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茶/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11 11:00
标题:
茶/故事。。。。。
赵西岳
爷爷在上世纪的40年代,不幸患了糖尿病。那时家穷无力治疗,奶奶就让爷爷到距我家100多公里远的鲁山县的舅爷家修养。鲁山是桑蚕之乡,爷爷每天上山去帮舅爷采桑叶。因糖尿病有一个症状就是口干渴,爷爷难忍之下,像蚕一样吃起了带着露珠的嫩桑叶,谁知不久后病状竟有了好转。听说鲁山的老百姓,极少有糖尿病患者。后来,爷爷把桑芽嫩叶做成了必备茶,采桑芽、晒桑芽,然后用开水泡桑芽茶。虽然爷爷并不知道真正的茶是什么味道,但爷爷为了治病却成了我家第一个茶人了。
父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当过几年火车上的司炉工,因此他便馋上了茶。上世纪50年代初回到故乡后,家里是一贫如洗,父亲喝茶便成了梦里的事儿。但耐不住茶瘾的父亲还是想法子去喝上几碗,于是离我村三里多地的马头镇上的马家茶馆,便成了父亲常去的地方。父亲每次只能喝二分钱一份的粗茶,就是用茶末或茶梗在大锅里煮一下论碗卖的大碗茶。开始父亲还能付得起茶钱,后来囊中羞涩,就只好记账了。账记得多了,老板就开始不高兴了。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父亲又去喝大碗茶暖身子。老板让他的伙计用不开的水给父亲冲茶,以此来冷待父亲,实为催要茶钱,父亲见状便一气之下,把冷茶泼在了茶桌上。然后从身上摸出一块老怀表,抛在了柜台上。次年春天,家里要盖房子,爷爷让父亲挑上40顶草帽去南方卖掉买木料。父亲去了半个多月,回来只有一半的草帽钱。家里急着用钱,爷爷一怒之下,就把父亲打了一顿。后来才知道是父亲耐不住茶瘾,在信阳用20顶草帽换了一袋信阳毛尖。爷爷把那袋茶叶拿到广武茶庄,卖了10元钱买了青砖灰瓦。自此,父亲便只好喝点故乡的柿叶茶了。到了上世纪60年代,家里日子更苦了,父亲的大碗茶里,除了金银花、柿叶、绞股蓝叶外,逢年过节只能喝上几盅粗香片。令父亲惊喜的是,母亲竟意外地给父亲弄了一包信阳毛尖茶。这是在暑热的三伏天,母亲拿了一罐泡好的柿叶茶,在村头柿树下乘凉。有一个中暑的生意人倒在了柿树下,母亲及时用茶给他解了暑又给他端了碗面。半月后,那位生意人从南方回来,特意买了一包信阳毛尖茶答谢母亲。
我受了父辈们的影响,对茶也有了感情,但在温饱都无从保障的日子里,是不敢想喝茶那事的。记得是上世纪70年代,我到郑州市参加编写一本诗集。为了解乏提神,我托郑州的诗友走后门,给我买了两袋三级信阳毛尖茶。改革开放以后,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家从农村迁到城市后,渐渐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喝茶以至品茶,才得以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不仅实现了“品茶龙井村、寻梦丁蜀镇”的人生美意,还不时在业之余、暇之日,约上几位文朋诗友,在清净优雅的茶楼品茶论道说诗论文,尽享了茶道茶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和知识上的润泽。
进入新世纪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祖国的日新月异,我家的茶事故事也融入了全新的内容。如今,家里不仅有几套名贵的紫砂茶具,各种名茶也能随意品啜。每逢佳节,外有茶友们的品茗茶会,内有全家乐的茶艺表演,甚至还到过宝岛台湾参加茶会品茶入道,可谓茶香盈怀了。
今年新中国60年大庆和传统的中秋佳节又恰在同期,妻子和我早有安排,届时要以品茗咏诗的茶宴形式,约请文朋茶友,共同开怀吟咏新中国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此衷心祝福伟大祖国的六十华诞,祝福我们的生活像茶香一样醇厚而绵长!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