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陈开玖老师二甲中学讲座实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3:12
标题: 陈开玖老师二甲中学讲座实录
陈开玖老师二甲中学讲座实录(1)

凌宗伟:

今天下午的培训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陈老师是我们的老乡,刘桥人,主要的工作经历是在基础教育,但是呢,也有高等教育的经历。那么她将会在她阅历的基础上就教师的生命谈她个人的认识,也许她所谈的跟上午茅老师所谈的有所区别,因为茅老师是作为一个记者,一个编辑,他的视野度是在整个教育的宏观的背景下来阐述他对教育的认识;而陈老师是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可能她的视野更贴近我们的教育生活。

上午听讲的秩序总体上可以,但是也不乏一些杂音,茅老师今天在这里讲课后,我问他我们的秩序和其他学校相比如何?茅老师说差不多。

大家都是文人啊,应该听得懂是什么意思,“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差得多”!我建议:不再听到手机声响,也建议不再听到孩子说话。我记得我来以后就讲过一个要求:孩子不要带进会场。双职工的,一个人在家里带孩子。如果有这种现象,我还是衷心地希望一个人把孩子带回家,还有一个人在这专心的听讲。好,下面我们以掌声欢迎陈老师演讲。

(热烈掌声响起)



陈开玖:

各位老师,下午好!

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更怯,对我来说通州有特别的意义。我前一次回到通州是18年前,那时候还带着男朋友回来。我是在刘桥中学读到初三的。此后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有机会回到故园,终于今天有了这样一次的机会。

今天我和大家谈的是“生命的表达”,我想从教育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的角度来谈。

我指的“生命”是两个概念,一个是指活生生的个体的人,包括语言作品中的人;一个指组合体,比方说二甲中学,比方说“张文质之友读书会”,这样一个团体。“表达”在这里的概念是指语言表达、文字表达。通俗一点说,可以这么理解:生命化教育的语言文字表达。我的观点是:什么样的生命就有什么样的表达,什么样的表达就隐含着什么样的生命。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校园人主要是老师、同学,所以,我们要审慎地表达。“审慎”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说不要随意地表达出来,而要仔细想一想,再说,再呈现出来。

提起生命化教育或者生命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谁?是我们的张文质老师!南京有位学者(冯建军)也是做这个的。生命化教育已经成为张文质老师本人的一个代名词和关键词。

他到我们二甲中学来过三次,不知道各位老师对他印象怎么样?(答:蛮好!博学。)哦,博学。我在凌校长的博客上发现了张老师来过三次的讲话录,我都仔细学习过了。除了博学,大家还有什么印象?(答:很睿智,智慧。)大家是否注意到他的讲话有什么特点?很亲切。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第一次见到张老师的印象。第一次遇见他,是今年四月份。在杭州下沙浙江传媒学院里举办一个生命教育的主题研讨会,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包括高校里的校长去参加。张老师因为这次研讨会讲课、主持到杭州;我在杭州高校里兼职。那天晚上,我们,包括杭州拱墅区语文教研员闫学老师,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她是大夏书系《教育中的爱与怕》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作者。当时我们三个人在那边聚了一下,但约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是傍晚五六点钟了。张老师从东边赶过去,我是从西边赶过去,我们都是打的过去,花了一两个小时。我告诉张老师说我有什么事情要先安排掉,然后张老师就跟我说:不着急,慢慢来。这是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不着急,慢慢来。”那果然我就慢慢来,一两个小时之后我才见到他。小坐交谈之后,分别时走到夜色之下后我才发现,站起来自己比他高多了,但是我看到他在夜色中的背影又非常高大。我对张老师的印象就是这样两个:一个是“慢慢来”,一个是虽然个头不大,但是他的某些东西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大家知道,张老师主编的一本杂志叫做《慢的教育》,后来我在读张文质的教育立场时(一套有四本书),觉得第四本书非常有意思,叫做《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这本书里他认为一个好老师一定要有三个标准——我知道我们学校有“张文质之友读书会”,但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个——第一,是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功,第二点是看上去年轻五岁,第三点是看上去像个老师。

当时我把这三点拿来问我的孩子,第一点她不敢说,第二点她说妈妈看上去没有年轻5岁,第三点说看上去还像个老师。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三点其实正是张文质老师对教师的完美表达。除了“慢慢来”以外,还有一个印象就是他非常年轻。他本身就是这三个条件的范本。凡是范本,我称之为“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教育学者是教育人的范本,范本是教育人生意义的最好表达,比如说“慢慢来”,比如说“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功,其次是自己看上去年轻五岁,同时看上去就像一个老师”,像这样的表达已经跟张文质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学者融为一体,已经跟他的教育生命融为一体。

