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张文质:教师作为讲述者(在二甲中学的讲话提纲)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2:21
标题: 张文质:教师作为讲述者(在二甲中学的讲话提纲)
张文质:教师作为讲述者(在二甲中学的讲话提纲)

2009-05-25

教师作为讲述者

张文质





工作职责:

能否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

能否把深奥的问题讲平易

能否把枯燥的问题讲生动

能否把新异的问题讲通俗

能否把简单的问题讲得有智慧

能否把繁杂的问题讲得有规律,讲得简便易学



怎么讲述:

用词:准确,易以理解,有新鲜感

句式:没有语病的口语(不用书面语言)

      丰富多样,有变化,努力做到典雅而生动,条理清晰,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舒缓有度,从容不迫

      自信,热情

      善于感染人,打动人





理念:  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善意,鼓动,帮助

        有鲜明的边界意识——

       可讲可不讲

                 多讲少讲

                 何时讲

        越讲越少与越讲越多





追求:

“讲述者”是我们的职业身份——身剑合一

“讲述者”是我们的文化身份——知行合一

“讲述者”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身心合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2:32
教师作为一个讲述者

               ——张文质先生在二甲中学教师中的讲座实录

凌宗伟:

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再一次很荣幸的邀请到张文质先生到这里,他从昨天晚上跟我们“张文质之友”读书会的成员进行了交流,早上听了我们两堂课,又跟我们的学生进行了交流,下午还跟部分家长代表和我们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作了交流。

我跟张老师开玩笑说:我是“周扒皮”,你来了就不放你的松,今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晚上呢,我想还是要请张老师给我们讲一个小时。那么题目呢,就是“教师作为一个讲述者”。   

同时呢,今天我们还很荣幸的邀请到苏州市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沈丽新女士,下午她也跟我们部分老师就英国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作了专题的交流。我提议,我们一并以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张文质:

各位老师,我们开始吧!其实从昨天晚上跟各位“读书会”的朋友见面开始,我一直也就是一个讲述者;今天上午跟学生的对话,下午的两场交流也始终是一个讲述者这样的一个身份。今天这个讲座的主题是我上午在听课的时候在笔记本上写出来的,然后在我和学生对话的时候,凌校长帮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课件。也可以说这样的一个命题是第一次讲述,但形成这个命题已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形成这个命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始终要思考把我们的孩子,把我们的学生到底要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上个星期的星期天,我在湖南省衡阳和一千多位学生的父母做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我提出了我们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新兴的中产阶级”这个概念。其实这个主题不是我提出来的,原创者不是我。但这个主题引起了我比较强烈的共鸣。

这里面所说的“中产阶级”在我看来更重要的它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不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概念,也不是经济地位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让我很惊讶的是,今天我们高一的孩子,他对中产阶级的阐述是:“受过良好的教育,外表看上去非常自主,但内心对美好的生活有追求的人。”我很惊讶,很惊讶这孩子的表达。其实当我们说“中产阶级”的时候,它更重要谈的是,基于一个全球化的这样的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的背景。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也许我们更需要培养的就是孩子的合作能力,孩子的跟人交往的能力,孩子的鲜明的表达自我的能力。这将是我们基础教育中比较缺乏的一个价值取向。

我们的孩子可能把问题回答的很准确。我们的孩子也可能有比较独特的思维,但是我们的孩子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缺乏自信,往往不善于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鲜明、打动人心。所以基于这样的文化思考,也是跟我们学校所做的“行为文化”研究这样的教育课题的一种精神的共鸣,我提出了“教师作为讲述者”这个主题的思考。我想要改变孩子,更重要的改变来自于学校生活,来自于学校信念,来自于学校教师的生命的形态的改变——而这样的改变,在一个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的学校一定是可能的。

实际上我们谈到“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说我们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这张嘴,自己的言语来实现职业的各种任务。我们会说某些教师有着特别良好的口才,我们也会说我们的教师有些有着特别突出的表达能力,但我这个命题是把教师作为一个讲述者,更重要的从他的身份,他的职责,从他的文化意义上来对我们的工作做一些思考。所以我把这个主题呢,分成这么几个部分:

一个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我们的工作职责里面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做这样的工作:我们每一天都会回忆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挑战。我把它简单的归纳成六个方面:

一个就是:你能否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这几乎就是我们教师的看家本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能有很多的东西是复杂的东西,但是能不能把他讲的简单?所谓的“简单”,并不是把复杂问题的奥妙之处都给丢失了,而是这个“简单”就是让孩子易于把握。

第二是能否把深奥的问题讲得平易;第三是能否把枯燥的问题讲得生动;第四是能否把新颖的问题讲得透彻;第五是能否把简单的问题讲得有智慧;第六是能否把繁杂的问题讲得有规律,讲得简略一些。其实这些工作职责,当我把它提出来的时候,在座的各位老师一定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份、立场上来思考:我们是不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在讲述过程中的职责所在?

