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文化发展学校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2:11
标题:
文化发展学校
——
二甲中学教师主题论坛实录
主持人:张卓鹏(教导处主任)
(主持人致欢迎词辞)今天我们学校荣幸地邀请到著名诗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实践者、福建教育杂志、名人教育论坛主编张文质先生(掌声)。张教授曾在三月份来到我校为通州市名师沙龙成员作了有关于生命化教育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他的才情,他的睿智,他的生命化教育,教育生命化,我们深深为他所折服。最近张先生在全国各地讲学中多次提到我们通州市二甲中学,多次提到我们的凌校长,也多次提到我们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今天又来到我们学校,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为多了这样一位朋友、长者而倍感骄傲。正如张先生在上次的讲座中所说的那样,多了一个朋友也就多了很多的机会。张教授对我们学校的行为文化教育非常感兴趣。我们在创建行为文化建设中也有许多困惑,借此机会我们可以聆听大师的教诲,与大师交流,收获更多启迪与教诲。
下面首先由我来汇报一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我们学校经历了50多年的办学历程,目前已经形成了重德重才、善真善美的效果。明确的提出了办有个性的教育,形成了人文关怀、文化立校、效益优先、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正德、厚学的校训。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坚强和完善我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在这一方面大家都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汲取精华,把我们二甲中学长期办学中形成的绿色教育、成功教育这些办学特色进一步的推进,使之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行为文化建设更要强化人文管理,把我们人文的思想进一步的渗透到我们行为文化建设上来,通过行为文化建设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使它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更好的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服务。从而实现办任命满意的教育,对人民负责的教育。前一段时间我们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加强,主要有下面四个关键词。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词:书香 人文 绿色 成功
“书香”积极得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使学生在这样的浓郁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主要开展了名家走进校园活动、读书月活动、演讲比赛活动。
“人文”主要指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
“绿色”主要指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成功”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搭建平台,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以上是我们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下面,请我们老师就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一些困惑,一些思考提出来向张教授请教或交流。
吕斌(南通市教坛新秀,学校骨干教师) 张教授您好,我认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是全体师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自发的,是发自内心的,人人都要时时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要重视行为的引领,需要一大批的引路人、示范者,个人带领一片,形成良好的氛围。行为文化形成是相互促进提高的,促进新的准则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规范要求,离不开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在许多场合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和规章制度是相矛盾的。例如说学校行为文化是我们师生共同营造的。制度是人制定的,是带有一定得强制性的,而文化是柔性的、内在的,所以这是一对矛盾。例如,上学期我们班一个小孩骨折,每天是由母亲用三轮车送来上学的。有一天正是上学高峰期,保安就要求这位母亲下车,因为三轮车是不能进校园的。母亲二话没说背起小孩送到教室。当时看到这一幕非常的感动,但是转念一想这是制度和文化的冲突。保安没有错,他遵守了学校的制度。但是今天我们学校的校训包括办学理念都是冲突的。我想请教张先生,如何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关系,尤其是发生矛盾和冲突?谢谢。
