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7 20:54
标题:
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
类型文学:一个新概念和一种杰出的传统
夏烈
类型文学是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吗?是,也不是。
这么模棱两可的判断显然有碍我们关涉于此的任何交流。因为当一个说“是”的和一个说“不是”的人遭遇的时候,要不就鸡同鸭讲,要不就一团和气、一脸所谓的求同存异。问题是,过于傲慢与偏见,或者过于圆滑及世故,都妨碍真正的问题得以说清、辨明。理论——我愿意提醒其中蕴含着常识——在这个时代的观念窄道和虚与委蛇中被一次次地搁置,造成集体性的常识稀缺症;尤其当专家们也常识稀缺时,我们将在语言的“巴别塔”之外,再增加一道常识的“巴别塔”之乱。所以,即便是类型文学这样的“小道”,我以为都该尽早梳理明白它大体的形貌、体征。
说类型文学是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多半出自于此道的创作者和接受者。我基本不觉得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拉旗扎寨的事儿,反之,我认为他们明了类型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和传统,将之作为文学和文化常识的一部分——这么认为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他们早就认可这个概念的合理性和大致的意义范畴,但从来没有把它作为口号使劲折腾,以作为自身在这个文学世界中的权力话语。记得年前在上海跟写悬疑小说的蔡骏说起我正在研究类型文学这个“新概念”,一贯言语略显木讷的他毫不犹豫地驳我:这概念不是老早就有的吗?我一笑,说,在主流的文学研究领域,这当然是“新概念”。类似的情况在同四次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的《九州幻想》主编潘海天聊天时也发生过;还有那个大名鼎鼎的写《盗墓笔记》的南派三叔,这家伙认为我是2005年以来传统文坛中最乐意使用和推动这个概念的人——我不得不羞涩地告诉他,在我之前葛红兵更是不遗余力地使用和推动这个概念的学院派。此外,包括盛大文学2009年启动的“全球写作(SO)大展”,我原先的提议也是“全球华语类型文学大展”,以巩固这个概念涵盖的写作疆界并突出其话语地位。说这些的意思是,在网络文学界面乃至有关资本方来说,这都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极易理解。
说类型文学显然不是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或者说根本不成其为概念的,主要发生于我们传统文学研究阵营。我愿意指出这中间的一部分是抱持精英文学价值观,以及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批判立场的缘故作出了“垃圾论”的评判者,他们有其文化立场的必须。“对于‘垃圾’,我们还要分类(型)?!”——麻烦的是,现代社会的种种垃圾还真是要你分类的。所谓的现代都市文明,就是让咱们一家家都懂得垃圾分类的道理,将之作为文明社会的习惯暨常识。那么,在这个时代语境中,自己不分类还抵制别人分类的,虽然或有深邃的思想的凭借,依旧是未必懂得在调适中智慧地提出真命题的。而另一部分对类型文学概念存疑的人士,只是一种学理的审慎,由于审慎带来的“慢”并不可怕,他们谋求论者能拿出“细活”,没有足够的学理论述,就不能急功近利地利用。在这个意义上,我完全赞同。因此需要指出,“类型文学”其实至今是个感觉上的约定俗成的概念,而不是理论准备已然充分确凿的概念。也就是说,它就是个“新概念”(但并不是个“伪概念”)。
关于类型文学的思考,不少学者已经贡献了智慧。在论及文学类型的时候,大家习惯于将当下的类型文学源头上溯到历史上的经典序列。比如近代以来被我们命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作品,至少其中《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侠义小说”这样的说法是旧已有之的。这样比附,便有助于说明通俗小说的类型性和它们成为经典的可能;并与当下流行的类型小说形成比较,起到了“尊体”和便于他人理解的作用与效果——从解释类型文学给他人听的角度,我也这么做,觉得没有问题。但我在2008年9月主编出版的第一期“中国首本类型文学概念读本”《流行阅》的发刊词中,作了另一种理解:“过去我们讲通俗文学,后来讲网络文学,现在放在这里用都不太合适。参照类型电影的说法,用类型文学的新概念才能更好地归纳今天的这部分创作……类型小说无所谓严格意义的雅俗,怎样汲取类型的营养形成和创造类型,是作者创造力的自由。”——我至今没有太大地改变这种认识,并认为其中包含着我想界定的“类型文学”的边界。
