸工业。群山错落,河湖交织,旅游开发前景比较广阔。经过多年 的建设和发展,孝感农业初具特色,已建成11个国家级优质粮油、名特水产、畜禽和林果生产基地,形成了沿交通干线及重点流域的蔬菜、莲藕、早蜜桃、银杏、板栗等7条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植了孝感麻糖米酒、安陆农腾、汉川水产、云梦蔬菜等1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年产销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有9家,1家进入全国重点龙头企业行列,8家进入全省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孝感工业初具规模,已形成了机电汽车、盐磷化工、纺织食品、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拥有黄麦岭磷化工、云梦思富特、应城神风等10大企业集团以及福星科技、湖北双环2家上市公司。年产销规模过亿元的企业已达28户,其中过5亿元的5户。高新技术产业有起步性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6家,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5%。孝感高新区已形成以光机电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区内有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的三江航天集团、电子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汉光电工厂、兵器工业总公司所属的华中精密仪器厂、核工业总公司所属的309大队等14家“三线”军工企业;有爱普科斯电子有限公司、三江瓦力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等33家“三资”企业。主要生产轻型汽车、重型越野汽车、微型放电管、激光测距仪、大功率速调管、波导管等57种高新技术产品。

    (二)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国企改革成效明显,全市104家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已有99家实现了转民,占95%。民营经济活跃发展,2002年个体私营经济已发展到21.6万户,从业人数81.2万人,产值(营业额)266亿元,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7.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一批转民企业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孝棉集团整体出售转民后,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自主引进投资1.2亿元,新上精细纺纱项目,年生产能力比转民前可增加1倍以上;三环印务股份有限公司由原企业法人代表出资收购,目前已被列为全省第二大印刷企业;云梦龙云植物蛋白集团由美国杜邦公司出资2000万美元整体收购,计划五年内建成亚洲最大的植物蛋白生产基地。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5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9%,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家;外贸出口3800万美元,增长52.6%。目前,全市“三资”、“三线”企业总数达250多家,累计利用外资6亿多美元。法国雷诺、德国西门子、美国杜邦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青岛啤酒集团、福建恒安集团、广东维达集团、浙江爱仕达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孝感。

    (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交通、电力、通讯建设快速发展,京广、汉渝和武荆铁路,京珠和正在施工中的汉十高速公路以及107、316国道贯穿全境,汉江等23条江河直通长江,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距市区仅30公里,可直接为孝感所用;境内(汉川)120万千瓦发电厂设有专线直供孝感城区,三峡水电枢纽的外送工程500千伏变电站建在市郊,220千伏以下的变电站有100多座;各县市区都开通了国际长途直拨电话、无线寻呼以及分组交换电子信箱、可视电视电话,建成了光缆、微波、无线、程控等多种现代化通信网络。城市体系比较健全,全市拥有1座中等城市,3座县级市,73个建制镇,30多个乡集镇。孝感中等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由建市初的14平方公里扩展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16.9万人增加到35万人,目前已进入全省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行列。

    (四)人文环境不断优化。孝感之名源于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的动人传说,是全国唯一一个因孝得名的中等城市。建市后,全市上下继承孝文化传统,不断丰富孝文化内涵,先后举办“十大孝子”评选活动、《董永与七仙女》邮票首发式暨孝文化艺术节,显著提高了孝文化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坚持把弘扬孝文化与诚信建设结合起来,“信用孝感”建设取得较好成效,2002年孝感被省政府授予“A级金融信用市州”称号。全面贯彻依法治市方略,扎实开展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孝感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集体”。结合机构改革,连续三年在市直机关开展作风整训和“学查改”活动,明显规范了行政行为,改善了机关形象。下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率先在全省建立行政服务中心,相继组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正在筹建综合招投标中心,全市软环境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总体上看,孝感的比较劣势也不少。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信息不畅、人才短缺比较严重;产业技术含量低,规模效益差,抵御国际国内市场冲击的能力比较脆弱;接轨开放型经济的思想观念、工作举措和方式、方法与周边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必须着眼于发展比较优势,转化比较劣势,以求得“双赢”和“多赢”的比较利益。

    三、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目标定位

    根据孝感历史文化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特点及未来发展目标,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将适应入世、市场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孝感所具有的区位、资源、产业、体制等优势,加快建设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与圈内城市特别是与武汉市的市场相通、体制相融、资源共享、交通共连、人才对流、产业对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整体提升孝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开放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凸现二大中心。一是凸现武汉城市圈西北翼的副中心,这是由孝感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必须按照这个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二是凸现孝感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行政区划的客观要求,必须继续按照这个定位谋划好自身的发展。