张文质教授 这个问题关键是该制度是如何制定的,如何执行的,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些学校的制度的整个框架本身可能有问题,可能有诸多弊端,这会导致以后的执行带来较大的困难。有的时候我们很多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改善他现在的或者是原有的框架。如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大的制度,它有一些就是框架问题。不同的区域、不同阶层的人享受的国民待遇时不同的,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在制度框架就已经有了问题,它的前提就是有问题。在制度如何更符合人性,更符合教育性,更符合人的发展性。制度的改善、调整、变革都非常重要。可以说制度是一种最好的文化方式,若有了这种改善,学校就呈现出活水状态,不会死板、僵硬,不会缺少人性。从学校制度上看,有些制度可以改变的,有些是难以改善的,不可以改变的是国家意志体现的,可以改变的是学校自主制定的指导。在改革开放之初,广东人说,凡是国家没有禁止的都可以尝试,而福建人则说,凡是国家没有倡导的,我们都不可以尝试,这两者就是不一样了,一个是没有禁止我就尝试,一个是要等到国家倡导我才尝试。所以,福建人就落后。从学校文化角度来看,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学校文化起点、视野不一样,关键与学校的校长、教师及传统有关系,与学校的定位目标有关系。我曾经到广东的一所学校讲学,使一所私立学校。无论进入他的小学中学还是高中,都是需要考试的。家长带着孩子来考试的时候,首先要给这些父母做一次家庭教育的报告,进校之前就进行学校文化观念的渗透。同时这所学校的目标是走向世界的文明。根据这一目标就相应的开设了学校的课程。例如选修课、校本课程就是世界文化,甚至还将我到过许多有名的学校,什么是真正的名校,在这些学校里看不到考试的痕迹,因为它超越了考试,学生思考的不是上清华、北大,而是考虑如何使自己更好地发展,他们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自己的专长,这里走出去的高中教师与大学教授在一起一点儿也不自卑。我曾经到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刚高考完却看不到任何的考试痕迹。当然他们这些学校的资源和我们的学校资源不一样。就我们学校而言,定位和目标很重要。我们现在谈文化发展学习,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你就有一系列的行动跟上。例如说今天与学生对立了,可能已经不止一次了,就会有一系列的思考,请什么样的人有机会与学生分享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我觉得有时候人在中学时代听过几次讲座时件不得了的事情。你可能一生对他都有美好的印象。校园文化与学校定位有关系。一方面我们应思考,我们学校能改变的是什么,能创立的是什么,能从新定位的是什么,我曾经到一所学校,他提出了一个文化课题,包括校训、格言、学校色彩等方方面面的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对校史的重新挖掘、整理、审定、出版都列入了思考。一方面是对校史的重新梳理工作。另一方面规范今天学校的整个文化系统,这是一个有历史感,有责任感,有历史感的学校需要做的事情。恰恰相反现实的目标压倒了长远的、文化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考试。而这种长远的目标受到相当大的遗忘和限制。一个好的学校要有历史感的。如果反之,学校只盯着考试学校是很难形成目标化的。因为随着一个功利的目标转,就不会逐渐积累。学校自己的生命气象文化就很难累积起来。一个学校真正的财富在于有文化积累,有更高的文化含金量,但我们处在一个小镇上,有时以小镇的心态来治校,格局受心态的限制。往往难以做出比较大气的事情来。我曾经和山东的一个校长说过,他的学校是小班教学,一个班级只有25到30人,所以你要参观就不要去大规模的学校。大规模的大班化学校就形成了一种大生数文化。很难精致,却很容易出新。刚性文化盛行,缺少人性的微妙润泽。另一方面我们这种三星级标准的学校,比如我们去参观,我们会选择怎样的一所学校呢?我们有时候目标决定了眼界,眼界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多比较年轻,大多在35岁以下,试想一下,一个学校没有刚性目标,当你45岁时就会发现你的学校仍停留在十年前的起点上。中国文化也是如此,不断的回到了起点。城市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开阔思维的设计,你会发现城市是一个迷宫、陷阱、甚至使地狱。由一些东西一旦决定就有非常深长的影响。我常说文化才是生产力,但文化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有时我们不知道路在哪里,这时你必须与文化大师对话。你刚才把我称为大师,真是乱弹琴。(笑声一片)
