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课堂的精彩来自何处?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3 15:53
标题:
课堂的精彩来自何处?
课堂的精彩来自何处?
河南省新郑市第三中学 贾会彬
欣赏完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前5名的课后,感慨良多。不可否认,这五节课都是精彩的课,那么,这种精彩来自何处呢?下面,笔者试做分析。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知识从来不是冷若冰霜的美人,而是善良随和的邻家大哥。如何才能让语文知识如邻家大哥一样为学生所喜爱呢?贴近学生生活的做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若能让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李镇西老师说:“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纪聪涛老师和刘晓婷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就打破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给我们上出了精彩的课。
纪聪涛老师讲的是《写景要抓住特征》。在课堂一开始,纪老师说,本来以为大家生活在棠湖一定都去过,经过调查发现并非如此,反倒是成都都去过,因此调整设计写成都。于是,下面的几个环节就围绕蓉城展开:蓉城一瞥,蓉城春韵,我的蓉城(作业)。从这个调整来看,纪老师的设计始终贴近学生生活的,写棠湖是贴近生活,当发现学生大半没有去棠湖而改成写成都更是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引导,最后总结写景的技巧可谓水到渠成。
刘晓婷老师讲的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课堂开始,教师先请同学读棠外(学生所在校)简介,然后教师朗读她自己写的介绍这个学校的文章,接着要同学们说出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推出本节课的中心——《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以学生生活的学校为素材切入课堂,此法不可谓不高明,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二来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有了这个好的开头,下面的环节自然非常流畅。
无可否认,这两节课是贴近生活的范例。我听过很多课,它们也贴近生活,但往往在贴近的同时把“语文”丢了,上成了社会分析课,思想道德课。但这两位老师的课却不是这样,他们引入生活就是为了总结或引入作文的知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情景与知识的关系上,有一个经典的比喻,笔者觉得同样适用于生活与知识的关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贴近学生生活的做法,让作文知识如盐一样融入生活化课堂这盘大菜里而被学生轻松地吸收了。
二、诵读品味,深入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不应只是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外加口与耳才好”。语文学科不能没有诵读,没有诵读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诵读能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到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在本次基本功大赛中,很多老师都在诵读上给我们展示了有语文味的精彩。
诵读可以读出文中人物的感情。郭尚民老师讲《雷雨》,用的是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感情,在诵读中,学生“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韩军)。郭老师先让两个学生分角色读,然后教师和一个女生分角色读,两次分角色诵读给课堂营造了一种与课文很协调的气氛,听课的学生无不被侍萍悲愤的感情所打动。有了这个铺垫,学生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他们后面的发言异彩纷呈。
诵读可以读出作者的感情。贾会彬老师讲《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让学生反复品读题目,在学生读出自豪的感情后,教师适时插入作者的介绍,问学生:“如果病中的帕斯卡尔来读这个题目,他还会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学生通过品读,读出了“坚强”的感情。这个环节中,学生对题目的品读由自己的感情到作者的感情,层层深入。
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一节课,只用一种诵读方式是单调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诵读的形式要多样化。在诵读的形式方面,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认为,可以采取“自由朗读,跟读学读,体验性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多种手段和方法”。诵读形式的多样化避免了课堂诵读的单调,避免了学生的审美疲劳,使课堂诵读达到了最优化。刘彦刚老师讲《小狗包弟》,分别用到了学生个读、学生自由读和教师范读三种形式。用不同的诵读形式去诵读课文不同的层次,课堂显得条理清晰,不枝不蔓。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最真的一件事!”最真的诵读能让学生有收获,最真的诵读带来了课堂的精彩。
三、比较揣摩,总结技巧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课堂上,当需要加深学生印象的时候,当学生有疑惑的时候,比较法都是一种值得一用的方法。比较法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的精彩。
比较,能总结技巧,揣摩语言。纪聪涛老师讲到比喻时,用到了一个比较。纪老师说,既然“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是比喻,比喻的好处是生动形象,那么“我也写了一句:‘山如锅盖,小屋恰似锅盖边的酱油一点’……为什么李乐薇写的比我写得好?”这个比较比出了境界的高低,让学生明白了比喻不仅使形状上的相似,更要在意境、神韵上相通,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写景的比喻要“形神兼备”。如果教师直接引导学生总结“形神兼备”,一定事倍功半;纪老师用比较的方法来总结,则给人以四两拨千斤的感觉。贾会彬老师的课堂上,同样运用比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他先用换词法品味题目:先问能不能改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并和原题目比较;当学生分析出原题目中运用了比喻后,教师又问能不能改为“人是一棵能思想的白杨树”,并和原题目比较,分析出原题目更全面、更能涵盖中心。除此之外,贾老师还用删除法(结合教师设误法)删去“只不过”“最”“但”来品味第三段第一句,同样比出了作者的深意、课堂的精彩。
比较,能比出不同特点,从而廓清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刘晓婷老师的课上也有精彩的比较。其比较文段如下:
文段一:萤火虫幼虫有一套神奇的“法宝”。你看,当幼虫找到蜗牛以后,先用它那针头一样的嘴巴在蜗牛身上敲几下,这是干什么呢?原来这是给蜗牛打麻醉针。连打几针以后,蜗牛就迷迷糊糊失去了知觉,动弹不得,最后终于瘫痪了。
选自说明文《萤火虫》
文段二:一点,一点,小小萤火如闪亮的银针,牵着多少根村庄晚炊的细丝线,缝制成黑夜厚厚的披肩,轻轻地搭在田野中晚归人的身上,为庄稼人遮挡丝丝的夜露。深邃广袤的夜幕上,萤火虫那星星的针脚闪着幽光,折射出缕缕轻柔的光芒,牵引着我童年的梦想直抵天堂。
选自散文《萤火虫》
问题:这两段文字同是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同是把萤火虫的嘴比成了针,但在不同的文体中它们有什么相异之处?
