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美术教师成长发展的三种力量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29 20:46
标题: 美术教师成长发展的三种力量
美术教师成长发展的三种力量

作者:晓闽   


基础美术教育与学生发展研究金华研讨会热烈、隆重、圆满结束。在这个500多人的区域美术教育的研讨会上,很多美术教师给我说,此次活动的感觉与收获胜过了2007年11月在无锡举行的全国美术课评比观摩活动。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为什么参加活动的美术教师们兴奋,我认为,这来自促成美术教师成长发展的三种力量。

一.史论的力量——张丹妮的启示

5号下午,来自杭州市胜利小学张丹妮老师,以《七千棵橡树》的专题美术欣赏教学赢得了参加观摩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看着她的成长,最欣慰的莫过于我。张丹妮,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美术理论(史论)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周绍斌教授(院长)。

她研究生毕业后,由于专业学习的背景,先在杭州《美术报》工作,不到一年后,她决定参加杭州市的美术教师招聘考试,去做一名美术教师。在这个职业选择转向的期间,我更多地对她进行辅导。在经历了2次招聘考试失败的过程后,最终以优异成绩考进浙江省示范校——杭州胜利小学。

在做老师的一年多中,她有过很多苦恼,有过纠结的日子。在杭州上城区美术教研员王扬燕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如今,她以崭新的面貌在500多听课教师的面前,演绎了一曲艺术思维与思辩之升华的青春之歌。她的成功,其基础来自与史论的力量。

2004年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承办了InSEA艺术教育国际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发表了“基于案例的美术教学法课堂学习方式探索

——论教师教育美术专业课程改革”论文。并在会议期间向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论述了这样的观点。(以下图:)         

观点说明:一位美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例如图中的三角形。依靠三个方面构成你成长发展的力量。三角形的底线为“美术史论基础,”三角形左线为“美术教学研究方法”,右线为“美术学科技能”。

三角形两边的虚线为:如果成长、发展的有后劲,最需要强化“美术史论基础”这条基础线,底基线越长,三角形会随之越高越稳定,底基线太短,必然制约美术教师的发展与成长。

尹少淳教授得知此事情,问我:“你是这样给研究生们说得吗?”我说“是的。”他非常欣慰。

今天,中国学校美术教师队伍里,不乏好教师、优秀教师,但是美术教师队伍里最欠缺的就是美术史论基础的学习,因此,造成美术教师队伍整体修养不够,制约了美术教学的水平。

张丹妮老师从工作不到两年,其现场教学得到了浙江省最老的美术特级教师胡延巨老师的高度评价,也得到重多美术教师的赞扬。她之所以耳目一新脱颖而出,本质原因——来自史论的力量。有了史论的基础,思考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方法也不同,高度随之产生。




反思:本次教学的9节课都非常有特点,有亮点,有新意。但是,可以非常严肃地说:在部分教学中,教学里问题最大的短板,就是因为执教的美术教师其美术史论基础还是不足以支撑其教学,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到位,甚至有引导上的误区,包括相当优秀的老师,在这方面也是欠缺的。

我非常期待10年后的中国学校美术教师队伍,当像张丹妮老师这样的大批有美术史论基础的、热爱美术教育的本科生、研究生进入全国的美术教师队伍之后,中国的学校美术教学水平提高指日可待。

我非常恳切地再次呼吁,目前占据了中国学校美术教师队伍位置的所有美术教师们,如果有希望发展与成长的心,那就好好学习美术史论,不是临时教临时学,而是需要坚持学、深入学、不断问、不断思考。动态发展中的学习,要站在大艺术观的高度上学习。对于这一问题在全国的许多讲座里,曾经反复在说,但美术教师们最多当时思想上有所触动,到了实际教学生活里,又走到了形而下的低水平思路,听课,看教学成果展览,只盯着技术、手法,材料,不想背后的东西,这样永远不会进步。因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是思想。而思想的产生需要由对美术史论问题的认识深度才能获得.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5-29 20:47
2010年10月,我的新著作《名师如何炼就名课(美术卷)》出版。其中,我写了徐军老师的一节课《敦煌壁画欣赏》。我的文章题目是:“以研究的方式教学——对徐军老师“敦煌壁画欣赏”教学的认识”,这是对他教学最恰当的评价与总结。

本次教学,徐军老师带来的课题是《中国古建筑密码》,他依旧是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早在今年1月15日,他就专门驱车来师大找我研究此课,一个月前,我又去湖州听他上课。为了上好这一课,他所付出的研究力度依旧是一般美术教师做不到的,所以,他的教学一出手自然是别开生面,特有深度。

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章献明在点评徐军老师课的时候说,已经听徐军老师三次课。第一次是无锡全国比赛中的《书籍装祯》,第二次是杭州国际教育大会上的《敦煌壁画欣赏》,在那次课上,徐老师让大家见识了他自己制作的莫高窟模型和自己亲手临摹的敦煌壁画白描稿。而这次,徐军老师带来了中国古建筑的构件让孩子们亲自体验,观摩教学的老师们都冲到台上去看、去拍照。

达到这样的教学研究力度,来自徐军老师对美术教学的热爱,他每推出一节课,总是以深入研究的态度在课前收集大量的素材。例如,为了本课的教学,他连续跟踪古建筑建设(重修赵孟頫故居)的全过程,拍摄了木结构建造过程大量的图片资料,由此对教学中的学科要素展开深入分析。同时,他又阅读大量的著作,深化自己对中国古建筑的学科问题、美术文化问题的认识,在积累一定的建筑专业知识与文化基础的前提下,才将课题的设计展示于课堂。

对于他这样研究教学,“普通美术教师听说他为了一节课的教学竟然这样的投入,都及其震惊。同时,也提出疑问,教学研究难道是这样的?花这样大的精力研究美术教学值得吗?”[1][1]我认为,态度决定水平,态度决定教学成色,态度决定了他的追求。正是因为有研究的态度与深度的研究性思考,徐军老师的课堂教学是一般美术教师只能仰望的,因为,大家是下不了这样工夫的,自然也就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徐军老师坚持在对美术教学主题进行连续不断地修改和深入探讨,反复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付出了辛勤劳动。构成这一辛勤劳动的知觉心理变样反映是:学生们在美术课堂学习中有一个知觉体验的在场的关系,这是他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

研究的力量,在徐军老师的教学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教学让美术教师们看到,研究给美术教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研究使美术教师自身有多么不一样的收获。今天是母亲节,研究是教学成功之母,研究是美术教师成长、发展之基础。

美术课堂教学即研究。这是我一直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徐军老师几年来持续地深入研究美术课堂教学的成果,已经有丰硕的收获。本次教学,我特意请他为小学生上课,其目的也是为了研究美术课堂教学发适应性,我专门安排研究生团队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前后测问卷调查,考量东苑小学的六年级小学生们对这样有难度的美术文化课题的知觉水平和理解程度。6号的教学非常成功、精彩,最终的研究必定能够为徐军老师以后的教学研究,也为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案例。

研究的力量,是美术教师发展与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助推器。没有教学研究,就没有教师专业成长,也谈不上教师个人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美术教师能够走向深入研究教学的行列里,希望研究的力量为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