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6 08:43
标题:
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
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
肖川
我们一生最终能走多远,最终能取得怎样的成就,恐怕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掌控的是,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始终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博学,不仅指学问的广博,也指学问的精深。
我以为博学是具有生命价值的。“非学无以广才”(诸葛亮:《诫子书》 ),非学也无以明智。博学能够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开掘我们生命的深度,提升我们的生命的高度,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纯净和厚重。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是一种姿态,一种开放的姿态,一种学习者的姿态,一种诚实、谦逊和求实的姿态。如何让生命充满内在意义,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无疑是可行的途径。能够有这样一种生命状态的人是有福的人,因此,能够以学问为职志的人最该惜福。
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可以使我们有一种美好的心智状态,有一种宁静的心绪,过一种真正的内心的生活。古人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这在我有限的人生经历看来的确是至理名言。惟有沉静,沉潜,我们才能褪去世俗涂抹的炫目的色彩,回归本真的自我。喧嚣和浮华,是难以沉淀出人生的智慧的。
一个人要能气定心闲、无怨无悔且有成就感地走在这条路上,首先是要有向学之心,视学问为一种安身立命的过程,一种生命的当有的状态。古人有“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之说,这在今天当然也有不合时宜的一面,但此等志向却仍弥足珍贵。
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只为了积蓄学识,涵养才情。当然这还不是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生命的成长,是成人,是立于天地之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问就是一张网,一张用以捕捉“世界”的网。你能捕捉到什么,取决于你是编织的网线是否足够结实,网眼是否足够缜密,以及你挥洒这张网的能力。
其次就是学问要讲究方法,具有方法论意识,有一种思想者的姿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固然必要,但学问不能仅仅从读书中来。西方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意识和理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问,更多的只是识记加感悟。尽管乾嘉以后也发展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但对知识论本身并无深究。比如,历代读书人都喜欢渔弋山水,喜欢写山水诗,画山水画。但是,如此喜爱山水,仅仅止于观赏,充其量是“外师造化,心得中源”,面对满目的松师石友,竟从不曾发生知识的兴趣。这一点,就连大理学家朱熹也不例外。朱熹在游览泰山时,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的化石,他感叹到:“真是沧海桑田!”这本来是地质学上的重大发现,可他不但没有对自然界奥秘发现的惊喜,反而是马上想到应该专注于“修齐治平”之学,心不可有旁骛。中国传统读书人即使天天混迹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的运行,也毫无体察,更无纯粹理性的审思。没有一个人想到事实的考索,去做实证的研究,没有一个人试图去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两千多年间,读书人做的事还是那么几件事,想的问题还是那么几个问题。“年复一年,丝毫没有长进”。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缺陷,也是近代科学没有能够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天要努力弥补这种缺陷。因此,教育中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在学生心中培植起对学问的兴趣、虔诚和尊崇。让更多的人成为行走在这条幽径上的人,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
我最欣赏、最期盼、最得意的生命存在的状态就是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通往博学的路是一这条没有终点的路。好在“人生代代无穷尽”,倘若我们愿意成为这条路上的一座桥,一座通往永远那么远的桥,那么我们就融入了历史,我们就赢得了永恒。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让生命植根于仁爱、热情、希望与责任之中,植根于创造与追求永恒之中。我实在想不出,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