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写作文,带上眼睛和耳朵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5:00
标题: 写作文,带上眼睛和耳朵
写作文,带上眼睛和耳朵(摘自《文汇报》)


日期:2011-07-21
作者:朱珈慧;蒋雷玉;王基昊;顾玥
来源:文汇报




姚建庭  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海赛区评委会主任:
   
    读到学生一篇文章,很短。写的是母亲第一次远游。作者先回顾她小学时第一次旅行,兴奋得难以形容。母亲为她准备还冒着热气的鸡翅、曲奇饼、水壶……巴不得马上飞去,辗转一夜。接着笔锋一转写妈妈第一次远游,她发现母亲显得兴奋紧张,搜寻出行的衣物,收拾整理衣箱,还上香禀神。她目睹这一切,想到母亲这把年纪,直到现在才有机会外出窥探这世界,不由心中有一份歉疚。多年来,生活重担、照料儿女,成为母亲一次又一次打消出游念头的原因,牺牲成了习惯。作者在文中比较道:如今,年轻一代想走,背起行囊便可上路,凡事全由爸妈包办,对大人平素做了什么,几乎“熟视无睹”,即使临行平安的叮咛,还嫌烦,也只是“充耳不闻”。
   
    可以看出,作者是由心理感受进而受到感触,然后产生了感慨。读到这里,我已被她的真情打动。这是个懂事的孩子!短文最后用这样的话作结:“当我们收拾行囊,带着无比兴奋窥悉这个世界时,不要忘记为生活辛劳半辈子的父母,让他们也为远游、窥悉世界而兴奋!”
   
    这决不是随意的承诺,而是情动于衷,感悟后的真诚而热切的愿望。由此我情不自禁想到朱自清先生《背影》中几度流淌的热泪。父亲横渡长江,从南京到浦口,执意去火车站送儿子北上;又托茶房照料却不放心;亲为儿子看管行李;亲同脚夫计较价钱;亲为儿子上车选定座位;把唯有的一件紫毛大衣交儿子享用;临别一刻叮咛再三……儿子被感动了没有?流泪了没有?不仅没有,还说爸爸讲话不漂亮,暗笑他有点迂。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因为看到父亲拖着肥胖的身体,攀爬月台为自己买橘子,因此感激、感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如此说来,难道之前事事张罗的父亲不肥胖、不吃力、不值得儿子感激?如果没有徐州奔丧失去祖母的伤痛,如果不是目睹满院狼藉家境败落,如果不是深深感受到老父丢官又丧母的哀愁与颓唐,如果不是目睹父亲不顾年老体胖心力交瘁为自己事事亲临亲办,如果不是耳闻父亲殷殷叮嘱,又怎么可能在见到父亲“头戴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而竟然几次潸然泪下?
   
    我们之所以爱读好文章,迷恋名著,恐怕就是因为它们写出了人的丰富复杂而又多变的真情,这真情都是通过作者的五官真切而又入微的感受,为心所蕴藏。看上去许是很平常的事儿,一旦用精妙的文字“弹奏”出来,就一定能拨动我们的心弦。
   
    大作家可以做到,我们小作者也应当努力做到。我们同样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对灵敏的耳朵,嗅觉、味觉、触觉都正是最旺盛的时期。我敢于用如此肯定的语气,是因为与全国千千万万参赛的小作者有过多年的交往,读了他们大量的作品。今天选用的这些文章,我都细细品读,都是我喜欢抑或感动过我的,甚而至于让我流了泪的。
   
    (注:本版作文均为恒源祥文学之星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作品)
   
我品尝到了那个滋味
   
    顾玥  上海市复旦中学高一
   
    衣服老了会被丢掉,东西老了会被收藏,人老了会喜欢缅怀。
   
    也许,我的父母到了这个年龄。
   
    已经很多次了,他们在餐桌上提及那个年代的光明牌冰砖、新鲜出炉的炒米花,以及后来的邓丽君的歌。他们流露出的神情让人不好意思去打扰,但我实在没有闲情听他们回忆。所以大多时候只要提及这种话题,我就会迅速地吃完饭,躲进书房避而远之。
   
