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学习语言的形态变化与教学价值选择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31 14:28
标题: 学习语言的形态变化与教学价值选择 
学习语言的形态变化与教学价值选择 


赵福楼

中国文人精神其实是由文言学习而培植起来的一种特别文化精神。这样说就把文人精神与现代知识分子,包括如今选择文学专业发展的知识分子的修养与流露出来的文人气质进行了区别。这容易形成误读。我要补充的是,我无意与现代文人为敌,或有意厚古薄今。

文言是一种区别口语的特有语言,非要经历学习才能熟练使用的专用书面语,因为与口语距离遥远,若迁移使用在日常生活,就如同鲁迅小说中孔乙己“满嘴之乎者也”一般滑稽可笑。

所以,当时学习文言就如同现在学习英语,这两种语言形态的学习方式有些近似,由于不能直接把口语优势进行书面语转化,进行阅读和表达都有障碍,于是只能侧重于做积累和诵读,即大量精力专注于形成词汇积累,掌握句型和表达的语言模型。在特定情境下一般说什么怎么说,都要努力建立这个所谓假定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模型。基于以上原因,诵读被广泛采用。这也与文言语言教学材料的局限性有关系。按照教育价值,能够用作学习资料的就是成为经典的那么几本书。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这些书都读熟了记下来,然后由此建立自己的语言模型和语言材料基础,包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诵读之外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就是语言揣摩,即把语言的定点内容,如句子、词语,甚至汉字等进行微观的审读,发现微言大义,这是在有限阅读之中唯一能给思想找到自由发挥余地的方式。文人的灵气由此得到了发展和保护。这种学习方法发展到极致,应用为一种学理研究的方法,叫做考据。在中国古代做学问,或者唯一的学问就是进行考据和注疏,由此消耗了很多天才人物的时间与经历。我们不得不钦佩在考据中学界出现了一大批硕儒。而局部的观照和揣摩,这种静态思考,又与书写建立了天然联系。即不少时候,我们的旧文人在书写一些语句中进行揣摩和玩味,自然就使得书法这种形式和文人精神、气质建立了关联。所以中国的书法更重视意境、气韵和品格。这也促使中国的书法独立世界而代代风骚。如今,书法注定要末落,主要因为文言应用的环境不在了,文人精神也就减损或泯灭了。

旧语文以文言为学习语言,于是培植了一个文人圈子。他们学习了共同的典籍,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具有了共同的情趣。我们现在研究中国文化一定需要和当时学习语言形成联系。而且文言这种文人专用语言,除了承载教化功能之外,还能够发展到艺术性表达层面,即构造形成繁荣的文学。因为文言这种表达非常简约,讲究的是言简义丰,而且与大众生活和语言应用具有距离,所以注定小说和戏剧这种需要切近大众,而且更为需要语言规模的文学形式,就不容易发展起来。戏曲是大众的文学样式,在中国发展非常繁荣,但是其语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言的局限,更多采用了口语的方式。到明清,小说发展也是因为对于文言表达的突破而形成的局部繁荣。而因为这,多不是文人关注的艺术形式,其发展也受到了局限。与文言形式最为贴近的文学形式是诗歌,语言规模不大,而意蕴丰富,恰好与文言的特点吻合,于是在中国孕育和发展最好的文学形式是诗歌。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在一个狭小的人际圈子里,大家采用官话和文言表达,形成了文人精神和一些共同雅号,促进了书法、诗歌等的繁荣。而且这是一个有闲阶层,其精力必然专注于文学和文化的高层次发展。这也是旧文人之所以清高的一个重要资本。

现代语文,学习语言为生活应用语言,与口语具有天然的延续关系,人们说的话和写的话区别已经不大。所以如今学习语文注定与旧时学习文言很不相同。叶圣陶先生把现在的语文学习文章叫做语体文。也就是更好贴近口语表达的文章。这类文章意义障碍不大,大家能自己读懂,这样阅读专注力与过去肯定有区别,而且因为阅读也突破了典籍的局限,从视角上要比旧语文时代扩展了,什么都可以读。

这些变化带来了现代语文的新关注。诵读的方法用得少了,而且也多局限于古诗文,现代文要学生背诵的不多。因为给学生提出要背诵的要求,学生自然要问:这些都是大白话,我为什么要背诵下来?通俗的现代语表达一般不需要过多揣摩和分析。有些时候,我们采用揣摩的方法,较多是就文学作品,集中于一些文词、有语境意义变化的语句,稍微提醒学生注意,其实也不是过去的深刻揣摩了。

现代人学习现代人说话其实不完全需要在课堂,不完全依靠教材。这应该要清楚。在这种特殊语言生态中语文教学需要做出新的设计。一种是把语文的学习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文言文,一类是语体文,而且文言文占优。这种选择把文言的陌生语言作为教学重点,其实是有意在现代生活环境中,强化文化传统的承袭,为自己寻找文化的根。如台湾就是这样的。因为注重文言学习,其表达中“简约”和“明了”的特点就成为了语言表达中非常被重视的标准。一些古代用词被沿用下来,也增加了文化气质,显得说话比较典雅。一种是把学习内容定位于文学类文章阅读。借助现代语应用中典范的表达,涵养学生的语言,发展其语言感受力,形成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语言是一种语言在应用中的高级表达形式,也是大众语言发展的理想状态,由此也能促进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本位文化的传承。这种选择一般和本域文学的发展尤其关系,有着优良文学传统的国家在本国语言的学习中都比较重视文学传承,如法国、英国、俄国等都是这样。美国人学习语言有些特殊,在文学之外,他们更加重视实用语言的表达,在语言学习中努力进行生活情境的预设,力求把语言学习和生活中这种学习的必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语言学习解决具体的问题。这种应用性的语言学习可以给我们开拓更多的思路。

简而言之现代人学习语言大约有三种选择:古代文人语言的学习;基于现代语学习,以文学为主要学习内容;基于现代语学习,注重语言应用。我们学习语文需要走什么路?

之前有很多争论。有人说我们对于文言学习不够重视,主张增加文言学习的比重。尤其,在社会开始有了传统复苏意识的时候,这种投射于语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大。我们是不是都台湾语文的路子?这是需要冷静思考的。早在建国之初,叶圣陶老等诸公就力排众议主张:现代人学习现代汉语。这个决策性的主张给中国语文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而且过来看这个主张是非常正确的。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而且建国之初文化扫盲又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若用文言为学习语言和教学语言,必然给无数的人和几代人增加很多负担,影响到语言的学习效率。中国要走现代化发展的路子,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一般大众而言,更多的关注和应用语言就是现代汉语,应该加大现代汉语的学习力度,这依然很有必要。作为一种语言的选择性学习,适当增加文言学习还是有道理的。而反过来主张用文言淹没现代汉语就有些天真。

    还有人说,我们应该注重文学学习。这也不错,也是一条语言学习的出路。事实上,我们的教材选文和教师的教学也比较重视文学作品的学习。语文教学中文学特质是比较明显的。而且从一种艺术形式而言,文学也是语言的高级形式的表达。重视文学鉴赏和文学性的表达,非常有必要。但是,给一个课程进行定位,一定要从国民素质的发展定位考虑,而且要从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考虑问题。如果,所有的课程都是同等重要的,而不是只是把时间和精力专注与语文,就要考虑语文学习需要量力而行。这是一个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语文课程能干什么?我们用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什么能力?由此就能找到语文课程的内容定位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