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我的成长关键词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4 07:48
标题:
我的成长关键词
我的成长关键词
——一位高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探索之路
李月霞
广东省茂名市实验中学 (525000)
2004年新课程在广东全面铺开,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新课程带给我什么?新课程是怎么促使我的专业水平获得发展的?解读这些成长的关键符号,这三年的历程是那么的值得回味和铭刻。
关键词之一:教育叙事研究
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是在丁刚教授的文章里。第一次实践这个词,是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2004年,刘教授来我校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展,并且收集相关的资料。那时,我虽然只为校本课程上过一节课,但是作为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后刘教授建议,把你在会上谈到的那一节课写下来,怎么写?叙述,单纯、真实地,不加理论的。依照这一理论写出的《我带学生“去”北京》,发表在2004年《广东教育》第10期,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教育叙事文章。
所谓的教育叙事,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会反思,通过反思,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反思能充分地发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行为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成为一个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和调整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育叙述研究正好具备了反思的功能。
案例1.《北京·印象~我的校本课程故事》
一节校本课程的教育叙事文章,真实地记录了课堂的生动细节:
女生站了起来,有些羞涩,我示意大家给她些鼓励,在掌声中,她开始了叙述:去年暑假和爸爸妈妈一起的,北京的著名景点几乎都去了,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她似乎回到了那个假期的快乐时光,脸上有真心的笑容。印象最深刻的是哪里?在她叙述完毕后,我才轻声的问她。“颐和园”。她很迅速的回答了我.“哦,为什么”?“它很美很美。”这是一个女孩的语言,美,已经足够了。
专家(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教授)点评:过程的控制与把握;爱心与关怀的体现。
在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里,对《北京·印象》这节课有这样的评价:“怎样把一节历史课上得像地理课一样边走边发现呢?怎样把一节历史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优美动人呢?李月霞老师用《北京·印象》这样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历程。”
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叙事,通过专家的点评,达到了理论层次上的升华,教师从而感受到自己很多无意识的行为原来是教学的精华所在。这样的点评,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叙事研究的最有价值之处在于研究我们自己。通过研究自己,将教育变革建立在日常教与学的经验基础上,改变思维方式和提高专业水平。从我们自身的经验和实践出发,变革我们自己的教育。
你的课堂有分享的价值,教育叙事能将其扩展;你的课堂有尚待改进的地方,教育叙事让你反思。同行的声音、自我的反思,它们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新课程探索之旅上必不可少的伙伴。
自检:你是如何反思你的课堂教学的?你尝试过写教育叙述文章吗?如果你写过教育叙事文章,你认为它对你的专业水平发展帮助大吗?你认为在写教育叙述文章的时候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写作原则?
关键词之二:Blog(博客)
网络时代,让我们的分享与众不同。
信息技术与教育叙述相结合,产生了基于网络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它为发布和广泛地群体交流提供了便捷,从而创设了一个无围墙的教育合作空间。依托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可以达成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博客的使用者记录自己的思想,别人也会通过回复来参与交流,达到思想的链接和碰撞。
教师在网络上写自己的教育经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群体的建议和评价,或者专家点评,促使教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缺点、有待改进地地方,通过有效地深度交流和反思,从而有效地促成作为教师或研究者的专业成长。
2004年,在省骨干教师培训班里,“一日一博”成为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我开始成为一个“bolger”。2004年6月,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学反思和交流共享的平台,我自建了“新月学客行”教育主题网站,在这里开始写教育叙述文章。教学心得,成长体验,情感交流是它的主题。2004年8月,该网站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评比中获二等奖。三年之后的今天,翻阅过去的文章,我才知道自己经历了怎样的光阴。记录收获、反映成长、共享知识、交流看法,在新课程的探索路上,因为blog,我没有孤独前往。