    实在是不解,那些廉价的物品、口感粗糙的食物和旋律慢到令人牙根发痒的调调,为何可以使爸妈如此念念不忘。我曾为他们买来全进口的爆米花,希望可以减轻他们对儿时炒米花的思念,然而他们仅敷衍地吃了两口,便将食物推还给我,嘴上还心口不一地念叨着:“挺好吃的,你吃吧。”
   
    自那以后,我惊奇地发现他们谈及过去的次数明显少了,起初心头还暗自窃喜,却被父亲一句“毕竟不是同一个时代”,弄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真正品尝到爸妈那个时代的滋味是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一家人兴起顶着晴朗的夜空出去散步。不知不觉走到一条僻静的小路,一两盏路灯孤独地伫立着,仔细看,远处闪烁着的似乎不只是路灯,还有一团橘红色的火苗,诡异地悬在半空中。我拉着父母想要迅速离开,但他们却突然兴奋起来:“知道那团火是什么吗?”
   
    “鬼火。”我没好气地回答。因为对这阴森恐怖的小路没有一点好感,以至于我一秒都不想停留。
   
    “那是在爆炒米花,多少年没见到了。我们去看看吧。”母亲说完加紧脚步前行,像是受到了什么东西的召唤,脸上挂着欣喜若狂的笑容。
   
    “一包炒米花,用玉米爆,放点糖精。”到了那里,的确有个人在设摊,父亲走上前熟练地对摊主说。我能感觉到,他期待再次说这句话已经有很多年了。
   
    那人收了钱,从身边的麻袋里舀出一杯玉米,连同半勺糖精一同倒入炉膛,然后放回火上烤。他抓着把手不停地转动盛玉米的容器,另一只手则抽拉着脚边的风箱。火苗从转动的炮弹般的容器下快活地蹿出来,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听起来那是一个很古老的声音。
   
    侧头看看父母,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套工具,脸上露出傻傻的笑容,像两个孩子,是等待着吃零食的孩子,垂涎欲滴……
   
    那人大声吆喝:“爆炒米花喽!”
   
    “嘭!”然后是一阵弥漫的烟雾。冬天的寒风吹过,将它连同逝去的流金岁月一同带离了这里。毕竟一切只是父母为自己制造的假象。人是靠回忆生存的动物,他们也不例外。不是说过去的事物一定有多么美好,但当人一点点走向那个年纪,就不会在乎那些东西的昂贵与否,它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所能唤起的是一份记忆。
   
    父亲将满满一袋炒米花递到我手上,自己却一颗没吃,拉起我和母亲离开了那条无人问津的小道。回头看着那团越来越小的火苗,我似乎能够明白父母在缅怀些什么。他们买的不是一袋零食,而是一场复制过去的表演。
   
    如果有一天,自己也到了做妈妈的年纪,路过某条商业街时,听到店铺里传来周杰伦的歌曲,会不会也因此忘记了前行,沉浸在一段过去的光影中?这时我怎么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投来不能谅解或排斥的目光吧。
   
    将心比心啊!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将炒米花放在餐桌上,对父母说:“时间还早,不如给我讲讲你们小时候的故事吧。”他们那诧异的表情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令我刻骨铭心的……
   
    衣服老了会被丢掉,东西老了会被收藏,如果有一天我的爸妈老了,我会陪他们一同缅怀。
   
    【点评】
   
    在众多渴望被理解的文章中,本文的作者一改窠臼,以“炒米花”为线索,从“避而远之”到感动于父母对过去时光的追忆,理解当他们“一点点走向那个年纪,就不会在乎那些东西的昂贵与否,它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所能唤起的是一份记忆”,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对父母浓浓的亲情。语言不咸不淡,不事雕琢,慢悠悠地道出事件的始末,将前后的心情变化处理得恰到好处。“他们买的不是一袋零食,而是一场复制过去的表演”,几句议论性的语句点染在文中,清晰地呈现出作者认真而细腻的思考。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因父母一句“毕竟不是同一个时代”而难受,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思考父母的缅怀。这份“将心比心”,比任何素材、结构、表达都珍贵。
   