我同时注意到凌宗伟校长也用“范本”这个词。在他的博客上我读到学校教育文化发展纲要里面,有三点特别引人注目:校长应该成为教师的范本,荣誉应该给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培训是最好的福利。我非常欣赏这三点。校长应该是教师的范本,教师又应该成为谁的范本?有一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个是说长大后我就拥有你的思维,你的情感,你的学识,你的道德观念等等。用范本的说法就是“重要他人”,那么谁是我生命的重要他人?我的行为,我走的路,我走在路上的行走方式,不知不觉我在模仿什么人?是老师吗?那么我又是谁的“重要他人”?我又是谁的范本?建议大家读一读刘良华老师的一本书,书名叫《教育自传》。

我以为生命表达还有一个是:称呼。我称它是人和人的自我定位,是人和人交流的良好的开始。良好的称呼是成功交流的一半。我不知道老师们平时是怎么称呼的?比如说像我们学校,说“段长”、“校长”、“局长”,是把“长”字拿掉的,比如说姓刘的段长,称为“刘段”——我们学校也是这样吗?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局长姓“张”,我们就喊他“张局”,凌校长我还没听到有谁叫“凌校” 。我倒是注意到凌校长最初给自己的博客起名字叫“宗叔”。好奇怪,第一个印象。我以为这个名字当中的“宗”字非常好(老师们笑),“凌”是什么意思啊?凌云壮志,一种空间上的上升感;“伟”是什么意思?伟大,高大,高傲,也是一种空间的气势感。而“宗”字,则有一种历史上的时间感、沧桑感。中午的时候我在凌校长的办公室里注意到墙上有一幅字,在我看来这幅字跟这个“宗叔”有一定的关联:“心平气和方成事,性情简淡即养生”(出示校长室书法作品照片)。大家想想看,是不是有种微妙的内在联系?

在温州市教研院有一个教研室主任,他在工作QQ群给自己起名叫什么?叫“家兄”,家里的兄弟啊,那感觉上像家里的大哥,我感觉起得也非常好,就是让老师们有份亲切感、信赖感。

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组织、关系、身份都不大确定,大家经常转换角色,在家里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亲,又是父母的孩子,又是伴侣的伴侣,在单位里我们是部下和领导的关系,在社会里我们又是伙伴、朋友,我们是很多角色的交叉者。我们是否准确的定位了我们的人生角色呢?按照马克思的话来说,人的本质从现实性来说是各种关系的总合。这一点我想还是可以从称呼这个角度来说一说:老师们,如果是你自己的亲兄弟一年多没有见面,你会怎么称呼他?你会怎么做?我昨天接到一个18年没有见面的堂兄的电话,我就开心得不得了,赶紧用方言大声地叫他“哥哥、哥哥……”,很开心。

可是《水浒》的第23回中,武大郎在相隔一年之后遇到了武松,武松排行老二,他应该喊武松是“二郎”,可是他喊的却是“武都头”。那时候武松刚刚打虎,成为英雄,被县官看上后给了个“都头”的职位。也就是说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反射,对武大郎来说,首先是权势关系,武松有可以被依赖的官位。所以武大郎不仅是外型比较卑微矮小,他的精神生命也是如此。

惊涛骇浪的掀起是迟早的事情,在下一回当中潘金莲设家宴款待武松,嘘寒问暖,殷勤挑逗,她的称呼是什么?不是 “武都头”,而是连续12声的“叔叔”:“叔叔冷吗?”“叔叔怎么不来吃早饭啊。”“叔叔请烤火。”“叔叔请满饮此杯。”“叔叔穿的这么少不冷吗?”等等,连说了12次。“叔叔”这个称呼还是准确的,武松是她小叔子么。

最终呢,武松一直沉默着,而潘金莲却错解了对方的意思,到最后12个“叔叔”说完之后她就蹦出了一个“你”字,她说“你若有心请吃了我这半盏残酒”。这个“你”可是你潘金莲能叫的?打虎英雄勃然大怒:“嫂嫂请自重。”称呼的变化越了规矩,破坏了人际的和谐,此后潘金莲羞愤之余那种恶的欲望被催开了,最终被武松所杀。

                                 

文字整理人员:邱磊、吴新、曹伟娟

审核:凌宗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2 13:13
陈开玖老师二甲中学讲座实录(2)



大家所熟悉的《故乡》中的中年闰土见到小时候的伙伴儿,抖抖索索半天的称呼是什么?“老爷!”一种称呼就是一种生命中的定位。你是老爷,我是下人。有时候定位不准的话就需要调整,像我以前有个学生,我教她的时候我的孩子还很小,管她叫姐姐。后来她工作了,觉得自己成长了,再次到我家来的时候,要我的小孩管她叫“阿姨”,于是她顺理成章地管我的母亲叫“阿姨”,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你管我叫“阿姨”?你应该叫我“阿婆”的!那时我母亲快七十岁了呢。等到告别的时候我就看她怎么办,结果她还挺聪明的,跟我女儿说“阿姨走了”,她要坚持自己的定位;跟我母亲再见的时候说“阿婆再见”!