案例2 《我的“休养生息”政策》(来源:
http://61.146.236.62/yjg/oblog/
新月学客行)
教师叙述了自己教学行为方式改变的前因后果,文章只是简单地叙事:
上个星期的一天晚修,郑水德和罗建林对我无奈地说:“你在课堂上说的那些东西我几乎记不下来,这样复习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我想,我那么努力地去收集资料,整理线索,搭配相关的题型,为什么得到这样的结果呢?他说得我也有些沮丧了。但是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件好事情,他们信赖我,才向我提意见,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备考工作。我于是停了下来,和两位同学讨论他们的复习方式,寻求最佳的方案。
……
发给他们经济、文化专题提纲和配套练习,一连看了两节课的书。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听他们说什么了:
杨秋梅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样看书挺好的,可以自己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长时间可能不行。
柯宏德很直接:这样看书好!提纲的文字太多了。
谢德成很委婉: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练习题还没有做完。
……
新月 发表于 2005-3-30 22:35:35
再看看学生和教师对这样的复习方法的看法,教与学的交流在blog上的叙事文章里得到实现:
回复:我的“休养生息”政策
我觉得适当自习一下,让我们看书挺好的,这样往后的复习也会更加有信心
Tracy(学生)发表评论于2005-4-9 18:40:53
老师这样看书的上课方式,对艺术生行得通吗?你有没有觉得有种放羊的感觉。无可避免的有部分同学还是很懒,他们只会把自习拿来聊天。
dhj18139(学生)发表评论于2005-4-3 19:12:58
的确,我们很多时候既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以为学生自己学是不行的),又高估了学生的能量(以为一节课可以做很多东西)。
大道(老师)发表评论于2005-3-31 13:04:18
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的叙事,在blog上听到了认同或反对的声音,整个叙事中,作为教师的并没有明确认定这个教学行为改变的成败,从而给与学生的交流提供平等了机会,教师与学生的互相理解和关怀为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了良好的条件,也有利于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教育叙事研究让教师在平凡重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认知上获得提高,而与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基于博客的叙事研究更为教师的交流和成长提高了平台。在新课程实践道路上,艰难曲折,有人分担;欢乐喜悦,有人分享;困惑迷茫,有人指点,有你同行,我才从不言弃。
自检:你有网上写blog的经历吗?如果你曾经开博写作,写作的频率高吗?坚持了多久?你如何看待这种“无围墙的教育合作空间”?你觉得这样的做法会对你会有帮助吗?你认为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4 07:49
关键词之三: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和艺术手法,创设情知交融的科学意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进入角色,在情趣盎然中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创设情境必须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达到掌握本质,领悟方法,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我对情境教学的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的。2004年的某个上午,当我踏进高二2班的教室,想着又要唠叨一次在另外一个班的课堂上唠叨过的内容,忽然感到这样的重复是多么地令人厌倦。要改变一下了,让学生自己去拿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从教室门口到讲台的几秒钟时间里,一个念头闪电般出现,于是有了《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情景式教学设计:
案例3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导入与激发】
老师:小时候同学们有很多的理想,对长大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定有过不少的憧憬吧!
学生:(笑)一部分人开始讨论起自己童年时代的梦想。
老师:是不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远了?
学生:点头、摇头或微笑。
老师:今天老师给你们一个体会职业角色的机会。
学生:(惊讶、好奇)干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医生+经济学家”
【合作与探究】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想不明白这和历史课有什么关系,但是很有追问下去的兴趣。
老师:虽然这两个职业好像不搭边,但却都是有挑战性的职业,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今天,我要大家用医生的诊断方法,以经济学家的眼光,给我写一份诊断书。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
苏联、东欧40~60年代经济问题诊断书。
要求:病由、病症、诊断、处方、医生签名。
学生:(惊呼、微笑、面有难色)怎么写?