    (指导老师  汪静华)
   
爱的味道
   
    王基昊  上海市李惠利中学初三
   
    楼下的香味似乎总能找到缝隙,就算我不想它,肚子和鼻子也不会放过我脆弱的神经。囊中羞涩的时候,只能就着香味咽口水痛苦着,有钱的时候我可是毫不吝啬自己的荷包,如果我的胃没有塞满的话,那肯定是荷包没有塞满了。
   
    我只知道他排行老三,五十出头,总爱戴个红帽子,人们都叫他“红头阿三”。老人说,这是专有名词,旧上海英租界雇来的印度人,司职看门、侍从、保镖、巡捕等,生得高大威猛,头缠红布,故得名“红头阿三”。可这个阿三既不高大又不威猛,除了肤色像印度人。但他非但不嫌弃,还干脆把店名也改叫“红头阿三小吃店”,并在店名旁贴了一张自己的头像。每次路过,我都会忍俊不禁,他却说:这样能让更多到我店里的人记住我,下次再来光顾。
   
    他的锅贴可是一绝,来者没有不吃锅贴的。做锅贴,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搓面,包馅,下锅,都是他一个人完成,店中的上上下下也是他一个人打理。我真怀疑他有三头六臂,可事实是,这么多的事情,他依然能有条不紊一样样地干。他煎锅贴有个习惯,便是抽烟,好像定时器似的,一根烟毕,锅贴也就完成了。锅盖打开的那一瞬间,香气扑鼻而来,是我最享受的时刻。听着那“滋滋”的声音,不管是谁,口水都会留下三千尺。再看锅贴,薄皮嫩肉,洒上芝麻葱花,别提有多奢侈了,不吃上个四五六两那真是对不起自己的嘴巴。吃的时候先咬破一点皮,汤汁夹杂着浓郁的香味涌向舌尖。先不忙吮吸,蘸上一点醋,慢慢放进嘴里,霎时,唇齿间的美味融入了整个身体,酸酸烫烫的感觉令人欲罢不能。此刻最好再来上一碗豆腐花,豆腐是阿三自己磨的,豆香十足,就着锅贴一起吃,真正赛过活神仙。
   
    无论早饭还是晚饭,阿三基本是不吃的,理由是没有时间。很难想象,一个做出如此美味的人竟这般消瘦。那件早已泛黄的厨师白大褂,那双好几个破洞的运动鞋,已然成了他的标志。有人劝他换换,他拒绝了,说是为了供女儿读书,能省一点则省一点。多么浓郁的父爱啊,如此拼命劳作,省吃俭用。也许这份父爱本身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美味,虽然烫,可吃到嘴里的不都是幸福吗?
   
    那简陋的石库门便是阿三的家了,在不到十六平方的狭小空间内,父女俩住了十几年。阿三的妻子早逝,女儿是他唯一的寄托,阿三既当爹又当妈把女儿拉扯大,好不容易熬到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可学费又成了个头疼的问题,所以只能开小吃店来补贴生计。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儿既懂事又孝顺,平时就在那个小饭桌上奋笔疾书,也没有电脑,唯一能做的只是家务,有时想起父亲在外辛苦地为自己攒学费,而自己只能在家中坐享其成,就潸然泪下。可当她提出要帮忙时,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
   
