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24 07:55
标题:
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
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
——
再致青年教师九条真诚建议
管建刚
一、做自尊自信的教师。
一个人,不是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成就。身边有人中奖500万元,你会羡慕,但内心里不会产生敬重。敬重和羡慕是两回事。我们敬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雄厚资产,更在于他在打拼企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的企业为社会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人生的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作为一名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为者”。我们每教一个班级,就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教书育人一辈子,就做了一辈子实实在在的“有为”事。不管经济大潮如何席卷而下,面对人生,请自尊自信:我,能成为大写的“有为”的人。
做一名有为的人,要奋斗,要拼搏。做一名有为的教师,也要奋斗,要拼搏。接触过不少青年教师,他们总认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器。这个想法很普遍,是个普遍的错误。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有一个著名的2.18分理论:人的智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他认为从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来看,智力因素占40%的权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识和技能的对比中,知识占40%的权重;知识又分为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的权重;书本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权重。由此便能得出这样一个分值:如果你在学校的总平均分为85,在学校学习所打下的底子,不过是1×40%×40%×40%×40%×85=2.18(分)。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底子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其实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
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想做到杰出无比的程度,或许需要点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成绩和名望的人,则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奋斗达到。你知道博格斯——这个身高只有1.60米的小个子吗?你相信他曾是美国NBA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吗?小时候的博格斯立志要做NBA篮球队员,那时,有多少取笑他的人。嘲笑面前,博格斯没有后退,他以更加刻苦的方式练球,并在练习中发现矮个的优势:行动迅速、灵活,像子弹一样;运球重心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时容易得手。现在,当年嘲笑他的人都这么炫耀:小时候,我经常和博格斯一起打球呢。你看,即使像博格斯这样有“先天不足”的缺点的职业球员,都能以后天的努力来扬长避短,何况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往往并没有如此致命的先天缺陷呢。
达尔文上学时,所有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罗丹在父亲眼里是“白痴”,在老师眼里前途无“亮”,艺术学院考了三次也没考进。爱因斯坦4岁才说话,7岁才识字,老师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们在嘲笑面前依然保持着自我,保持着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依然拍着翅膀飞啊飞,依然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这是他们从众人眼里的庸者成为世人眼里的伟人的重要原因。
大量深入的研究表明,聪明并不必然导致成功。最聪明的人往往并不是最有成就的人;最有成就的人,也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成功最需要的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品质,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贫无可奈唯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哪怕是笨鸟,也能“笨鸟先飞”。我甚至在相当多的场合里偏执地讲,现在可以把“笨鸟先飞”改为“笨鸟肯飞”了。我接触了不少青年教师,他们的致命弱点恰恰是不想飞、不肯飞,他们躲在公办体制这把大伞里,怕外面的风雨,怕太阳的炽热,怕路途的坎坷,怕寒风的凛冽,怕秋雨的狂暴,怕黑夜的漫长,怕身心的疲惫,怕失败,怕出丑,怕这怕那,怕到最后,人生都淹没在“怕”的海洋里了。
达尔文在晚年这样感慨:“我这样一个才智平庸的人,居然能够在那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信仰,实在出人意料。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父亲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平庸的孩子……”面对这份人生感慨,年轻的你,有什么理由不鼓足自信的风帆呢?
二、做富有勇气的教师。
在交通和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校派人外出听讲座、看观摩课,或是外请专家学者来校教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会场里前几排总空着,老师们大都选择中间偏后的位置。我还看到,当一些教育专家想以对话的方式,使讲座更接近一线老师、更能解决一线教师身上的实际问题时,台下往往一片沉默。正是这种不想出头的平庸心理,使一个个很好的求教机会、和专家交朋友的机会失之交臂。其实,所有的专家也都期盼着能和一线老师交流,和一线老师做朋友,他们绝不想高高在上做空研究的。我做“我的作文革命”时,看到北大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写过有关文章,多方联系,得到钱老的电话,素昧平生的钱老,给我寄来新书,提供研究参考书目给我,一年后,又写信来询问研究状况。从中我打开视界,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有一位专家做讲座,讲座前他试图与听众沟通情感,于是提了些简单的问题,但是底下无人响应。他苦笑了一声,讲了小故事:“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课。每次开讲前,我都发现同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了一下,让它可以立着,然后用颜色很鲜艳的笔尽可能大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桌前,于是,讲演者需要听者回答问题时,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我不解,问旁边的同学。他笑着告诉我,讲课的一般都是一流人物,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吃惊时,很可能预示着他会给你提供很多机会,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嘛。”专家接着讲:“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的确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出色的回答,最终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听众或许不久便忘记了讲座的内容,但是这个开场白一定会给很多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年轻人时常埋怨机会不肯光临,而机会从来不是贴着“机会”的标签出现的,它总是变换着各种面孔,突兀地来到你的面前,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它已飘然离去。你少的,就是一点勇气,伸出手来抓一下的勇气,拿出硬纸板亮出自己的勇气。