那么,我们与学生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在马丁·布伯的书《我与你》中,师生定位是一种你我的相遇。他对教育的经典说法是这样的: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我最近在博客上也在探讨一个问题:老师和学生究竟能不能成为朋友关系?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是怎么想的。

就文本来说,都德的《最后一课》,是说韩麦尔老师给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一开始他叫的是学生的名字小弗郎士,后来他后悔当初没有好好教孩子,一堂课要结束时,他是这么说的:“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他说不出话来,拿起粉笔转身朝黑板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大家请注意,他这个称呼从叫孩子的名字称他为“孩子”到最后是“我的朋友们啊”,在他的内心里,学生已经成为他这个老师的朋友了!对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那种共同的眷恋、伤痛,把老师与学生的心连在一起。我称之为“你我相遇”。不是我和他的相遇,你和我很亲近,很接近,而用“他”却很遥远。

我在校园里面自己也遇到过一件尴尬的事情。我读初中时,因为父亲身体不好,随父母亲工作调动,离开江苏,一直在浙江读书工作。在浙江师范大学,也是我的母校,在图书馆借书的时候遇到一件尴尬的事情:一个老人家负责在那里看管,我就叫他一声“老伯!”结果他非常生气,说:你应该叫我老师!我说叫你“老伯”怎么了,他说扫地的、看门的才叫“老伯”呢,我教了很多大学生的,你应该叫我老师。在我啼笑皆非的时候,他还愤愤地提到了另外一个老师的名字,他说他年纪比我还大,他还能教书而我为什么不能教了。我才明白这位老先生是为被迫离开讲台而遗憾,这一声“老伯”正触痛了他的伤心处,所以以后我再遇见他,都恭恭敬敬的叫一声“老师”。所以不能用错了称呼,称呼是人际关系的开始,体现了生命和生命交往的关系。

我们再看一下“姓名”,我称之为最美丽的词语。你的姓名是你的生命中最美的词语。无论在茫茫人海中,还是在异乡他国突然有人叫你的名字,那感觉非常亲切。上午茅老师提到了网络中的一个人:范美忠,大家称他为“范跑跑”;茅老师的名字叫茅卫东,上午我们讨论过,我说我有个同学就叫“卫东”,只是姓不同。他就赶紧举了一大推都叫“卫东”的例子,为什么?都是体现了60代末期的时代特点。

这个姓名呢,我想还是用些文本中的例子吧。因为我自己的一个阅读的计划跟写作的计划是从经典文本中看教育,所以我特别再重新看了一下像《红楼梦》啊,《水浒》啊这一类的经典。所以姓名呢,我就还是举红楼梦的例子吧。红楼梦里面人很多,贾政有一些帮闲的人,贾政作为一个官员吧,他有一些帮闲的亲客,称之为清客。那名字很有趣的,一个叫詹光,詹是詹天佑的詹,光是光明的光,还有一个叫单聘仁,单就是字写上就是单,单薄的单,聘请的聘,仁慈的仁,单聘仁。还有个叫卜固修,卜固修,卜是占卜的卜,固是固定的固,修是修理的修。大家是否意识到这三个名字还挺好玩的,挺有深意的,詹光,不就是来想沾点光吗?单聘仁,他是想做上品人的,人上人的,还有的人跟我说就是“善骗人”的谐音;卜固修就更讽刺人了,谐音的是“不顾羞”。

我把我的这一点发现当时就写在博客上,那时候正好是政协、人大两会召开期间,当时的平面媒体经常有一些委员不替老百姓说话讲话的负面报道,然后就有人来问我是不是来讽刺他们的?我就说我没有这个意思。、

《红楼梦》里面还有很多的丫鬟,不同人的丫鬟名字还不同,比方说贾母,他的丫鬟的名字叫“鸳鸯”、“鹦鹉”、“琥珀”、“珍珠”。“珍珠”后来送给了林黛玉,改名叫“紫鹃”。贾母是贾府意志力、权力跟生命力的来源,贾母之史老太太气度不俗也显示在这名字上,这四个大丫环啊,像“鸳鸯”、“鹦鹉”都是审美类的;或者就是穿戴类的,像“琥珀”、“珍珠”,从此可以看出这老祖宗爱热闹和有尊贵之气。