学习“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学生很容易写成散文,有责任心的老师当然会讲说明文与散文的区别,如何讲呢?刘老师很聪明地选择了比较法——同题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三大不同:多寡不同,写作目的不同,修辞的特点不同。如此,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刘晓婷老师说:“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比较能够辨出差别,辨出差别就能抓住特点,抓住特点就能认清本质,我想这种思维方法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诚哉斯言,刘老师的比较廓清了学生思想上的迷雾,比出了说明文运用修辞的注意事项。
四、敢于下水,示范引领
一节课往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全国大赛展示的是教师的积淀,而绝非一时的投机取巧。一个有上进心的老师,一定会在平时默默读书,默默写作。语文老师读书,当读教育专著和文学经典;语文老师写作,当写教研论文和下水作文。叶圣陶先生特别提倡下水作文和下水读书,他说:“经常动动笔是大有好处的,‘教师下水’确然是个切要的要求。”“跟教作文一样,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从叶老的下水读书拓展开去,教师还要敢于“下水”背诵。在本届大赛中,下水作文、下水读书、下水背诵都让课堂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精彩。
教师下水作文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刘晓婷老师讲《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时,在导入中展示了自己的下水作文,赢得了满堂彩。刘老师描写棠外的下水文语言生动优美,说明顺序恰当,展示了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功力,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美国写作设计会曾对作文教学作了调查研究,结论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快与教师不善于写作、拙于写作有很大关系。须知,教师示范写作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刘晓婷老师的作文课之所以能上得如此漂亮,原因之一就在于她经常写下水文——刘老师说:“我是一个比较爱写下水文的老师。”——从而“深知作文甘苦”。在写下水文上,让我们向刘老师学习。
教师下水读书能展示教师素养,增加课堂的厚度。纪聪涛老师讲《写景要抓住特征》时,举了四个例子,其中第三个例子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开头一段。这个例子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意象,同时更展示了教师的读书素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写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曾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其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都非常漂亮。遗憾的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除了教材、教参和习题集之外什么也不读,更不用说文学经典。仅以我国当代文学的长篇小说为例,七届茅盾文学奖30多部作品,我们老师读过几部?现场评课的张玉新老师说:“书底儿的厚度是你发展的高度。”这也启示我们,要想让课堂有新意有厚度,要想让自己的发展更上一层楼,读书是必不可少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苏霍姆林斯基)。
示范背诵能在背诵上激励学生。笔者一直认为,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首先做到。贾会彬老师讲《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当堂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学生背诵前,贾老师首先把课文第三段和第五段给学生背诵了一遍,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遗憾的是,在语文背诵方面,老师督促学生背诵的“言教”多了,而示范背诵的“身教”少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给学生范背是理所当然的。教师的范背,对学生的背诵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中小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想模仿老师的心理,当他们看到老师在讲台上潇洒地背诵时,他们会有一种羡慕继而想模仿背诵的心理,这种心理就像小孩子看过电影后忍不住模仿英雄人物的举动一样。因此,教师范背与听录音相比,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当然,这五节课中还有很多优点,也各有不少缺点,本文均不再赘述。课堂的精彩来自何处?这个问题或许非一篇文章所能论述得完的,就让我们继续探讨,以顺应教学规律,上出精彩的课,从而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