一线教学经验和行政管理经验告诉我,不少青年教师工作多年,最怕公开课和写作。遇上教研课、公开课、推三阻四。课堂之于老师,犹如舞台之于演员,一个教师,对课堂应该有着一种展示的冲动和欲望,有此情结,教学才会给人以美感和幸福感。一个畏惧课堂的教师,即便他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课、公开课,只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课,他也必定体验不到那种教学激昂的乐趣和幸福。用什么征服课堂?有人说多读书,有人说多琢磨,有人说多观摩,有人说多反思,有人说用智慧征服课堂,有人说用专业预设征服课堂……我说,要用你的勇气。有位青年教师对此不解。我问他主动向学校提出承担公开课的任务了吗?他说这怎么可能?上糟了,不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我说,你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气。一个人只有袒露自己丑陋的一面,袒露自己有缺陷的一面,袒露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别人才能真切地看到你需要雕琢、修正的地方,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进步。要知道,掩饰缺点,恰恰是在不经意中大量地繁殖缺点。
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能勇敢面对,请你上公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有征文比赛,你勇敢地参与;交给你一个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无可抵挡的成长。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此刻,你不妨扪心自问:我用勇气接受了几次工作的挑战、生命的价值的挑战呢?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实际上就是“主动”与“被动”的两种人生态度。一个人有着主动的人生态度,机会怎不会光顾?全国著名青年教师袁卫星谈及往事,当年老校长对他说,你们想爬多高的山,我们就给你搭多高的梯。袁老师当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就能爬多高的山。之后,袁老师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汇报课,正是这种主动出击,使袁老师迅速成长,众多教育杂志相继报道他的事迹。袁老师固然有才华,但我深信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中国教师队伍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他之所以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亮出自己的勇气。
人,天生具有惰性。没有人听课,对课堂的准备、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总是相对马虎;有勇气请他人来听课,有勇气承担公开课,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惰性的宣战。我曾对青年教师说五年内成才的“三个一百”,即上100堂教研课,写100篇教学文章,辅导100个特长学生。用100次勇气征服课堂,够了。
三、做踏地而行的教师。
在我看来,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一定是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教育本无所谓惊天动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作为一名教师,你每天做的大抵是这样一些小事:●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看学生是否到齐了,谁没来,是什么原因。●收上家庭作业,谁没及及时交,为什么。●批改作业,谁错了,为什么错了。●晨读开始,尽管有学生组织,但还是去看一下,学生很认真,笑着表扬一下。●晨会课,可能讲个故事,可能回顾上周班级常规管理考核情况。●和学生们一起做操。●要上课了,准备一些教学用具。●下课了,利用课间和几个学生交谈几句,课堂作业有问题的学生,此时也需要点拨一下。●到办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写。●有了点时间,想想明天的课怎样上,或者备下一堂课,情况好的时候,办公室的几个人要扯一下教育趣事或气事。●中午可能会有学生吵架,需要你去调解。●批改课堂作业,一边批改一边记录错误的和优秀的案例。●想上网看教育在线,K12网。●想收集一点试题,布置家庭作业用。●提醒某几个学生,回家别忘了写作业,有不会的,可以打电话给老师,叮嘱学生明天有冷空气,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无非就是做这样的小事。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教师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当你尽力把教育的小事做好时,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我不是说纯粹指向于分数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老师们,你不妨回忆一下,印象中老师对你留下的永不磨灭的东西,就是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经常有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怎样把这小事处理好?是不是习惯性地提醒一下:“开小差的同学,请注意了。”你细想没有,这个学生不专心听讲,和那个学生不专心听讲的原因一样吗?是因为他以前的知识脱节了,无法听懂而不听?是因为他遇到了伤心事、烦恼事而无法静下心来听?是因为他早就预习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没必要听?是因为从来就不喜欢这门功课?是因为他不喜欢这个老师而不喜欢这门功课?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是因为教学进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维的快乐?是因为教师的某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话语刺伤他的自尊,以此来反抗?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而无法静下心来听?……
能这样思考和实践的老师,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师;能把这样的一件件的教育小事做好的教师,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当前教育科研为什么那么浮夸,课题研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指责和批评?因为课题研究往往省略了过程中的小事,那些挂在文件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计划”“总结”之类的大事,过程中那些一小步一个小脚印的脚踏实地的事儿,没人去做,到最后,教育科研只能是一朵没有生命的塑料花。
年轻的老师们,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等着我们去做,世上等我们去做的都是些小事情。一个真正做大事的人,当他做大事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像做一件小事,举重若轻,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应有的风范。而这样一种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积累而成。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教育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每天你微笑着对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脑袋,每天你都和孩子亲密地接触一下,每天你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样,每天你都记下教育的轨迹,每天你都做着这些小事,几年后,你将肩负起学校的一些管理与改革上的重任,那是顺理成章的了。
四、做没有借口的教师。
20年前柏杨说中国人的丑陋之一,是喜欢满世界找借口。20年后的今天,借口文化依然在不少年轻教师身上盛行。教育中,他们不愿花一点力气,不想尽可能地做善、做美;马马虎虎地做,只求“做”了,出现问题,只顾找借口开脱。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人生价值的存在。对工作,一没信心,二没热情,能躲则躲,能敷衍则敷衍,对得起工资卡上的工资是他们最大的工作动力。他们从来不想,是否对得起学生,是否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是否对得起来之不易的人的一生,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和关怀。
老师们,对于一个有见地的管理者来说,需要的,不是你的各种解释,而是你的行动,具有实效性的行动。一件事,如果你想去干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你所要思考的,是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经济更有效。同样地,一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好,也可以有很多理由,这就是俗话说的“歪理十八条”,歪理,听起来还像蛮有点理似的。