在这个“新兴的中产阶级”概念里面,其实可能人人都是讲述者。一个政治领袖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就需要有非常强的沟通能力,也可以说他应该是一个演讲家。这是他的日常工作,他要面对媒体,要面对反对派,要面对国会议员的咨询,要面对所有反对他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的人的各种各样的询问。

所以,上次我在湖南讲课的时候,因为湖南的朋友普通话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这个困难有时候很麻烦。比如说很多北方的朋友,他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一个字正腔圆的环境里,他不要费太大的精力就可以把普通话说得非常到位,但是对南方人而言说普通话是多么困难啊!

我上一次到长沙边上的一个县,教育局长,我跟他说话,他吃饭的时候背了很多的古诗,因为他是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出身,那天很兴奋,背了很多古诗。他下来的时候问我:张老师,你说实话,你能听懂多少我背的古诗?我说百分之六十听不懂!那他又接着问:那今天主持会议的我们的副局长说的普通话,你能听懂多少?我说基本上听不懂!我就看到他非常激动、非常复杂的手势,非常高昂激烈的语调。

(全场大笑)

去年五月份,我到济南,我们福建的校长碰到山东的一个名校长,他又非常兴奋,哇啦哇啦的跟他交谈,结果山东的校长说了一句:你能不能说普通话?我们福建的校长全笑起来,因为他说的就是“普通话”,福建人的普通话!

(全场大笑)

所以,在这样一个世界变平的时代,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人的语言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的个人魅力变得越来越有价值,那么我们的教师,实际上我们职业的所有的荣誉有一大部分是建立在我们言语表达能力上的。比如说今天我和孩子们谈到哈维尔说的一个观点:“存在革命”,这是很深奥的哲学概念,你怎么能让初二和高一的学生听懂?我就发现我能做到!

我们有时候确实是没办法把深奥的问题讲得平易,有时候又会把简单的问题讲得过于复杂。所以当我把这六个层面的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实际上我更多的思考的是,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的表达习惯,包括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否有意识的、经常的去思考它。

比如说有时候到课堂里面,我们去听课。可能你就会感觉很奇怪:有些教师他整节课,整节课语言都不可能带给学生心里的这种思维的冲击;有些教师,你听他的话,你都听不出他能够对某些孩子的鼓励,全是用陌生的,或者犀利的这些词汇,你有时候甚至还觉得,从这个教师的语言里,你几乎看不出他受过什么样的一个教育。

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表达习惯,或者说跟我们表达的用心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个教育的问题,具体的教学,知识的教学,其实每一天我们都需要应对这种挑战的。我这里说的复杂、深奥、枯燥、吃力、简单、繁杂,它也许就构成了我们知识教学的几个特征。这种特征它给我们不断的产生思维的提醒。这种思维的提醒有可能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是否是高效的,我们的工作是否能够把知识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有一次去听了某一个老师的课,发现这个老师教学有很大的问题。他就把这个老师讲课用录音机录下来后,让这位老师自己来听,他自己听完以后也明白了问题在哪里。所以我也建议我们每次的教学都要把它录下来。今天凌校长也跟我说,想等到高三的高考结束之后,组织高三的老师,把几节录下来的课,我们一起来审视一下,一起看一下教师把这几个问题他能够做得怎么样,能不能把我们的学教案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提升到一个高度。

我想我提出这六个方面,其实也可以看做我们去听课的时候的一个观察课堂的维度: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把这些工作做得到位,做得到位!其实这作为一个讲述者,这可能就是我们的工作的职责所在。我们平时也能够有所意识,但是我是把它作为一个文化身份,把它提出来。

比如说今天我也跟家长们对话,说实在的,凌校长让我跟我们二甲中学的这些家长对话,是有挑战,是有难度的。昨天晚上我跟“读书会”的朋友聊天,我还跟校长感慨说:说得比较随便,说得比较随便。但是校长说:没问题!因为老师的理解力没问题,有时候你言语表达不充分,老师们会帮你补充。但是你要跟受过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讲话,其实就是一个问题!