    不知是不是老天爷故意作弄。阿三的店因为卫生质量不合格居然被查封了!他本人也因此病倒。消息瞬间传遍大街小巷,几个老主顾决定帮他一把。有人出主意说,好好的生意不让做,大不了摆地摊嘛,女儿读书要紧啊!在大家的支持下,阿三又重新鼓起信心,支起了小吃摊。虽然锅贴倒下了,可大饼油条又站了起来,同锅贴一样,人气依旧旺盛。他做的油条香脆可口,根根有嚼劲,让人爱不释口。
   
    从锅贴到大饼油条,阿三保持的仍是那份充满了爱和幸福的味道,无论什么方法,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是爱的堆积,爱的味道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不信?你可以去尝尝。
   
    【点评】
   
    世界上最感人的莫过于人间真情,一个“爱”字渗透在字里行间,其间所蕴含的父女之情静静地划过每个人的心底。
   
    本文作者就是抓住生活中普通而感人的事迹,从锅贴到大饼油条,充满了爱和幸福的味道。结尾处的点睛之笔,较好地实现了文章的主题,不失为一篇佳作。
   
    (指导老师  李敏)
   
触摸裂痕
   
    蒋雷玉  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
   
    搬进这个新家的时候,草草一再要求将自己的房门换成隔音的,声称要一个绝对安静的学习环境。其实她是为了隔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电视情结,又可以放放音响,听听广播,外面什么也听不见……幻想中的“肆无忌惮”让草草乐了好几天。
   
    一扇漂亮的真空玻璃门终于安好了。草草和妈妈隔着门大喊了几声,里面的爸爸用手兜住耳朵听,再摆摆手——嘿,还真的什么声音都没有。
   
    “草草啊!这回你可要好好学习了,现在的环境可没有半点儿干扰了……”不等妈妈说完,草草就“啪嗒”一下关上门,就见玻璃门外的妈妈光是嘴动,不发声音——效果奇好,草草直乐。
   
    这一瞬间,草草感到了与世隔绝的快乐,安静的空气让她在自己的世界里飞……
   
    一年以后,草草离家出走。
   
    妈妈的泪水涌出眼眶,留在桌上的纸条写着:我走了,大的空间让我们每个人忧郁。
   
    “忧郁?怎么会呢?!”妈妈回想起一年来的草草,的确比原来“沉稳”了许多。她一直以为孩子气的草草长大了、成熟了,怎么会想到是心情不好呢?
   
    泪水滑过脸颊滴落在她颤抖的手上,模糊的泪光中一遍遍闪现出草草灿烂的笑脸。她是带着怎样的彷徨和绝望离开这个家的呢?而且还是在中考前的三个月。
   
    爸爸推门进来,疲惫地瘫在椅子上。
   
    “没有!到处都找过了,根本不见她的影子,等她回来,我非得……”没说完,爸爸的眼圈已经红了,他低下头拉扯自己的头发。“你看……现在要不要报警……”
   
    春天的暖风掠过桌子的一角,妈妈偏过脸低声地抽泣,把字条丢给爸爸,走进草草的房间,拉上了门。
   
    心痛和焦急吞噬着父母的心。
   
    “都是……我的错!”玻璃门外的声音传入妈妈的耳朵。
   
    妈妈抬起眼,隔音的玻璃门关得严严实实。
   
    又一阵呜咽,那是爸爸低沉的哭声。
   
    玻璃门好像失效了!
   
    很快,爸爸和妈妈找到了玻璃门右下方的一条裂痕,不仔细看很难发现,且被墙角一钵茂盛的芭蕉叶遮掩。
   
    裂痕旁三个小字:看抽屉。
   
    那里躲着一本日记,第一页写着:今天搬板凳时把玻璃门撞裂了,爸妈,对不起,才一个月就这样,我实在不敢说。那么,我就写在日记里,以后每天我会认真写,希望你们发现后会原谅我。
   
    ×月×日
   
    裂痕令我和爸妈的世界相通,而他们全然不知。今天妈说她捡了别人50块钱买了只美味的烤鸭。
   
    我倒!平日总教我拾金不昧的正经八百的妈妈居然……大人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吗?
   