都说教师工作是碗良心饭。一个教师如果养成做事找借口的习惯,实际上就是教育良知的削减、消亡的行为表现。当前教师经常使用的借口有:●“学生基础太差了……”在今天,教学成绩无疑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简化、异化为分数的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一些年轻老师的教学质量不高,就抱怨学生的基础差,抱怨家长这不管那不管。基础差的学生永远存在,教师的一个重要劳动,就是尽可能地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你手上得到发展。●“我忙不过来啊……”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教师工作的确很忙。但现实恰恰是,越是有责任心、教育责任感强的教师,越不会以一个“忙”字来推诿工作。倒是那些责任心不强,把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简缩成三两小时的人,大叫其“忙”。●“找班主任去……”育人的任务仅仅落在班主任身上,这是教育的悲哀。老师的首要工作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学科的教学。中国教育要分数,这没什么好多说的。但不要忘了,在排名考试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考试高手是不现实的。每一个教师都是潜在的“班主任”,都应在学生的“人”的成长上负起必要的责任。●“这个事我做不了……”还没有做,怎么知道不行呢?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以使自己“行”起来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勇气,失去勇气也就失去了一切。一个人不能只做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要习惯去做带有几分挑战性的事情。不然会永远活在害怕里,也永远活在没出息里。
人为什么要借口,要么是懒惰、贪图安逸,要么是给自己找台阶,这样,人的潜能就不能在一种无路可退的情况得到开发。断绝退路,拒绝借口,因为借口对人的成长,就像恶狼对羊群的威胁。任何借口都无法解决哪怕是一点点实质性问题,借口只会使人习惯拖延,习惯推卸责任,习惯转嫁过失,习惯损害他人利益,你说,这样的人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成为学校乃至教育的中坚力量吗?一个人如果常常对领导找借口,自圆其说,久而久之,做事情的时候,潜意识的第一反应是“不做”或“做不好”的借口,时时处处宽容自己,宽容到最后,只剩下懒惰、自私和一事无成,这种危险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致你的人生于灰暗境地。
年轻的老师,你是否已经被“借口文化”感染?如果是,那么请你赶快医治。送你一个药方:设立“无借口月”。从这个月的这一天起,无论什么事情,你都及时地想尽办法把它完成,实在完成不了,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诚恳地对领导说:“我没做好,我将努力”,而不是搜肠刮肚地找借口;如果所要完成的事需要合作,那么出现问题时,也请你将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这样做,你并不会损失什么,相反,你将获得很多,你将获得责任感,你将获得信任感,你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因为你主动承担责任,所以你会主动去补救,从而你又将获得成长的动力。年轻的老师们,对借口说“不”吧,面对学校的各种事务,请你果断地收起借口,你说:●“好的,我马上去做……”领导找你做事是对你的信任,你没有理由拒绝,况且,领导叫你做这个事情,是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不要给自己任何思考借口的机会,答应下来,再想具体的方法和办法,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想借口上。●“好,我会尽力而为。”当你向大家说出“尽力而为”的时候,一方面能获得领导的好感,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一种压力:如果我“尽力而为”了还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将给大家留怎样的印象?年轻的生命正是最扛得起分量的季节,做事要学会“尽力而为”。●“这个事情我来做”。“只做领导分配的事”和“做不好领导分配的任务”的人很多,主动出来做事的人很少。这个世界上永远缺少主动的人,主动的人永远值得欣赏和尊敬,他们是成功一族的后备军。“这个事情我来做”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哪怕是把办公室的地板拖干净,哪怕是去搬纯净水,哪怕是将纸篓里的垃圾倒掉。●“行,事在人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教育上的事情更是如此。一些你看来头疼的事情,在有经验的老师眼里可能是一件并不难办的事;一个在你看来很费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科研经验的教师的帮助下,可能一点就通了;一个令你伤神的课堂设计,在教学技术高超的教师那儿,一下子就化繁为简了。只要善于学习和请教,教育的事准能办好。
收起借口,你同事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领导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学生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发现自己真的变了……(待续)
五、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一)
美国有一个规定,凡是“师”字级的工作,例如医师、会计师、律师、教师等职业,每年都必须再进修一定时间的课程。如果没有进修,该年执照就会暂时被冻结,修完课程才能再开始执业。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的中国,教师也有进修课时的要求,遗憾的是,大都是走个过场。教师职业进修与培训没搞扎实,很多教师教了十年二十年的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技能还停留在当年的那个层次和水平,用当年的技术和思想做现在的要求与质量,难怪很多教师总是抱怨教育忙、教育累。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份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了?”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工夫磨斧子!”那个工人感觉砍树吃力的时候,该想到去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要充电,而不是一味抱怨教育要求高。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最好方式。
教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不缺理念,他们知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道平等民主与尊重,知道个性化解读,他们以为知道这些就是有了先进理念,至于课堂上为何走老路,至于处理各种事务为何依然如故,说是缺操作方法。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举例来看一看,一个教师产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流程。
以一个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为例。他首先要把二年级的语文书和相关课程标准明白,但这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是不够的,这样教学,他既不了解学生一年级语文教学所达到的要求,又不了解今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因此,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他至少要把小学12册语文书——之所以说是“至少”,是因为最好能对中学的教材也略知一二——通读一遍。这个读,不是知道教材大概讲了什么,而是了解每一册教材的相关内容,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读,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的读。读过之后,想过之后,心中就有了底,知道二年级语文教学该做什么了。但是还不能到此为止,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需要去了解相关学科的情况,以求在教学中加以整合。二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了解二年级学生音乐、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知道学生的这些知识背景,再去组织语文教学,那就更进了一层。在这一系列的阅读过程中,教师都只是囿于本位知识,他还需要开阔眼界,把眼光伸向理论学习,阅读相关的方法论、教学论著作,读着读着,就会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光明大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能说,这个二年级语文教师是一个真正拥有自己理念的教师了。
