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The most Chinese can tell a famous and classical story of apology proffer a birch and ask for a flogging (FuJingQingZhui) that represents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a of apology and provides unexpected insights into the study of Chinese apology. This story of a successful apology embodies the apologetic ideality of Chinese and power of the apology process, it illustrates how Chinese language has a wide range of apology words, such as qingzhui, xiezhui and feizhui,and many others. In this story, the author see the Chinese apologies are more likely to include expressions of unconditional and absolute apologies than do English apologies and the interplay of these words.
一、道歉研究的意義與題解
道歉是任何社會擁有的行為規範。個人、家庭、小群體、組織做了錯事,都要表示道歉。接受道歉的人或組織對道歉者給予寬恕或原諒,這是人類社會共同的行為準則(http://big.hi138.com/)。古今中外,東西南北,小到個人之間,大到國家之間,道歉成為一種“低成本”消解沖突、緩和矛盾、潤滑關系的好辦法。伊利諾大學法學院教授羅伯特詹妮弗•羅伯奈特(Jennifer K. Robbennelt)的研究也表明,道歉對修復對立和沖突關系的確是有效的。他們發現“真誠的道歉,可以減少一半的官司;每兩件官司中,就有一件是因為缺少誠心道歉而引起的。[1]
從文獻上看,90年代以來,道歉和道歉研究呈不斷增長趨勢。這種現象受到了人類文明教育進程,全球化、國家、民族、人種沖突的加劇、社會公平機制的形成以及法律制度的建設發展的促進,特別是受傳播媒介多樣化能提供形式多樣的溝通方式渠道等因素的影響。[5]在道歉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成果是1993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塔烏斯基(Nicholas Tavuchis)的《我錯了:道歉與和解的社會學》(Mea Culpa: A Sociology of Apology and Reconciliation)和阿倫•拉紮爾(Aaron Lazare)於2004年出版的《論道歉》(On Apology)一書等。這些成果已在道歉研究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2008年,《論道歉》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中文版。作者主要采取了社會學研究視角,認為道歉主要是發生在冒犯者與被冒犯者之間的互動,包括互動雙方的言語和非言語符號的使用等方面。
據阿倫•拉紮爾考察與研究,現在人們使用的英語“道歉”(apology)一詞,源於希臘語“apologia”。這個詞語在古英語裏是用來指正言、解釋、辯護或借口。該詞的原義有“自辯”的意思,主要是為一種思想或某個人進行辯護,含有辯解的意思。主要用在宗教等領域。他認為,從詞源上看,該詞並不帶有認錯和想求得他人諒解的意思。原詞裏含有的辯解倒是更具有溝通和交流的含義,即帶有解釋意味的溝通。[15]英語中的“I am sorry”既可能指禮貌、關心和同情,也可能指道歉、抱歉和請求原諒。通常,這種“抱歉”並不包含認錯的含義,“抱歉”主要是表示對他人的同情或遺憾。[16]然而,這些細微的差別卻經常隱藏在對“道歉”這個語詞的理解和濫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