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教材改编不该“夹带私货”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3 06:47
标题: 语文教材改编不该“夹带私货”
语文教材改编不该“夹带私货”

熊丙奇


   
近日,国内权威的文学期刊《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先生博客上连续发出《上海小学语文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被小学语文教材窜改的巴金名作》等文章。这组文章引起社会对中小学语文课本擅自修改名家名篇问题的广泛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地区小学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中选用的部分名家名篇也存在被大量修改的现象。对于名家名篇在小学教材中被频频改动的情况,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叶开先生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北京青年报10月18日)

名家名篇不是金口玉言,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当的编辑,并没有什么问题,就连叶开先生也承认这一点。而且,作为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注意到了知识产权问题,在编写时注明“本文入选教材时有改动”,所以,改编其实可理解为编写者为了编好教材,“煞费苦心”——要是为了省力,把名家名篇原封不动搬上去不就可以了?

然而,这“煞费苦心”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有评论认为这是“毁人不倦”。为何如此?这就要看改编的真实用意了。据媒体报道,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选用的巴金的名篇《鸟的天堂》中,记者发现,除了大量词句被修改外,原文所描写的榕树的量词也由原文的“棵”改为“株”等等。而记者在课文后的“句子摘抄”的课后作业中看到,被编者改动过的“一株”、“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正在摘抄之列,是学生进行体会的重点,带有较明显的教学意义。这十分能说明问题,即教材的编写者们,是想借名篇名著,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加进去,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领会、记忆,而至于名篇名著,是否有这种观点、想法,却并不考虑。

这其实是一直以来的语文教学法的延伸。近年来,有关原著作者来考语文阅读题,按照标准答案,将不及格的消息不绝于耳。去年高考之后,网友周云就在博客中发文称,自己刚刚得知,自己之前发表的一篇名为《寂静钱钟书》的文章,被选为了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之一。惊诧之余,周云做起了以自己写的文章出的高考题目,总共三道题,合计15分。做完题,对了标准答案,她发现竟只有1分是稳拿的。早在2007年,据《中华读书报》报道,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蒙,在爱孙面前常好为人师。孙子的语文考试不及格后,王蒙就做起孙子的语文考题,结果败下阵来,竟然不及格。

既然能把原著作者没有表达的意思,“理解”并“教给”学生,让学生这般理解、这般做题,很自然地,编者们在看到原著作者的“表达”,距离自己想要的尚有不小距离时,就很有可能大刀阔斧的修改,直到获得自己想要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所有被选文章,不过是表达编者意图的工具罢了。

这样的改编,就离开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必要修改的本意了。不但伤害了原著,而且,也进一步背离语文教育的本质。在笔者看来,语文教育有两大重要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素质,二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前者要求语文教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者教会学生善于使用优美的文字、严密的逻辑自由表达。主题先行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阅读理解和作文训练,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有碍学生自由表达。这实际上是我国语文教育中被诟病最多的地方,概括起来,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同时助长说谎教育。

所以,语文教材改编中的问题,绝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整个语文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中的问题。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同时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让基础教育重视公民教育,与此同时,给所有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

另外,就教材的编写质量而言,也需要回到只有竞争才能促进质量的常识上来。近年来,语文教材编写的话题不断,比如鲁迅文章的删减,金庸小说的入选,归根到底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只要行政部门认可(授权编写与选定教材),教材编写者可以随意发挥。如若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材编写者不可能不考虑“市场反应”而随性而为,这也是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4 21:57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