因此,如果你抱怨自己缺少把理念化为行动的方法,那么你就必须问自己,是否像以上的那位二年级语文老师那样系统地阅读过?如果是“否”,那么就应该抓紧时间,系统地读书。你拥有的所谓的理念,其实是别人外加给你的,是别人灌输给你的,并不是你从心底深处长出来的。就像换了器官的人,一生都要服药,因为换到体内的器官不是自己身体上长出来的,就必然产生冲突,这个冲突需要靠服药来解决。如果你的理念是别人给你的,你的行为就不会被那个外加的理念自然指挥,你的教育教学行为是被那个外加的理念给约束着,别扭着。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怀疑“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的由来。凭良心说,这两话是正确的,问题出在你的观念和理念是别人给的。
作为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还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要读一些当代的有关儿童、青少年的文学作品。你读肖复兴的《早恋》,张之路的《第三军团》,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你就能通过作家特有的、细腻的心灵感触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入当代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帮助。《早恋》中的钟老师之所以受同学欢迎,容老师之所以被同学们炒鱿鱼,不就是因为钟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吗?严格地说,一个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人的感情就像皮肤,随着年龄的增长,付出的多了,用得多了,也就逐渐地起了老茧,不敏锐了。而学生们呢,刚好是睁大情感的眼睛的时候,他们是敏感的、丰富的、细腻的,一个教师,用长了老茧的情感之手去握孩子细嫩的情感之手,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帮助我们保持心灵敏感不长老茧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方式。语文教师更要多看文学作品。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找到阅读感,找到语言灵性的注解,找到语言特质的诠释,清晰把握阅读与人性、与表达之间隐蔽的通道。
除了文学作品,也要读杂书。读杂书就像吃杂粮,使人强健。魏书生坚持订阅科技类报刊,并且读给学生听。农业上优良的品种大都是杂交而成,这个现象有着普遍性,适合于各个行业。当年李斯特创立消毒外科学,是受一本生物学杂志的启迪。那本杂志上有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探讨生命起源的论文,巴斯德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生命不是无中生有,是空气中的生命孢子进入的结果,有机物的腐败和发酵也是微生物进入的结果。这篇表面看起来和手术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却使李斯特想到,病人术后伤口感染化脓,不也是一种有机物的腐败现象吗?根据这个思想,李斯特于术前严格洗手,将手术器械严格煮沸,伤口也用煮沸的纱布包扎。后来又寻找到一种杀灭细菌的药剂。一本不太相关的杂志,却诞生了一门科学,造福了人类。
总之,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就不可能和学生有更深的交流。《和教师的谈话》中有一位女教师这么说:“我以前对那些科普杂志是连看也不看的,而现在却要经常阅读,否则就无法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我甚至开始研究天文学,因为我的学生们对观察星空很感兴趣。”如果你的一群男学生特别喜欢篮球,那么你就必须读一些篮球方面的书,了解篮球界的一些人和事,你才能走进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灵。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人的身体的发育有年龄限制,人的精神发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到哪个年龄,精神就停止成长的事。教师应该走了一辈子精神发育的路,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抛在后面,才不会被未来的学生称为“老古董”。读书,是精神一辈子修炼的需要;读书,是教师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年轻的时候看过不少武侠小说,我知道真正的武林高手随手而来的就是致命的绝招,因为他的内功已修炼到了最高境界。没练好内功,一心想出绝招,出来的,都是花拳绣腿。对一个教师来说,读书就是练内功,这个功不是靠给的,是靠自己修炼出来的。只有修炼出属于自己的、从自己心灵深处滋生出来的、与自己浑然一体的理念,那么,你的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将是别人羡慕得想模仿和借鉴的方式方法。
一个教师怎样去修炼这项内功?那就是读书,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这样修炼,怎能不成为“教林高手”?
六、做一名有学力感的教师(二)
一个教师肯读书,善读书,再加上善于思考,思考教育现象,从教育表象看到教育的本质,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读书是底,书没有读进去,就思考不出什么名堂来,思考永远不会成为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行走于教育路上,犹如迷失方向的路人行走于葳蕤森林。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或许也不会一帆风顺,磕磕碰碰的,跌倒了又爬起,但像行走于森林的人有了方向,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柳暗花明,总会到达心想的地方。
年轻的教师们,假如你没有教育主见,做起教育来会感觉像风中蒲公英,东飘西荡,无着无落,浑身不踏实。所以我认为,教师追求思想当如富翁追求金钱一般强烈,没有金钱,富翁就不能称之为富翁;没有思想,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只能称之为教书匠。教书匠是无法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的,因为失去思想,也就失去了脊梁,没有脊梁一样的思想撑起我们的教育晴空,也就无法有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美丽我们的教育人生。
一个教师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就必须投入地工作——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的肥沃土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和高校教授做研究不一样:我们做研究要立足于教育一线——每一天那点点滴滴的实践,这是我们的研究优势,这是我们的研究土壤。我们的思想当如农民亲近土地、从泥土中刨出金子来一样。
有了这个前提,我想说,实践必须和读书结合。闷头苦干、老黄牛精神已不适合时代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从苦干走向巧干。巧干,需要多方积累和借鉴。一些有经验有思想的班主任,班里出现不良行为和现象,能通过一些极富寓意的故事启迪学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些故事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从天长日久的积累中来。俗话说“谁也说不定哪片云朵会下雨”。不断读书就是不断积云,这些云布着,哪个地方要雨,哪片云就下,于是每滴雨都是及时雨。当读书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年轻的你便会发现,自己正从一个教书匠走向一个教育者,自己身上出现一种气质性的变化。
教师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正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人云亦云,把教育沦为机械的类似于体力活的工种。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有天深夜走进实验室,发现实验室里有个学生俯身在工作台上。当卢瑟福了解到学生从早晨一直到深夜不间断地工作后,他沉吟片刻问道:“亲爱的,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在卢瑟福看来,动手实践之于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不静心思考也依然可怕。
教育亦如此。不少青年教师抱怨工作忙,抱怨没时间,我承认;但我担心这样下去你只能越来越忙,只能越来越没时间。“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徒劳”,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谁不承认,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一线教师的带有思想的技术或说技术的思想呢?
