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生命化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对话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1:58
标题:
“生命化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对话
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主题活动记录之一
2009-04-03 07:04
“生命化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专题对话
张 伟(主持人,通州市教科室副主任):
各位同仁,下午好!上午我们有幸聆听了张文质先生“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教育”的专题讲座,同志们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也有许多话要说。下面我们就围绕“生命化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这样的话题,开展一个对话,与张老师交流,与同志们分享。
张卓鹏(二甲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教育是学生与教师生命的紧密联系,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教师生命质量的共同体。我校非常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也提倡教师的生命质量,我校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也是关注教师的生命质量。我认为生命教育首先要进入生命,尊重生命,老师一定要把学生当学生看,与学生共情,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的教学要更注重体验生活,联系生活,提升生命质量;教学要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空间,规范和约束是必要的,但现在学校的约束可能太多了,应该实行人文关怀,实行个性化的教育。我校提出:“办有灵气的的教育,育有个性的人才”,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不是扩大学生的差异,而是对这些差异进行补偿,促进他们的发展。但目前统一的模式使个性化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的局限,这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教育界的一些做法是急功近利的,而教育的实质是充满期待的,不是一年两年能看出效果的,可能要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体现,因此,生命化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凌宗伟(江苏省特级教师,二甲中学校长):
我觉得你应换一个关键词,不是把学生当学生看,而是把学生当人看。我们之所以对学生关注不够,是因为我们站在上位看学生,而不是跟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状态把学生当人看。是不是将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当成一个生命来期待,这关乎到对生命的理解。
张剑平(通州高级中学):
看到这个话题,我首先思考的是什么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包括从西方引进的教学观,可以说是把人作为一种工具来培养的,因为,从西方的工业化革命直到现在,一直是把人当成工具的。从前有种说法,我们宁愿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我们培养的是人才。如果真正的从生命化教育来说,不应叫培养人才,而应该是培养人。才本身就带有工具性色彩,因此,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都在承担培养工具的功能。再比如,雷锋的钉子精神,其实也是社会的工具。因此,我就想,生命化是不是一个工具性问题。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佛教是很关注生命状态的,由此,我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如何来认定?是不是我成了名家、专家、名人,我的生命价值就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还是尼泊尔人的幸福指数——不愁吃穿,乐呵呵的生活就实现了人生价值呢?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认定会影响到生命化教育课程的设置,即我们怎样实现生命化教育?佛教的禅宗有句话:“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也是一种教育,但我们的教师不可能不理文字,那现在的教育是否玷污了人性中的纯洁?之前,我看了张教授关于人的本性的文章,有这样一句话,“成全生命就是顺应生命的天然状态”,这是不是不受教育的污染?教育是必然的,因为它是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必然手段,生命化教育应回到哪里?农民,可能没有知识,但很健康,他可能感到很幸福很快乐,而一个取得很大成就但有生命之痛的人,比如三毛,这两类人的生命,我们如何来衡量?我们是鼓励做三毛这样的人,还是做平庸但健康幸福的人?我们的教育目标到底是什么?是社会化还是非社会化?
徐 生(金北学校):
听了两位的观点,也激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经历了春华秋实,树在长时间的休整后,又开始了关于春天的故事,树召开了家庭成员会议,共同讨论什么是生命?叶说:“生命是采集。我生命里的三季,每天都要采集二氧化碳与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养料送给家庭。”花说:“生命是绽放。我生命里的美好时光太短了,阳春三月的气息,明丽的春水,都让人留恋,我不绽放,又谁肯在我家门前驻足观光。”果说:“生命是成功,秋天里,高粱的籽儿在杆头喜得欢,向日葵笑盈盈的脸庞像太阳,我不结果,心里闷得慌。”枝说:“生命是托起叶、花、果,光耀了我们的门楣。我不托起,他们来干啥?”干说:“生命是支撑,万叶千花压一身,累累硕果赠与人,做大哥的得陪衬着点。”根说:“生命是涵养。既然扎根在泥土,就要心向大地。厚德的大地呀,承载着万千生灵,我的一生就靠大地来涵养。”树在听完大家的发言后,不紧不慢的说:“你们因个人的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对生命的理解也不同,其实,生命就是生命,它靠不停的采集而丰盈,它靠如期的绽放而芬芳,它靠期盼的成功而光彩,它靠柔和的托起而摇曳,它靠坚强的支撑而茁壮,它靠昼夜的游动而畅达,它靠默默的涵养而润泽,它靠永恒的希望而新生,亲爱的你,你就是一棵树,你的孩子、孩子们,同你一样也是一棵树……
张文质:
多美的诗句!是“生命的感怀”,是对生命的理解,用比喻谈生命。
