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成长,怎一个快字了得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5 19:22
标题: 成长,怎一个快字了得 
成长,怎一个快字了得 

方西河



平时利用空余时间写点新闻和论文,同事总是不解:“班额大,事情杂,三头六臂都忙不过来,你怎么有这么时间呢?是不是经常加夜班?”其实我一般情况下并不加夜班,因为我知道年过不惑,不能拿身体作赌注。我的秘诀就是一个字——快。只有快才能解决时间这个最大的难题。

选题快

写新闻也罢,写论文也罢,最难的不是如何写,而是写什么。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看到一些老师写论文前总是愁眉苦脸,看得出他们又在为不知写什么而犯难了。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平时没有问题意识,把没有把思考与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至于很多与自己教育教学相关的问题都没有及时地捕捉住,等到要写的时候,只好愁眉苦脸或凭空想象,甚至于干脆下载了。

我却不同。因为是“土记者”的缘故,一天到晚总是绷紧新闻敏感的神经,遇到什么事总要问一问自己:“这是不是新闻?这事可不可以写?”久而久之,我就有了写不完的选题。1999年看到刊物上有一篇讲教学后记的论文,讲的是写教学后记的好处。我当时就想,像这样的文章还得有下篇,那就是教学后记到底应该如何写。于是,我把自己的体会稍加整理,一篇《教学后记记什么》的论文就出来了。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30日“研训在线”版刊发《“教后感”不可堂堂记》一文。我仔细地阅读了好几遍,对某些教研室强行要求教师堂堂撰写“教后感”的“话语霸权”表示愤慨,对基层教师为了应付检查而“凑个环节齐全”的“胡编乱造”表示遗憾。然而,我却不能赞同作者“一个教师一学期只写一两个单元或每个单元中自认为上得精彩的一两堂课”的观点。我认为,为了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有必要做到堂堂都记“教后感”。只不过什么“教后感”太具特殊性了,不如改“教后感”为“教后记”。于是马上写下题为《“教后记”当堂堂记》的争鸣文章,提出记体会、记实录、记评价和记疑问等四个写“教后记”的办法,很快就被采用了。

除了阅读报刊选题外,我还在生活中选题。有一次上班路上,一位同事问我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一听也很兴奋,于是边走边聊,说了六七个方面的观点。来到办公室,我马上把这这几个观点记下来,一篇《作文教学应在“变”中寻找出路》就差不多定稿了,后来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上。还有一次,一位同事的孩子在家拿了100元钱,调查发现他把买了玩具剩下钱存在学校边上的一家店子里。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校园周边商店存在一些问题,经过调查发现那里出售假校徽、任意向学生赊账、私自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助长学生攀比之风、出售“三无”产品等,而这些的目的就是一个字——钱,《莫让“唯利”之手伸向学生》的来信很快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教师要写论文,课堂教学当然是最好的选题园地。我在教课后以及听评课后甚至阅卷后,都会写一些东西。随堂课《新型玻璃》教后我觉得不错,就记下实录,专家点评后发表在《湖南教育》上。应邀参加一位省级课堂教学竞赛选手的第十次试教后,我又写下《教研课的打磨要注意方式》,提出把教研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教研课的观点,在《科教新报》发表后引起一番讨论。读七年级的女儿的一次语文考试时,“桑葚”这个词语解释没有答对,她答的是“红色的小果子”,而正确答案是“桑树的果实”。我便写下《从一道词语解释题说起》,发表在《语文报·教师版》上。

总之,有了问题都会有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定文章不是把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表达出来。我是这样做的,效果也很不错。

成文快

题好文一半。有了好的选题,要想快速地完成写作任务,还要在构思成文上下功夫。我以前的作文水平很差,总是为每一次的作文而伤透脑筋。因为课外阅读量不大,胸中无成竹,下笔好艰难。记得1991年函授大学书法专业毕业时要交一篇论文,我硬是提前半年开始,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研究,每有一两句好的体会便记下来,好不容易才拼成一篇论文交差。现在不同了,写起文章来构思很快,有时几乎“下笔成文”,这与我大量的阅读与现场新闻采写有很大的关系。

