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在“1+1”中生命化 [zt]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5 20:47
标题: 在“1+1”中生命化 [zt]
在“1+1”中生命化

——1+1读书俱乐部侧记

  

1.生于风雨中的“1+1”



  2007年1月23日晚,有风有雨。


  生命化教育群组每周一次的网络在线讨论照常进行,主题是“讨论‘教师阅读书目’”。


  过程中,博友“风雨中的美丽”(被福建师大附中委派到福州时代中学的李华老师)顺着话题,提议在福州办一个自助式的读书俱乐部,“书目自订、经费自理、自主参与”。这之前,组织开展了多次在线讨论的张文质老师朦胧间早有这样的想法,此刻一经触动,当下就在博客上作出呼应。第二天依旧大雨,张文质老师捏着雨具走进办公室时,才知道李华一早就来到编辑部等着商讨读书俱乐部的事了。读书俱乐部该叫什么好呢?此前,围绕周彬先生的教育管理时空博客组建起来的博友读书会叫作“东方教师阅读联盟”,围绕刘良华先生的教育叙事博客组建的叫作“南方青年读书会”。以方位为名当然有气魄,但这几年张文质一直倡导的却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想小问题做小事情”。


  “那就‘1+1’吧!”张文质下意识地脱口而出。


  这显然是个不错的主意,两人像久别重逢的革命同志一样呵呵笑了起来。于是,1+1读书俱乐部就这样静悄悄地萌芽了。


  接着是在网上公布消息,1+1的理念也被初步地表达了出来:“每一个人建立一个教育博客,一个月读一本书,一个月开展‘1+1’的读书活动(第一次为领书、导读,第二次为专题讨论),通过读书影响一个朋友、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所学校……”这时是2007年1月25日。


  接下来的几天,张老师在博客上推出了两篇相关文章:《我推荐的几本书》、《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修订中)》。几经考虑,他提议读书俱乐部成员阅读的第一本书为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克·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另一边,李华以风雨的速度迅速在网上组建起“1+1读书俱乐部”的博客,并在网上推出“成员联系卡”。这下成长博客上福州的中小学教师乐了,外地的博友郁闷了———为了更有效地运作起来,1+1读书俱乐部暂时只接纳福州地区的博友,且成员控制在15人左右(小学、初中、高中各5人)。2007年1月29日,成员接纳完毕。






2.不断舒展的“1+1”


  2月10日,依旧风雨。“1+1读书俱乐部开班仪式暨《教学勇气》导读会”在福建师大附中悄然展开。简单地作了排位、拍照,然后直接奔进主题。义务前来导读的余岱宗博士“不武断,不掉书袋,不炫耀,话语和姿态中没有任何对中小学教师的轻视”(张文质语)的导读让现场缓和了很多。光做聆听者还不够,还得发言,来的几乎都掏心掏肺地说了自己的感慨。张文质老师最后发言说,读什么有了眉目,怎么读就更是他要关注的:放弃“阅读是为了写论文”的念头,真正进入文本阅读;多做记录,把美妙的句子抄录,多跟自己对话,多一些自言自语,多一些独白;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联想,回忆;通过阅读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观察,回到自己的教学,直面各种困难;写一些心得,更多地与博友进行交流,从而进入自我审查,进而自我肯定。这样,“读书+写作”、“读书+交流”、“阅读+分享”、“自助+互助”的阅读就开始了。成立没多久,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晋江和森道学校、湖北咸宁市教科所、厦门市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小、漳平市实小等就效仿其体制成立了“1+1”式的读书俱乐部,1+1读书俱乐部“降格”为福州1+1读书俱乐部。