那跟学生进行对话的时候,这样的一种言语的意识就变得非常重要。有时候可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你教什么,而在于你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啊,你很难说清楚哪个问题更重要。当然你能够有效的教的时候,可能教什么也很重要。但你解决了教什么之后,你反过来想想你怎么有效的传达又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对教师的这个职业而言,这样的语言素养——我相信啊——在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很少进行过这样的培训,也很少指导教师能够对你这样的言语表达提出过建议,进行过有效的帮助。那今天我不妨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这是我谈的工作的职责。

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讲述。一个谈到认识,一个谈到句式。其实教师在课堂里面跟学生的对话,阐述教学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解,以及平时的交谈,对教师这个职业,它的认识,都有它职业的特殊规定性,特殊的要求。今天我这里提出的是三个具体要求:

首先,你要表达准确!这个不仅是语文学科,不仅是数学学科,当然理科要求更高,其实文科的这种恰当、准确的表达也是要追求的目标。

有个德国的数学家也是哲学家,莱布茨基,他就夸张的说:“就是上帝也不能让1加1等于3”——它有一些内在规律性,内在的言语表达,这种准确,这就是一个职业的一个非常普遍的要求。所以你必须说得准确。其实,在很自然的对话过程中,说得准确是很难的:因为你没办法细致到所有的课堂语言都做了精心的、书面的准备,

所以你如果没有这样言语的自觉要求和长期的训练,你以后课堂的语言啊就会很随便,就会模棱两可,所以做到准确,其实既是逻辑上的要求,又是理解力的要求,又是一个形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的,是一个言语成熟的标志。

第二个呢,易于理解。易于理解这里面其实就有书面语跟口头表达的差异,书面语有时候,他哪怕是非常的深奥,但是你可以反复琢磨。但是作为口头表达的时候,瞬间就消失。所以做到“易于理解”就显得困难。

易于理解的前提也需要准确,同时又要考虑到理解者的理解背景,所以当教师在表达的时候,在选择词汇的时候,你就要考虑到:你的这个表达的词汇会不会引起歧义,会不会含糊,或者是跟某一个音相近。其实这一切都在瞬间完成。这个本身对教学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三点——可能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语言要有新鲜感,不贫乏:词汇本身不贫乏,句式有变化,这个词语有一种新意感,也就是有某种“陌生化”的这样的效果。

其实有时候在课堂里面,为什么让学生容易产生倦怠?不仅跟他讲述的内容有关系,跟他讲述的姿态有关系,也跟他讲述过程中句式的变化,词语的这种运用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一个教师如果不能给学生不断的提供新鲜感,你在课堂上,那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以后,他的敏感度就会处在不断的下降的状态。

跟刚才讲的前一点有关,我一年听了那么多的课,我经常感慨的就是:教师的词汇量非常贫乏,非常贫乏!这个可能跟阅读的背景有关系,也跟我们自觉的意识不到位有关系。比如说,当我写文章的时候,写作的时候,我很少运用成语,不知道凌校长注意到我文章没有?很少运用成语,或者现成的俗语,很少!我也很少用很生僻的词汇。

我经常说,我要用常见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意味;有时候是你通过句式的变化,体现出你那个表达的独特性——就这种句式,用你意想不到组织形态让你感到惊讶;但是你作为一个口头表达的时候,成语就特别的有效,俗语就特别的耳熟能详,甚至有时候我会更多的用排比句式: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叠加来产生这样语言的冲击的效果、强调的效果。这就是书面用语和口头表达的不一样。

其实啊,一个口头表达生动的人,他写文章的时候往往也会更生动,这种言语是相通的,但是这种语言的侧重点,强调的点又有所不同。其实这个言语,这个表达的生动性都跟你自觉的追求有很大关系,所以我经常会跟老师们会谈道,有次我好像也跟一个老师说过,这位老师问我你文章写完以后会改多少遍,我说我任何一篇文章写完我几乎都要该上30遍,几乎都要改上30遍,也就是说努力的去使自己的表达在自己努力之下能够达到一个更高水平——这是你应该成为一个自觉的追求。

但另一方面呢,你书面用语你没办法说:我这句话说不好我重复的说30遍,不可能!但我觉得这里面就有一个能帮助我们的地方:也就是说你每次表达的时候都要有意识地去追求某种变化,去努力达到某种效果,这种言语的效果。同时也有意识地把自己某种表达录音录下来,自己进行整理,整理完以后,你去看一下你言语方面有哪些欠缺,这是做一个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哪怕不写文章——也都需要进行这种基本功的训练,我讲完用词,接着就要讲句式。