我们不能忘记雨果“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的良言,我们用思考的头脑把教育的每一天做得更有实效、更富创造性,每一天的劳动都为我们堆积起一块思想的砖石,堆上一辈子,你自己没怎么觉得,但别人却发现,你正站在教育人生的山巅之上指谈教育、笑看红尘……
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你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进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思考之马奔跑起来,起初还能控制,还知道方向和周围环境,随着渐行渐远,就必然顾了后边忘了前边、惦记前面又无法继续深入,这种时刻,只有拿起笔来,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回过神来,纸上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真正的写作不能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条理清晰,充实严谨,写作的好处,在于梳理,在于促使人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以求证自己的思索;这个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写作是思想最外显的痕迹表露。所以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糊涂蛋,那么你就得拿起笔来,而不是和他人争个面红耳赤;你想证明你是个思考者,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相思者,那么就请你用文字来证明你的儒雅、你的智慧。中国不是个重视演讲的国家,中国历史崇尚的君子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做出来。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你的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捧着,看得见摸得着,心服口服。
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中国人的发言权向来不广,要么当官,要么做学问。作为教师,以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而写作无疑是这条通道上近乎惟一的列车。因此,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获得生活中的发言权。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生活就是这样。
此外,按陈桂生教授的说法,“教师劳动所提供的,是劳务,不是产品,并且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属于‘社会产品’,是在许多教师和不是教师的人们影响下自我努力的产物”。陈教授还认为,教师并非都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而是“多数教师的个人辛勤劳动成效被湮被在‘社会产品’之中”。据我所知,教师和学生相处一两年时间,都有那么几个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点子,但大都遗憾地被“湮没”了。年轻的教师们,拿起笔来,记录下来,发到网络和报刊上,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努力使自己的劳动不被湮没的好方法。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被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愿意,你手中的笔是谁也无法将它夺走的。而且,写作的幸福感将使你更加热爱思考,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注定是一个不断向着大师靠拢的人。
七、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
教育的专业形象远远低于医生,这有大众认识上的问题,更有教师缺乏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原因。在我看来,职业的专业形象不是由职业本身赋予,它是由一群具有专业水准的工作着的人赋予的。一个人,不是有了知识就能做好一名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他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手段的运用,对教育现象的思考,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有着极强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精神的要求,并且,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教育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这一权威文献中提出“教师是专业性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我们来关注话中的“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这个短语。目前的师范教育远没有达到“严格训练”,众多教师一年里又难得翻教育书籍,难得写教育思考,“持续不断的研究”的意识都成问题,行动更是遥遥无期,我们还能用怎样的专业态度与水准,来抱怨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要知道,别人不重视你的根源正是你不重视自己,大众不把教育的神圣当回事,其根源正是教师不把教育看得神圣。
任何职业,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所有的教师都把教育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候的时候,别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在我看来,一个具备教师专业水准的教师当有以下特征:
●具有心灵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错误地以为教师是教书的,不,教师是教“人”的。教师教书,并力求把书教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是无奈之举,是强悍的应试教育下的一种生存性的妥协。但是这种妥协不应付出“只教书不教人”这样惨重的代价。我说一个教师要具有心灵的力量,那就是在他心灵深处已把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人生价值锁定于教育,他在现实的妥协中始终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不管教育的现实与教育的理想之间有着怎样无法调和的矛盾。我坚信,一个人只要理想之光不灭,就一定能朝着教育的理想境界前进。这种心灵的力量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和珍贵。
●具有情意的关怀。教师应当是一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孩子的情感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师如果粗枝大叶,那么与孩子朝夕相处时就会不经意地伤害他们。一旦伤害了学生的情感,那么学习对学生来说,便会是一件了无生趣的事。作家陈丹燕说,人的情感就像是皮肤,用得多了,就会粗糙起来,长出老茧,不敏感了。一个教师的情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每接一个班、每带一批学生,就和学生建立起初恋般的美好感情。有了这种美好,有这股情意的清泉,教育就会产生神奇的心的力量,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涌动着永远的爱的溪流,彼此信任和依恋。
●具有人格的熏染。教育是一种影响,人格是一种熏染。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一定是个人格高尚的人。他对人世的看法,对名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对丑陋的鞭策,他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敬业的品质,纯净的心底,都将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印刻在学生的心头。这种教育或许不在课堂,或许无法用考试来测量,但它却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任何教育的力量都将从这里生发,任何人类的伟大和创造都将从这里起步。一个失去人格的教师,一个只在知识和考试里挣扎的教师,其人格是不完整的,这种缺陷对教育是一种致命的伤害,对学生也是如此。构建健全的教育人格,是教师专业涵养的重要内容。
●具有文化的气质。教师应该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在我看来,如果教师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那么任何人的担任都将使教育蒙羞。教师是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每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必定是个读书人,也只有不断地读书,把读书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师才是永远的人师,才是永远走在文化前沿的文化人。这样教一辈子书,读一辈子书,岁月老去,走到讲台的,即便没准备什么,即便只是随口说几句、随手涂几句,讲台也将因此而染上文化的光泽,迸射人生的儒雅。
●具有智慧的实践。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固然需要经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智慧的决断。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专业水准正于他是否具有教育实践的智慧,他能否将教育的设想和意图在智慧的、愉悦的实践中完成。可以肯定地说,一个爱敲教鞭的教师还不具备专业水准。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是睿智、平和、博大的,他们能从多元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能从人的心灵深处出发,找到教育的契机和力量;他们还具备创生教育资源的能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一个样本,他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自己的教学个性的教材来。实践一方面检验其智慧,另一方面又在不断丰富其智慧。从严格意义上讲,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智慧的像征。
作者:
王小军
时间:
2011-3-22 19:50
令人肃然起敬,值得好好学习,教师任何不能没有信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14 17:57
时间:2011年8月8日下午
记录人:露珠
管建刚老师和与会代表的互动
问:是什么事情让你将这么简单而有复杂的事情坚持到底的呢?