  刚开始,谁都激情十足。寒假人人悠闲自在,等到乐呵呵进入文本,方觉大事不妙。万事开头难,很能考验阅读勇气的《教学勇气》让这开头又难了几分。好在俱乐部好说歹说也是自己建起来的,大部队都在前进,只好咬咬牙撑了。博友“茉莉”(福州格致中学副校长林晓枫老师)在大年二十九先拔头筹,贴出了第一篇读书笔记,其他昏沉沉憋了几天无法下笔的博友也小部队跟进,呼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一个被一本书填满的假期大概是很多博友以前从未有过的,这个假期也成了1+1读书俱乐部从成立到运作的关键期。新学期伊始,俱乐部成员就在3月2日展开第一次在线讨论,其他阅读过此书的博友也参与了进来,刘良华博士惊讶于1+1读书俱乐部一开始就挑战这样艰难的文本,也遥相呼应作了发言以示支持。几个小时交流下来,学者们的妙见层出不穷,原先读过的博友更觉阅读准备不足,所以就酝酿着在3月30日开展第二次在线讨论。紧接着,在第二天围绕《教学勇气》开展月谈会,成员面对面进行交流。


  这之后,“一个月读一本书”的理念被拉成了“两个月读一本书”,“读书是为己之学”(张文质语)嘛,读得细些对自己更有好处。而且经这样演练一次后,阅读第二本书时,大家就有些上手了———读完《教学勇气》后,再读与教学实践紧密相关的《静悄悄的革命》还真有一马平川的感觉。由此,1+1读书俱乐部低调开张,摸索着阅读,且高调坚持起来。然而,虽说有在线讨论和现场交流,但更多的时间还是一个人在读在写,这样久了,就出了些状况:张文质老师在《读书是为己之学》中提到,“同学们”“有抱怨、叫苦,也有逃学的”,但能互相体验“快乐、期待、紧张、劳累、鼓励与批评”又是很吸引人的。成员中,博友“乱虫”是在3月成了1+1读书俱乐部的插班生的。他说,想到“静悄悄革命会有时”,他就不禁牵挂起班级一样的读书俱乐部。而且这班级只有一个学员一样的“班主任”,有一个老师一样的“班长”,“同学”的专业多样到包容了数学、语文、政治、体育……这样,解读起书来就很有味道———福州1+1读书俱乐部第二次月谈会时(地点定在福州西湖畔的茶庄,“1+1”也多了在优雅场所“AA消费”的含义),有“同学”提出佐藤学在书中的“应对”一词难以理解,教体育的黄静“同学”就结合书中提到的棒球运动和体育活动中的“应对”概念,作了更为直观的阐释。





3.自助互助的“1+1”


  在“读书是为己之学”的理念之下,这群原本爱叫苦叫累的成员慢慢开展了自我革命。他们先是革掉了懒惰———每个成员在“班长”苛刻的监督下每本书都至少写了有自己风格的读书笔记,并来往穿梭于其他“同学”的博客之间。如此来回久了,也革掉了拘谨———从原先小心翼翼地和“班主任”张文质对话,到后来不知不觉间没大没小地开起“班主任”的玩笑,哥们儿一样地互相用起了“你”,放下了“您”。当第三本书被学员极力敲定为《幻想之眼》时,身为该书作者的张文质老师犹豫了很久,最后拗不过,提了个条件说“不作导读”。


  据不完整统计,在阅读完《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幻想之眼》和《教育自传》后,福州1+1读书俱乐部(包括福州小学1+1读书俱乐部)成员写的读书笔记及摘抄笔记各超过70篇。“读书+写作”的传统阅读方式在“1+1”的自助、互助中被这些教育工作者重新拾起并不断延伸。这点,博友们深有自己的体会。来自武汉市武昌区实验小学的博友徐莉在《教学勇气》第一次讨论时是这样发言的:“……读完那天,大哭一场。读书有时也痛苦,我的痛苦大多是因为遇到一本好书。……那段时间工作和生活纷纷扰扰,总是意难平,进入之后发现心情随文字起起落落,特别辛苦,后面的几章便打算浏览一下作罢。毕竟就观点本身而言,帕尔默、弗莱雷、弗罗姆有相通之处。……后来应张老师的邀约,将之作为精读的书目,拿起,浸入。但凡精读,我都会投入全部真诚去与作者对话,然后我遭遇了作者的诚恳。和弗莱雷和弗洛姆不同,帕尔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更容易在经历和经验的层面和我产生共鸣。”而获得全国首届“杏星杯”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的博友“花仙子”(福州市井大小学的陈弋老师),就在大赛现场和孩子们说起她阅读《教学勇气》的经历和获得的勇气。博友“水心”(福州时代中学的徐丽华老师)则说,《静悄悄的革命》让她知道课堂是如此重要。