如果谈生命,用比喻的方式,就会有一种局限。我们对生命的感怀,还是应该回到生命的整体性上的,圆满、多维的把握它,这样才能更接近生命的理解。法国哲学家莫兰强调人要复杂、多维、整体地理解教育。单一地理解教育就会出现偏差。我们还有一种思维方式:非此即彼,也会如此。因此莫兰强调要用多维重组的方式理解教育。刚才张老师讲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其实生命有三个层面,天然,生来如此。生来就是一个人,他身上有人的属性,人总是会成长、有人性、复杂不可思议的,有命运的。这不是概率能统计出来的,完全是个体性的,很偶然的,从健康准则来说,人所有的都做到,但无法违背命运。所以西方哲学认为:相信命运的人,命运会离着你走;不相信命运的人,命运会推着你走。你生来如此,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话题,当我们说敬畏生命时,也包含了对这个人独特性和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的尊重。另一方面天然也包含着个性化的东西,个体差异很重要,在教育里,不谈个体差异那就不是教育。有人生来这样,有人生来那样,这种个体差异就是命运感,比如老师们生在南通,那你身上就带有南通整体命运,经济地位,文化传统,物产和这里的一切,都是构成你生命的重要部分。你到福建去,靠海的地方和山区的差异,可能就是你一生无法弥补和磨平的差异。这种个体性的差异就是天然,人生来就是这样。很多不是他能改变的,对每个个体来说,他只能接纳自己,哪怕很痛苦,这种接纳就是他一生的使命,从而越来越喜爱自己,越来越有信心。
我们还要探讨生命的本然,本然就是本来如此,对人的生命来说,本然很重要。人就应该像一个人,老年人就应该慈祥,少年应该天真活泼,比如少年经常好奇而犯错误,学校应该允许少年犯错误,甚至要鼓励他犯错误,这就是生命的本然。他作为一个生命,就是如此,所以作为学校,可能更多的是孩子适应学校,而不是学校适应孩子,学校最大的麻烦就是忘记了学校应该适应孩子。有一年一个大学生由于天气很热,没有空调和电风扇,连续三个晚上没睡好觉就自杀了,社会都在批评现在的大学生太脆弱,太娇惯……但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三个晚上睡不好觉是多么恐怖的事。我昨天在房间里就想,我最怕的不是感冒,而是感冒后鼻子塞,然后就睡不好,然后就非常恐惧,可能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有无法克服的软肋。对这个大学生而言,他家里的条件已经那么好了,只想让他适应学校,而没有想到能不能给他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你还想让孩子过以前六十年代那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符合人性吗?另一方面,当这个人遇到这样的困难的时候,他很苦恼,我们学校有没有想过,可能只是说,我们就是这样的要求,你只能适应这样的要求,你要想别的,没有了。包括有的大学还不允许学生在外面租房子,不允许学生有一些特别的需求,这样的教育是不是也有问题,我们对孩子的本然状态的尊重的不够的。今天凌校长和我说关于改造学校的厕所,改造教师的办公条件,改造学校的文化,这些都符合人性,符合教育的需求,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这就是对个体生命本然的尊重。本然就包含着对更好生命的期待,一方面是人的天性,另一方面是人的天性就朝着更美好的生活去追求。
这些还不够,教育还有应然,应该如此,应该这样。这是教育的目标问题,目标其实有一个张力,但要把握张力的度是很难的。上午我说,美好生活是非共进状态,这当中包含着对孔夫子的中庸之道的理解,中庸之道我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折中,其实不是的,它是一个理念问题,过犹不及,他不是在两点中间选一个点,而是在充满矛盾冲突中选择某种理念,是非现实的状态,是你所期待的,实际上可能是你永远无法达到的,一定要不断地追求,就像圆周一样,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圆,只有无限趋近的圆,这就是理想状态的选择。上次我看秦主任他们写的教育的保守机制,教育具有天然的保守机制,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的反本,回到教育本然的、应有的遗产,也就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对教育核心的理解,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包括孔夫子的关于人性的思想,强调诚信利人,它是在特定时代赋予它特定的含义,但最核心的问题在孔夫子、苏格拉时代都现在基本没有改变,每个时代都不断地回到对这个核心问题的思考上,针对自己的教育现实进行回应,教育现实适应它、提升它。因此教育在应然上需要更开放的思考,而不是仅仅落脚在某一点上。比如这个关键词:成全之道,成全你身上已经固有的、潜在的,如果你身上没有的,那可能是它不关注的。从教师而言,需要有一个价值判断,有发现的能力,敏感之心,同时还需要有专业化的能帮助学生去实现的智慧。
当我们谈生命化教育,也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素,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实现个体的价值,用更人性更人道的方式成全他。另一方面,它又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联、互动、对话、分享,生命化教育是人与人、生命与生命、理想与理想之间的碰撞交汇,然后去启迪更好的教育,因此,生命化教育可能会立足于很复杂的社会困难,但也会朝着理想去努力,哪怕取得微小的成功,累积起来,教育就在向前推动,钱理群称之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生命化教育则称之为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这样,我们的起点不是很低,但目标很明确,朝着美好的方向一点一滴的改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1:59
瞿德良(实验小学副校长):
仰慕先生已经很久了,我校践行生命化教育已经好几年了,03年,我校就提出构建生命化校园的目标或是理想,并将它作为全校的主课题申报南通市“十一五”资助项目课题,由此细化申报了“开掘生命的权益,过有意义的语文生活”省级课题,在这种思想引领下,我们对生命化校园的构建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在此,我们想请张先生对我们的生命化校园的构建提出建议,让生命化校园走得更远。以下是我校的做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给每一个生命个体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浓化校园文化熏染,必须引领学生珍爱生命,关切个体生命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拥有敬畏生命的情怀,必须引领学生欣赏生命,让学生体味到生命的精彩和自然生命的绚丽;必须引领学生去放歌生命,搭建没有天花板的舞台,让学生展示才华,放飞兴趣走进生命的底色。这就是我们生命化校园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去做:一、挖掘、拓展、延伸教育资源,让校园成为流淌自然性灵的生命场;二、尊重照亮孩子心智,让校园成为孩子放飞智慧的乐园;三、激发幻想,引导教育精神,让学校成为实现理想的绿洲,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尊重教师的生命价值。从而构建了我们生命化校园的基本模型,形成了我们的操作体系。我觉得生命化校园应该是生命化教育的具体实践,在生命化教育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如何将生命化校园构建做得更深更远?
