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将语文课上得“干净”些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 10:06
标题:
将语文课上得“干净”些
将语文课上得“干净”些
崔国明
语文课堂教学就如文章写作,内容要精当,主线要清晰,结构要顺畅,语言要简洁。要将语文课上得明明白白、干干净净,使人一目了然。“干净”是“底线”,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时下有很多语文课其实并不那么“干净”。
一、“干净”于教学内容的精当
从大的方面来看,大量的“非语文元素”充斥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客观地说,语文似乎可以和任何学科都沾上边、扯上关系,但语文课堂不是一个足够大的“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而如今的有些语文课堂却显得有点“不干不净”,“博采”和“拼盘”的现象可能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把一些“非语文元素”的东西或有意或无意地牵涉进了语文课堂,结果是“种了别人的地而荒了自家的田”,语文教学彻底“红杏出墙”了。以下情形比较普遍:作者简介演绎成了名人传记,背景介绍丰富成了历史演义;资料补充反客为主,延伸迁移旁逸斜出。如此等等,甚而至于有的语文课堂干脆成了“才艺大比拼”的舞台。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跑调”了,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也是不“干净”的。
删繁就简一枝花。语文课堂教学要“干净”,就必须围绕教学的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凸显教学的主题。适当吸纳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语文课堂是可能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但要有“度”,要分清主次,不能顾此失彼,要摆正关系,不能喧宾夺主而冲淡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题。
从小的方面来看,模糊的“教学任务观”主导着如今的语文课堂。虽然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但不可否认也无须讳言,教学一定是有“任务观”的。而有些语文课堂却看不出要达成什么具体的目标,要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课堂教学的“任务观”显得非常模糊。具体的表现是,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几乎不加选择与整合,只要是文本当中呈现出来的内容,就都纳入教学的内容,事无巨细,按部就班,全线出击,寄希望于全面开花,结果却使课堂教学的内容陷于庞杂而琐碎,主次不清、重点不明的境地。
语文课堂教学要“干净”,内容的取舍要精当。什么地方该讲什么地方可以不讲、什么地方该用繁笔重锤敲打什么地方该用简笔走马观花,要了然于心,因为一节课绝无解决所有的问题的可能。即使一节课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只要解决得好,学生有了收获有了成长,这无疑仍然是一节好课,一节“干净”的课。
语文课堂教学要“干净”,教学的内容要整合。要围绕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去构建课堂教学的“纲”。因为“纲举”方能“目张”,惟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才能瞻前顾后、居高临下;没有了“纲”,“目”就失去了依附,就容易散,就容易乱。整合,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零乱与重复;整合,可以有效地使教学内容走向“干净”。
二、“干净”于教学思路的清晰
课堂教学是两点间的一条线段,是一个由起点迈向终点的行进过程。
教学内容的琐碎零乱,必然带来教学主线的模糊不清;而教学主线的模糊不清,又必然造成教学结构的交错紊乱:这是教学思路上的不“干净”。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语文课堂纵横捭阖,貌似内容丰富、容量很大,实则鸡零狗碎、东一榔头西一棒,课堂教学千头万绪,缺少了“串珠”的那“一线”,结果使本来应该清晰显现的教学主线淹没于琐碎的内容之中。为什么就不能像孔乙己那样“显摆”地“排”出“九文大钱”呢?主线不明,势必造成思路不畅。就如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如果不加梳理,不能明确教学的主线,那么文本中“悲”“愤”的情感、“叙”“议”的内容,岂不相互交错缠绕?这样的教学不仅琐碎庞杂,也会因头绪太多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回头”,教学内容不断重复的几率将会极高。
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语文课堂的结构不够清晰,缺少“规划意识”“谋篇意识”“结构意识”和“流程意识”,对于课堂教学围绕主线应该带出哪些内容、需要有哪几个环节、教学的先后次序怎样安排等等,缺乏一个设计和反复比较的过程。有的只是内容的呈现,残缺的筛选和串联,甚而至于有的干脆“脚踩西瓜皮”。
从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看,文本是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但仅仅也只能是一个载体,而不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从课堂教学的思路来看,语文课堂更多的情况不是按照“文本思路”来实施教学,而应该对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思路进行有机的整合,要进行必要的解析、归纳、整理,变“文本链”为“教学链”。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打乱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提炼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使教学的主线更清晰、教学的结构更顺畅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内容的琐碎和零乱、教学环节的机械和重复,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干净”的目的。
三、“干净”于教学语言的简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文本的解读、知识的传递、信息的反馈,还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分析,都要借助于教师的教学用语。从语文课堂教学的性质以及要求来看,语文教师的教学的语言要严密准确、逻辑性强,抑扬顿挫、感染力强,生动形象、直观性强,幽默可亲、趣味性强。这固然没错也很重要,也理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但除此之外呢?我想,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底线”要求还应该是“干净”,要简洁明了而切中肯綮,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
教学语言不“干净”的表现之一是有些教师有其特有的“口头禅”。教学语言中本来没有所谓的“口头禅”,但说得多了重复得多了渐渐成了一种习惯,也便成了“口头禅”。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教师习惯于说“对不对”,或许当初是出于发问的需要,但久之就成了“口头禅”,于是就有“好事”的学生在一节语文课上很认真地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短短45分钟,“对不对”出现了96次之多!频率之高,令人咋舌,以致学生私下戏称之为“‘对不对’老师”。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例子绝非个案。教师“口头禅”的最大不“干净”之处在于其不断的重复,学生听得心烦意乱,从而分散、影响了学习的注意力。
教学语言不“干净”的表现之二是不能“一语中的”。人们常说“一语道破天机”“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教学语言又何尝不希望如此呢?抓住要害,不拖泥带水,以尽可能精炼的语言传达出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这样的教学语言是“干净”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表达时尽管费尽口舌,却始终游离在外,只能在“外围活动”,绕来绕去却不能一下子就触及到问题的“灵魂深处”,语言琐碎啰嗦但不得要领,不能击中要害,结果是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也吃力。
此外,不“干净”的还有教学语言中的那些无谓的重复。我们知道,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适当的重复是必要的;但是那种机械的、琐碎的、无意义的重复,除了徒增“听觉疲劳”,还能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呢?
教学语言的“干净”为的是课堂表达的清晰,只有教师表达得清晰,学生才可能听得明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师还要留心并注意清理、规范教学语言,使自己的语言简洁一些、干净一些、针对性更强一些。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