老师:因为你们是实习医生嘛,所以不要求单独出诊,4~6人一个小组,协同合作,一起完成一份简洁而深刻的诊断书。
老师并表示会把优秀作品上传到学校的网页,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行动与成果】
学生行动起来,开始做写诊断书的准备工作:
寻找合作伙伴(一般是前后课桌的同学,便于讨论)
阅读课文,分析问题。
约十分钟后,阅读完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热烈的讨论,由其中一位同学执笔,开始写诊断书。二十分钟后,诊断书基本完成。
老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念出来,展示,交流,评价。在此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肯定、支持和适当的建议。
学生作品:苏联、东欧40-60年代经济问题诊断书
病人:苏联、东欧
发病时间:40~60年代
病由:因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而导致“经济”血管堵塞,心肌梗塞。
病症:“物质”血小板过少,出现缺“经济”性贫血,而心肌梗塞严重,病人有生命危险。
诊断:苏、东欧患了严重的“经济发展缓慢”症。
处方:建议服用适合本人的“改革”冲剂,进行“换血”手术,以疏通血管,保证心脏功能正常。
医生:蔡泽锋 黎锦发 谢铺成 杨士超(class2)
这次尝试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次深刻的反思,是什么让这个课堂充满了活力生机?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投入地忙碌着?是什么让他们写出了这些真知灼见?是什么让我这个做老师的开始学会站在一边欣慰地看着他们说说写写?我在专家们的评价里找到了答案:
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她创设的这个情境不仅可行性高,学生有兴趣去做、去研讨;而且,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能力并没有降低,并没有出现幼稚化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李老师实际上提供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医生的诊断,学生对此非常熟悉,还有一个是经济学的视角,她是从这两个学科和历史学科进行交叉,使学生所讨论的问题有深度。
齐渝华(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老师的设计非常地精致,诱发出学生的学习结果。概括一下这个案例的特点,比如说情境新颖,能够吸引学生运用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很快地投入到学习内容中;比如说自主合作,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为学生运用基本的学习技能提供条件,并营造了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共同协助完成课题的机会。
(注:以上评价来自2007年8月教育部国家级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培训课)
经过这次成功的探索,让我对课堂情境教学充满了兴趣和认同感,找准恰当的情境和激活点,就是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这样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得到有效驱动而进行的,这就是情境教学功效。
在新课程的探索中,我在情境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实践:
类别
内容
情境设置
必修一
政治史
五四运动
假设你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大学生,那么你能在1919年5月4日的报纸上看到哪些能说明这天发生的事件特征的词语呢?
必修二
经济史
夏商周经济
任选以下一个角色:夏、商、周的国王、贵族、奴隶、庶民、手工业者、商人、城市居民、旅舍店主、邮驿主人等,用简短生动的文字,结合历史史实,描述你在那个时代生活的情景。
新航路开辟
你是哥伦布船队的一名水手,即将跟随船队出发前去探险,你的母亲并不同意你的决定,你只能瞒着母亲偷偷出发,临行前,你给亲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此行的原因,目的和你的期望,另外举出此行的种肿安全保障,请你的母亲不要为你担心。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以100分为满分,请给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四个阶段(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十年、文革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评分,并说你的评分理由。
必修三
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与
实践
①出版社要出版一本与中国古代科技有关的书,请作为编辑人员的你为这本书起一个书名。要求立意新颖、切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影响这一个主题。
②本书要出版发行,请你为这本书的营销写一段推荐词。要求文字通畅,反映本书的可阅读性及其阅读的意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在本书中要向青少年推荐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五大科技成就,作为编辑的你会选取哪五项?理由是什么?
笔墨丹青
鉴宝群英会:
以自愿为原则,让学生自行组成十人小组:
1、藏宝人团队(提供“宝物”)、鉴宝专家团(指出“宝物”的年代、艺术价值、宝物的市值。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2、博物馆代表团(你所在的博物馆准备开某朝代书画展,你来鉴宝会的目的是申请其中一些宝物的展览权,你需要说明开展的理由,并要求陈述为展览而写的简介。
3、观众团(可以对专家及藏宝人提出问题,参与分析和判断。)
选修三
战争与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进行现场播报。
自检:新课标下,你是如何在你的课堂教学中实施设置情境教学的?在你的课堂上你常常使用这样方法吗?你的学生对你的情境设置兴趣大吗?你在设置情境教学的时候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你设置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关键词之四:课堂动态生成 生命化教学
踏上旅途,目的地固然令人向往,但是意外地发现沿途竟然也有美丽的风景,一路前去,不断变幻的精彩景致让你忘记了时间的漫长,终点到了,而你居然不觉得这旅途是劳累的,在回味中,你背起行李愉快地走向目的地。叶澜教授关于课堂动态生成有这样一句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比作一次旅程的话,终点站固然是有的,那就是三维目标。只不过,在沿途如果你是知识丰富、思维灵动,又善于发现的导游,你的团队必定能和你一起享受到一次充满“激情的行程”。
充满“激情的行程”是如何造就的?我在“动态生成”的生命化历史课堂找到了答案。“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相对于“预设”而言,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有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当课堂上出现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独具慧眼的教师会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于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生成出人意外的精彩。这些精彩,往往使我们可以打造出一个生动活泼、充满人性的生命化教育的课堂。