管:曾经做过讲座,起点是低的。汪的一个公式,缺点是不重要的,起点也是不重要的,大家就会发现,我的普通话也是普通的。打全拼,不准,几乎每个平舌都认识。听不出是平翘,至于前鼻音还是后鼻音,一辈子也不准备弄懂。起点可能很低,渴望,如果起点很高,渴望,渴望就是力量,喜欢这句话,最重要的内心的力量,那就是渴望的力量。我觉得我有两个渴望:一,非常喜欢村小教师调到镇中心小学。对不起自己老婆,做为一个男人,很丢人。二、到了镇中心小学,希望能到市里去,渴望过真正的城市里的生活。化了7年时间,到了市实验小学。我不要给老公丢面子。我很感谢我是个村小老师。曾有人问,一开始就在市里,会不会成为现在的特级教师。如果一开始在市里,就没有这样的渴望。这个渴望不一定跟教育有关。8年半这个时间,从普通老师成长为特级教师。
问:凡人亮语,是怎么操作的?
管:凡人亮语,一个星期写一到两句。发一张表格,录用几句好的,选择几句好的发在周报上。
问:老师录用稿件的标准是什么?
管:老师的审美标准很重要。有缺点不存问题,当一个人的优点很多,他的缺点却特别可爱。缺点在你的亮点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可爱。
我认为你发出去的文章是不好的,编辑眼里的好作文,不一定是好作文。应该是三个标准;既要有语文老师的眼光,又要有编辑的眼光,还要有作家的眼光。
问:作为家长,你对你女儿做了什么?
管:曾经有人这么说:“你女儿的文笔已经超过你。”当她写好了,我从头改到尾。问他有没有看出改的意图。写好之后,我们的评改和互动。这个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
真正做到说真话,是很难很难的。我觉得同学之间说真话,是不要紧的,最重要的是关于老师的,处理两个:过分的,得罪人的,容易引起冲突的,删掉。一、把里面的D老师,起个笔名,最大的问题,学生说真话,这所学校老师的本领是非常非常高的。语言有个性,生命的个性就得到了张扬。整个班级的把握。该安静的安静,该吵的时候吵,其他老师可能无所适从,你要他有个性,一定会带来这个问题。过一段时间,孩子在你的课堂上有个性,在其他老师那里又把尾巴夹起来。
问:统计的数字怎么操作?
管:由学生去统计。
问:课堂上如何进行写作教学的?
管:非常感谢一个人,他的声音还在我的耳畔。你给我们上一节课,有的老师,非常客套。有个男人请我来上课,我说:不会上课。你不会上课,那你研究的是什么东西?我的研究是从带班入手的,很多公开课上得好的人,是不带班的。我的周报出来的,哪些写得好的,来学一学。后来我才知道,我上的是讲评课。作前指导为核心,作后讲评的观点是第一人,不应该以作前指导为核心。李亮《让讲评课走到教学的前台来》,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延续。
我的讲评课
学生有没有写的内容
我必须思考,思辩一下,作前指导两件事:指导写什么,怎么写。作前指导做到了吗?写什么,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是老师的意志为核心的。显然,这是错误的。学生写作文到底有没有写作的内容呢?一个人只要活着,他就会有源源不断地写不完的东西。生活表面看上去是安静的,一定有写的东西了吗?红卫兵串联,那么轰轰烈烈的文革,巴金没写出一篇文章。闹剧中的巴金,写不出一篇文章。当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被别人禁锢的时候,就无法写了。能不能有发内在的声音。后进生辅导背课文,背好了,英语老师打来电话,让他来我办公室。数学老师也来电话了。其实,他的耳朵是关不住的。举了个有趣的锦涛和家宝的有趣聊天。他们不知道这些事可以写成作文的。老师有洁癖症的。小孩子不写成这个,写什么呢?课堂上一些活动,去成人化的。和小伙伴去旅游,是童年的生活。反感一句话:让写作贴近生活。已经在水里怎么贴?他认为写作和生活是两码事。一罐子的美。超教学的。寄于技巧和技术的。
有一些话比较轻薄,我以为如果允许学生写自己当下的生活,学生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七二三,对我们成人来讲,对中国来讲是不是大事呢?成年人眼里的大事件不一定是大事件。
作文有技巧吗?
我在很多地方认为作文有的有技巧,有的没有,还有的是双性派的。按照我的理解,文心技巧,文字技巧。写作的最大技巧就是无技巧。目前的研究,文心技巧就是发表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感应。 文心技巧好了,再进行文字技巧地训练。
“文字技巧”:你会帮助吗?
