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课堂教学研讨需要学术批评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6 18:36
标题: 课堂教学研讨需要学术批评
课堂教学研讨需要学术批评

文/余文森



新课程周刊2007年12月7日B版刊发了刘金玉的《从“顺”与“不顺”看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文,认真拜读之后,有两点感触。

第一,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每次听公开课,都发现课上得“顺”,实际上,“顺”的背后是太多的“不顺”,大家对此都心知肚明。我希望看到学生原生态的学习,看到学生是怎样把书本(知识)读懂、学会的,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或提出什么问题,看到老师是如何把不会的学生教会,看到学生如何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显然会存在太多的“不顺”,但它却是真实的教学过程,是我们教育研究真正的对象,离开了这个“原始”和“真实”,教育研究可能就成为“假”研究了。

第二,公开课还是课。公开课的表演色彩源于公开课的错误定位,把公开课定位为示范课、展示课,赋予公开课太多额外的价值和功能,公开课的课的本性就丧失了。实际上,老师平时不会像上公开课那样上课,老师受不了,学生负担也重。由于“公开课”的高利害特点,评课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就难于维系。所以,像刘金玉校长这样评课,十分难得,我很是佩服。没有专业的高度和批判的眼光,就事论事的、一团和气的评课,是“无效”评课。我相信,刘校长对课的四点意见不仅对授课教师有点醒和引领价值,而且对听课者也有指导和启发意义。新课程呼唤这样的评课。

最近一段时间,听了不少公开课,而且是优秀教师上的公开课,每次我的点评都会引起所谓的“反响”,我的点评被认为是苛刻、伤人,人家辛辛苦苦上了一次公开课,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应该多表扬才对啊!你这样批评,人家多没面子啊,谁以后还敢上公开课呢?好心的人不断提醒我,可我每次都改不了脾气,总是单刀直入,直指问题所在。我想起我在博士论文开题时所遭遇的批评,我只有深深的发自心底的感激。也许这就是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文化的区别。

课程改革需要重建教研文化,重建评课文化,这需要时间,希望新课程周刊多刊发像刘金玉校长这样的文章,营造学术批评的氛围。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