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故宫的追问岂止于“撼”字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15 11:15
标题: 故宫的追问岂止于“撼”字
故宫的追问岂止于“撼”字

  本月13日,是星期五,传说中一个倒霉日子,要是走路再遇上黑猫的话。
  这一天,大概还没有从惊愕和窘迫中恢复原状的故宫博物院领导,给刚刚漂亮地破获故宫盗宝案、抓获小蟊贼的北京市公安局致送锦旗。媒体随即高调报道此事,有的还配有照片。两面极有吸睛效果的红色锦旗,一面写着“智勇神警,盗贼克星”,一面写着“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眼尖者立即发现,这个“撼”字谬矣,正确的应为“捍”。“撼”、“捍”读音虽同,意思完全相反,“捍”是保卫之意,“撼”却是动摇之意。于是乎,大家齐呼:被故宫博物院“撼”到了!
  故宫博物院保卫部门的人立即出面缓颊,声称:“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该人还“引经据典”说:“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噫!我只听说过《宋史》上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孤陋寡闻,不知道这个名句什么时候已经变成“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了。不管是撼谁易、撼谁难吧,“撼”的意思都是“撼动”、“摇撼”,乃动摇、使之不稳的意思,“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里“撼”字就是这个意思。既然与这个“撼”字的使用一样,“撼祖国强盛”的意思就成了使祖国的强盛变得摇摇晃晃、岌岌可危。这一“动摇国本”之意,你叫智勇而神的公安机关怎生领受?
  送一面主文只有十个字的锦旗,头一个字便是错的,这已足够雷人,错了还不认错,反而文过饰非,更令人侧目。辩词如此拙劣,再雷人一次,就更加不堪了。这事发生在别处也就罢了,偏偏发生在几乎被外界一直认为最有文化的单位之一的故宫博物院,真让人感慨生哀。好在昨日故宫博物院再次表态,承认错字,并向公众致歉,声称错在保卫部门,院领导不知情。
  类似故宫博物院这类糗事,近年来发生得可不少。本应是很有文化的地方,却捉襟见肘,暴露出学养之不足,给外界以没有文化的观感。人们记忆犹新的是,清华大学接待来访的宋楚瑜时,出身理工科背景的校长向宋楚瑜送张仃所写篆书而不识“侉”字时的窘态,闹出“厚载门”的笑话,令人感慨的是,民国之老清华却正是以国学而名噪一时的;还有人民大学校长同样闹出错用“七月流火”笑话,这位校长却正是高调倡导国学的。国学之衰落,从这些窘人糗事中,真可以得窥全豹。至于电视台打出字幕日常性的错字连篇,更让人见惯不惊了。
  君记否汶川地震之后的伤痛日子里,许多媒体错用“殇”字来表达“哀痛”之意,如“川之上,国有殇”、“国殇”之类,其实,都是不解其意、随意捏合之例。“殇”的意思实际上是未成年而夭折,如“殇夭”、“殇折”,都是取死亡之意。《说文》将“殇”字解释为“殇,不成人也”,此乃正解。另外《小尔雅》解释“殇”另一义为“无主之鬼”。至于“国殇”,那意思是为国出兵打仗而战死沙场的无名英灵。屈原之《国殇》歌咏的便是为国战死的人。至于地震,乃自然灾难耳,死者并非尽是未成年而夭折之人,更不是为国捐躯、血沃战场之士,以“殇”或“国殇”称之,真是驴唇不对马嘴。全国哀悼日,凤凰电视台打出“全球华人共殇”的字幕,更让明眼人为其全球华人“一起夭折”的不良语意感到震惊。汉语字词、尤其是古雅的古汉语字词,常有特定的含义,不可妄自揣测,胡写乱用。人家死了老翁,你用“驾返瑶池”作为挽词,就同属不伦不类之事。
  余光中先生曾著文感叹“汉语之式微”,这种“式微”,可以在当今许多媒体和不少庄严的场合有所发现。其实,这也罢了,大概也还可以忍受。难以消受的,是明明弄错了,却死不认错,不但不承认有错,反而将文化的浅薄硬拗成“厚重”。想当年,海峡对岸的阿扁用“罄竹难书”来表彰义工对台湾社会的贡献,一经媒体报道,舆论哗然,杜正胜赶紧跳出来护航,称“罄竹难书”的字面意思并无贬义,还发出雷语:“三只小猪”也是成语。应了柏杨先生之所谓:鸭子死了,嘴还那么硬。
  故宫博物院保卫部门人员的一番自辩,其鸭死嘴硬的程度,也不遑多让。让人听了,再一次被“撼”到。昨日故宫正式致歉,承认“撼”字为错字,并诿过于保卫部门仓促行事以及未经请示就乱放话,至少让天下之士心潮稍平,算是做对了一件事,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故宫博物院的麻烦事还没有完。自央视名嘴芮成钢在微博中爆料故宫之建福宫已成富豪之会所,故宫博物院之人士也曾在第一时间予以否认,如今又被亮出邀请富豪入会的证据,故宫博物院拿建福宫钓金龟的丑事昭然,不知故宫博物院何时再出面“自清”,这件丑闻又将诿过于何人?联想若干年前故宫让某单位包下场地设宴,群体饕餮,大快朵颐,就曾引起质疑,其病已非一日,其在腠理耶,已入膏肓耶?追问,恐怕不能止于区区一个“撼”字。
    (《法制日报》2011年5月17日第7版,作者:张建伟,网址: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 ... /Articel07008GN.htm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