人肉搜索,不懂事理的帮助。如:周春梅 造成悲惨的状况
三个驾照:一、你有作文知识系统吗? 二、你有写作训练系统吗?三、你有写作的实践系统吗?天天写作文。
作前不要训练,作后进行训练。学生的文章已经写出来,对他写的没有伤害。喜欢建筑上的一句话:过于娴熟的技艺对艺术家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写作是一种创造,讲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
在你没有懂儿童之前,就是不可以的。作文教学是双文本教学,教材一个文本,写出来的作文又是一个文本。阅读教学是单文本教学。
讲评课不受重视的原因
首先要研读学生的作文。讲评课就是先号脉,然后下药。
我的讲评课三环节:
观察是不重要的,和人文写作的重要。多写不重要,多改才是最重要的。
讲评的第一观点。
第一环节:欣赏:让作文快乐起来 第二环节:挑刺:让作文干净起来 第三环节:训练:让作文发展起来
教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发表和赞美学生的作文,赞美一句话,两句话,让更多的同学欣赏的力量,会欣赏,赞美学生作文痛快的地方,会赞美。
欣赏系统:1.现代感 (充满时代的气息) 2. 节奏感 3. 书面感 4 .立体感(用人的动作、表情、姿态将提示语放在前面,或者放在后面。) 5.亲切感 (会用语气词)6.风趣感(意思之外有风趣,有节奏) 7.含蓄美 8.新鲜感 (别人没用过的词,没写过的词,语文的创造与积累无关。积累的语言太多,永远写不出这样的话。他的眼睛特别小,睁着和闭着,没有多大的区别。 智慧者:赵丽宏)9.音韵感 10. “勇“感
11.情感12 .学问感13.细腻感 14.框架感 构思,通盘地想一想(没有构思,一看看出来,藏在里面,看不出来。)15.个性感(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个性。)
二、挑刺 :让语言干净起来。
1.“然后”病 2. “开始”病 3.“其实”病 4.“在”病 5.“是……的 ”6.“的时候” “……时”“ 这时”“当……时”
7.关联病 8.“我”病 9.重复 10.多此一举病 11.“DE”病 12.“长着” “有着病 ”13.大眼病 14.大全病(外貌一到两个就可以,跟主题有点关系的。) 15.砍头病 16.剁尾病 17.“今天”病 18.“记得有一次”病 19. 长句病 括号病
三、敏感力训练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14 18:04
http://bbs.eduol.cn/2010-9/11/93626397176.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14 18:35
http://bbs.eduol.cn/2011-2/16/135307689176.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6 20:00
http://baike.baidu.com/view/6027625.html?tp=7_0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8 19:13
听管校长讲座有感
蒋叙东
本学期刚上班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29日下午,我们全校老师聆听了吴江市实验小学管建刚校长的讲座----“从村小教师到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是教育名师中出身村小的传奇人物,看上去他是那么的随和,那么地容易亲近。从一个病怏怏的不起眼的村小老师,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名师,他的故事深深令我折服。
平时,我也总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没有周围老师的妙笔生辉,妙语连珠,也没有别人的泼辣能干,雷厉风行,有的只是做事瞻前顾后,怕这怕那,担心自己做不好;看到年轻老师学起东西来是那么轻松,只觉得自己越来越赶不上时代了,所以,有时会借口----老了,不行了。但这次管校长却谈到:基础不是问题,缺点不是问题,年龄不是问题,研究不是问题。我是深有感触。
人生在世,需要留下一点痕迹。 首先,善于发现自己。哈佛大学教授曾经这样说:即使你再羸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优势。对于梦想成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缺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发现自己,当我们发现了自己才能的时候,等待我们去采摘的,都是我们人生甘甜的果实。
其次,不断提升自己。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也可以让人散发出自信的光芒,从而照亮一个人的人生!每个人都是一座未开掘的金矿,其成功与否在于勤奋与信心,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始终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抱着这样的信念,努力去挖掘自己的金矿,才能更快地取得成功。作为教师,同样也要从这方面努力提升自己。所以,教师自身更要做到多读书、多写作、多反思。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努力,才会不断提升自己。管校长就是这样的人。
从管校长的故事中,我还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和方向,虽然其间有曲有直,有坎坷有平坦,有暗淡阴霾也有神采飞扬,但挫折只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在往前奔赴的过程中,只要你能坚持信念,永葆刚强,任何人都能通过重重考验,获得真正的成功。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在这些方面多一些思考,认真去对待,努力做好自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8 19:14
听管校长讲座有感
沈荷花
管建刚,一个普通的名字;管建刚,一个平凡的小学教师。但就是这个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管建刚,在他四十年的人生历程中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8月29日,我有幸聆听了吴江实小管建刚校长题为《从“村小教师”到 “特级教师”》的精彩讲座。他的讲座与众不同,站着讲了近三个小时,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句句朴实中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也无论工作有多繁忙,只要心中怀揣着爱,快乐天使就会飞到你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只要努力奋斗与坚持,你就会扣开成功之门。
听管老师的讲座,像是在和朋友聊天倾诉。讲座中,他用大量典型的鲜活事例,阐述了自己从一名不喜欢当教师,而成为全国名师的经历和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听管老师的讲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叹之语溢于言表。虽然管老师讲的是小学语文中的写作教学,但身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也从中得到了启发。他睿智的教学方法,充满趣味的教学手段,让一向不喜欢写作的我听了都感觉原来写作可以带来这么多的乐趣,能做管老师的学生是多么的幸运、幸福!
