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文学评论中的“瞎子断匾”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7 17:52
标题:
文学评论中的“瞎子断匾”
文学评论中的“瞎子断匾”
张瑞田
来源:文学报
一
古代经师对《诗经》等著作的解释,被顾颉刚谓之“瞎子断匾”。本来匾上无一字,“饱学”的经师就会大言不惭地进行“新的阐述”、“新的解读”,一是表现自己的博学,二是取悦当权者。
《诗经》本来是中国人最初的精神诉求,纯粹的情感表达,被经师们解释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经师是为稻粱谋的,他们在“厚今薄古”的价值取向里,为帝王寻找钳制中国人心灵世界的依据,并以此换干禄,换官阶。比如《诗经》中那首脍炙人口的《子衿》,本是极其朴素的爱情诗篇,竟被无耻地解释成“刺学校费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或“两男子相悦之词”等,让人目瞪口呆。
其实,文学评论中“瞎子断匾”现象比比皆是。
自从文学市场出现后,作家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兜售自己的作品,文学评论也日趋繁荣起来。“文学评论家”们不甘心落在作家的身后,急迫地盘活自己手中的笔,试图换得一点钱粮。换钱粮的评论自然不会有什么思考,更遑论品格。于是,我们在综合报刊或专业媒体上,看到空泛的评价、雷同的术语、呆板的文字和浅陋的思想,就不足为怪了。
笔者曾把十余篇当代“文学评论”集合起来阅读,便发现一个“秘密”。比如说,这些评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对象,老与少,男与女;身处南国,还是远在边塞;对书法认知的深浅,把握的高下等,所使用的语词,艺术分析,价值判断的标准,几乎一致。当我把这些文章中论述性词语集纳起来,“近亲繁殖”的现象一目了然,比如:
某某观察生活,对改革开放有自己的见解,其笔下人物颇具时代特征……
某某小说反映了当今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作者长期对中国现实积极精神的领会,是当下中国精神的客观体现……
某某的目光紧紧盯住主旋律大旗,涵养丰厚,才华出众……
这样的“文学评论”往往在意作家的出身,甚至以自相矛盾的语词,凸显作家的身份、立场,没有边际地夸大事实真相,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吹捧目的。另外,此类“文学评论”还有一个特点:不从文学作品本体出发,无视文学作品的现状,单方面描述作家的艺术履历,罗列一些评论名词,陈述这位作家写作的全面性,进而说明作家的博大精深和作品的无与伦比。再者,动辄搬出马克思、列宁或者西方时髦文论,似乎不这样,自己就不是“评论家”了,所评的作品就不典型了。——现实的情景是,被吹嘘的作品没有深度,甚至连基本的阅读价值都没有。
在主旋律或市场被神化的时代,借助某种一言难尽的心理暗示、使用商业推销的手段,目的全然在于把文学作品“卖出去”,这好像已成为当代文坛的规定动作。
当代文坛缺少真正意义的评论,“瞎子断匾”式的评论凭空而来,既无视文学作品的特性与个性,也无视一个作家真实的创作经历,以近乎广告性的语言,毫不掩饰的商业逻辑,把本是诗性的、美学的、思辨的当代文学评论从内部拆解,进而残酷践踏与凌辱,使之成为艺术商品走向市场的导航仪和说明书,削弱了文学评论的文化意义。
在笔者看来,减少“瞎子断匾”式的文学评论,还是需要多些思想、有学养、有责任并熟知文学史的人来写文学评论,培养讲真话、说实话的写作风气,让深刻的思考取代浅薄的吹嘘,让真理的声音掩埋陈腐的絮叨,还文坛以正义,还作品以美好。
二
笔者做过分析,在各个艺术门类里,文学界对批评最为敏感,作家对批评具有极强的防范心理。但是,这不等于说,文坛缺少反思的作家。剧作家曹禺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对于几部遵命剧本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从艺术的层面上予以否定。他认为,没有按照艺术规律所写的剧本是经不起推敲的。
批评家李建军先生对贾平凹的批评有目共睹,李文的犀利、独到、深刻,为我们理解贾平凹开拓了一条智慧之路。李建军曾撰文否定莫言的《檀香刑》。但莫言却坦言对之,说,李建军对《檀香刑》进行了认真的解读,尽管有不同的意见,自己是能够接受的。
批评是社会公器,任何人必须理性面对。作家对批评为什么敏感?由于我们长期处在封闭的文化系统里,缺少剖析自己的传统,甚至对自己的错误都要百般抵赖,遑论自我批评了。其实反思与自我批评并不是难以做到的,重要的在于我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开放和法制,社会运行机制,必须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约束。那种封建社会独有的“老子说了算”、“谁敢批评我”的霸权腔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绊脚石,为人类文明所不齿。
可是,这样的腔调,我们时常可以在文学界听到。为什么?依我看来是缺乏现代人格的体现。
笔者曾对某“知名人士”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粗浅的批评,结果迎来这位“知名人士”弟子们的攻击,也使“知名人士”产生了敌意。其实,学术层面或艺术层面上的讨论,公平而友好,不应该成为两者之间的鸿沟,更不应该形成宿怨。
文学界需要超越和进步,就需要现代人格的支撑,其重要一点就是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在人人都是大师,人人都是中心的文学界,我们不拿出勇气自我剖析,不以理性的立场审视自己的短长,后人一定会对我们的智商和我们的精神品格产生怀疑,进而全面的否定。希望我们的作家,能培养出对于批评的“雅量”。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