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借鉴传统精华 提升城市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6-21 13:48
标题:
借鉴传统精华 提升城市文化
借鉴传统精华 提升城市文化
2011-02-12
作者:陆勤毅 来源:中安在线
城镇化发展是安徽“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中的一轮。城市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已有5000年的发展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国城市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城市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在今天的城镇化建设中继承、借鉴和发扬。归纳言之,经济是城市的基础,政治是城市的主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城市,必须讲求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从城市选址说来,有几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其一是环境因素。受到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多选择江河岸边的二三级台地上,既靠近水源又防水患,同时考虑北有靠山南有平川,附近有森林草场。如果这四方面的条件都具备,则为上佳选择。如汉唐长安城、元明清北京城、六朝古都南京就皆为城市选址的范例。其二是资源因素。城市的人口集中之地,依食住行,建材、燃料、交通等是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故中国早期都会多在黄河干支流两侧。随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开发,江南、华南地区开始出现大量的城市。尤其在海禁撤销和海运开放之后,我国大江大河的出海口成新兴都会的集中地。还有我国历史上运河城市带的出现等等。都与交通便利带来的资源集聚而形成的城市分布状况的变化有关密切的关系。其三是政治因素。我国历代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位置决定于当时的政治因素。战国七雄的各自都城皆位于各诸候国的政治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秦统一后,定都咸阳,与秦的基本依靠力量位于关中有着直接关联。汉唐皆以长安为都,既因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富户云集有关,也与其政治基础多在关中所致。期间,曹魏一度将政治中心向长安的东北方向迁移,设于邺城,开创了政治中心迁于华北平原一带的先河。中原战乱、士家大族大量南迁、造就了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六朝先后以此为都,虽然王朝都很短暂,但南京城的地位却因此确立。元明清皆以北京为都,也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
在城市建筑方面,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多为正方向布置,尤以唐都长安城为规矩。正东西向和正南北向道路构成棋盘状布局,既便于交通安排,又便于城市管理。房屋建筑也讲究“营造法式”。宫殿、公共建筑、礼仪建筑、宗教建筑、民房等等皆有规范的结构,形成整体的而又具层次的风格。城市内外一般皆有园林分布,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大特点是仿自然山水布置,大异于欧洲的几何形布局,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寄情山水”的理念。
从城市管理看,城市是国家出现的象征,城市催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商品与货币、手工业与商业,城市是国家机器的集中地和统治阶级的居住地。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历来非常重视城市的管理。如唐代城市实行里坊制,将城中居民分割于各个里坊之中,暮鼓宵禁,晨钟解禁,各个里坊皆有围墙和门,实行封闭式管理。宋代城市实行街巷制,虽然比唐代开放向由了,但城市管理制度和措施更加完善。
我们当今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借鉴以下几点:1、在原有城市(镇)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城市基础大都延续至今,形成很好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一可延续城市文化,二可节省大量耕地,三可形成不同城市特色。 2、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布局。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眼光,不可任意改变,更忌乱铺新摊子。我国古代许多著名城市都是一次规划,连续建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逐步完善形成特色。3、十分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传统。没有文化的城市只是建筑材料堆砌的躯壳。城市文化表现在人、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人,代代相传而有不同,风俗习惯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唯有建筑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质。在今天许多城市“大建设”的浪潮下,一定要注意保存、保护不同历史时代的标性建筑。否则,“建设者”可能成为城市文化的“破坏者”。 4、城市建筑设计要坚持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注意建筑和自然、建筑和人的和谐协调,北京四合院、苏州园林、上石库门建筑、徽州民居、福建土楼等都是中国建筑史上人文精神表达的成功案例。现代城市建筑的高大、亮丽、奇特往往给人带来压抑和烦恼,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5、城市管理要在系统、协调、统筹方面下功夫。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不断地涌入没有城市生活经历、不懂城市生活规律的人群,这就需要在城市的管理上更耐心、更大度、更全面、更坚持不懈。急功近利,将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