  这样,读书活动在网上也静悄悄地传播开了。一段时间后,活跃在成长博客上的博友们惊讶地发现,1+1读书俱乐部成员变得很“生命化”,加之他们在每周一次在线研讨里都活跃了很多,于是留意起来,并悄悄地投来目光。7月12日,博友“樵夫”[《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编辑姚春杰]主导成立了福州小学1+1读书俱乐部,并荣登班主任之职,博友“淡水清荷”(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柯清真)成为班长,乱虫为学习委员(负责督促学员读书、写作)。而张文质和李华则分别升级成为“校长”和“教导主任”。消息传开,各地未加入1+1读书俱乐部的博友不断询问可否遥相呼应、一起读书,福州1+1读书俱乐部和福州小学1+1读书俱乐部也接纳了一批网络成员。中间有个小插曲,教导主任李华说“不能脚踩两只船,我正在考虑要不要把你们从成员名单里删除”时,乱虫手忙脚乱地比划着表示可以当桥梁,互通有无。其实谁都知道“是舍不得”。


  因为,这些细节或许在几年后都会被记得———


  几乎每一次都在风雨交加中开始聚会;
  专家们义务导读,学员们AA消费;
  曾在面对面的交谈中,静悄悄地度过子时;
  远在四川的彭清亮去山东前绕道福州参加《幻想之眼》月谈会;
  不时被人用博客式的“阿谀奉承”关怀,被人用博客式的“催租还债”督促;
  发表作品的成员以双倍稿费联合请客;
  ……


  就这样,生活化和生命化在读书俱乐部里交集在一起。“1+1”的模式究竟能推广多远,谁都无法给出结论。但这样有温度的活动,于关注教师个体,以民间化的立场努力构建“教育思想共同体”,注重个人教育的实践,促进教师的自我认同,打破教育探索者、先行者的孤岛状态,未尝不是一种很带有生命体验的尝试。




4.情态各异的“1+1”


  李华(http://blog.edu11.net/?74):身兼“教导主任”、“班长”数职的李华绝对是一个“饕餮者”。她曾在一篇文章里把教师比作厨师,在回答了怎么用边角料做地道的小吃后,她没忘了教师需要幸福完整的生活,而成立1+1读书俱乐部也是萌芽于她自助餐式的阅读设想。她也是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班长”。在网络上,她一边“慈祥”地为“同学们”买来了图书,把大伙儿的读书心得及时地汇总,一边又像一个“催债人”地督促大家读书、写作。她让“落后分子”陷入这样的三难境地:领到书时渴望她组织起导读会,在线讨论时提心吊胆怕被揪住讨要读书笔记,写完后重燃生机又感激她的做法。她还是一个乐于苦守课堂的教师。原本在福建师大附中教书且身兼福州时代中学德育中心副主任的她,在几读《静悄悄的革命》之后,主动请缨要在新学年担任福州时代中学的高一年段长,在一线悄悄地、更直接地影响教师和学生。
这样,有着“饕餮”爱好和“教师”气质的“班长”就更渴望“同学们”能在每顿的“书餐”里多吃一点,多消化一点,真是用心良苦。最妙的是,每次聚会时李华的出现,几乎都伴随着风雨。其博客名“风雨中的美丽”可谓名副其实,她于风雨之间悟得飞花落叶(巴客语)。


  茉莉(http://blog.edu11.net/?256):我那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任教的大学同学小猪在QQ上绘声绘色向我介绍她的美女(副)校长时,我回了100个露齿大笑的QQ表情,然后得意地告诉她,我认识茉莉多日矣。


