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看小说?为什么我们要看电影?为什么?因为,真正好的小说,让人看到人性中的神性。我最喜欢看的小说是《飘》,叫做Gone with the Wind。拍成电影之后,就改成了《乱世佳人》。我认为那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堪称世界经典电影。我建议,如果你实在不想看小说呢,你就把这部电影买回来,叫《乱世佳人》。《乱世佳人》为什么重要?有力量感的男人,就应该像这个巴特勒这样,有神性的女人,就应该像斯佳丽这样。还有一种有神性的女人,她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她的神性。用什么样的方式呢?用梅兰妮的方式。这部电影里有一个叫梅兰妮的人,看上去很弱小,很脆弱,很柔弱,很温顺。但是,恰恰是梅兰妮这个人,在关键的时候,她站出来,她用她的宽容,用她坚强的人格,把周围的人聚拢起来。无论什么样的坏男人,梅兰妮都能够让他变得温顺。这个巴特勒没有崇拜过什么女人,但是他崇拜过一个人,就是梅兰妮。他喜欢斯佳丽,但是内心崇拜梅兰妮。我认为,梅兰妮和斯佳丽,这两个女人用两种方式表达女人的神性。我希望老师们看这部电影,把这部电影放给我们的孩子看看。
“知识结构”这个词语被很多人丢弃掉了。“知识结构”为什么在中国曾经那么大张旗鼓的谈论,怎么现在很多人不怎么讲了呢?甚至有人到了国外考察,回来之后,就讽刺与“知识结构”相关的问题。讽刺什么呢?“知识结构”这个词语是与美国专家布鲁纳这个人相关。我们中国人到了国外,就问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的布鲁纳先生是不是很厉害?”结果美国人问:“布鲁纳是谁啊?”于是,中国人回来就宣扬说:“你看看,我们中国人把某一个外国人当作神来崇拜,其实,美国人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我也问过美国的校长、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校长看不看杜威的书啊?”结果那些人说:“who is Dewey?”我说:“杜威你不知道?我们中国人都看杜威的书,学教育学的人都看他的书。比如《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明日之学校》,那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文本。我们都看他的作品。我们中国教育界有几个很厉害的人都是杜威的学生,比如陶行知,比如胡适,比如蒋梦麟,都是杜威的学生。我们觉得杜威是很重要的人呐!”他说:“我们美国人基本不看杜威的书,我们都不知道杜威是谁。”但是,老师们,千万别把这件事情简单化。不要以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美国人他不懂布鲁纳,不懂杜威,就以为布鲁纳、杜威在美国根本没有影响。杜威不止在美国有影响,他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是有影响的。至于布鲁纳,他领导的课程改革据说不太成功。我们中国人马上说:“在美国都不成功,我们怎么能够在中国做那样的实验,怎么能够那样强调知识结构、结构课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