    ×月×日
   
    我把这玻璃门一关他们便开始吵架,还是“男高音”“女高音”级别的。妈妈说,我要不是看在草草份上早翻脸了。爸爸说,你当我不是吗?再接着对骂。
   
    第几回了呢?上次数到睡着。
   
    我开始没有眼泪。
   
    ×月×日
   
    他们居然还没有发现门坏了,可见对我有多么不重视,吵架的兴致倒是蛮高的。我现在奇怪,为什么人可以变得这么快?我不是说现在的爸妈和过去的爸妈不一样,而是我推开那扇门,看到的还是温柔的妈妈和慈祥的爸爸。
   
    他们真有演员的天分。
   
    ×月×日
   
    裂痕大概是我永远的秘密了。妈妈今天说,等草草上了高中我们就离婚,在那之前别给孩子压力。爸爸说,那太好了,太好了,我求之不得!
   
    两个人声音都抖得厉害。
   
    抖得我快窒息了!
   
    ×月×日
   
    我已经没有选择了。我想找个可以哭出声的地方,真的,这扇玻璃门已让人不堪忍受,哪怕一秒!爸妈,我真想你们发现这门坏了,摸摸这道裂痕,关心关心我,不要再吵了。
   
    但是……
   
    妈妈坐在草草的房门前,触摸着那道裂痕,好似触摸着女儿的心。她趴在爸爸的怀里哀恸地哭泣。爸爸把她紧紧搂着……
   
    裂痕,在门上,更在心里。
   
    【点评】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丰沛的思想内容更需要新颖别致的形式来表达。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巧妙地从“玻璃门”入手,让幸福的草草在大人复杂、多变、自私、无情的空间里随意地进出,一次次地演绎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另一亮点是语言轻松流畅,无穿凿之痕迹,却有着无限张力,读来发人深省。它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谁来救救孩子?
   
    (指导老师  顾静)
   
妈妈的手
   
    朱珈慧  上海市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初三
   
    襁褓中,是妈妈用温暖的乳汁浇灌我快快长大。幼儿时,是妈妈用坚实的双臂牵引着我学会走路、奔跑、跳跃。童年时,是妈妈用深情的呵护牵引着我走出病痛的困扰。少年时,又是妈妈用丰寓的涵养牵引我步入知识的殿堂。
   
    这,就是妈妈。一个柔弱平凡的女人,却如山一般给孩子最厚实的依靠,如海一般给孩子最深厚的滋养,如纤夫一般牢牢系着孩子的小船,一步步牵引着,走向生命的远方。
   
    如今,我长大了,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妈妈的身段不如昔日那般婀娜,为什么妈妈的头发不如昔日那般乌黑,为什么妈妈的额头不如昔日那般光滑。那是因为牵引我长大时一次又一次屈腰让她失去了迷人的曲线,那是因为牵引我长大时劳累的汗水在她额头凝下的晶莹,那是因为我不慎走入岔道时妈妈拼命牵引我留下的痕迹。
   
    幼年的时候,我试图放开妈妈的手,我对妈妈说:妈妈,你放开手,我自己走。妈妈说,等你长大。如今我已长大,我想要挣脱妈妈的手,妈妈说,等你成家。我愣愣地站在那里凝视着眼前的这个女人,她是世界上唯一最爱我的,她是世界上唯一心里最有我的,她是世界上无论如何也不愿放掉牵着我的手的女人——我深爱的妈妈。
   
    我知道,即使有一天我真的成家了,妈妈也不会放开我的手。因为,那根绳子就种在妈妈心里,无论我走多远,长多高,都将永远被妈妈牵引着。我笑了,我不再想做一只远离妈妈怀抱的小野兽,我愿意做妈妈怀里的小绵羊,因为在长大的路上什么都会改变,而不曾改变的永远是妈妈真挚的爱和那双永远牵着我的手。
   