  行走江湖多年的刘良华博士曾评价她是“最不像校长的校长”,她也确实清雅如茉莉。因此,所有初见茉莉的人都惊讶于她的真实身份。


  平静与从容滋养了茉莉的生活,也肥沃了她的工作。在分管格致中学鼓山校区的时候,她组建了“格致1+1读书俱乐部”,部分教师参加了进来———给人遐想空间的是,行政化在这后退了很远,毕竟是“部分”,这比“大部分”要优雅得多。而她做得更勇敢些,定期制作读书简报,分发给有兴趣的老师阅读。
倘若在开学期间,茉莉必定多数是在子夜时分才有时间贴文章在博客上的,这就是有抱负的中国校长的生存状态,深夜才真正属于他们。但茉莉依旧芬芳———爱书的女子最能保养,茉莉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茉莉学校的老师很多都还年轻,如果他们信奉书有灵气,一定也会有所触动地像我那好动的同学小猪一样,也学着读点书的。


  王容容:这是一个让同样住在福州市区之外的博友少白嫉妒并敬佩的女子。她能在风雨交加到让人遗憾她可能无法出现的时候,飘然站在众人跟前拍落身上的水珠;她也能在华灯初上时,从长乐花一小时坐着中巴赶来参加“同学会”,再赶车回去准备第二天的教学。据说,年底的“生命化教育群组”评选出的年度人物里,为聆听而热衷于奔波两地的王容容已经跻身热门候选人。


  截至2007年10月,福州1+1读书俱乐部总共开展了六次导读会和月谈会,王容容都没有缺席。在现场,她倾听和记录;在往返的车上则是另一种姿势———反刍、回味。长乐湿润肥厚的海风并没让她虚喘起来,她反而比海绵更海绵,一边汲取养分,一边消化养分为自己的灵魂构成。


  红孩儿(http://blog.edu11.net/?344 ):福州教育学院高级教师杨继红有个乖巧的网名“红孩儿”,这个网名暗藏了她对教育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一种渴望:像红孩儿一样在工作里葆有活力,像红孩儿一样在生活中享受快乐。事实上,早年就扬名在外的她加入读书俱乐部就是件很让人惊讶和钦佩的事情。在短暂的观望之后,大家都热情地称她为红姐。


  红姐打动人的,不仅是她“把生活生命化、把生命生活化”的阅读理趣,更是她的阅读姿态———趴着读书,趴着写作。这个故事已经在全国各地被人口耳传诵,张文质老师在各地关于1+1读书俱乐部和教师阅读的主题讲学里也一再引用:“2007年5月,腰椎盘严重突出的红姐倒下了。剧痛让她不得不接受每次都耗时良久的理疗,她的姿势只能是趴着。趴久了,渴望看书,然后是写笔记。于是瞒着丈夫孩子,偷偷地看,偷偷地写。”每次统计篇目,红姐都雄踞榜首。在“1+1”之中,四季更替跨越了她在心里设定的终极边界。她说,“感觉我变年轻了”,“有了欲望,有了思考,有了胃口,有了激情,有了冲动”。现在,她甚至感觉趴着看书写作更有感觉。被公认是最真实的爬行者的红姐,一定让一直想做教育爬行者的孙绍振先生羡慕不已。


  姚春杰(http://blog.edu11.net/?60 ):他的网名是“樵夫”。与只晓砍柴烧火的山村樵夫相比,常年浸淫在教学一线和教学管理阵线的他显然拥有更多的美感。在过去几十年里,他悲天悯人地审视教育森林,然后毫不犹豫地用他的“减法”拆除掉那些被人为增添出来的违反人性、伤害孩子的枝杈。他对教育最根本的组成部分———课堂的熟悉程度让人惊叹,他横跨课堂观察与文化扫描的阅读态度和“能吃、能喝、能睡、能做”的全能生活方式使他有充足的底气和精力与应试教育作长期斗争。


  福州1+1小学读书俱乐部因为樵夫的牵头而使它从成立到运作都有着赶超“总部”的势头。他那“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倾听中感悟倾听,在挥手中证明挥手”的能力使拥有了这样副手的张文质老师体验最为直接、深刻,其他学员则在他“快准省”的点菜瞬间更为多面地感受到他的从容、耐心与能干。


  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对抗中,长期围浸在思考中的他落下了一个不良习惯:抽烟。但他生活在童话里,他的身边也有着童话一样的人物。童话对不良习惯的表达具有神秘的想象力,1+1读书俱乐部接连推荐的《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和《幻想之眼》让他有了童话般的转变——他在熬过中度中暑症状后,戒烟成功了一段时间……    (2007年10月草就,刊于《明日教育论坛·第40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5 21:11
读书:改变你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1+1>2”的民间读书沙龙侧记
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