想当初,管老师考师范做老师不是因为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是为了跳出农门,端个有生活保障的“铁饭碗”;做语文老师也不是因为他喜欢语文(他说自己语文功底不好,普通话不标准……)而是因为在村小做语文老师相对轻松、惬意,他当时的想法是“马马虎虎教书,认认真真养病”,这一切似乎很难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是,正如管老师讲座中所说的“不喜欢的事情照样能做好,基础不是问题,缺点不是问题,年龄不是问题,研究不是问题”,“成功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十年后,他成功了!是的,好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而是我们的信心不足,是我们做事情缺乏恒心。管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成功其实并不难,只要努力奋斗与坚持,成功将会属于每一个人。
我很欣赏管老师说的这些话:“想办法把教育的小事做好,这就是最真实、最好的教育研究。”“干一行要爱一行,这是快乐人生的必备智慧。”“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而是去喜欢你做的事”“一个人的责任比才华更重要,责任胜于能力” ……听管老师的讲座,真是胜读万卷书。
管老师的讲座看似漫不经心,平平淡淡,但是听后心里却是沉甸甸的。真真切切、诚诚恳恳的话语背后,寄托的殷切希望---每个一线老师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好教育的每一件事情,而且,要有原则、有坚持、有记录、有研究,相信成功之门终有一天会向你打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9 01:30
小学:
丁维升
朱新良
黎小明
苏小青
欧阳文根
曾长春
姜广生
胡丽芳
赵高岭
刘志勇
李建华
傅建林
陈建武
吴要金
曾长春
陈建武
马燕
赵永攀
王晓峰
孙欣欣
汪兴忠
胥福年
丁佩洋
李俊东
朱坤
张连河
张辉
郭松松
余文兴
丁昌爱
朱坤
王伟
严宇飞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0-25 20:13
作 者: 管建刚 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53480
出版时间:2010-05-01
版 次:1
页 数:185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教育与考试 > 教学理论
商品编号:10014564
印刷时间:
纸 张:
印 次:
正文语种:中文
附 件:
套装数量:0
读者对象:
编辑推荐
打破旧的作文教学程式,提出九大革命性主张,是在丰厚有效的作文教学实践土壤上开出的美丽的思想之花。自谦为“一管”之见.实有超迈的视野。
·>>
·《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实战篇)》最新到货! >>
·《亲爱的,这不只是一场旅行》独家首发6.5折! >>
内容简介
他内心一直在交往,并不安静,他只是“闹中取静。”“滔滔不绝”的管建刚,是因为他学生的作文、他的作文教学故事、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他的作文教学主张。其实,“滔滔不绝”的管建刚并不喜欢热闹,他内心是相当安静的,他信了周国平先生的另一句话:“丰富的安静。”停细想想,管建刚的“孤独”或者“滔滔不绝”,他都是在自言自语,只不过一个在心语,一个在口语。这两者的统一,就像尼采所说的,这是伟大的风格。而风格实则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
作者简介
管建刚,一年大病,二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98年安心做老师,2008年获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1998年发表第一块“豆腐干”,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
·>>
目录
总序 管建刚:教学主张引领下的作文教学革命成尚荣
序总 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主张1 “兴趣"重于“技能”
写作的第一能力是什么
从写作兴趣到写作意志
学生对“写”本身有兴趣
学生“写”的兴趣怎么消失的
说错误的真话,不说正确的套话
说不好听的真话,不说好听的假话
写作热情来自真诚的回应
没有兴趣的写作是“死”的写作
《麻雀的信》:真诚的错误
主张2 “生活”重于“生成”
只要活着,就有“写”的内容
没有一种另外的“写作生活”
学生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写作金矿”
作文教材救不了作文教学的“命”
日记是“写作金矿”的最好载体
至少能让“半日记”取代“作文”
《一罐子的美》:倾听儿童的声音
主张3 “发现”重于“观察”
作文:先“温饱”再“审美”
他人的施舍不能解决真正的“温饱”
别陷进“观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心理学家的观察力失效了
重要的是“眼光”而不是“眼睛”
这是“发现”,而不是“观察”
“发现”和“观察”的分水岭
写作灵感来自写作牵挂
《劫机带来的机遇》:发现的秘密
主张4 “讲评”重于“指导”
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的“作前指导”
不明事理的帮助是有害的
怎样学说话就怎样学写作
绿色无污染的“作盾讲评”
当前“作后讲评”存在的误区
“作后讲评”课不被重视的原因
上好“作后讲评”课的三件事
《高贵的施舍》一种真正的帮助
主张5 “多改”重于“多写”
一个月只写一篇作文的人
写作数量制约写作质量
“我要改”和“要我改”
仅仅教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
作者是第一修改责任人
初中作文体例给我们的启示
《全神贯注》:主动修改的典范
主张6 “真实重于“虚构”
背景:泛滥成灾的“假作文”
“虚假”作文为何屡禁不止
一纸之隔的“虚构”和“虚假”
作家为什么要“虚构”?
童话的“虚构”和记叙的“虚构”
“虚构”同“加工“剪裁”不是一回事
混为一谈的“虚构”和“想象”
让先“富”起来的学生“虚构”
《咕噜牛小妞妞》:大师也“虚假”
主张7 “文心”重于“文字”
从夏丐尊的“自相矛盾”说起
作文:有技巧还是无技巧
文心技巧:离我们很近又很远
文心技巧“发表意识”和“读者意识”
文心技巧:“真话意识”和“作品意识”
关注写作文的那个“人”
文字技巧:行走灾难与幸福间
作文眼光:语文老师的文心表现
《看玉的秘诀》:练到最后回到那颗“心”
主张8 “课外”重于“课内”
从“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说起
“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
主张9 :“写作”重于“阅读”
附录一 作文革命
附录二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评讲课
后记 被宽容的声音
·>>
前言
我认识“两个”管建刚。一个是“孤独”的、“沉默不语”的,他总是用稍凹的眼睛凝视着你,偶尔进出一句话,让你沉思好一会。一个是“滔滔不绝”的,别人把话题岔到其他方面,他还会执拗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来,接着往下说。“孤独”的管建刚信了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孤独比交往更重要。”其实,“孤独”的管建刚不寂寞,他内心一直在交往,并不安静,他只是“闹中取静。”“滔滔不绝”的管建刚,是因为他学生的作文、他的作文教学故事、他的作文教学革命、他的作文教学主张。其实,“滔滔不绝”的管建刚并不喜欢热闹,他内心是相当安静的,他信了周国平先生的另一句话:“丰富的安静。”停细想想,管建刚的“孤独”或者“滔滔不绝”,他都是在自言自语,只不过一个在心语,一个在口语。这两者的统一,就像尼采所说的,这是伟大的风格。而风格实则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