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教学说、学、逗、唱pk相声说、学、逗、唱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 10:46
标题: 语文教学说、学、逗、唱pk相声说、学、逗、唱
语文教学说、学、逗、唱pk相声说、学、逗、唱[zt]
            

    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门基本功课。
    做好了这四门功课,就应是一个合格的相声演员了。那一条做得出色,就是一个有个性的有特点的相声演员。
    现在谈一谈说、学、逗、唱。
    说:
    相声人甩一个包袱,几句话就可以把人逗乐。语言生动,诙谐幽默。
    教师的说,先来看看几位老师的说:
人物:于永正
风格:简约而不简单
经典片段:
师:小朋友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那我得自我介绍一下。(师板书:于永正)你们应该怎么叫我?
生:于老师。
生:于爷爷。
师:还可以怎么叫呢?(生默然,师指着名字)谁敢叫我的名字?
生:于永正。
师:(立正)到。还有谁愿意叫的?
生:(大声)于永正。
师:(双手抱拳)在下便是。(全场笑声)
师小结:名字是给人叫的。你们可以叫我于老师、于爷爷,也可以对我直叫其名。这不是没礼貌,因为我是你们的大朋友。总之,你们想怎么叫就怎么叫。

人物:靳家彦
风格:平凡的问候,真实的赞美
经典片段:
老师的问候学生的赞美
同学们真精神!你们怎么应答?
改一个字,老师更高兴。老师真精神!
老师更精神!
同学们真可爱!
像刚才一样改一个字?老师真可爱!
老师真可亲。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关照”换一个词?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初次见面,请多指教!

人物:孙双金
风格:“大雪”无痕
经典片段:
师:我姓孙,咱孙家有个名人,他叫孙悟空。大家知道他有什么本事吗?
生:他会七十二变,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生:他武艺高强,斩妖除魔。
生: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
师:你还知道我们孙家还有哪些名人?
生:孙中山先生,他领导了辛亥革命。
生:孙武,他曾经写过一本有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生:还有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孙权。
师:是啊!咱孙家出过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等。每次提到他们,我心里特别自豪。你们家都有哪些名人、伟人呢?
生:我叫姚奕迪,姚明是我心中的偶像,他现在在美国的NBA打球。
生:我姓王,我们这个家族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生:我姓章,我们这个家族中出了革命家章太炎,我去过他的纪念馆参观过。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名人都是从什么人开始的呢?
生:伟大的人。(众笑)
生:普通的人。
生:老百姓,一般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他是一个扫路人。

人物:窦桂梅
风格:顶着阳光,一路走来
经典片段:
师: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一份见面礼——三句话。
第一句:“我很棒!”(送给你自己)
第二句:“我真的很棒!”(也送给你的同伴,把手搭在同伴的肩上说)
第三句:“我们真的很棒!”(咱们一起来大声说)
(生练说,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师:咱们把这句话也送给听课老师:“你们很棒,你们真的很棒,你们真的真的很棒!”
(生齐说,听课老师鼓掌。)
师:老师给你掌声,你明白了什么?
生:很光荣!
生:很温暖!
师:找到感觉没有?什么感觉,温暖中觉得很棒。让我们就带着这个感觉一同走进课文。
    教师的开场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并时刻与之交流。