生命化教育课题负责人张文质对生命化教育有这样一段解释:“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的最根本目的。”“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是高中课程标准给历史教学提出的任务,新课程要求课堂是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体性个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催生课堂动态生成,在教师的关注和积极有效的引导下,动态生成使得课堂有了生命化的色彩。我在新课程的实践当中得到的一些体会,与大家探讨几个关于课堂动态生成与生命化历史教学的问题。
案例4 唱响梨园绝代声谱写戏曲新篇章
2005年11月,我承担了“新课程与德育渗透”课题组的一节全市公开课,上课内容是必修3文化史《梨园春秋》。《梨园春秋》讲述中国传统戏曲的历程,弘扬祖国光辉灿烂的戏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了解程度。广东是粤剧盛行的地区,老一代人不乏酷爱者,但是这些浸淫着流行文化长大的少年们,他们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为此,我和一些学生有过交流,他们普遍都说不喜欢戏曲的唱调拖拉冗长,但也有极少数同学表示感兴趣。尽管是少数,还是给我一个重要的信息:传统戏曲文化还是有传承的星火存在,我决定去课堂上点燃它们。公开课上,当我问到有没有人会唱粤曲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担心,尽管我课前调查的不是这个班级,但是经过那次的交流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这些孩子中也有人会喜欢的,由他们自己唱出来,还有比这更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手段吗?果然,在掌声中站起了一个男孩,字正腔圆地清唱了一段《帝女花》,赢得满堂的喝彩,将课堂推向高潮。这样的生成是以预设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完成对预设的丰富和拓展,达成了预设与生成的共精彩。
案例分析: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预设。预设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规划、假设、预测和安排。预设与生成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生成往往是在充分的预设之下形成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基于充分的预设。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充分把握教材之外,还要预设一些问题,涵盖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问题应该具备启发性和思考性,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刚接触的新知识合理地建构起来,从而让课堂的动态生成有了依托。因此,教师的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堂上的慧眼,往往能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案例5 希特勒的崇拜者
课堂上,正在上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内容,学习到希特勒组建纳粹党,扩军备战的时候,班上一个男生忽然冒出一句话:陈明宇最崇拜的人-希特勒啊!全班同学哗然,我愣了一下,看着陈明宇。他崇拜希特勒也许在班上不算是新闻,但是曝光在正规的场合-历史课堂上却是第一次吧。陈明宇有些不安了,课堂的气氛霎时变得紧张。我意识到这是我严肃的面孔造成的,于是,我放松了面部神经说:“希特勒肯定不会想到遥远的中国还有一个他的崇拜者!”气氛开始缓和些,我请大家谈谈对希特勒的评价,我说,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声音,我们旨在探讨,可以保留个人意见,我借助电视台常用的一句话:“嘉宾的意见纯属个人看法,与本班无关。”学生们轻松起来,在这个民主活跃的氛围里,陈明宇首先发言:“老师,你喜欢希特勒吗?”我摇头,他说:“我觉得他没有什么不好的嘛……犹太人的确很聪明,要是不彻底铲除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换了哪一位领导人我相信他都会这样做的,你说对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应该在每位成功者的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那么我相信第三帝国的寿命也不会长了,你说对吗?”他把连串的问题丢给我,我灵机一动,把问题转给了他的同学们,课堂上出现了热烈地讨论,他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同学自觉地回应,他们唇枪舌战,越来越投入,把我这个老师晾到了一边。讨论声渐渐平息之后,我们终于达成了共识:“希特勒在某些方面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残暴的法西斯主义者,他发动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崇拜是不可取的。”
案例分析: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允许了课堂上不同声音的出现,从而达成又一个精彩的课堂动态生成。这样的生成,尊重了生命的成长,在这过程当中,我不强迫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而是借助这一动态生成,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发现真理,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打造生命化教育。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我们的历史课堂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新课程的维度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昭示了我们历史课堂的责任: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人文主义精神,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由此,创建一个动态生成,充满生机活力,关注生命成长的历史课堂成为新课改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设想把教师定位为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的课堂,教学活动将呈现何种状态呢?它必定是单向的、封闭的,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这样的课堂,肯定不会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的动态生成无从谈起。反之,大凡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学生就会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因此,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石。我们的新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大胆思考,乐于表达的课堂,即使是错误的观点,老师只要善于借助合适的时机,就能促使一个精彩生成的出现。
把生命化教育纳入历史课堂,以宽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体成长,关注有效的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4 07:50
案例6 李贽之死
李贽,明末清初著名“异端”思想家。明代文学史、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批判孔孟学说、否定程朱理学。主张男女平等,这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十分惊惧,千方百计地迫害李贽,最终,使他受尽折磨,最后用剃刀割喉自刎于监狱中,痛苦地挣扎了三天之后死去,时年75岁。
我指着课本上的两个字,强调说,“异端”李贽,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学生惊呼起来。我知道他们惊呼什么,李贽死得太痛苦了!他们一定在想象那剃刀割喉的瞬间,那挣扎着迈向死亡的黑暗路途。同时,我知道他们一定在思考一个问题:做一个“异端”到底值得不值得?
