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略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26 15:01
标题:
略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
略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
作者:南 方 (原载《中国楹联》)
一、词的分类和兼类
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词的分类实际上是词的语法分类。词都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按照词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再细分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汉语的词性有固定的一面。同样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性质,但词义是一样的,这些词称为兼词。在对联创作中一定要弄清词的兼类性质,否则会产生词性不对仗问题。例如:
动词与名词互兼的:代表、建设、领导、教育、指导、武装、思想、觉悟、解放……。
形容词与动词互兼的:密切、丰富、健全、团结……。
名词与形容词互兼的:科学、矛盾、理想、经济……。
连词与副词互兼的:另外、随、同时……。
二、词的歧义
前面讲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在义不变情况下的不同词性问题。如:“教育”这个词,不论是动词还是名词,其意义都是一样的。汉语中还有一些词,在不同场合下,其意义不一样,这是词的歧义。有的是同音异义,有的是异音异义。例如:“白”字指颜色时,是形容词;指说话(道白)时,是动词;指什么也没得到时(白来一趟),是副词。再如“先生”这个词,用在称谓上,是名词;用在动植物生长方面,“先”是副词,即先后的先,“生”是动词,即生长、出生的意思。“校”字读xiao时是名词,读jiao时是动词。
在对联创作中,利用词的兼类、歧义特点,能够拟出很多巧妙有趣的对联。如有人拟一上联,求征下联:锤子锤碗锤不碎。
第一个“锤”字是名词;第二个“锤”字是动词;第三个“锤”字,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这就要求下联也必须有同样的“一词多性”的特点。否则就是词性不对仗。
例如,有人给辽阳白塔拟一副对联:
遍野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辽阳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上联中的“钉”字,一名一动;下联中的“钻”字也是一名一动。
1980年笔者为大连市电视知识大奖赛拟一对联上联:棒棰岛面腾细浪,求征下联。联中“棒棰岛面”有两种语义,一是“棒棰岛”为专用名词,是有名的风景区。另一是“棒”为名词,“棰”为动词,“岛面”为名词。下联也必须有如此的特点。
在不少的征联大赛中,就是利用了这一特点而制出难度很大的求偶联。例如广州某单位拟的征联出句为:天使矿泉,天天饮用保康健。这是利用了汉语词的歧义与兼类特点而设了难关。有两处,一是“天”字,名词和副词两种词性;另一是“使”字,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这类的单联求偶例子很多。
三、对联中词性的“正对”关系对联中上下联所对应的词,必须是同词性的,即“正对”关系。符合这种对应关系的,称为“词性对仗”。例如:
名词对名词:
高潭悬日月;
深水映春秋。
动词对动词:
去草搜奇石;
留云补断山。
形容词对形容词: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量词对量词:
千朵莲花三尺水;
一湾明月半亭风。
副词对副词: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介词对介词: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叹词对叹词: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四、对联中的词性变化
下面一副对联:
春到草先绿;
风来花已知。
乍一看,联中有形容词对动词情况,这是不是“词性不对仗”呢?我们说这是对仗的。因为汉语中有很多词在使用中发生了“变性”。如: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红、绿、黄、蓝、白等,后面加上一个“了”字,就成动词了,“草原绿了”、“花红了”、“麦子黄了”等中的形容词都变成了动词。表示形状的形容词宽、长、短、高、肥、窄等,后面加“了”字也可变成动词。另外,一些动词后面加了“的”字成“着的”,也可以变成形容词。如:断的、碎的、破的、裂的、开的、熟的、生的等,都成了形容词性的词了。由于对联用语是很精炼的,往往省去了“了”、“的”、“着的”,然而,还是变了性的词。如:
新壶蒸绿片;
破笔绘枯枝。
由上所述,在评价对联的词性对仗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楚词的变性问题。
五、词性对仗的通融
词性对仗原则上必须是同类词相对应。但由于汉语的词类有些是相近的,且语法功能又是一样的,所以在创作对联时,也允许一定的通融、灵活。例如:叹词、语气词、象声词之间可以相对仗。
有的名词与代词可以相对仗。如:
山若有灵就识我;
水如无意莫回头。
有的形容词与动词可以相对仗。如:
莺歌燕舞;
海晏河清。
有的形容词与数词可以相对仗。如:
百家纷踵迹;
大隐始著书。
有的名词与量词可以相对仗。如:
万家灯火;
百尺波涛。
有的量词与数词可以相对仗。如:
七鸭浮塘,数数三双一只;
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十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