其实我们的这种口语,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口语,跟一个没上个教育的人的口语是有很大不一样的,哪怕我们说是口语,是日常语言,但是这个日常语言,也应该是没有语病的,应该是这个词语的构成是完整的。其实从我们的每次讲话里面,无论是谁跟谁交谈,无论进行哪一次的教学,都要有一个强烈的自我意识,都要自觉地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训练,加以锤炼,所以我这里面强调了几点,一个是要没有语病,第二个是努力追求丰富多样,有变化,努力做到典雅、生动,同时应是条理清晰,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舒缓有度、从容不迫。其实课堂的语言啊,这种节奏感,这种节奏的意识非常重要,比如说有一些老师,平时说话,语速就非常快,语速过快,因为言语本身你如果不能做到有所停留,有所停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个信息的传达就有很大的问题。

所以就要进行这样一个讲述方面的训练,这是提升我们讲述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努力的回度。所以有时候不是说他教的好,有时候教的好就和他讲的好有关系,讲的好就和他自觉的去追求怎么讲得更好有很大关系:因为这是你的一个职业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熟悉,甚至谁都不能代替你,那怎么提升呢?

我记得我高考之前,我们老师有感觉我们作为乡村的孩子词汇量非常贫乏,他居然让我们每天默写大概十页左右的成语字典,每天自学十页左右的成语字典,也就是花一个学期左右,我基本上把那个《简明成语字典》背下来了,所以我后来很少看到过我不熟悉的成语,很少看到,有时候有一些作家或者是思想家,如果他能够运用我所想不到的成语,我就对他佩服的不得了!后来就发现我们老师对我们进行这样训练啊,终身受益!

但另一方面啊我在写文章,写书面文章的时候很少在用这些成语,原因就在于成语有麻烦!甚至有人说成语会造成思维的惰性。当成语你作为一个口头表达的工具时候有很多便利之处,所以怎么积累我们词汇,包括积累这种成语,包括去追求句式的丰富、变化,这都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训练。

我这里特别想说的是,我们某种意义上还没有把我们这个职业的要求啊,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就是说,每一个人基本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可能就要从童年开始,有意识的、不断的去促进他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我们中国这种文化,有时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不太有利——我们经常嫌某一个人爱说话,有时候父母也嫌孩子好像很唠叨。包括今天开家长会,有一个妈妈也提出来,她说孩子老是跟我说一些我不感兴趣的问题;我说作为母亲,你不能说孩子说的任何问题是你所不感兴趣的,其实都是需要你感兴趣的。

那另一方面呢,人的言语其实最重要的是通过训练提高的,通过有意识的改善提高的,通过自觉的这种积累提高的。所以我们都应鼓励孩子表达,当他表达完以后,都应给予他一些具体的指导,如果没有,到某一天需要他表达的时候,可能问题就比较大了,比较大了!

说实在的,从今天听了两节课,我也是深有体会。

我先不说这个课上的怎样,课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先不谈。但是就两节课里面,教师在课堂上这种语言表达的状态可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普遍有的问题:平时自己面对学生,没有人听课的时候,可以这么说,我们的表达都太随便了。就是没有人听课的时候,我们的表达太随便了!我们对自己表达的自觉的追求可能比较不到位,所以要做到这种富有变化,丰富多样,典雅而生动,非常难!

那同时这样的一个素养——又是作为一个教师而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又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征。我不知道我们学校有没有进行演讲比赛,当然演讲比赛有时候还不能赛出一种富有现场感的水平。

比如说听课,我们学校开课比赛,其实有时候也可以将言语表达作为一个专项的考核,这个可能会对老师形成某种言语表达的自觉性会有所帮助。我们说实在的,听课,进行这样一个专项的考核还很少,还很少,很少意识到。所以我们至少会觉得,你包括这个地方,简单地说,大陆的领导人跟台湾领导人比较一下,距离就很大。当然这越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这个对言语的要求就越高。怎么打动人心,怎么说服人,怎么有条理表达就变得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这一方面就是说对一个教师而言,在我们受职业训练的过程中很少被提起。

第三点我想谈的是:理念。谈的是理念,什么叫“理念”呢?首先是一个要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你如果说你作为一个讲述者,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就是你的言语需要有这几个特征,你作为一个讲述者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自我意识:首先你的语言要充满善意,充满鼓动性,能够给予具体的帮助:这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说“善”的一个价值判断。

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要尽量避免讥讽、嘲弄、打击、或者消极的暗示这样的语言倾向,教师应该更多的诚恳、耐心,充满鼓励这种表达方式。第二点,还需要有一个鲜明的边界意识。你看我说的这几点,一个可讲可不讲的——你要想到什么是可讲,什么是不能讲——私下里可以讲的,有时候课堂上不能讲,某个具体的人可以讲的,面对其他人不能讲。你都要有这个意识,自己要有个甄别的意识啊!要不断的有种自我提醒。

第二个是多讲与少讲。其实任何的教育过程都是从多讲到少讲的过程。就是通过你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不是需要你帮助的时候越来越少。其实一个“自主学习”或者是“有效学习”,这都是它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学生需要你帮助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是他的能力越来越强。上一次江苏的一个特级教师给我写了一篇文章,他评点另外的一个北京的一个特级教师:上了90分钟的,这位特级教师讲了60分钟。我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学啊,它是演讲!