    导入时,创在情景引人入胜,让孩子们很快的被吸引。教师的说要有情感性,贾志敏老师讲过:进入课堂,我就是语文。
    王菘舟老师的《荷花》课堂导入,引领学生浮想联翩,渐入佳境。
    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 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教师的说,说在当说处。——点拨,很重要。
    张祖庆老师的《我盼春天的荠菜》词语教学让人明确了点拨的妙处,词语也有感情。
例:
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荠菜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两名学生认读,全部正确)
师:很好,读得挺棒的!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生:(齐读“嫩蔷薇枝……荠菜”等词语)
师:当她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生:(接龙读这些词语)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
生:(齐读这组词语)
教师的话是激发学生感情催化剂。教师与学生成了浑然天成的共同体。
张祖庆老师的《我盼春天的荠菜》中学生内心感情的倾诉,请关注教师的语言。
师:夜色越来越浓重,小动物都已经回到妈妈的身边,但是女儿却久久没有回到家。母亲会在村口怎么焦急的呼唤?她又在担心些什么呢?……
又冷又饿、非常孤独地在田野里游荡的小女孩,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呼唤,她多么想,多么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请大家拿起笔,这四排同学写母亲想对女儿说的话,就接着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往下写;这四排同学,写作者此时此刻很想对妈妈说的话:“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 接着往下写,开始!
生:(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写话,教师巡视。)
师:(四分钟后)孩子们,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一起走进那个无比寒冷的黄昏,一起走进那片让人恐惧的田野。(对着屏幕深情地)“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妈妈是怎么呼唤的?
生(读妈妈呼唤女儿的话,下同)“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呀?要知道,妈妈每时每刻都盼着你回来。妈妈知道你饿,可是我也是没法子啊!孩子,回来吧,毕竟这儿是你的家。”
师:声声呼唤,小女孩都听到了,可是她不敢回答,她多想对妈妈说——
生:(读女儿想对母亲说的话,下同)“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我被人追赶跳进水里,追赶我的那些人都是冷血动物。女儿因为太饿了,所以才去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但是妈妈,请您相信,以后,我一定不会去干那些没有尊严的事情了……”(台下掌声)
师:多么心酸的话语啊,孩子,这样的话语妈妈没有听到,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呼唤她女儿——
生:“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是不是又到哪儿找东西吃了,娘没用,你爹又走了,一直没有好好照顾你,从小就让你忍饥挨饿,有一顿没一顿,娘对不住你啊!洁洁,你快回来啊!……”(学生哽咽,台下掌声)
师:妈妈的话,女儿一定听到了(师潸然落泪),她恨不得马上扑到妈妈怀里痛哭一场,女儿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我真的没脸回家,我怕看到你那双哀愁的眼睛。爸爸早已离开了我们,咱家虽然穷,但是我们活得有骨气!妈妈,我真的不想让您为我落泪,看到您为我担心……”
师:可是这一切,妈妈还是听不到。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女儿的身影还没有出现,妈妈又一次大声地呼唤起来——
生:“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呀?你知道妈妈有多担心你吗?你又去哪里了?不会出什么事吧?没有你,妈妈怎么办?可怜的孩子快回来吧!妈妈知道你饿,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穷啊,没有钱……”
师:是啊!我们穷!孩子多么想安慰几句妈妈呀——
生:“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而是我不能回家呀!我十分饥饿,到财主家掰玉米棒子,有一个人拿着一跟粗木棍凶狠地追赶我,女儿没有办法跳进河里,爬上岸又丢了一双鞋子。妈妈,女儿对不起你啊!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女儿有满肚子的话想跟母亲说,想把她所有的遭遇、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伤心向她的妈妈倾诉。可是她不敢!更不忍心让妈妈知道!就让我们一起替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向她的母亲倾诉吧。来,谁来对着大屏幕,倾诉小女孩的一片心。
生读:(将课文改动几个字,以小女孩向母亲诉说遭遇的方式呈现第八自然段)“妈妈,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太阳落山了,晚霞渐渐地退去。稍远处,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妈妈,我听见你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

    教师的说,说在当说处。


    学


    相声的学,包括很多方面,学小鸟啾啾,学雷声隆隆,学小号嘹亮,学小鼓咚咚……无论学什么,都是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曾经见过一个相声演员学婴儿的啼哭,真是让人忍不自禁。
    在语文教学中,“学”的东西也很多,现在举一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
    教学中教师不妨来一点学的东西,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情趣盎然,教师的教学成为学生愉快的享受。


    逗


    在相声中,逗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马三立《逗你玩》,每每听过,都让我们会心一笑。

母亲:“宝宝,妈妈忙去了,咱外边晾的衣服呢。你看着别让人偷了去,有事就叫我。”
宝宝:“嗯”
来了一小偷,对孩子:“几岁啦?”
宝宝:“5岁”
小偷:“你叫什么名字啊。”
宝宝:“我叫小虎”
小偷:“你认识我吗?”
宝宝:“不认识”
小偷:“咱们俩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
宝宝:“逗你玩”
小偷:“好,太好啦。”
小偷拿走了衣服,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褂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好好看的”
小偷拿走了裤子,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裤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一会我揍你,好好看的别叫啦”
小偷拿走了被单子,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被单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再不老实,我揍你。”
小偷走了,母亲出来了:“咱们的衣服呢?”
宝宝:“拿走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在教学中,逗而不失教师的身份。教师不是演员,但更胜演员。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思想纯洁的小观众。他们很相信老师。在课堂上,教师的快乐会影响到学生的快乐。教师的精神会使学生更精神。教师的逗在于语言的幽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脑力劳动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幽默的老师,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的生活,则是一潭死水,恰如其分地运用幽默,会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会使教学锦上添花。因此,教学中应当重视适当的幽默。