张文质:
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本身教育就是慢的艺术,需要积累,乃至形成学校的共识,教师对职业的共同的期待,这本身就是很难的。教育总是在成功与灾难之间的拉锯,是社会进步与灾难的拔河,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进行的。同样给学校注入怎样的教育理念也很重要,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过,教育最重要的是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授受知识,既传授又接受,既传播又接纳,既输出又回馈;二是开启智慧,智慧是不可以教的,但有智慧的人可以给别人智慧的体验,这种智慧的启迪很重要;三是点化润泽生命,生命的本然或应然状态,如果点睛一下,他的生命状态就截然不同了,用文化来点醒他,他的生命就会灵动。对于一所学校,这几点很重要,比如,教师要做孩子的范本,给孩子以示范,既是个性的示范,也是学识的示范,还是道德的示范和职业精神的示范,尤其是童年阶段,教师的示范往往就是给孩子一生的精神打底,为他一生立下好的标识,所以小学阶段,教师的职业精神,思想精神,个性风貌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性的。所以,生命化教育一定会追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关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包括道德人格境界的提高,因此,教师的处人、处己、处事是教师非常重要的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行为要特别的谨慎,他不应该是性格偏狭的人,他的人格道德等应远高于他的学识。成年人可以抵御各种诱惑,抗拒各种不良的思想,孩子则需要在一个端正的氛围里成长,一个健康的文化中成长,所以生命化教育强调教师要努力成为好的范本,然后才能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总是有两种使命,一是启迪者,一种是被启迪,这需要做一个读书人,做一个学习者。生命化教育中,教师的学养的提高很重要,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学习化的组织,应该有学习的氛围,交流的氛围,这种学习应该是自然的事情,就像《静悄悄的革命》那样,打开窗户,成为可交流对话的空间,这对话是多维的多向的对话。另外,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学养也是很重要的,随着学生学习的积累,学识的增长,他们对教师的学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是品行的,也会学识的,好教师总是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更容易赢得学生的赞美,也容易因为他的成功而使学生热爱他的学科,乐意走他所引领的道路。作为专业化成长,实际包括三个方面,他所任教的学科,他所教学科的相关学科和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比如语文,然后是文史哲,然后是整个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不断扩展开的,望之弥深,仰之弥高,学业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更高的层面上说,是学校的文化氛围的影响,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引领教师朝着学识的、智慧的、人的境界发展,在学校里有更好的发展,更美好的发展前景。但从另一方面说,真正改造一所学校,至少要三年,学校文化真正产生影响力至少要十年,成为众望所归的名校要三代人的努力。教育就像种子,有种子,有土壤,更重要的是氛围,即对待它的文化方式,然后才能形成名校效应,当你走入校园时,你会发现文化是可感的,有形的,有生命的;走进课堂,你会发现课堂是高效的,有意义的,充满人性光辉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得到应有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学校一方面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一方面又有着学术的品格,既有亲情又有学术的自觉,才能成长出更多的人。当然什么样的教育都可以培养人才,好的教育培养的是更开阔的人才,而且是成批的,小学教育,不应该先谈人才,首先要谈人性,人的精神健康,培养最基础的人的素养。
徐 育(西亭高级中学):
我是来自西亭高级中学的一名教师,听了张教授的讲座,我收获了三句话:教师要对自己好一点,要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要对自己的学生好一点。在这里,我更关注教师的生命,我看过张教授的书,我觉得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生命成长的历程。在此,我只从课堂教学的层面谈我的一点想法,首先我觉得课堂上可以对文本做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是教学资源,是编者对教育的解读,这与教师的个性解读是有区别的,教师必须不断的研读教材,对教材提出个性化的解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
我这段时间在教康熙帝,课标是要让学生了解康熙帝对历史的贡献,我除此之外更注重让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康熙帝的一生是很了不起的一生,尤其是他六十年如一日,每天五点钟按时上朝,古代皇帝能做到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就是对常人来讲,也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课堂上,我就侧重从这一点上谈我的体验,也让学生谈个人见解。另外,讲到拿破仑时,课标要求掌握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与影响,但我上课除介绍这一点外,更侧重介绍他对教育的重视。拿破仑的一生非常爱好学习,他有句名言:“让学者和女子走在队伍的中间”,上战场的时候,他也是随身不离书的,甚至到后期战争失败了,他组建的巴黎理工大学五千名学生要求上战场,他没有同意,他说:“我不愿意为取几个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后来这句话就成为巴黎理工大学的校训。我在课上就侧重的从这个角度解读拿破仑对教育对学习的感悟。