——毕淑敏

读书:改变你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

——“1+1>2”的民间读书沙龙侧记

  【理念推荐】读书是为己之学——“1+1读书俱乐部”阅读理念

  ■读书仍然是“为己之学”,也正是“为己”,阅读会帮助我们获知教育的复杂与艰难,获知生命的精微与丰富。

  ■阅读使我们更乐于肯定自己的生活,肯定自己静思冥想的意义。

  ■阅读也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既清澈又更加扑朔迷离。我在阅读中所产生的幻觉,孤独,在很多时候有助于你澄清对生命的迷误,它还能帮助你获得对简朴生活的肯定。

  ■孤独中的读和写,是一条细小的溪流,它不会有壮观的声势,却也不坏,它是一种我们比较习惯的俗套中的自我坚持,是一次又一次关于“意义”的低声问讯。

  ■潜入阅读。我时常想找到自己,其实也是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表现方式,找到并确定自己对生活的诸多放弃。

  ■它是一种两相对照,当你阅读时你同时进入的是对自己生活的审视,而在你具体生活中也始终有一个“价值背景”,“伟大事物的魅力”影响着我们。

  ■当我阅读,不断与生命照面,阅读常常也就是重温和进一步的确认。当你不读书时,你并不是另外一个人。你仍然是对不读书有负疚感的同一个人。

  ■张文质

  【事件回放】

  低调开张的读书会

  2007年1月23日晚。生命化教育群组每周一次的网络在线讨论。本次讨论的主题是推荐自己“愿意读、应该读、准备读”的“教师阅读书目”。在讨论过程中,福建师大附中的李华老师建议我在福州成立一个“自助式”的读书俱乐部。所谓“自助”,即“书目自订、经费自理、自主参与”。之前,在多次组织开展在线讨论过程中,我间或闪过这样的念头,此刻一经触动,当即在博客上做出呼应。次日一早,李老师即到我办公室商量此事。我们决定马上就开始这项读书行动,同时决定把俱乐部命名为“1+1读书俱乐部”,也就是每个人建一个教育博客,每个月读一本书,每个月开展一次“1+1”的读书活动(第一次为领书、导读,第二次为专题讨论),通过读书影响一个朋友、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所学校……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博客上推出了两篇相关文章:“我推荐的几本书”、“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修订中)”。同时,我提议读书俱乐部成员阅读的第一本书为著名教师培训专家帕克·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另一边,李华迅速在网上组建起“1+1读书俱乐部”的博客,并在网上推出“成员联系卡”。为了有效地运作起来,同时便于面对面交流,1+1读书俱乐部只接纳福州地区的博友,且成员控制在20人左右(小学、初中、高中各6——7人)。

  2007年1月29日,成员接纳完毕。

  其间,我写了对俱乐部成员的五点建议:放弃原来意义上的“阅读是为了写论文”的念头,真正进入文本阅读;多做记录,抄录美妙的句子,多跟自己对话,多一些自言自语,多一些读白;在阅读过程中更多地联想、回忆;通过阅读反思自己的生活与观察,回到自己的教学,直面各种困难;写一些心得,更多地与博友进行交流。从而进入自我审查,进而自我肯定。

  2007年2月10日上午,1+1读书俱乐部正式开班了。

  读书俱乐部是由李华老师提议的,因此第一次开班的读书活动在她所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进行。我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余岱宗博士分别给学员做了导读。