下面是我们关于“异端”李贽的对话:
师:大家觉得李贽异端吗?
生:不,只是他的思想超前了!不符合当时的封建纲常。
师:你欣赏李贽吗?为什么?
生:欣赏!欣赏他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对迂腐的传统观念质疑,以及民主进步的思想观点。
师:如果在当时你也具有这样的思想,你会和李贽一样,进行广泛地传播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我怕死,老师。(笑声,全班同学都哄笑起来)
师:那你会怎么做?
生:写一本书,死了之后,再把自己的观点公布出来。
我转而问大家的想法,他们大都表示赞同,留着青山在,何怕没柴烧。有一个同学表示,他会为真理牺牲,同学们马上把不信任的目光投向他。我觉得有必要于他交流一下。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想法?
生甲:社会要进步总有些人要做出牺牲,这对社会也起到震撼作用。
师:不害怕吗?
生甲:害怕,但是如果被一种崇高理念充满的时候,生死也就置之度外了。
生乙:牺牲了又能怎么样?中国封建社会由此而改变了吗?
生甲:这是信念问题。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什么不愿逃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如果没有他,戊戌变法有那么悲壮吗?能撼动国人吗?布鲁诺也是异端,熊熊大火烧死了他,但是反而点燃了科学的火炬。
生乙:那些牺牲固然可贵,但是也可悲,生命是宝贵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留着去继续战斗,说不定力量会更强大。
学生们都在安静地听着他们的辩论,这安静中,分明有汹涌的暗流在涌动。做敢于揭示真理的“异端”需要勇气,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这是一个弘扬个性的发展时代,我想,我不需要给他们是或否的答案,因为永远没有惟一。真理越辨越明,这一节课,我想,他们懂得的不仅仅是李贽是怎么死的,一定还有很多很多……
案例分析:从细微处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人生的大道理。怎么对待真理,面对阻力,如何抗争,放弃来保全抑或牺牲来成全?针锋相对,唇枪舌战,同学少年,却是无比地坦诚,碰撞中乍现火花,心灵的启迪从这里起步。
课堂上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需要独具慧眼的教师去发现、捕捉和运用。当然,要练就一双慧眼,有三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首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把握得从容自如;再次,要练就的是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对课堂的操控能力,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那么重要。最后,学会倾听和过滤,抓住时机,把有效的信息合理地利用起来。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值得关注和尊重的,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达生命的气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这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责任。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历史课堂。让我们的每一节历史课,都成为学生一次愉悦而有价值的生命历程。
自检:当你的课堂出现有效的动态生成的时候,你的处理态度是什么?你如何判断什么样的生成是有效的?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遇到一些会稍微偏离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你是如何处理的?
关键词之五:公开课
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
“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在三年的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公开课对教师成长的有效作用。2004年,我所在的学校接受省一级学校的评估,我承担了其中的教学评估课,课后,我将“打磨”这节公开课的过程记录下来:
案例7 《第一次世界大战》课后记
整理电脑硬盘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历史”。
这一节课是2003年学校申报省一级学校的评估课。上之前准备的时间很短,课堂教学的构思也是上课前2天才定下来的,应该是比较冒险,因为这类评估课责任重大,它的分数在我们的总评成绩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课前,我一直都构想不出更好的方案,也没有逼迫自己刻意去想,却也不着急,慢悠悠地想着。有的同事说我的自信心十足的,也许是吧,我总觉得灵感是闪现的,而不是硬挖出来。
上这节评估课前2天,我才把我的构想逐步完善。完善的方法就是实践。我在不选择来上公开课的其他几个班级,一边上课,一边改进我的方案。但是几乎都是失败的,原因很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完成不了任务;表达不流利;时间不够;……。我有些着急,但是没有怀疑自己的方案的正确性。我的目标是很明确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思想飞起来。所以,要达到我的目标,最主要,还是要我做好一个引路者的角色。
为此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1、在上评估课的班里,说明这节课的重要性。表示很愿意这个时刻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选择了优秀的大家和老师一起奋斗,希望能让评估组专家能感受到我们的智慧和才情。这段简洁的话语,作用很不简单。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他们很主动地承担了我本来想分配的任务。现在我还记得我站在教室前面,表示要分配任务的时候,孩子们纷纷把手举起来的情景。那时,我挺感动了,在关键时刻,这样的团结互助和参与的热情,无疑让我更加肯定,这一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2、任务落实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资料的查找。时间很紧了,单靠同学们自己是很难完成的。我一边建议他们自己找资料,一边做了必要的协助,询问需要帮助的同学的具体困难,把笔记本电脑拿到了讲台上,指导他们用google搜索资料,我的指导到这里就为止了。我并不想插手他们对资料的筛选,做为一个高二的学生,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是完成可以自己完成的,对他们,我充满了信心。最后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学生问:老师,要不要看看我们准备的东西?我说:不用了,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行!