我现在想,当前考试、升学压力肯定很大,但有志气的年轻人能不能腾出一只手来,我们去研究,一起去思考,对学校生活,对学校未来的思考。我有一个观点:等待、耐心的背后是对未来的信仰。一个有信念的人才有等待,没有信念的人只是滞后于目标的。上次我与凌校长谈到学校青年志愿者问题时说,制度不能改变人时,我们人要改变制度,这种制度的可怕性就减弱了。一个有人文情怀的校长,往往关注学校的保安对家长的态度,保安的态度往往反映了校长的态度。你刚才所提出的问题真是难以回答,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决的,所以我就说得多了一点。(点头微笑)(会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季立新(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先生是教育专家,我是普通教师,我今年五十四岁了,与专家交流的机会不是太多了,所以我抢先一下,不好意思。我五十多岁了,但对南通教育仍有许多困惑。这个问题可能与行为文化建设的话题有一定的偏差,但我认为教育学生首先得教他如何做人,然后才是知识技能,这是我对教育的认识,可是现在的南通教育并不是怎样。一段时间南通教育以高考成绩有11项指标在全省第一而闻名全国,曾流传“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前两年我在扬州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但是扬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培训班上说了这样一件事情。他曾带领扬州一个教育代表团到南通来取经。回来得到的经验就是“楸”。南通市政府也打出了南通是全国教育之乡的名片。其实,外面的人比我们更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今的南通教育在外的“死楸”的名声很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对学生的道德文化建设、审美情趣教育很少,我们的凌校长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这一举措,我很欣赏。我向张教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如何看待南通教育现象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彻底改变南通教育这种畸形状态,关键在哪里?给我们开张药方。(掌声响起)
张文质教授 年轻教师的生命激情是学校的财富,年长教师的丰富的教育智慧也是学校的财富。一所真正好的学校是长、中、青教师合理搭配的,因为文化的传承是递进关系,刚才季老师的思考与在座的各位及我的思考是一样的。我与凌校长是04年就认识的,我感到他是一位有文化追求的人,有阅读,有思考。我认识南通是从南通的名师开始的,前进教育思想与南通现在的教育现象是有着很大的落差的。现在要寻找新的道路就应当从提升教育应当有的高卓的品格开始,在这一方面进行反思,需要拨乱反正。教育的问题与其说是南通的问题,不如说南通是典型的问题。扬州大学教授所嘲笑的南通,其实是中国教育的缩影,当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不能简化为对南通教育的反思。只不过南通更典型,更极端,甚至是病态。整个中国的教育都值得反思,如今的中国教育不计生命成本的,不关心孩子的未来,缺乏对全民族有一个大承担。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不幸。我谈到应试教育为什么可怕,它背后有一个极权文化,教育本身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办事,教育没有自己的声音,这个民族窒息了,这个民族不能让他有良知有追求的,有基本权利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教育的反省来得太晚了,如今对教育的反思只是停留在浅层次,应上升到对时代精神的反思。整个民族的智慧的发展受到限制,人只有在自由发展的状态下,他的眼界、学识、批判力才能提升。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从课堂上开始培植的,这是比较痛心的。另一方面,我们应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从小的方面去改变,从能改变的地方改变,希望有共识的人都去思考,从微小的改变累积大的改变。我与凌校长曾这样说,很愿意与学校合作,一是文化发展学校,另一方面减轻课堂生命的高投入,生命消耗,同时又提高课堂效率,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种挑战值得我们去追求,还有是加强家校联系,今天我们也请了一些家长,因为孩子的未来更重要地是掌握在家长手里。从三个层面去思考。作为个人要给中国教育开药方,这是难的。我希望采用改良、改进,采用渐变的方式而不是革命的方式,需要和平演变。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是不一样的,英国革命就是从制度上逐渐的变革,没有造成社会的撕裂,没有造成可怕的流血。我们中国教育需要反思的就是要告别革命,告别暴力,告别这种激烈变革的心态。我们现在对孩子的生命关注较少,缺少敬畏,缺少怜悯,对孩子的态度跟整个生命都有关系的。生命只不过数字、工具。个体变得不重要了,个体工具化了,个体的哀痛就变的微不足道了。汶川地震到底死多少学生还是一个国家机密,为什么国家不愿意让大家知道这一死亡的真相呢?死亡的真相是很可怕的的东西,由于对死亡真相的思考会引发出更深层的思考。很承重的问题将他喜剧化了,教育按鲁迅的说法“在吃人的盛宴边上的狂欢”现在的青壮年就15~34岁,自杀已经成了他死亡的第一原因,每年都在上升。我们打开互联网天天都可以看到儿童自杀,青少年自杀,而且很多地方还不报道这些事情,没办法直面这种真相,所以很多地方考试的成绩被无限的扩大化,为了这一成绩所付出的代价被尽可能的缩小,这就是悲剧所在。我们福建也有类似的学校,一天开课14 ~16小时,最后县里还将这样的学校树立为典型。有一点良知的人都想不出来,最大的班级是多少人,你能设想每个孩子每天上16节课吗?无法想象,很多地方都是如此。与此相反,琼州第二实验小学,一个老师讲述一个校长和他讲的话“要如何批评学生:你看到一个学生一直在讲话,你在课堂上不能马上批判就批评,这样的批评你是不给孩子任何机会。你应该先提醒一下,班上有人在讲话。如果待会儿这小孩还在讲话,你就说第四组有一个人在讲话,最后再说第四组后排的某一位同学还在讲话,三次机会,以后你才可以点他的名。”但现在的人希望马上见效,立竿见影的往往是反教育的。孩子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小学初中是很慢的,给你一个过程,让你自身有一个觉悟,而且顾全了你的尊严,但是很多老师会考虑 教学进度,有更多的人说话怎么办,但这个背后既是教育的智慧,同时又是信念。教育得有梦想,是涉及到人性的东西,没有梦想就完全被现实的功利的目标捕获了。