第二,我觉得要课堂教学要结合生活,教给学生生活化的意识,特别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实现生活化的教学。像我出去旅游,总喜欢拍几张照片,作为教学资源。2004年,我到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学习,空闲时间我就到汉阳兵工厂等地方,在讲辛亥革命的时候,我就讲毛泽东的诗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让学生猜是什么桥,武昌鱼是什么鱼?既让学生了解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把教师的人生经历与学生分享。
第三,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快乐的需求。现在的教育是苦教育,教师苦,学生苦,家长苦,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儿子上一年级,他昨天做作业,写了几个字,就觉得很难过,要出去玩,我让他去了,他非常高兴。所以,我追求每一堂课要让学生笑一次,我觉得课堂应该是制造快乐的空间,也是产生喜悦的乐园。快乐来自心理的满足,来自自我价值的展示,教师应该是制造快乐的催化剂,要让学生上了一堂课有点快乐的感觉,碰到快乐的事说一下,热点问题说一下,因为快乐是可以传染而且可以放大的。总之,应该带给学生一点乐趣。
张文质:
怎么上课,其实你提出来的是给孩子以快乐的空间,另外一方面是怎么上历史课。其实上历史课,需要教师更丰富的学养,才能把握住每个历史人物最独特的东西,最能体现人性的东西,或者是历史的洞见,甚至是需要有一个伟大的心灵,才能读解伟大的心灵,或者需要更开阔的心态,才能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历史就应该让学生产生历史感,产生对历史的敬畏,对人的命运的敬畏,从不同的历史人物上获得生命的智慧。历史很难教,可能会很死板,变成纯粹记忆的东西。前年我在闽西听了一节历史课,那位老师讲的是英法美三国的制度差异,讲得非常好,其实他个子不高,但在课堂上让人感觉他比平时高出十厘米,因为他的历史感。他不是把历史教成已经僵硬的死去的东西,而是把它复活,把历史变成当代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2:03
陈卫东(兴仁中学副校长):
以前看到先生都是在网上,今天真正看到先生,也让我有一种生命在场的感觉。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对生命化教育终极目标的概括:为了点化和润泽生命,为了利人和对人生命的成全。南京的一位教育工作者则将它概括为:提升人的生命状态,让人从小处在生命美好灿烂,人生积极精彩,事业成功辉煌,生活幸福美满的阳光生命状态;或者是把人从阴暗灰色生命状态调整到阳光生命状态。这两者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生命化教育是培养人阳光生命状态的教育。我们发现现在一些老师因为不良的心态导致不处在阳光生命状态。一种是盲从心态,只满足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游走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空间。自我进取,自我完善,自我赶超的意识不强,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状态。第二种则是功利心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职称评定上,大功告成就休息了,这是一钟高原型的停滞状态,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回归阳光生命状态?
张文质:
人的很多心理呀,很多心态都很正常。比如说,就说我吧,有时候我很迷茫,有时我会很困钝,有时我很消极。比如说我今年过完春节,我将近一个月时间,情绪都非常不佳,非常不好,很不舒畅,简单地说是不在状态,说得严重点就是有一点很悲观、很厌世的情趣弥漫着。我想说的就是说人的这种心理,跟我们文化、跟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他有些时候也是生理现象,就是我们要理解人的生理的周期,或者说心理的周期。又一次我的一位朋友找我做什么事情,我情绪不太好,我就给他回一个短信,就说心情不太好,结果他马上就回一个短信说:例假,都会有的。其实这个是情绪例假,情绪也会有例假。就是有时候,莫名其妙,它就是不好,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也没有受过什么刺激,但生命就是这样复杂。有时候生命中具有不可知性,生命中的不可知性我们还是要尊重的。
生命中有我们无法调适性,我们也是需要理解的。有了这样一个理解前提,其实我就这样想,你有时对别人不能有一种俯视心态,不能有俯瞰他的心态,而要有一种平视心态。你比如说,看到街上有一个很糟糕的人,如果你用俯视的心态,你就会说:这个人怎么这么糟糕。你可能就会很生气,你可能就会骂他。如果你用平视的眼光或者更积极的心态,你会觉得:一个人能活的这样子,真是令人同情。一个人活得这么糟糕,是不是很令人同情。所以说,我们,也是我的一个立场,我们从内心而言,我们要摆脱精英主义者的心态:我就是高人一等,我就是芸芸众生之上的一一个人。在这一点上,我也跟我们教育学界的朋友不太一样,我总是坚持种更为平民的立场。这平民立场也是我很自然的一种文化姿态。所以当你用这样的文化姿态去面对我们一所学校的一些人,我们可能更多的会寻找他们为什么变成这样的人。刚才这位老师谈到的,当然,有一些是社会化原因,比如说我们这次社会制度是比较压抑的,对人的发展有很大局限性的。