    (二)构建三大节点。一是汽车走廊节点。加快三江雷诺资产重组,提高轻型汽车、重型越野车和摩托车生产能力,在湖北汽车工业走廊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二是外商投资节点。利用武汉的知名度和市场潜力,依托已经落户的德国西门子、法国雷诺、美国杜邦等世界500强企业,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到孝感投资发展。三是物流集散节点。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整合物流资源,把现有农副产品、建筑建材、仓储超市等物流市场做大做强,使之承接武汉,向鄂西北腹地辐射。

    (三)夯实五大基地。一是工业协作配套基地。把机电汽车、盐磷化工、纺织食品、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融入武汉的分工协作体系之中,使盐磷膏精深加工和孝感麻糖米酒品牌叫得更响。二是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围绕发展大城郊农业,加快蔬菜产业带建设,为武汉提供蔬菜、果品、水产、禽畜、花卉园艺等更多的无公害农副产品,满足市民的需要。三是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利用双峰山、白兆山、观音湖等山水风情旅游线路,董永故里、楚王城、李白故居等历史文化旅游线路,环川风景区、毛陈荷花走廊、杨店桃花源等观光农业旅游线路,大悟宣化店、应城汤池等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武汉及圈内城市市民到孝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围绕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企业为主体,依靠武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加强科技项目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引进、应用和转化,变武汉智力优势为孝感经济发展优势。五是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孝感紧邻高校密集的武汉,自身也有高等院校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9所,在校生近3万名。尤其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和招生规模仅次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居全国第二,现有在校生1万余名,来自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全国29个省市。孝感作为武汉及圈内城市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大有可为。

    四、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主要措施

    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当前来看,孝感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基础设施,主动与圈内城市接轨。目前,通过京珠、汉十两条高速公路,107、316两条国道和孝天路(孝感至天河国际机场)等一批等级公路网建设,孝感已具备同武汉“四环”交通网络对接的良好基础。下一步,将围绕把孝感与武汉及圈内城市交通网融为一体、形成大交通网络的目标,加大合作建设力度,努力使孝感到周边市州公路高速化、县市之间公路高等级化、县到乡公路黑色化、综合运输和管理信息化;使孝感市内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道为主干,以市域循环路网为主骨架,县市间通达高等级公路,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格局。同时,以汉江为主航道,连通江汉平原航道网,形成港站配套、干支相连的水运网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坚持“三个优先”,即优先考虑交通在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中的先行作用,优先考虑交通在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中自身发展的问题,优先考虑孝感与武汉及周边城市交通网络对接的建设项目。在信息接轨方面,加快融入以武汉为中心的“信息高速公路”,形成与圈内城市互通共连的通讯、金融、科技、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公用信息一体化平台。

    (二)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坚持开展招商年活动,把招商引资作为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利用好武汉的招商平台。通过在汉开展活动、加强与外国驻汉机构的联系等方式,了解招商信息,联络投资客商,千方百计吸引前来中部地区投资的中外客商到孝感落户。二是加大走出去招商的力度。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有目的地到大企业去,到沿海去,到境外去,保持招商年年有新突破的势头。三是完善招商的服务配套措施。全力做好人力资源配套、土地和标准厂房供给、企业管理服务、外商生活区建设等工作,适应外商入驻和发展的需要。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加快更新观念,打破行政壁垒,树立在公平中竞争,在合作中竞争的意识。加强诚信建设,继续大力弘扬孝文化,营造亲商氛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巩固提高行政服务中心、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加快建立综合招投标中心。坚持依法行政,规范公务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把孝感建设成为亲商氛围浓、政府服务优、社会秩序好的投资发展热土和福地。

    (三)发展特色经济,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一是提升工业支柱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提升机电汽车、盐磷化工、纺织食品、冶金建材四大支柱产业。第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37个工业园区的产业聚集能力,着力推进孝感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继续抓好五个省管开发区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办高科技园区。“十五”期间,全市力争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5个,孝感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发挥孝感在全省"一点三线"沿江高技术产业带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第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等重点产品,积极开发数控机床、植物蛋白等高新技术产品,培育福星钢丝绳、神风燃油箱、汉光电子等名牌产品,保护神霖牌米酒、孝感牌麻糖等特色产品。集中力量培植10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度大的拳头产品和红双环纯碱、黄滩酱油、亚风乳酸、银杏香枕等25个知名品牌,形成品牌规模效应。第三,改善企业组织结构。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坚持以资本为纽带,发展企业集团和小巨人企业。积极培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具有孝感特色、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群体。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生力军。