季老师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要回到现实,针对现实问题,用一种有理想的,有智慧的,有个人创造力的探索,看看是否还有别的路可走。我相信还是有别的路可走的,同时我们为什么要请家长一起来,家长本身也需要观念更新,现在的家长其实很矛盾,你只看到他对孩子学业的渴望,其实没看到他内心的矛盾无助,我们把这些道理让大家一起来面对,我相信教育少了很多个人的体会。到了35岁以后,才觉得自己懂得了教育,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的太简单。在博客上的观点:哪怕你批评学生,能否用表扬的方式,这就是教育该做的事情。比如说季老师你在任何班上和学生都没有冲突的,你跟学生又冲突一定是老师的问题,这个话说得绝对了。但是背后就是如此的,如果你老师是一个慈祥的,长者的、父母的心态,哪怕开始时误解你,有敌意的,你不会用敌意的方式对待他,是无法发生冲突的。当我们有追求的时候,例如 你做班主任,你会发现随着智慧水平的提高与学生的冲突越来越少,即使有冲突也不会造成灾难性的,每个人都有体会比到了我这个年龄的时候,走道街上就是被人打了一巴掌也不会回一巴掌,但是二十几岁的时候甚至用那种眼神看我也会给他一巴掌。随着年龄的增长,做人的境界提高了,教育的智慧也提高了。所以,最后回到个人方式,学校的方式去思考。大的目标大的改变很难的时候就回到个人回到自己。
张玉宾(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应该重视的事情,但如何定位怎样操作,我想就季老师的问题,讲自己学校的现象。其实就是学校文化氛围建设。我们怎样做老师,就是要多看书,走到讲台上就要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导他们怎样做好人。面对现在的应试教育,特别是某一次考试考砸了老师往往就恨铁不成钢,就忘掉了行为文化建设。我想请教张教授,怎样把行为文化建设与我们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联系起来,当学生考试不好时我们该怎样用学校的行为文化去教育他们。
张文质教授: 教育是最难的,只是现在我们的管理部门出于无知,出于对权力的崇拜,把教育简单等同于考试成绩,其实教育非常难,将已经形成的习惯改掉很难。文化课上,人的思维机制、学习机制,今天实际还没有解决。人是怎样获得知识,美国一研究小组研究人是怎样写文章的,文章怎样从现象世界获得体验感悟,最后变成精神世界的东西,其实是很难的。比如作文,你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难,我们福建省高考状元文科的基本就是出在那些传统名校,理科的状元有时候会出在县中,但是文科的状元绝对不会出在县中。因为有些学养得形成是需要累积的,是需要家庭的氛围和文化的积累,就是从考试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的。大量的国外教育专著,对教育的研究细微化,我们真的将教育简单化了,作为老师不仅面对一个人,面对的是群体的复杂性,是需要智慧的。你走进课堂,你第一句说什么,就如跳水运动员,中国跳水运动员为什么厉害,他与走板有很大的关系,走板技术世界一流。保持身体呼吸很微妙的平衡。人身体的所有行为都非常困难复杂,不单是技术问题。这种复杂的智慧是世界认可的。世界许多国家为什么对基础教育那么重视,这么难得一件事情你将他简单化了,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教育我们要理解教育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回到本身。我们虽然当了教师,但是我们还有一些行为不符合要求,李尔曾经说过,对教育要有信念,这是前提。性格成熟,情感稳定,这是好教师的标准。平等的与学生交往,这是作为一个教师不可缺少的。
我们改反省我们身上那些东西不适合当教师的,这样的反省是非常有意义的。进而你也可以反省自己的身上那些东西不适合当父母妻子丈夫,不适合和别人相处,有这种反省,这样就逐渐为别人接纳所喜爱,与别人形成注意性关系,对别人形成良好的影响。所以,行为文化的反省其核心的东西是对自我的反省,最核心是从大的制度文化到学校文化,更核心的是个人文化,包括个人的心理、趣味、喜好、处事方式等。例如:班上学生迟到、或与你发生冲突的就那么几个人,与学生发生冲突的就那几个教师。不一定是大的文化问题,是个人的文化问题。这样的思维我就对生命化教育比较有信心。总之,大的制度建设上谈生命化教育是说不通的,从个人的选择方面谈生命化教育就能谈得拢。好,今天我就说这些。(微笑示意)(掌声再次响起)
结束张卓鹏主任:各位老师刚才张教授的精彩的一席话,让我们想到优秀的传统学校文化是一个不断传承、积淀的过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以积极的心态改善我校的文化行为建设,以个人的思考来优化我们的行为。下面我建议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张教授精彩的讲话(热烈的掌声)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整理:丁汉荣
校对:凌宗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