   【点评】
   
    文章“一线串珠”,构思巧妙。“不曾改变的是妈妈的挚爱和那双永远牵着我的手”,在这条线索的牵引下,作者穿插了“改变的是妈妈日渐苍老的容颜”和“我”不断成长中的生活细节,在“改变”与“不曾改变”的交相辉映下,读者看到的不仅是母亲的挚爱,更是孩子深深的感激。文章蕴藉丰富,耐人寻味。
   
    (指导老师  马海云)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7-29 15:01
兔子的耳朵与三个孙中山

日期:2011-07-22

作者:邵毅平 来源:文汇



■邵毅平
   
    先说一篇日本小学生的作文,题目叫“兔子的耳朵”(应该是非命题作文吧):
   
    我养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是人家送给我的。因为家里有狗和猫,所以就把兔子放在门口和猫狗分开养。我每天早晨去上学时,总要抱起那只兔子爱抚一番。
   
    这是上星期四的事。那天早晨我去上学,走到门口一看,兔子的两只耳朵只有一只竖着,另一只倒在一边。我对它说:“唷!怎么回事呀!把那只耳朵也竖起来吧。”可是兔子不理我。“那么让我给你扶起来吧,”我用手扶起了它的耳朵。可是一放手,那只耳朵马上倒下了。我就对阿姨说:“阿姨,请你把兔子的耳朵竖起来。”阿姨就用脚夹起了兔子的耳朵。可是阿姨的脚一松开,那只耳朵一下子又倒下了。阿姨说:“多奇怪的耳朵呀!”说着她就笑了。
   
    小作者时年七岁,叫悦子。她阿姨叫雪子。晚上悦子睡觉以后,雪子看了这篇作文,觉得“用脚”举动不雅,连忙把它涂掉,改成“阿姨攥住兔子的耳朵,让它直立,可是阿姨一放下那只耳朵,它就又倒下了”。本来最简单的办法是把“用脚”改为“用手”,但实际上当时确实是用了脚,雪子考虑到不应该教孩子写假话,所以才模棱两可地改成那样的。但悦子仍难以理解阿姨的改动:
   
    “阿姨,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行?”第二天早晨悦子看到雪子改过的作文,开口就问。
   
    “小悦把阿姨用脚夹兔耳朵也写进作文,多讨厌!不写也可以嘛。”
   
    “可是,你不是用脚夹的吗?”
   
    “嘿!用手去碰那东西多恶心……”
   
    “噢。”悦子露出怀疑的神色,“那是可以写出原因的呀。”
   
    “但是,这种没规矩的样子怎么能写进去呢?老师看了会认为阿姨举动粗野的。”
   
    “噢。”尽管雪子这样解释了,悦子似乎还没有完全明白。
   
    这篇作文,以及围绕这篇作文所发生的故事,都写在日本小说家谷崎润一郎的长篇小说《细雪》(储元熹译)里了。
   
    这篇作文有我们所谓的“思想性”吗?没有。有我们所谓的“意义”吗?没有。但是,“悦子的作文在学校里是优等,这篇作文写得也很出色,雪子借助字典才给她改正了几个错别字,别的语法修辞上的错误根本找不出”,可见日本的作文评价标准与我们很不一样。雪子的改动还算有限度,只是模棱两可,并没有说假话,但悦子的疑惑表明,即使这样的改动,也有违她所受的作文教育。这就说明,在日本的作文教育中,如实地写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思想性”或“意义”,则显然不在要求之列(如果是在中国,老师大概会要求最后加上几句“点睛”、“升华”之语,诸如“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做个科学家,这样就可以弄清楚兔子的耳朵为什么会这样了”之类)。
   
    这篇作文是直接来自孩子的呢?还是小说家捉刀代笔的呢?读者自然会发生这个疑问。但我们对此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作文在日本能够得优等!我们关心的是,大作家显然欣赏这样的小作文!
   
