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从“客家”看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7 17:20
标题: 从“客家”看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从“客家”看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历史悠久,人口数量庞大,分布面广,除了中国外,还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澳洲。客家人具备强烈的民系意识和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勇于革命、溯本思源、克勤克俭、崇尚文化、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孝顺父母…….相较于民系概念而言,今日的客家更多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客家实质是中华文明生命力的象征.
    1、客家是中华文明生命力的重要象征     
    世界史的长卷中,公元3—4世纪亚欧大草原上的“小冰川时期”,千年不遇的大旱降临原本水草丰美的欧亚大草原,几乎毁灭了一个游牧民族休养生息的“伊甸园”。为了生存,以匈奴为主的游牧民族铁骑四出,强大的战斗力几乎灾难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尤其是对于当时世界古典文明的两大中心——罗马帝国与汉帝国,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北匈奴人骑着战马, 越过了欧亚大草原,引发了民族大迁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中亚经里海进入了顿河、第聂伯河流域, 征服了阿兰人、东哥特人, 紧接着,又横扫了黑海北边的西哥特人, 西哥特人则横渡了多瑙河, 摧毁了罗马军团,这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中, 古罗马文明寿终正寝。几乎同时,南匈奴人,也离开了故土,出兵攻陷洛阳。不数年, 又尽取幽州、并州等地, 南取豫州, 徙都邺城, 控制了淮北, 整个中原已落其手。而东胡族鲜卑, 在匈奴衰落后, 长驱直入, 尽得青、冀、幽、并、荆、徐、司、豫诸州。氏羌族, 则趁机占据关、陇, 驱兵东进, 复胜鲜卑, 西取凉州, 南临淮水。
  “衣冠南渡”,作为客家起源的第一次汉民族大迁徙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晋永嘉年间,由于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晋中央政权迁都至今南京,内地士民相率南徙,大致从晋、豫等中原地区迁至鄂豫南部和皖赣长江两岸,远者抵达赣水流域。
    客家的第第二次迁徙起于唐朝末年的黄巢之变,客家先民从皖豫鄂赣等地区再次南迁,进入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粤东北。
    第三次迁徙起于北宋末年的金人南侵,随后蒙古族入主中原,客家先民从闽西南、赣东南迁往粤东、粤北地区。
    第四次迁徙起于明末清初,由于清兵南进,客家的一部分又从粤东北迁往粤中、桂、台、湘、川等地。
    第五次迁徙起于天平天国失败及粤中的”土客之斗“,客家的一部分又向西迁至粤西、琼岛,甚至远走南洋、欧、美。
    对比古罗马文明的覆灭,客家是中华文明生命力的重要象征。
2、动态中融合的客家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韧性
    不同形态的客家先民迁入赣南、闽西和粤东北这个大本营的时间上限在南宋末年及元代初年,下限则在明代中后期。南迁汉人、赣闽粤交界区域的土著和参与融合的南方少数民族都是客家先民,他们原有的文化都是铸造客家新文化的重要构件。到明代中叶,客家民系的分布格局基本稳定下来,其独特的方言、风俗、社会心理及其民系性格才充分发展成熟。
    东晋末年至北宋年间约800余年,客家先民播迁至中原文化区的南部边缘。但由于地理空间的接近和人口的局限,客家文化独特的因素尚不明显。南宋至元末明初约500余年,客家已大致定居于粤闽赣三角地域,客家的语言、民俗、观念等趋向成熟,客家文化获得稳定的发展。明末清初至民国初年的两三百年的时间,客家地区的经济获得长期和稳定的发展,人口增加迅速,客家文化、教育和艺术渐趋成熟,政商学界人才辈出,客家民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上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由于战争、政治等综合因素使在大陆生活的汉民族主体文化渐渐消沉,而客家文化却以梅州为中心,向海外开枝散叶,显示出中华文明独特的韧性。
    客家文化保持着一种千百年来延续不断韧性和内在张力,遇到战争和灾祸就保存有生力量,而在政治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就重新焕发生命力。今日的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这种文化迥异于当地原住居民的旧文化,也不完全类同于外来汉民族原有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而客家民系是这种文化的载体。
    3、客家文化在今天的发展机遇
    客家迁徙的动因是躲避战,因此,客家迁徙是一个主动寻求边缘化的过程。客家主要迁徙路线是沿水路而下,在主要水系周边不远处寻找生存机会,刻意寻找能够远离战争的、交通阻隔的边缘山区。粤闽赣交界区域,山脉纵横交错,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这一地区是与周边地区分割、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单元,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并又有助于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独特的民系个性。
    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如:广梅汕、赣龙、赣韶铁路,粤赣、梅龙、梅大高速等一大批交通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粤闽赣交界区域客家大本营已经形成了铁路、航空、高速公路、港口“四箭齐发”的交通格局。昔日交通不便的客家大本营,已不再是难以进入的畏途,而是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世外桃源”。
    客家大本营周边,分布着珠三角、海西、粤东、环鄱阳湖四大城市群,有着上亿的富裕人口。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渴望逃离城市,享受大自然的青山绿水,探索新奇的文化体验。周边四大城市群具有庞大的休闲度假市场。于是,客家大本营这一片被工业时代遗忘的角落,在后工业时代生态优势逐渐彰显,焕发出新的光彩。

    今天的时代,不利生存环境消除,交通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客家文化将从乡村走向城市,从边缘走向中心;封闭地理环境的打破,视野和地域的扩展,客家文化也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作为传统农业文明代表的客家文化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势必面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客家文化将会更多地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进行碰撞、融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束缚走向自由。
----作者:王志纲工作室广州战略中心金凌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