我以前课外阅读很少,读师范时除了小小说以及笑话外,稍长一点的根本不爱读。这样篇的训练很成问题,最后导致下笔艰难。自从参加工作以后,我先读三年函大,再读十年自考,终于拿到本科文凭。这期间,我还写下大量的新闻和论文。我由一名不爱读书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书迷”,一天到晚书不离手,甚至还有骑自行车看书差点儿冲到水渠的经历。大量的阅读让我语文底子增厚了,语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当要写一篇文章时,“自有句调奔赴腕下”(朱熹语),甚至于上下文如何衔接,如何收束,都会一气呵成。成文后再作修改一般就投稿了,从目前的情形看,采用的机会还是蛮高的。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也不容易,我是从现场新闻开始训练的。1993年,我买下一本《新闻采访写作》(范愉曾著),花一个星期把前半部分——“新闻采写”看了不知多少遍,再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找新闻,终于写下区电台的头条新闻《尹家队兴起卖菜热》。这下可来了劲,一个月时间在电台上稿20多篇,成为全区有名的“土记者”。于是便开始了我的新闻采访生涯。1999年7月,省预备役某团移防岳阳,营地就在我任教的学校附近。团里的宣传科长还没有到位,多方打听,才找到我,要我帮忙写新闻。于是,我又当上了光荣的“随军记者”。第一次跟团长去抗洪一线是下午,回来时我说晚上写好后第二天一早送审,团长说难得麻烦,干脆在团部吃了晚饭就写。我知道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吃完晚饭,我坐在司令部里,硬是用半个小时完成任务。过了几天,《湖南日报》就发表了这篇《移防新驻地,再创新佳绩》的新闻。从此,我明白写作快手的重要性,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我开始求快求好了。一个月的“随军记者”生活快要结果了,我给团长建议,是不是写一篇大点的稿子,全面反映一下全团的情况。他很高兴。也许是军人雷厉风行的特点吧,他给我的时间竟然只有两天。两天里,我把各营上报的材料摆在床上(那时条件不好,根本没有书房,也没有书桌),一门心思写新闻。最后《波峰浪谷斩洪魔》的通讯发表在《国防教育》上,整整两大版,4000余字。

还有一次的情形也让我刻骨铭心。一位朋友在岳阳县一个镇上当保险站站长,有一次游玩当地的鹿苑寺时,寺里的师徒俩也买了保险。这位站长很有新闻敏感,觉得是个好新闻,便请我帮忙。我乘坐长途汽车前去采访。因为当天下午我还得赶回来,而稿件又必须由他第二天送县保险公司盖章。我丝毫没有修改的余地,只能一稿成功。下山时,我便开始思考标题,构思导语。在吃午饭的间隙,《鹿苑古寺众师徒    菩萨国寿“双保险”》的新闻就写好了,后来发表在《湖南寿险》和《中国保险之友》上。

正是这样的现场新闻强化训练,使得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心理。遇到好的选题后,我都要求自己要最短的时间内完稿,更多的是当场完稿,当场投稿。

打字快

选题与成文体现的是人的理论素养与思维能力,要想快速地完成写作任务,还有一当非常重要,就是打字的速度要快。

平时很多人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虽然易学,但是遇到不会读的字或拼音不准时,也只能望“机”兴叹。我却不同,我一开始就使用五笔输入法,遇到实在打不出来时才使用拼音输入法,这样我的输入速度比一般人要快得多。

很多人都不相信,我2004年才买电脑,但十年前就开始接触五笔输入法。以前写文章只能靠手写。初稿倒不蛮要紧,只要自己认得便行。修改后再誊写一遍却常常让我大伤脑筋。我恨不得能发明一种能听懂塑料普通话甚至方言的机器,好让我从繁琐的抄写中解放出来。虽然我知道这不太可能,但我还是想着能有一天,我的这个问题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解决的办法很快就来了。五笔输入法的问世,解决了中国人的打字难题。1993年,我村一位同志开了一家打字店,用的就是五笔输入法。我在打印文件时便向她请教。她说学打字先得背字根表,还要学拆字,几句话讲不清楚。第二年春天去武汉春游,我在书店发现了一套五笔打字的教材,便买了下来,认真地研读,成为同事们的笑料——电脑都没有就想学打字,真是异想天开。过了6年,我买了一台小霸王学习机,终于把学到的理念用到实践中去,不久,我便能每分钟打15个字,令同事惊讶。再过5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电脑,鸟枪换大炮,那套打字教材上学到的本领派上了用场。通过一两年的思维与打字的磨合,我打字速度稳定在每分钟60字以上,能跟上正常的思维速度。这样,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只要我坐在电脑桌前,敲打键盘,就能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这不能说不与我平时的打字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1993年写下第一篇小新闻算起,到现在我已经有16年的写作历程了,其中电脑写作也有5年历史。我想,正是自己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才有今天的一些成绩。我相信,在信息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明天,我还会更好地发挥优势,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