    二是壮大旅游特色产业。按照《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三大旅游板块,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与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原则,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着重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农家乐、渔家乐等体验性产品,延伸红安“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使孝感的“红色文化”融入到整个大别山区的“红色文化旅游”之中。在旅游景区开发上,重点开发“一线穿珠”旅游线路和“两山两湖一泉”旅游重点景区。“一线穿珠”旅游线路是以双峰山为龙头,带动孝昌观音湖、大悟龙潭湖和安陆白兆山一线的旅游;“两山两湖一泉”重点景区即双峰山、白兆山的山体旅游,刁汊湖、观音湖的水体旅游和应城汤池温泉浴。同时,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利用武汉这个“黄金”平台,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三是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着眼于建设武汉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发展畜禽、水产、蔬菜、林果和优质粮油五大优势产业。第一,抓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南部平原滨湖区域,重点发展水产、水禽养殖业,扩大蔬菜、莲藕种植面积;中部丘陵区域,重点发展畜禽生产和特种养殖为主的多种经营,建设牛、猪、禽、蛋、奶和银杏基地;北部低山区域,重点发展板栗、茶叶等林特产品,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养殖。在全市重点区域,抓好七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扩大六大特色产品生产规模。近期,着力抓好列入全省蔬菜产业带建设的基地开发工作。第二,提高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制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相配套的监管机制,加强农药、化肥、添加剂、抗菌素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力争三、五年实现农产品无害化生产。第三,进一步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已列入全国全省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扶持25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初具规模的粮油加工企业,着力优化机制,加强技术改造和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水产、畜牧、蔬菜、果品等具有较大基地生产规模的农产品,主要通过招商引进,突破加工环节;对适于小作坊、分散加工的传统特色产品 ,积极引导其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加工园区。同时,继续鼓励和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经销大户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扩大农产品流通规模。

    (四)加快城市建设,优化区域城镇化体系。未来五年,按照与武汉城市圈建设相衔接的要求,孝感城市化建设的思路是以中等城市为龙头,以“三线”(京广线、汉丹线、长荆线)、“四路”(京珠路、汉十路、107国道、316国道)、“一江”(汉江)为轴线,实施城镇带和城镇群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孝感市区,突破性发展一批小城镇,按照“三带”、“五类”、“五级”的总体框架,逐步显现和改善城镇体系的结构特征,力争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8%,比“九五”期末增加8.3个百分点。

    “三带”即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城镇带,汉江沿线城镇带,长荆铁路、汉丹铁路、316国道沿线城镇带。

    “五类”即综合性中心城市,如孝感市区等;工矿城镇,如应城市区、大悟阳平镇、汉川新河镇等;交通枢纽城镇,如孝南肖港镇、应城长江埠等;商贸城镇,如大悟宣化镇、孝南毛陈镇等;旅游城镇,如应城汤池镇等。

    “五级”即一级城市(市域中心),孝感城区;二级城市(市域副中心),应城、汉川、安陆市区;三级城镇(县域中心),云梦、大悟、孝昌城关;四级城镇(重点建制镇),全市共30个;五级城镇为一般建制镇。

    到2005年,孝感、汉川、应城、安陆市区基本实现城市修编后的规划目标,30%的乡成为建制镇。大悟、云梦、孝昌县城区达到15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在2万人以上、镇区建成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的建制镇达到21个,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达到10个。

    五、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步伐的几点建议

    第一,编制城市圈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范围、目标体系、战略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协调机制,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环境富有特色、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基础设施供给完备的城市群落。

    第二,加强城市圈通道建设。大力加强城市圈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信息体系建设,尤其要形成武汉城市圈大交通网络,使武汉周边城市成为轻轨交通终极站点。建立城市圈内路桥收费统一平台,实行车辆一卡式通行。统一武汉城市圈电话区号、移动网络和固定电话号码升位,以信息化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第三,形成城市圈合理的产业布局。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和层次,选择各城市的支柱产业,形成分工和协作关系,体现功能差别,实行错位发展。搞好城市圈土地置换、交通延伸、工业外迁、人口扩散等方面的衔接配合。

    第四,建设城市圈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包括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及其它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城市圈市场体系,打破圈内城市的市场壁垒。建设物流区域,构建与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和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圈市场自由流动。

    第五,建立城市圈统一的招商项目库。加强项目的搜集整理工作,根据产业布局和各地的比较优势,建立武汉城市圈项目库,实现项目资源共享,共同招商引进。

    第六,构筑城市圈科研体系。共同建立面向市场的教学研发和产业试验基地,实现科技资源互补和共享。鼓励和支持民间交流与合作。

    第七,搞好城市圈旅游资源整合、延伸和互补。加强城市圈内旅游业的深度协作,共同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和环武汉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推介旅游产品。

    第八,出台支持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内相互开放政策和优惠政策,为各城市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产业营造统一公平的政策环境。

    第九,加大城市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搞好国债资金的项目设计,力争每年能够启动一批新的国债项目。加大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力 度,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建立武汉城市圈建设基金,搞好基金的筹集、计划、使用、管理和监督。发行武汉城市圈建设债券,专项用于城市圈主要通道建设。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城市圈建设。

    第十, 建立城市圈政府协调机制。由省政府组建高规格、跨部门、有权威的协调机构。定期召开城市圈市长联席办公会议,统一政策步调。建立各城市政府建设城市圈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有关的相互联络、数据交换、信息传递和组织协调等工作。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