有时候人很容易变得消极的;有时候人微小的满足之后,他就会甘于平庸,甘于退缩。然后,无所进取。这个人变得非常消糜。我可以寻找一些原因,另一方面呢,怎么说呢,我有时候也会很消极的看某些问题,就是什么呢?刚才凌校长还发了一条短信过来这条短信里面写得不错呢?里面说:时间会战胜一切。有时候我也真得会这么想,一方面我们生活在某种体制里面,但是我们要避免成为体制人,所谓的体制人就是你只会用体制的眼光去审视他人,审视自己,你不会有自己的判断力。但是你会发现,有时体制人他也很难改造的,你也很难改善他,所以这个时候我说的消极呢,其实我在《 唇舌的授权》这本书里我就说到:有时候时间呢,总是会把一些污秽带走的,时间总会把一些很糟糕的东西,很落后的文化带走的。那么反过来就是说,可能我们没办法来改变它,那只好等着时间来改变。我们还是相信文化进步,我觉得我还是相信文化进步,还是相信,慢慢地、慢慢地这个文化的进步,包括社会的多方面的改善,它会影响到教师的教育心态,这是说的第二个方面,也还是比较消极的方面。第三个方面呢,我是觉得其实学校的某一种、某一种有意义的压力,一方面是比较有意义的,另一方面是比较柔软的,不是那么刚性的,这种压力还是有意义的。就是说学校里要营造这样的氛围,学校里要有一些小团队,学校里有某些美好的交流的方式、分享的方式、还是会对人有影响。因为,像上午我说的罗杰斯他也是强调人性的这种理性,人性的这种积极性性,其实在每一个人身上,它总也是存在的,你有没有某种更佳的方式,更柔软的方式,或者是能够让他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潜移默化,通过慢慢地一种改造,能不能会使得一些人、会使得某一些教师会变得更积极一些。也有这种可能。但是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这样的可能性会更小一些。
就是说实在的,有时候缺少这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实际上是一个自律性的东西。你让我举一个例子,说到这个文化自觉,这个例子太说明问题了。当时,我到国外去的时候,到一所学校参观,因为事先没有联系。然后,那个走廊门口的一个办公室里的老师看见我进来,就走出来,然后我们跟他说,我们要到学校来参观,因为事先没有联系。她说你等一等,他就又回办公室,她回办公室干什么呢?她就回办公室化妆。脸上化妆,口红抹一下,然后又出来跟你见面,其实她就说几句话,但是前面的,她不是正式见面,后面是正式见面,虽然只说几句话,但是她也不能素面朝天,要化一下淡妆,很尊重你,其实也是尊重自己。所以这种文化自觉啊,也可能我们一直都没有受过这样的体验。所以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是一个学习者,不断去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但有一些老师说,我一直都没有的话,是很麻烦的。比如说,我孩子有一次说,他们班上认定那个数学老师已经二十多天没有换衬衫了。我说不可能,怎么可能二十多天?那么孩子说,我们同学发现,他每一次穿的衬衫的那个袖口的斑点都在。你看这个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孩子对他有个评价,他有个麻烦。我记得华东师大的一个教授到加拿大去访学吧,有个小学老师就跟他说,他一年两百天上课,每一天都换一件衣服,从来不重复,我说那不得了。当然他有物资条件,但另一个方面不是物资问题,是一个文化意识的问题,文化自觉的问题。所以,一说到这点,你就发现,你就很难了、很难。最后我想说一句,如果你是校长的话,学校某些老师没做到,你也不要太生气,因为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他一定有原因,他长成这个样子,我们一定要同情他,谢谢。
马 建(石港小学校长):
尊敬的张老师,尊敬的各位朋友,下午好!对教师的专业,张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这样的:好教师的成长绝对不是培训出来的,更不是通过检查、评比、竞赛出来的,而是好的制度加上自我的期许。 这才是一个好教师的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这里,张老师谈到一个概念叫做“好的制度下的自我期许”,这里的“ 自我期许”,我的理解就是建筑在对自己的自我效率的期许上面的一种自我期待、一种自我调节、一种自我升格。我自己承担了一个江苏省“十一五”课题叫做《自我调节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我以前把自我调节的概念应用到数学教育方面,到石港小学担任校长以后,我考虑更多的是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因为看到张老师这样的表述,再联想到我的课题,我就想到,如果把我们教师的这种自我期许愿望激发出来的话,对教师的生命化成长非常有利。在新学期,我们搞了这样一个工作,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现在的优点与不足做一个自我成长的三年规划,并在三年规划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学期发展的规划。我们搞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我们有一个年轻的教师说,他说:“我以前还真没想过我三年后是什么样子。”他是通过这次的三年规划,觉得心里有底了,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操作方式。
当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张老师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说对生命的热情、对知识的热情、对未来的探究的热情,是教师成为教师的奥秘所在 。热情应该成为教师的第一品格。我想光有教师的这种三年规划、光有教师的这种热情、 光有教师的这种自我期许还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要让它的这个热情,这个期许持续下去,这就是你所说的好的制度下的自我期许。我想向张老师请教的,就是我们在教师有的这种期待、期许以后,如何构建一个比较好的制度,才能够保证这种自我期许能够持续下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谢谢!