再比如说王熙凤的丫鬟有三个,平儿,风儿,还有小红。她的丫鬟的特点是笔画很简,很好写,也很好念,很通俗。而贾宝玉的寡嫂李纨,丫鬟的名字则不同,她叫“素云”“碧月”,“素”跟“碧”都是清心、寡淡的意思。

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丫环命运,丫鬟的名字一般都是主子定的。所以像福柯说:你以为你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生命中最动听的话语,最美丽的语词,是名字。爱惜自己的名字!

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开博客,有些人用的是真名,像凌宗伟校长说:我用真名是为了对我个人有个约束,这个名字代表我个人,提醒我应该怎么做,这个名字代表我自己,不能虚假,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所顾忌,用真名就能对自己有所约束。我的博客也用真名,开了3年多了。名字是我们的代号,我们得珍惜自己。

我们再把范围缩小一点,就讲我们的校园文化:学生的口头禅。现在学生的口头禅很奇怪,据我所知他们现在经常用的是表示负面情绪的词,比如像“恶心”,随口而出的。像温州话的“脑瘫”,指笨。甚至我还听到一个班级的流行语是什么:淫荡。最初是一个小孩用的,后来全班都用了,以至于渐渐的离开了“淫荡”的本意了,有小孩自嘲地说:“哎呀,我真淫荡啊!”老师们,我们是否能容忍我们的孩子用这些词成为口头禅?后来在家长们的抗议和教师的努力之下这个词慢慢的消失了。

张文质老师曾在我们学校讲过“作为叙述者的教师”,他提出了六点:把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把深奥的问题讲得平易、把枯燥的问题讲得生动、把新颖的问题讲得透彻、把简单的问题讲得有智慧、把繁杂的问题讲得有规律。这是从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提的六个要求。我则是想从“审慎”这个方面来讲,因为不审慎的话就会在孩子之中产生笑话。

这里是笑话。大家看一下:某班平时上地理课,地理老师不用地球仪。有一天局长来听课,老师为了讨好他就买了地球仪,进课堂之后就问:“今天教室了多了什么东西?”学生赶紧说“局长!”老师赶紧说“错!局长不是东西。”东西这个词能不能来形容人啊?显然不能。然后是生物课,生物老师兴致勃勃的在台上描述非洲野猪的长相,偶而一扫台下发现多数同学在打瞌睡,就大声道“你们要看着我!你们不看怎么知道非洲野猪长的是什么样子?”这老师明明想的是引起学生注意。然后数学,初中数学老师讲那方程式变化,方程式怎么变。然后他在讲台上大声叫到“同学们注意我要变形了。”数学老师变成变形金刚了。

像这些笑话都是网上搜来的。这些笑话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说话有一个意图性。意图是话语的核心,可是这意图和效果之间形成的反差太大了,所以就成了笑话啦。许多许多年后,长大的许多孩子回首往事时,会想起某某老师某某学校当年是怎么样表达的。所以我们在校园里说话面对着孩子时,确实要审慎。

下面提一下“校训”。我以为校训是学校的办学的一个方向,或者说学校生命的教育哲学;你想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子,在校训当中浓缩着。我们二甲中学的校训是什么?我注意到我们二甲中学的校训是“行于天地,止于至善”这八个字,很有气势,也很有古典意味。按照凌校长的意思是使我们的学生“做文明人,行阳光道,求真善美,立天地间”。温州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之一,是温州市实验小学,我有个同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就是在那里做访谈,访谈的结果是,温州市实验小学的老师幸福度指数最高。那么,这样一所学校,它的校园文化有什么特点呢?我的孩子小学也是读这所学校的,新学期我陪她去报名,一进这所学校的大门就看见校训:“关注世界,关爱生命”,在这八个字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横幅,写的是“来玩、来学、来创造”。我以为这些校园出现的文字都非常经典,它体现的是这个学校的生命力,体现了校长、老师办校的具体思路。我还是经常有机会去游学,所以也比较关注这一块。印象比较深刻的,记得有一个学校打出来的文化语是“假如你是孩子,假如是你孩子”,还有,“有心是爱(‘爱’是繁体字)”。我知道厦门有一个校长,博客上自称为“老九”,老九校长他那个学校的校训,是张文质老师帮他拟的,八个字:“涵养童心,激扬灵性”。他那是小学。

文字整理人员:邱磊、吴新、曹伟娟

审核:凌宗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