  在快乐、期待、紧张、劳累、鼓励与批评中,读书俱乐部成员已读完了《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幻想之眼》、《教育自传》、《童年的秘密》。开始时,有抱怨的、叫苦的,也有“逃学”的,但没有一个人退学,因为正如许多成员所感慨的,“读书的时候生命最真实”、“在阅读中我发现自己变得细腻、柔顺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成员“裙角飞扬”(博客名)婚后第一日,抛下老公,忘记同学会,不顾台风肆虐,带着喜糖参加读书沙龙。事情是这样的,“裙角飞扬”这个年轻可爱的新娘那段时间因为准备婚礼,特别忙,书读得不透,但为了再去见“传说中的张老师、师傅花仙子和尊敬的快乐天使”,也为了听听大家如何解读刘良华老师的《教育自传》,就有了“非去俱乐部分享读书感受不可”的决定,而巧的是当天是她初中同学10周年聚会,她既然能撂下新婚良辰,也就狠心撇下同学聚会。那天的交流持续到晚上20时左右,而同学拼命发短信,等了她7个小时。整个读书活动中,她只是觉得“心里很静,无意间就忽略了还有一个同学聚会”。这段佳话在成员间久久流传着,无意中成了读书俱乐部为何如此“迷恋人”的注释之一。

  就这样,读书俱乐部低调开张,摸索着阅读,且高调坚持起来了!



  “美好”目不暇接

  小小的一个民间读书俱乐部,在浮躁和功利的人们看来,或许是一个“没多少用”的“另类”组织,但对俱乐部的每个成员来说,太多想不到的美好被定格在记忆中。

  俱乐部开张不久,“多情的边水临”与“美丽的水心”邂逅了,他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几次活动过后,爱的火花擦亮并温暖着彼此的心灵,从此,他们心甘情愿地互为对方幸福的“俘虏”。西湖月夜下的水心桥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俱乐部的所有成员对他们的浪漫故事津津乐道。

  这是第一个令人想不到的美好。

  另一个令人想不到的美好来得有点震撼,俱乐部成立至今,先后请来了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克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戴耘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余岱宗,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少敏、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等到俱乐部义务讲学。孙绍振教授作“阅读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讲座,钱理群先生作“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教师”的讲演,这“南孙北钱”两大师风格迥异的睿智讲座,让读书俱乐部的成员有“胜读十年书”的感慨。

  还有一个令人想不到的美好是,俱乐部的影响“燎原”全国。先是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海峡消费报的记者等闻讯赶来参加,四川的彭清亮老师、山东的孙明霞老师特地赶来福州会见读友,莆田、永定、长乐、闽侯、泉州、厦门等县市不时有教师“不请自来”。慢慢地,福州俱乐部“催生”了不少地方的1+1读书俱乐部。如今,福建各地和浙江、南京、湖北、深圳、山东、河南等地的学校也有由教师自发组成的不下20个的1+1读书俱乐部。而所有的1+1读书俱乐部都是平行的,没有隶属关系,有时候会互通有无,互相客串,但我会不时与各地的发起人联系,加以指导和督促,充当促进教师阅读的“义工”。扬州大学的顾黄初教授出差到福州,听了钱理群老师对1+1读书俱乐部的介绍后,甚感兴趣,特意咨询了有关情况,并索要了相关资料,表示回去后也要“如法炮制”,以读书的方式来浸润教师的心灵。

  短短的时间,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好目不暇接,这里面蕴含着意味无穷的道理:再小的事情,只要不计得失,认真做,往往会出大效果。

  读书:从内到外的心灵震荡

  在“福州1+1读书俱乐部”的博客页面,贴有毕淑敏的这么一段话:“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现出来了。”

  这段感性十足的话,其实“点”出了1+1读书俱乐部创立的意义所在。

  我想,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民间立场的读书活动作为多元文化巨流之中的一朵小浪花,跃动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它是教师幸福生活的有效载体,因为通过这个中介,教师变得自信了,他们在阅读中沉潜、激荡,逼视自己,发现自己,进而努力地提升自己,一点一点地在精神成长的同时,不断靠近自我丰富、自我完善的境界。也就是说,因为阅读的引领,教师自然而然由单一的现实中人,逐步地汲取了“理想中人”的气质和涵养。通过这个中介,教师“联合”起来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景。“1+1”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对话关系,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自由思想,互相“启蒙”,在活动上“1+1”的同时,思想一样“1+1”地自由交流。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更多的是个人行为。“1+1”若仅仅作为一种形式的存在,本身就具有互相促进、互相鼓励、互相鞭策的现实意义。

  正因为如此,“1+1”这样有生命温度的活动,它所产生的一定是1+1>2的体验性效力。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