3、分配给了学生任务,我也需要给自己任务了。我把我思路整理了一编,特别是细节问题,还预测到了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比如电脑突然坏了(我做了2个备份,优盘的,还有备份做在信息技术老师的电脑上);或者时间不够的时候,怎么取舍才能不露痕迹?或者时间多余了,应该再做些什么?每个问题的时间应该如何分配?学生会说些什么呢?(因为他们准备的内容我是不知道的),在这样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估课上,我应该怎样定位自己?上课的前一天,我已经把自己问得差不多了,而且也有了答案。余下的事情,就交给上天了,思考完毕后,我就不再想它了,开始轻松面对。
在我们的齐心协力下,这节课获得了成功,被评优质课。送别会上评估组邱老师一进来就说:我要和李老师握握手,课上得真不错!几天的辛苦,就烟消云散了。
很多的事情,在它过去之后,我们重新审视的时候,就能发现以前没有关注的问题。这节备受好评的课,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这节课是评估课,所以有它特别的地方。我们可以大力鼓动学生去做准备。但是事实上我们是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这样做的。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一节课上完成我们所以的教学,而不是在课前和课后做大量的工作。那么,怎样才可以在一节课里也能让学生完成这样的探究和互动学习呢?
2、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是不是更多的是在看热闹?结束了才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记住?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它们谁的优势多些?
3、怎样的设计才可以大面积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而又不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
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是教师反复打磨的结果,在这打磨的过程中,教师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团队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体现,公开课,成为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关于好课的五个标准,可以作为我们上课和评课的标准。她认为,一节好课,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
按照叶澜的好课五标准,公开课更应该是把“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我们需要真实的公开课,真正能打磨教师和给听课者以启示和反思的课堂。一名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千万别拒绝公开课,因为这是你专业成长最好的助推器。
自检:你曾经拒绝过公开课吗?你接到公开课任务的第一个反映是什么?你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收集资料的?你设计一节公开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觉得一节公开课“热闹”重要些还是有效性重要些?在准备的过程中,你寻求过团队的支持吗?在正式上公开课之前,你会尝试多少次?你会在曾经上过的这课的班级重复上课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4 07:50
关键词之六 写作
2004年12月,应省教研室的邀请,我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资源丛书》的编写。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老师,实践经验是足够的,但是要写几万字的为老师提供教学参考的书,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接过任务后,我首先想到我需要合作者,通过书写来提高专业水平,通过高水平的合作者来寻求专业指引。曾文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并对历史学科有独特见解的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搭建起负责编写的专题框架,开始认真投入地进入编写的世界。没有真正开始之前,对很多问题只是停留在思考层面,一旦进入这个领域,问题不断出现,而解决的过程就是智慧激发的过程,最后写作结束的时候,收获的不只是那几万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你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的思维在跳越式的发展起来了。
下面这篇《网络时代的寻找》日志写于2005年2月10 日,这是我开始动手写作的初期阶段:
案例8 《网络时代的寻找》
确定编写内容后,我开始找资料书。在网上搜索了一通,几乎什么搜索工具也用了,但是结果不是很满意,在《中国经济史论坛》上看到了一些2001年以来出版的经济史专著,把它们copy下来。
书目太多了,不知道哪些是比较权威的,于是e-mail给我认识的一个历史学博士,她不是研究经济史的专家,都是她肯定认识这方面的人,果然,她请教了之后,给了我满意的答复,推荐了适合我用的书目。
但是这些书要找起来非常困难,在书店上是不可能找到的。我想到了去网上书库找,都是通俗性的书多得不胜其数,而学术寥寥无几。下一步我决定去易趣、淘宝、卓越之类的网站看看,空手而归了。我意识到这样找书行不通的。大学的图书馆应该有吧,那些铅字要我再打印成文字,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在本地的大学里,我没有直接认识的人。当我想到图书馆的时候,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想到网上数字图书馆呢?