张文质:
谈制度问题,是最不好谈的了。有一所学校,《1+1读书俱乐部》也建起来了,然后读我的《 唇舌的授权》。 读完后,校长对我诉苦说:“老师写不了读书笔记,怎么办?”他动员了好多次,什么奖励也都有。就是没有效果。我说:“不妨把要求放低一点,你写不了读书笔记,那你写读书随感、读书杂记,如果连读书杂记、读书随感也写不了,那么就写读书感言吧!一句两句,一段两段的读书感言!如果连读书感言也写不了,那么就写只言片语吧!一句两句,如果再写不了,就摘录吧。你就把书中你最喜欢的话摘录下来吧,然后加上一句评语也可以”。然后,校长就这么要求,老师们马上就有所回应,就有人摘抄、有人写感言,有人写了片段。我的意思是,我们的大的框架制度很重要,但是大的框架制度很难实现。那倒不如从能实现的地方开始做起。
我们学校要有一个大的目标的思考,另一方面,不妨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角度提一些更低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较欣赏上海刘金海的“成功的教育”的。成功教育体现一个思路:低起点、小步伐、快反馈、多鼓励。这样一个思路,我觉得是抓住了薄弱学校的一个要害,抓住了教师们心态上的要害。他其实是针对学生的,但我们的教师同样也有这样的情形。当我们考虑一所学校的好的制度的时候,我们把要求放低一些,放在可以执行上,能够执行这一方面。还有,我们不妨像凌校长这边需要有志愿者、需要有一些星星点点的火种、需要有热心参与的老师成为先行者。学校文化很重要的就是鼓励那些先行者,先帮助那些先行者。按照我的想法,学校里要表扬一个老师,应该大张旗鼓的表扬;批评一个老师,最好私下里进行,悄悄的进行,面对面的进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那些敢于尝试的人,应该得到好的鼓励,哪怕他做的不成功,但总是先行一步,总是了不起的。
所以学校的文化应该向这些先行者倾斜。比如说一些老师非常积极上进,我们有机会带他出去培训,包括听讲座,包括有更多的机会,要优先给这些老师。有一次我们去厦门讲课,我特地问问校长,谁愿意听课?校长说,他今天会邀请学校积极上进的老师跟我一起吃一餐饭,也就是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也有更多的机会让我听他,让我发现他,我觉得蛮重要的。学校在寻找发展之路的时候,是有很多让你思考的,只要你有这样的积极心态,那样,你就可以找到更好的一步一步这样的文化的构建。现在我们很难达到一个很大的框架制度问题,我们不妨把思考这个大的问题放在执行意义上,我们现在马上就可以执行,我可以将这样的执行做得更好,我相信这不错。比如说,一个校长多听一点课,坚持每一周都听一些课。你有这个强烈的意识,其实你还是能做到的。包括看书,包括写作。有很多人对我说,你编那么多的刊物,听那么多的课,还经常外出,还有杂七杂八的事情,你是怎么能写作的。当你有这样一个写作和思考习惯的时候,这个时候,这就是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也是很自然的,它不是突然之间想要写文章的。而是你一有空,你就可以写,甚至什么地方都可以写。学校的文化改造也是这样,你目光所及,都可以进行改造,你可以想出立刻就可以执行这个改造的方法、改造的一个点,包括有一些问题。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反过来就是,如果大家都这么走的话,这条就不算什么路了。所以,你还得去寻找自己的一个方向,所以在我们思考生命化教育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有的时候,你走着走着就走出路来了。不是到规定的时候,你想好了走出路来的。而是,你走着走着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白。你走的路的价值,一种文化的生命就体现在这走里,在还没有规范的结构之前,你就可以尝试着做。渐渐做着,你的框架、你的思路、你的理念,也就更为清晰。
皓月,你前面就要发言,没有发言,现在请你说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2:05
王振华(二爻中学校长):
我发现你是君子,听了你的报告,看到你的激情四射,觉得你还是君子。你会哭,你真多情,你还会相命,你太有才了!我非常感谢你。因为昨天我还在困惑,我的一个朋友,著名的教育家吴爵荣先生说:你当校长,如果你离开学校,学校就变了、乱了,说明你没有文化,你是很失败的。今天我坐在这里,我发现我没有失败,因为你告诉我,在学校里,如果你走了,就该有所不同,这说明你有价值。这使我想起一个观点,这观点你肯定也说过,虽然今天没有说,那就是教育是活的艺术。这话跟你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有点相似。先前,有几位就一直在说怎么看学生,把学生当学生看,还是把学生当人看,我觉得这也要活着看。你有时候把他当学生看,他毕竟是个小孩,他有学生的需要,有这个性格,还有许多缺陷,有时候把他当人看,他有人和和人格,给他尊重,但你不能把他当病人看,不能把他当作是老人看。教育是活的艺术,我觉得今天最鲜活的是就是我们的张教授,所以我今天谈一谈对于活的艺术的新想法。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生命化的教育呢?我们张教授的教育,张教授的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时下对教育的抨击呢是非常猛烈的,中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丑陋的教育,教育从来没这么可怕过。但是,我今天清理报纸发现呢,其实教育就跟我们的张教授一样,只是生了小感冒,如果这个张教授今天不生感冒的话,在我心目当中就可能不是君子,或者说不是这么富有金色的君子了。今天我很认真,我听得特别的专注,其原因之一,我听到你咳嗽,我担心你嗓子哑。所以,这个教育我们应该怎么看它,不能因为它有了个小感冒,而说它彻底得腐败了。我们也不能说,教育是不应该有任何毛病的。像我们的这位张教授,生个小感冒,我觉得他是个人,否则就是神仙,对不对?感冒跟人总是相联系的,有人说,小的疾病会去除大的疾病,这是一种健康的标志必然的存在。同时呢,小的问题会给我们带来思考,这教育本身也不是应该天衣无缝的。同时,那育也像我们张教授的那副眼镜,如果你不戴眼镜呢,我觉得你不够斯文,即不是文质彬彬的,眼镜戴上就觉得更有文化,更有厚度。同时呢,有时候或小时候你戴眼镜,我们老师说你戴眼镜,你近视眼,这是你的缺陷。事实上,教育也有它的个性,我们一双眼镜戴上后更能清晰地看这个世界,更清楚地看待我们教育的本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教育是允许戴眼镜的。同时我觉得教育也能像张教授头发稀疏,也像我一样,也是一种美,中国的教育有时候也像近视眼,有时候显得头发比较少,但它还是个教育,我觉得它还是那个教育,她还是富有生命的教育。为什么呢,你感冒了,你就应该吃药,那么就想吃什么药,现在我们看到我们教育有许多问题,那么我们就学习,因此张教授上午就强调学习的问题,那么你吃什么药,你看什么书,你走什么路,全部在你自己。如果说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学生不听话,不想学;我们学生谈情说爱;我们的课堂没有生命的色彩。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就是看你是不是去买药,是不是敢于吃个问题,同时因为你感冒了,所以你必须寻医问药,你必须表达,所以这个感冒不但能够让我们去寻问,同时也可以去探索、去思考,然后勇敢地去表达自己,能够有说有笑地投身到课堂之中。当然了,我们的生命化教育的最大的本质来自于我们的实践。我看到,你上午做报告时,手舞足蹈,这是一种非常鲜活的东西,如果我们把这种精神,这种文化转移到课堂当中去,那种教育就是生命的,因此我这里说的一个观点就是:教育是慢的艺术,不但是慢的艺术,而且是活的艺术,更希望它是生命化教育,它是活的艺术。表达这么个观点,谢谢!