    我曾在日本的大学里教中文,也让日本的大学生写作文。读他们的作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像悦子的作文一样,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虚伪,不矫饰,不做作,一句是一句,没有空话套话,不会硬塞入我们所谓的“思想性”,不会硬赋予我们所谓的“意义”。也有在中国受过作文教育的日本“小海龟”,文风明显华而不实:“啊,老师(或母亲、父亲),你是我生命里的红烛,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却燃烧尽了你自己……”
   
    我读日本文学,也有同样的感受。用我一个学生评论小泉八云《怪谈》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中国式的伦理纲常,想淫就淫,想要钱就直接去做”(别误会,说的是文学里,不是生活里)。也正因为这样,川端康成有《古都》,也有《睡美人》,谷崎润一郎有《细雪》,也有《疯癫老人日记》。探索人性可以到如此深度,就是因为全无顾忌或禁忌。我们缺少这一类作品。
   
    再说一篇中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不详(也许是周记之类),姑且叫它“三个孙中山”吧,转引自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人”是怎么不见的?》:
   
    星期天,我们去中山陵了。中山陵上有三个孙中山,后面一个是站着的,再到里面,看见一个是躺着的。三个孙中山的脸都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玩了一会儿,觉得没劲,后来小了一泡便,就回家了。
   
    黄老师的点评很精彩,也很到位:
   
    你看,多么有灵气!多么有童真童趣!真可谓是天籁之音!将来一定是研究问题的高手。可是老师说,要写有意义的事,要有思想性,不能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不能胡思乱想,对伟人不尊敬。因为科学主义告诉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健康的东西,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应该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就这样,可怜我们孩子的思想幼苗被掐断了。
   
    我想,被掐断了的,不仅是孩子的灵气,也是中国文学的希望。因为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从小学生作文写起的。中国小学生的灵气不比日本的差,但我们的作文教育戕害了他们;中国作家的天赋也不会比日本的差,但从小受的作文教育会拖累他们一生。
   
    想起在“新鉴真轮”上听到的广播:“……美丽的濑户内海,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很文学也很中国,撰稿者当年的作文成绩一定不赖。但看看舷窗外面,风景确实美丽,帆却一片也无(现在的濑户内海里根本就没有帆船了)——睁着眼睛说瞎话呢!这就是我们作文教育的成果。这样的作文、文章滔滔皆是。
   
    当然,这种所谓“思想性”、“意义”的要求,也非始于今日,而是中国文学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心雕龙》就主张,诗要“持人性情”(《明诗》),鲁迅讥之为“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又说,“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摩罗诗力说》)。读汉赋,最怕曲终奏雅;读唐宋八大家,最怕文以载道;看今日的小品,最怕音乐起,说教来;看报刊上的“优秀”作文选,最怕“大文化”排比铺陈,“假大空”议论抒情,格式化起承转合……
   
    二十多年前,有人曾问章培恒先生,如何看待“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异同”,章先生回答“只有一条”:“中国和日本的现代作家都得到过有影响的国外文学奖,这是同;中国作家得到的是斯大林文学奖,日本作家得到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异。”(《章培恒谈读书》,载《新民晚报》1989年8月8日)
   
    我们的文学离世界水平有多远我不知道,但据我对当代中日文学作品的有限阅读,我知道我们至少离日本文学还有点距离。当然,这只是我非常个人的感觉和看法,原是不作数的,大家可以无视飘过。
   
    但如果真有距离,那么这个距离,应该是从小学生的作文开始的。中国文学,至少是现在的文学,至少比起日本文学来,是输在了起跑线上的。
   
    要缩短中国文学与世界水平的距离,首先须改革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少命题,少规定写法,少要求所谓的“意义”,所谓的“思想性”,多让学生“我手写我口”,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三个孙中山”受肯定了,中国文学才有希望。
   
    2011年6月22日于沪上胡言作坊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