我的意思是,对于“类型文学”而言,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是“过去”的概念,它们之间不能通约。讲通俗文学历史中的典型,其实都只是类型文学的前史。归根结底,我们今天命名的类型文学的全称,应该是:当代大众类型文学。它的边界既是“当代”,又是“大众”。“当代”,意味着今天所提出与研究的对象类型文学,是与当代科技和资本相适应的文学创作形态,其中“当代科技”意味着现代性的网络、出版、电子通讯和个人电脑终端等科技平台与载体的出现,它们提供了当下类型文学发生、发展的崭新的物质基础,最终与人交互,影响和改变了时代的创作和审美习惯。而“资本”意味着消费市场的构建和扩展,意味着对人们消费欲求的迎合和背后的利润诉求,它敏锐地鼓励和纵容新的创作和审美形态,无论妍媸,重在牟利,它是任何新因素的催化剂,同时也扮演始乱终弃的势利角色。——科技和资本是人类社会最敏感的核心要素和推动力,影响到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们也如韩少功所言:“以电子技术和媒体市场为要点的文化大变局,粉碎了近千年来大体恒稳的传统和常规,文学的内容、形式、功能、受众、批评标准、传播方式等各个环节,都卷入了可逆与不可逆的交织性多重变化”。狭义的文学观,比如追求“纯”文学的形式主义批评和新批评努力摒弃文学以外的体系对文学自身的骚扰,但毋庸置疑,文学又向来不是独立的绝缘体,它与时代和社会,即特定的科技和经济行为密切关联。换言之,文学究竟是要面向人“们”的。这个人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众”,在当代,其文化主流被命名为“大众文化”,其文学需求和实际文学表现样式,即“大众文学”,它的基本要求是“通俗”的。这正如贺绍俊在《类型小说的娱乐性及其他》中指出的:“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存在方式”。在上述意义上,我们提出和研究“类型文学”就是研究在当代科技和资本以及大众文化场中的一个主干的文学样式,是对“一时代之文学”的研究。
之所以我强调这个概念有着“参照类型电影”的背景,是因为类型电影在电影研究中早已是一个合法化的概念,是其研究的热点和学术的重镇。如果说,我们此前的先锋性文学叙事不可能在同一样式(题材、主题)中出现很明显的形式和观念的共同之处,所以没有“类型”可作研究的话,那么,今天伴随着文化工业到来的文学类型化和类型文学,同天然作为文化工业之子的电影一样,获得了“侵蚀”或说“创生”的条件。可以说,类型文学和电影相同,“既是文化活动,又是政治经济活动……吸引人也因为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而类型电影、类型文学中的“类型”其实是“一种创作和观赏、反应的程式,这实际就是Gestalt(格式塔),是一种整体上的创作和接受、反应心理模式”“用传统的文艺理论描述,它是大众的内在审美心理模式”(郝建语)。在类型文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存在其中的“文学叙事精神”和“叙事经济”之间的“紧张”,其高明的作品正是一种精彩的张力艺术。
因此,我主张类型文学的探讨更应基于时代的新问题加以考量,而不必宿命般的回到“雅俗之争”。这些新问题包括:一、纵向的历史思考。作为当代类型文学前史的通俗文学与类型文学关系,以及旧有通俗文学概念在当代何以没落(包括作协体制内通俗文学创委会的实际涵盖面即形式的老化与当下类型文学创作者写作形态更新,以及缺乏荣誉感的矛盾);二、横向的影响与传承。当代类型文学创作者对世界类型文学、类型电影的借鉴和荣誉感的获得;三、科技平台尤其是网络(将来可能还包括手机等)作为媒介后,创造的新写作平台和选拔功能对类型文学大潮的直接鼓励和刺激,即类型文学目前作为含混的网络文学的主流脱颖而出的意义和原因;四、资本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介入类型文学生产后的巨大影响和文化批判意义——这些因素造就并刺激着类型文学作为“一时代之文学”的生长。
而同样让我感觉兴味盎然的类型文学作为“文学—文化”研究的题目是:一、类型文学迥异于传统纯文学的审美标准和评判标准的建立;二、中国传统类型文学样式的发展和融合,比如武侠、仙侠、言情和历史演义;三、类型文学中“写实”(如官场、职场、财经等)与“构幻”(如奇幻、灵异、科幻等)对应大众文化心理中“实用知识”与“想象力及现实逃避”的文本解读工作;四、类型文学包括哪些文学体裁?我们现在把“类型小说”约等于“类型文学”,那么散文有没有类型散文?比如励志类散文;诗歌是个体性、语言独立性最强的文体,那歌词是不是就是类型诗歌?五、类型是孤立的理论抽象,实际创作中,类型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类型融合”,这样才能保证类型文学的生命力和魅力,比如武侠+言情、历史+推理、职场+言情等等,都在不断变化创新之中。而哪些是类型,哪些只是元素(如穿越)或者次类型(如盗墓、后宫),都是需要重加界定和讨论的。
相信这样的研究的趣味将带来有宽度的文学观,完善我们和世界包括文学的关系。同样愿意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推动者,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的著名电影理论家、影评人巴赞的对好莱坞的评价移植过来期待未来中国的类型文学发展,他说:“使好莱坞远胜于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原因不仅是某些导演的品性,而是其活力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种杰出的传统。好莱坞的优势在工艺上不只是偶然的;它更多的是深藏于人们所称的美国电影天才之中,它可以通过对其产品的社会学探讨来加以分析,然后加以界定。美国电影以一种不同寻常的胜任方式,将美国社会如它所想看到自己的那样展现出来。”
2010-8-19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