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育可以量化吗?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18 21:02
标题: 教育可以量化吗?
教育可以量化吗?

文 /丁 瑶

如果有这样一所学校,它有设计精细的量化表,包括“学困生辅导表”“答题四部曲”“学生学习能力标准”等等;如果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的每一次考试过后,都有一张张庞大精密的学生学业评价量表要填写,表格名目繁多,包括出卷老师的预测百分比,每小题的得分情概况,学生每类题型的得分百分比,每个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年级学生平均成绩等等。

面对这一张张蜘蛛网式的量化表,校领导如是阐述:学生的学业评价,是透过数据反思数据背后教师的教学,关注整个年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坐在台下的我,冷汗直冒,胆战心惊。刚刚在早晨了解了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阐述: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学会做一个“懒”老师。

这样一张张量化表:分数,百分比,平均分,在这些数据的重压下,如何做一个“懒”老师?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收效?这就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为了有效而不计成本的投入。这种投入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投入是把原本属于脑力劳动、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育,演变成了体力劳动。



而这样一所学校,它就在我们身边,这所学校的老师,正每天重复着在机械化无休止的量化表格中出生入死;这所学校的学生,他们也上各种类型的跟素质教育相关的综合实践、兴趣活动课,可是我不知道,当他们拿到这一张张属于自己的学业量化表,会作何想法?我更不知道,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多元智能,这些能够通过数据来显现吗?



课后,我请教这位校领导,“你们一个班班额多少?你们的老师要完成一次学业监测量表需要多长时间呢?”她说,“班额四十。”然后她很轻松地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完成这样一张表很快的,两个老师合作。”她没有告诉我准确的时间,但我能够想象得到,这个她口中的“很快的”其实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记得她一开始讲课时,我非常喜欢她。《成长》的播放,彰显着他们学校教育的无限魅力,看着大屏幕里播放的校园故事,她的眼睛含着笑,嘴角上扬成最美的弧度,这样的她,是深深热爱自己为之奋斗的校园的,是从心底关爱老师的,是最美丽的最有温度的校领导。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年轻有朝气的领导,生生将学校教育标上“量化”的标志。



教育可以量化吗?或许这些显性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问题所在;或许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从这一组组科学的数据,明确的数值,能够更合理更简便地帮助我们分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许,我们的确能从这些纵向横向的比较中掌握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了解本班在整个年级中的位置……

然而,问题是,教育的量化有效吗?什么是“效”?张万朋教授告诉我们,“不管谈什么效,一定是把投入和产出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比较。如果我们投入了同样的东西,你完成的工作或者取得的效果更好,你的工作更有效。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效的时候,存在一个问题,为了取得效果,而不计投入。”

这种教育的量化,不正是张万朋所说的——“为了取得效果,而不计投入”吗?试想,为了追求所谓的有效,也就是分数吧,需要制作量表,填写量表,分析数据,汇总数据等等,这些投入,耗费了无数精力,老师在一个个小时中沉沦,学生在一个个分数上挣扎,家长在一次次成绩中难过或开心,学校在一张张量表中离素质教育越走越远……

张万朋说,“一个人如果想法错了,方向错了,哪怕工具再精良,也错了。我们在工作中,是不是也在做一些南辕北辙的事呢?”当我们借用量表希望提高教学实效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正在南辕北辙?



教育,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似乎任何人都可以说上两句,懂的,不懂的;专家,学者,老师,家长,很多时候,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东西,它敏感,脆弱,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坚实的理论,踏实的脚步,深刻的思考,无论怎样,它的结果是,使自然状态下的孩子成长为社会人。但愿我们能够在应试和素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给孩子多一些的发展空间,

别让数字蒙蔽了看待教育的眼睛,钝化了追求教育的灵魂。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