    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一下子和钱老师贴近了。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

    我们身边的例子。
    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教师发现后并未板着面空去训斥,而是从故事说开。他说,英国著名前首相丘吉尔,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就寝,并说:“我的觉有一半是在汽车上睡的。”老师说:“我看,有的同学的觉有一半是在课堂上睡的。”又说“丘吉尔被人称为一只勇猛的狮子”。我看现在在课堂上睡的同学,今后也可能成为一只勇猛的狮子。”
    教师幽默的语言,不仅维护了打瞌睡的学生的自尊,使该生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而且使课堂教学继续进行下去。
教师,你的课堂来点幽默吧!


    唱


    相声演员的唱功可能不及歌手,歌唱家,戏曲大家的歌声优美动听。但是相声演员中也不乏佼佼者。
    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他给人们的不只是笑,而是美的感受。侯宝林表演相声有出奇制胜、超脱一般的能力,他那唱功更是了得。侯宝林为了掌握各种艺术流派、唱腔,多年来儿不间断学习、钻研。相声的学唱,决不是师其形式,而是求其精髓。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古诗教学的吟唱。
    在听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报告中,也听出了老人家强烈的古文吟诵观点。
    那次,在曾阿牛的学校里。我真正聆听到了戴建荣老师的古诗吟唱。感受着中华古典诗词在戴老师的口中重现着他们夺目的光辉。
    戴建荣老师的课《送元二使安西》实录我看过很多次,也听过阿牛哥的这堂课,每每看之,都陶醉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渊源长河之上。教师一次次的反复读诵,加上对平仄读法的强调,加上对吟、唱的指导,加上最后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竟使这一次次的反复变得那得震憾人心。我发觉那种吟诵是半读半唱的,是入迷的,是自我陶醉的。仿佛他就是这样带着学生走进古人的心态的。学生刚开始还觉得可笑,慢慢地,他们不笑了,他们用心地学习这种别致的学古诗方法。他们似乎忘了听课的老师。

    节选:
(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还必须地朗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当你这样静静聆听我的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些什么?
生1: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
师:看到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送元二。
生2:我看到了王维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师: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我还看到王维送元二的时候天正在下雨。
生4:我看到了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还吟了一首诗。
师:(指着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生4)再起来,雨后,呼吸!(师生一起作深呼吸状)怎么样?
生4:这种感觉很好。(师一转身,发现一位学生还闭着眼睛在感受。)
师:你还在呼吸呢!
生5:我觉得当时的空气很新鲜。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生5:(陶醉地朗读)谓城……柳色新。(又请一位学生读,也读得很有韵味。)
师:平仄不够明显。平声尽量延长,(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读。
生:(缓缓地)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师:多美啊!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台下学生纷纷举手)
师:想一起读了是吗?预备,读。(学生朗读两句诗)多美啊,老师帮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图)谓城这里的柳色——
生1:很美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
生:2、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
生3:很舒服。
生4:渭城这里的客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
生5:是知音。
生6: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师:对呀,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却马上要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生纷纷说:到安西去了。(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师: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来吗?生3:一年不能回来。要好几年才能回来。甚至是十几年。
师:那么不定期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3:元二,也许当你回来之后,我已经认不出你了。
师:好朋友怎么会认不出来呢?变老了是吗?同学们,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学生万分惊讶,略有所思。)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读一读。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指着一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
生:喝下了。
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生:品出来了,是悲伤的滋味。
师: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咱们就——
生:再喝一杯。
(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转身问另一位学生)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我感受到一杯酒里还有难舍难分的滋味。
师:既然这样地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作举杯状:来吧。生举起了酒怀。师生深情共读:劝君更尽……)
师:还有谁品出别的滋味吗?
生:我品出了痛苦的滋味。因为离开朋友很伤心。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呀?
生:不够。
(师举起酒杯:再来一杯。和生干怀。生深情地读:劝君更尽……)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众生举起酒杯,师:预备,起。众生深情共读。
三、唱诗
师:同学们,诗人读啊读,读已不能足以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来唱吧。这首诗的乐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
师: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块儿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能行了吗?(学生尝试)第三遍,我们不用音乐。试着回忆一下,看着我的手势,这会看着我的手势非常重要。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按照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这两种混在一起儿就叫作——(板书:吟)
生: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诗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师吟诗,学生跟吟,台下响起掌声)
师:这就是吟诗,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师生齐吟。台下掌声响起。)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火炬一代一代传下去。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