张文质:
说实在的,有时候在中国,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使我们某一些待遇悬殊比较大或者倒流的时候,因为你们做了校长或教师,从教育本意上讲,你就不应该总有时间到处去作报告。如果你校长总是不在学校,总是去作报告,那何必要有你这个校长呢,不能说你管理的成功,就可以到处作报告,这是不对的。应该很专心很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专注于这所学校的建设,这才是本份,其实这就是有生命在场的意义。因为他对学校和学生有很重要影响,不仅仅说是不会出事,不仅仅说是管理得好。因为这是文化的影响,其实这是很微妙的东西,更为微妙的东西,包括我刚才看到的文字,刚才有位同志的评论引用孔子所谓的《中庸》,比如说这个孔子里面说到“文质彬彬”,这真的说得好。他说,“文胜质则史”,文就是我的文采超过它的内在生命。则史,就是一个很浮夸,很虚无的东西,很靠不住!而“质胜文则野”,这质地胜过文采,这显得很粗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是君子呢?就是文质彬彬,就是文质彬彬给他的质地,就是品格跟他的质地,就是他的文采和他的表现力,结合得很好就是君子。那什么叫结合得很好呢,那就是你把握得很好的东西。其实《中庸》里面,其实这孔夫子的思想里面,他特别强调的就是个人生命的体验,个人生命的这种介入。根据你不同的境界,你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判断。这个教育啊,恰恰也是这样。教育是最难把握的事情,就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最难把握,就是它的份量。就是从最能改变的谈起,跟谁改变,跟老师去改变,跟校长去改变。这跟教育年龄、能力、经验不同,这跟谁去改变是有关系的,包括当你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改变,包括你教育的能力、年龄、经验的不同,能改变的东西也不同。其实是很微妙的,这跟个人生命的体征,个人生命的介入都是有微妙的意义,包括孔子这种儒教思想,这种教育,这都存在于个人的品质,这就通过理念的判断去改变,通过你个人的讨论,去获得教育的本意,但我们回到这种教育的核心,这也有助于我们现在的教育,这也有益于我们的思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2:06
张 伟:
刚才一段时间,大家对话得非常精彩。尤其是我们张老师的一些拓展性的发言,对此我们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下面我们再抓紧最后点时间,像刚才那样进行一些自我观点的阐发和结合张老师的那种对话、交流。
陆永红(平潮初中):
听了各位的发言,我感觉是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谢谢!
生命其实是最重要的,而且就像各位先生所说的,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生活的预备,正像费孝通所说的,“个美其美,每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且书上一直强调,一个好的教师,看上去、就要像一个好的教师,我们要做到其中三点,“不生气,不泄气,不放弃”我觉得不泄气,不放弃,我一直能够做到,但是不生气,却让人觉得的确很难做到,而且是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真是常常听到很多的抱怨声和哀叹息,而且你觉得把老师比喻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确是一个很可怕的比喻,但是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比喻是真正存在着。在现在教育猖狂,但是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我们每个月都要月考一次,必须要求立竿见影,真的是哪怕在月考当中一个学生的成绩来说,必须要你立竿见影的,那个慢的因素和这个立竿见影的因素,的确存在着很多矛盾,而且让我们如何做到“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不生气。这的确是非常矛盾,今天我在这儿听得心潮澎湃,我觉得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我热爱他,我希望他是有个体性,但我觉得又犯了什么错误,他又不听我话,成绩又很差,我真的很真做到不生气,所以我的心里有这样的困惑,
张文质:
谢谢!做到不生气很难。我记得那个老师说做到不生气,主要是针对培训的。培训时,老师的状态很差,我要求他们回去时,老师要努力做到不生气、不放弃。
生气的也是很自然的,这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受到的伤害,有一种挫折感,很生气。可能在学校警惕的有一个东西是过度生气,就是生气地生到了歇斯底里,这很可怕;生气生到很病态的状况,同时对自己的生气也缺少反省,也很可怕;还有生气的频率如此频繁,非常生气,也很可怕。我们也该对自己有个反省,包括对生气。后来我对老师有些建议,做一个教师有几条戒律。第一条就是不要教书把自己教成一个小学的水平,中学教师也不要把自己教着教着教成了中学水平,也就是越教水平越差,你都没进步,你都没变得开阔,更有学识。第二条不要教书之后到处诉苦,然后就骂,充满怨恨,充满敌意,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我说的第三条就是不能教书教书就把自己教成冷血动物。有些老师因为同学成绩考得不好而生气,但这些同学有的是不认真考得不好,你可以生气,有些学生这不是不认真学的不好,有的时候,你还真的不能生气。我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体会,我的一个叔叔已经去世了,他是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他从小就被人欺凌,我觉得一个智力上、身体上有残缺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活得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心酸!他去世的时候,是溺水在一个很浅的水潭里,我一方面是很难过,另一方面是我真的觉得,他是活到头了。我奶奶生气说,如果你不是傻,你早就死了,你看这句话说得多重,那也是我奶奶太替他难过了,所以我觉得教师真的要有同情心,如果我们出于对他的爱,对他的理解生气的我们是可以的,我们如果是对他的敌意、厌倦,对他们智力上的缺陷缺乏同情而生气,我想我们真的不应该。所以真正教育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要真正的去面对的,这很难,也不是说你讲很多道理,明天我们就可以变成一个好教师,也只有我们自己去面对,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再过五年,你会更加好一些。谢谢!