我有一次到厦门去听课,我统计了一下,40分钟的口语交际的课,那个老师讲了25分钟。我评课的时候给这位老师提醒了。结果下课他跑出来告诉我:张老师,你统计有误。我没有讲25分钟,我最多讲了20分钟!口语交际课,一个老师讲了20分钟!所以,你怎么讲?

还有第三,什么时候讲?这种时机的把握也非常重要。

第三个,我谈的是:一个是越讲越少,其实就是——我这里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越讲越少;第二点是越讲越多,“越讲越多”我更强调的是,就是教师具有了一种,比如说就某一个问题很充分的思考能力,就是理解问题的深度、广度,视野的开阔,包括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是越讲越多。包括课堂上,通过课堂的这种自觉的提升,让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能够说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独特,这个是我谈的讲述者的几个理念。

最后,谈的一点是追求。

这个讲述者首先是我们的职业身份,一个教师不擅长言辞那一定有麻烦:因为你没办法把简单的问题讲出智慧来,你也没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讲得非常简单,就是你没办法有效的、清晰的来传递知识、传递信念、传递某一种你追求的目标。

所以讲述者是我们的职业身份,这不单是口才问题,因为口才问题你总不会说有的人口才好一点,有人口才差一点——我这里面把它提升到一个职业身份的角度来看待它。就是你的工作的前提你就是一个讲述者,所以这里面强调一点,所谓的叫“身剑合一”,就是有时候你很难分出来你这个职业到底是你的知识理解得透彻还是讲解得透彻。实际上两者合在一起:就是你的理解透彻还需要表达的透彻,表达的清晰,“身剑合一”。这是我们的一个职业身份。

第二个呢,讲述者还是我们的文化身份。所谓的“文化身份”我这里谈“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你离文化的境界的远近,会影响你在课堂中的表达,课堂中的表达就是你文化的境界。所以说这个人有非常良好的文化水准,说这个人极有文化。作为一个教师他都是通过言语的表达来实现的。所以我这里强调的是“知行”本身就是合一的。

最后还要强调,讲述者是我们的境界。说的是“身心合一”,这个境界体现在哪里呢?就是你怎么能够拥有更富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具有一种感染力,具有某种把人“抓”住的那个境界、那个课堂的吸引力。其实,这跟老师的讲述的水平有非常大的关系。、

其实,我今天啊,提出了这么一个小的命题,我更重要的是基于一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越来越开放的时代!教师更需要做一个范本,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榜样。教师的言语给学生提供榜样;教师在课堂中,教学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的这种——也可以说个人的魅力嘛,也是对学生做一个榜样;教师在表达过程中那种自信心,那种热情,同样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榜样。

所以我把一般意义上的口才,把它放到一个讲述者的身份来说的时候,他不单是口才问题啊。这个时候,他的身份首先有个内在规定:你必须成为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你必须成为一个有感染力的人,你必须成为一个学生可以借鉴的某种范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应对教师的某一种素养提高到一个更为开阔的背景中,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今天我还跟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有时候真的是会“一言兴邦”,但可能一言也会丧国。我们的教学可能有时候会使学生受到强有力的鼓励,但有时候一句话也可以把学生推向了无尽的深渊。所以对这种言语的自觉要成为我们的追求。

今天因为是晚上的时间,也可以说概述,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把它做了一个概述。今后我们有机会还可以接着探讨。好,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凌宗伟:

好!谢谢张老师!其实呢,无需最终的概括,张老师就是以讲述者的身份来跟我们谈教师作为一个讲述者应该明确的职责,应该怎样去讲,应该具有怎样的理念,应该有样的追求。没有深奥的道理,就是用明白的话讲了我们平时明白而又不明白的道理。

希望同志们今天回去能够再回忆下我们平时是不是做到了前面的六个职责。今天我还给同志们发了一份——一个“1+1”上的网友发的——“作为教师的20条‘军规’”。也希望同志们能够认真的阅读一下。

好,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张老师的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演讲结束。)



整理:高一(8)班部分学生  邱  磊  曹伟娟    曹铁军  吴兰海

    核对:凌宗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