再次搜索后,找到了超星,用手机注册,得到了读书卡,顺利进入了图书馆。在它的分类里,我首先想到了是去历史类找,根本就没有收获,那些书都是通史类的,有些失望之余,我看到了经济类的书,当时想,为什么不去那里找找呢?果然,在这里我发现了它的一个子目录:经济史,点击下去,是各国经济史,继续下去是中国经济史-近现代中国经济史,我找到了我要的书,虽然只是大部分,已经很满意了。
这里的书并不是我要的全部,超星上有一个专家找书的服务,我尝试着e了邮件过去,我是晚上10点多发过去的,在11点的时候,我收到了回复,几个图书馆的咨询员给我发来了邮件,提供了一些刊物和书籍的链接及下载地址,可能是我第一次享受这样的服务,觉得很新奇也很兴奋。
……
写作改变状态。这次的起步让我思考了一些问题:
1.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指引,当指引是来自优秀同行的时候,那指引的力量将是巨大的。
2.信息时代,你可以寻求更多的来自网络的支持。
3.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气馁,通向成功的终点的道路往往不止一条,用发散思维来处理你遇到的困难。
4.不要拒绝能锻炼自己的机会,尽管你在任务面前曾经是那么的对自己没有信心,坚信这一次磨砺的历程也是你成长的历程。
作为教师,参与编写专业书籍的机会是不错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拿起笔来抒写我们的课堂。把课堂上的风景、绚丽的色彩化成文字与让同行们共享。课堂上哪些东西值得书写和记录呢?教学设计、精彩生成、课后反思,都能成为我们笔下的风景。
2005年,在我承担了全省信息技术与新课程一节展示课,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课堂上的精彩瞬间:
案例9 《梨园春秋》片断
我问他们,“你们有人喜欢京剧吗?”他们笑着摇头,我说:“这就很明显看到,我们的中国戏曲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啊!”他们被我思索着的我感慨,我趁机说,传统戏曲文化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剧目陈旧,观众流失,演员青黄不接,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戏曲传承下去,我需要和大家一起共商大计。接着的一张ppt上,问题出来了:中国戏曲的衰微,已成为当下文化界的普遍忧患所在,对此你有什么建议?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想象力比成人更多姿多彩,来,看看他们的建议吧:
①、学校可以开始戏曲欣赏课,而且要从小开始。
②、可以学习超级女声的做法,从海选做起来,选拔民间戏曲人才。
③、大学开置戏曲专业,培养戏曲人才。
④、在戏曲中加入流行元素,吸引年轻一代。
⑤、改革戏曲,与时俱进。
⑥、可以尝试用用英语唱戏曲。
⑦、定期举行戏曲大赛……
在创新与保留传统方面他们有不同的意见,一个学生说,无论戏曲怎么改革,都不能丢弃传统,否则就失去了戏曲的精髓。他的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个瞬间,在两年后的今天读起来,课堂的情景还是历历在目,仍然在启发着我对课堂的思考。文章发表之后,我收到了一些同行和我探讨课堂教学的e-mail,这一幅绚丽的风景,在笔中,在纸上,在岁月里长存。
自检:你有多久没有动笔写文章了?你的工作是不是被日常教学工作填得满满的?你会用笔记录你课堂上的一些精彩细节吗?你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写作的冲动?你觉得写作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在哪里?
小结:
新课程开展三年以来,对于一个在实践中摸索的普通高中一线教师,感受是深刻的,感悟是多样的。总结我的三年实践活动,以教育叙述促进教学反思;以blog创无围墙的教育合作空间;以情境教学激活课堂;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打造生命化历史教学;以公开课为平台,铺设教师成长之路,以写作为契机,寻求专业提升。新教材、新理念,理解课标,关注学生,赋予课堂新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教育的阵地,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激发处。而这一切的美好设想的实现,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之上的,新课程的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我们的教师有什么样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愿这些文字对新课程前行路上的你有帮助,愿这些文字成为你我沟通的桥梁,愿我们的种种努力,终将汇聚成点点星光,映耀新课程的天空。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