张 伟:
各位老师,时间过得非常快,我想“生命化教育和教师发展”这个话题再让我们进行两个、三个小时对话,我们还都是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为什么呢?因为它真正触及了我们生命的一种状态,生命发展的一种追寻、一种自我的探讨、一种自我的觉醒。如果说上午我们听张老师的报告,我们读懂了一个“生命在场”,那么下午我们和张老师对话,我们不仅读懂了一个“生命在场”,我觉得我们还读懂了“生命的立场” 、“生命的自觉” 、“生命的觉醒”。生命化教育非常强调我们老师“生命在场”、我们校长“生命在场”。我们怎么做到“生命在场”呢?通过上午的对话,我们明白了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生命的立场”。张老师下午跟我们的对话,不管我们老师从那个角度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观点、一些困惑,张老师始终扣住“生命的立场”来和我们交流,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也应该作为我们今天对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迪——我们应该具有“生命的立场”。那么如何具备“生命的立场”呢?这就同我们“生命的自觉”有关系:我们是不是具有一种“生命的自觉”呢?而“生命的自觉”又来源于哪儿呢?它可能更多的来源于我们自身“生命的觉醒”,就让我们从自身的“生命的觉醒”做起,更好的追寻我们自身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幸福、生命的美好的前景。非常感谢张老师,让我们永远记住今天这美好的时光,永远记住与张老师共同生命悟对的这美好的时光,谢谢张老师!
秦德林(江苏省特级教师,通州市教科室主任):
今天下午与张老师的对话,我感到非常重要,重要在什么地方呢?我感到不在于张老师讲了什么内容,我们讲了什么内容,而在于内容中所蕴含的一种思想方式、一种行为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只想讲一个今天现场非常简单的例子,希望大家有所感悟。我们到这里来的时候,这个话筒线没有这么长,摆不到我们前面这两张桌子上面,我们坐在这里的老师就感觉到今天讲话不方便了,话筒线没有这么长。后来,我们把台子往后挪了一下,两个话筒就可以在这里摆放好了,讲话的也方便了。我们还发现这中间正好空了两个缺口,倒水的工作人员来回也方便了!我说这个话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这个生命在场,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教学生涯过程当中,你有没有想去改变一下,这是最最重要的。我们感觉到我们这个东西只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有很多问题、很多矛盾、很多困惑、我们应试教育怎么这么……我怎么这么……问题在于什么?我们现在把问题、把矛盾、把枷锁看得太多太多、太重太重!那么好了,我们就没有了仰望天空的这样一个时间了。今天张老师带给我们的,我们要从哲学层面上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这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就台子往后挪了一下,话筒线就够了。另外一个方面,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越是现代化的东西,就越不可靠。我就感觉到它肯定会出问题的。我要让张老师用这个有线话筒,而不用这个无线话筒,更不用那个别针式话筒,我知道,它用用就不灵的,它就那个样子。张艺谋在搞奥运开幕式的时候讲,越现代化的东西越不牢靠,最牢靠的东西是什么?是人。我每次去外地上课,我肯定要把电脑和投影仪带过去。学校的再好,到那时候,它出不来。这说明:好多东西你是要有准备的。所以第一方面来讲,你要改变你的思维方式;第二方面来讲,你在处事的过程中,你要换一种方式来改变,同时你做好你的准备。我想这样的话,张老师今天花了一天时间,在生命的这种状况下跟我们对话、交流,给我们启迪,我们抓住这个东西可能才是最最根本的。我想我的理解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至少我感觉是比较重要的这样一个东西。让我们再一次感谢张老师,让我们感谢凌校长,感谢我们的二甲中学,同时我也感谢我们在座的老师这么认真!
凌宗伟:
感谢各位同仁光临我们二甲中学!刚才我在休息期间跟张老师讲,我们面对的这种教育背景,教师的负担永远不要期望它能够得到改变。但是,生命化教育倡导的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态度。你如果总是感到压力:头上是刀山,下面有火海,你的生命永远是痛苦的。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行走的关键,还在于我们个人的心态。当我们看到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当我们充满着激情,我们的生命就会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得到张扬。我经常跟我们教师讲:当你总是带着困扰,带着压力走进校园,走进教室,你就会将你的压力、你的烦恼转嫁给你的学生。而你的学生在你的烦恼、你的困惑中反馈给你的则可能是一种憎恨。当你你带走了学生的憎恨,那么你的压力、你的烦恼就会更大。所以我倡导我们的同仁带着一种豁达的、乐观的、对学生的敬仰之心走进教室,那么我们的生命将会得到拓展,将会变得丰厚。谢谢张老师,谢谢大家给了我们二甲中学这样的机会!
本对话由本校陈雪连、季勇、朱建三位老师记录整理,本人校对,如有疏漏和不当,请张老师与各位同仁指正。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