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许锡良:文献资料的引用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8 08:13
标题: 许锡良:文献资料的引用
许锡良:文献资料的引用

   在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时,常常发现,文献资料的索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查找文献资料。因为一个人谈论任何问题,几乎都有前人的论述摆在哪里。每一个问题都由来已久,甚至源远流长。不围绕一个问题去查考文献资料,就可能重复前人的说法而不自知,或者前人有更好思想观点,更为深刻的论述,你却在这里重复前人低水平的错误的东西。这样的话,你的论文价值就不会大。因此,一篇论文的价值常常取决于你参考的文献资料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够恰好证明你的思想观点,还取决于你的文献资料是否代表了前沿成果。权威(包括准确与真实)、典型、新颖是文献资料使用时要注意的三个重要的标准。一些同学使用文献资料时很随意,有时使用了别人的思想观点甚至原话而不加注释,有时大量只是转引二手的材料,没有一篇是从原著中引述的。有的引用的文献资料一点权威性也没有,一本经典著作也没有,或者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也没有。所谓权威并不就是要迷信权威,而是有一些问题,前人有经典的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了我们思想知识的金字塔的底部。任何想爬到思想知识的金字塔上的人,都无法绕过这个金字塔的底部。任何学术研究都是要围绕着一个问题,作反复的辩驳,反复研究,反复考证,最后才能逐渐水落石出,接近于一个问题的真相。在论文中必要的常识性的复述不必注明出处。但是,如果是对论文有关键性贡献的思想观点或者材料,则一定要注明此文的出处,标明提出这个思想观点的人,否则就构成了抄袭或者变相抄袭。凡是涉及核心思想观点的材料的引用,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必须注明出处。

   我们研究时都是要提出某个思想观点,要证明一个结论。这个时候就必须拿出事实证据。这个证据可以是前人的文献资料,也可以是实地考察,还可以是重新调查与实验的结果。根据一个人研究的时间、精力及经济实力其其他研究条件的限制,人们选择论题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要企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在缺乏研究经验与研究时间及研究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去研究一个大而复杂得连自己都无法啃动的问题。有些论题虽然有价值,但是,不是你的力量能够吃得下的。作为文科学生的研究,包括硕士生与博士生的研究,要围绕着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而且是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可以把握的问题来查找资料,筛选资料。一个人只能够选择他自己的资料,而不可能是完全全面的资料。怎样理解呢?就是一个人的研究无论怎样客观理性,其研究成果都只能是一种偏见。但是,这种偏见也是很有价值的。也就是在一处复杂的事件上,你保证你研究的这个面是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一个人的思想眼界及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寻找到的有价值的资料都是有限的。其研究成果也就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但是,注意,不是说你承认研究成果不会完全客观公正,就可以随意解说。一个人仍然要尽力寻找资料的多样性,最好是不同的说法都拿来分析研究,然后你经过反复比较鉴别之后,采用其中一个说法,或者由此再深化下去。你怀有偏见的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你能够保证你所说的都是真理,而是要保证你使用的材料都是真实的,而不是捏造的,至少也是要得到一定的检验与验证的。而且,你也不可以故意装着没有看见已经摆在面前的一些材料,而不是自顾自地说话,而是要尽量顾及这些不同的材料及不同的思想观点。作出分析比较与鉴别。这里使用逻辑推理、材料证明及相关事实,然后再作出自己的的结论是十分必要的。你的结论永远不能够代表研究的终结,如果出现了证伪你的新材料,新事实,你就必须修正你的结论,或者重新作出新的研究与判断。一个人的研究要始终保持开放性与多元性。随时随地地准备接受新的挑战。不可以自我封闭。在研究过程中崇尚权威主义而固步自封是十分要不得的。你主观,片面不要紧,关键是你不能够故意主观,不能故意片面。不能对那些明明是丰富的材料只因为对证明你自己的的思想观点不利就故意视而不见。如果你觉得在这些材料面前自己的思想观点确实无法立足,那么就得承认自己是在研究中犯了错误,必须修正自己的研究结果。这个过程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唯有这样才是客观理性与开放的态度,才有利于我们的研究接近真理或者真相。

   在材料不到的地方能不能有所猜想或者想像?我以为是可以的。在材料缺乏,又没有其他办法来证明的一个问题的时候,根据已有的材料与合逻辑地推想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用这一招。而且猜想与想像的空间不能够太大,应该是越小越好。就像一个钢管,只有缝隙越小,才可能越严密。既然是猜想与想像,可错性是就是必然的。那么万一猜想与想像错误怎么办?其实,研究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你研究错了,只要你不是利用权力代表唯一的结论,那么,你的错误可以通过别人的研究来更正。这个时候,即使是错误的东西,也可以激发出一个有价值的思想来。学术研究不仅在于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正确的东西,而且也常常表现在你提供了一个错误得深刻的东西。科学研究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就是试错的历史。只要大家是平等研究,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并且研究的大门始终是开放的,那么任何严肃认真之后的错误都是有学术价值的。托勒密的天体论在哥白尼看来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没有托勒密的错误解释,哥白尼的正确也就没有前提。在开普勒看来,哥白尼也是错误的。而在牛顿看来,开普勒也错了。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牛顿的理论在更广阔的宇宙背景下也只是一人的错觉。物理这样的硬科学的发展历史尚且如此,其他文科的东西要没有一点猜想与假设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如果认为所有的科研都是可以乱来,则是糊涂的。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思辨与想像的色彩更为浓厚。如果不断地追问下去,连柏拉图的“理想国”都是想像出来的。就算是你作历史研究,引用他的思想观点,可是仍然不能够寻找到一个确凿无疑的坚硬的基石。就某个知识点来说,任何知识点都是值得怀疑与再探讨的。但是,就整个人类的思想过程来说,却是有规律性的。任何学说都不能够离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不能够离开我们人的生存感觉,不能够离开我们的经验与逻辑。在充分尊重这些人与生俱来的东西前提下,一个人可以提出一些学说,但是能否站住脚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反复辩难的过程。

   现在的信息的来源除了纸质文本外,还出现了网络。有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网络资料,怎么看待网络资料的使用?网络相对纸质媒体来说,还只是刚刚开始。但是,由于网络传播思想信息的强大功能,及其量大、迅捷及互动的特点。网络信息在启发人的思考,对思想信息交流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完全把,网络排除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之外是不应该的。许多新的思想信息首先是出现在网络上的。但是,由于网络的一个局限性就是网络上所发布的许多信息是没有经过认真审核与检验的,因此,难免会有假的东西渗透进来。更主要的是,由于网络的互动性与可更变性,所使用的资料可能随时会被删除或者修改,因此缺乏确定性。因此,除非考查了纸质文本确实没有相关资料,而且这个资料又比较确切可信,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使用网络传媒的资料的。但是,我们在查寻书籍与杂志或者报纸传媒资料时,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先查找到原文,与书籍或者报刊杂志,再去图书馆寻找纸质文本进行核对。这样可以避免在浩如烟海的纸质文本中因查找而浪费时间。同时又可以做到快捷高效地利用图书资料。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纸质传媒上的东西,无论是经典著作还是新闻传媒,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到。学术研究使用资料越来越离不开利用网络系统的方便了。

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