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网络正在如何影响科研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8-22 21:42
标题:
网络正在如何影响科研
网络正在如何影响科研
科研成果发布大大“提速”,批评意见的反馈也大大“提速”……而且,针对专业论文的“业余评论”越来越多……如果说,网络给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公布带来了这些变化,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思考:对于社会科学而言,网络又引起了哪些现象,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姜 澎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去年12月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了“砷基微生物”;但两周之后,这个课题组又发表声明,“砷基微生物”的提法变成了“能用砷替代一小部分磷的微生物”。科研结论迅速修正,是因为网络评论——包括生物学家在内的众多网友第一时间提出质疑,认为“发现‘砷基微生物’的说法夸大其辞”。论文第一作者、NASA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费利萨·沃尔夫-西蒙在微博上坦陈:“对此我们确实需要进一步思考,需要走进实验室再作研究,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这是一个典型案例,足以说明“网络正在如何影响科研”。
成果发布,第一时间抢上网
“我们每天一进实验室,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看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什么新成果发布。科研竞争非常残酷——很多人在做同样的研究,我们很可能跟别人‘撞车’,要是有谁抢先做出成果而且抢先上网发布了,那我们在做的一切就前功尽弃!所以,现在所有的课题组,手头的活儿一完,立即上网发布消息。”复旦大学物理系应用表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封东来告诉记者。
封东来课题组不久前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项科研成果,就是先在网上发布,而且是“抢”出来的。封东来说,去年12月24日他们拿到实验材料,一分钟都不敢耽搁,趁着外国同行享受圣诞假期,没日没夜连做5天实验,12月29日将成果贴到网上。事后美国同行告诉他,他们也在做同样的实验,也每天一早就上网查看……“我们先做成了,也先上网了,就毙掉了他们的”。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赵世民也一样:每做出一个成果,立刻到专业网站发布。“如今论文在学术期刊的网站上发出就算发表了,如果发纸质期刊,不行,期刊总要等两三个月才出版。”网络使科研成果的发布大大提速。
据介绍,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借用网络发布成果是近5年的事;而数学、基础物理等学科的科学家更早接受网络。最极端的个案恐怕是俄罗斯“数学怪人”格里高利·佩雷尔曼——他从来不向传统的纸质杂志投稿,只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数学界的千古难题“庞加莱猜想”是他破解的,这个轰动性成果由他亲手贴到网上。他和同行讨论问题,也上网。
质疑批评,来得更快也更多
有了网络,科研成果发布后各方的评头论足来得更快,这就把科学家的自我检视、修正结论和改进工作也“逼”得“提速”了。
去年7月1日,美国许多媒体发布一条“重大”科技新闻:“科学家发现长寿基因之谜。”来源是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论文中,研究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组能预测人类寿命的基因,准确率达到77%。这一发现如果属实,自然价值非凡。这则消息立即在网上迅速传开,而专家的质疑和抨击也很快出现。赵世民教授介绍说,当时很多人表示怀疑,因为测试百岁老人所用的基因芯片和对照组用的不同,这很可能导致结果偏差;甚至有人提出了很极端的看法,说这篇论文的数据造假。种种质疑促使那个课题组继续深入研究。
网络时代,科学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传播面也大大扩展,因而受到的挑剔更多。现在很多科学论文在网上发布后,会有网友将它们“拆解”或者“解读”,使之容易读懂,然后放到博客、微博或者社交网络上,结果论文就走出了原先非常狭小的专业圈子,吸引许多非专业人士关注和议论,“生成”了众多“业余评论”。
一位研究软件的教授说,他的业余爱好是考古,而业余爱好比本行好像更令他兴味盎然,在去年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论中,这位教授对曹操墓地的认定方式提出了个人意见,“虽然我是非专业人士,但很多历史学家认可我的观点”。
评头论足者中,不少是科学家,只是“越界”了。一位微生物学家说:“现在搞科研其实就在不断越界。我常常上几个科学网站,发现许多网友都是搞科研的,虽然对于我的研究领域,他们是‘业余’的,但他们的看法能给我带来灵感。”
网络评议,检验论文新设想
看到网络讨论的好处,国外一些学术期刊尝试将它引入自己的论文评估机制:把论文贴上网,请同行发表评论。不过这个创新的反响平平,没什么人愿意为此花费时间。国际知名生物学期刊《PLoS-Biology》的学术主编揶揄说:“哪个头脑正常的人会特地跑到我们的网站上写评论?我可以保证,把论文放到twitter上才会得到更多评论。”
他说对了。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上,不少专业论文引起了热评。但也有问题:评论者多是匿名的,即兴发言、十分随意。这让有些论文作者不开心。一位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向记者发牢骚:“我从来不看网上那些非专业的评论。我每天都收到很多封‘民间专家’的邮件,号称解决了某些科学难题或者有了重大发现……其实大多数非专业评论与那些‘民间专家’的宣言是一回事。”不过,他自己却常常在网上以专业人士自居,对其他学科领域的论文积极发表意见。
有学者认为,除了传统的同行评议,用网络评议来检验论文是个值得考虑的好设想;但如何做好这件事,眼下还没找到合适的办法。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1年4月19日
科研成果发布大大“提速”,批评意见的反馈也大大“提速”……而且,针对专业论文的“业余评论”越来越多……如果说,网络给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公布带来了这些变化,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思考:对于社会科学而言,网络又引起了哪些现象,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姜 澎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去年12月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发现了“砷基微生物”;但两周之后,这个课题组又发表声明,“砷基微生物”的提法变成了“能用砷替代一小部分磷的微生物”。科研结论迅速修正,是因为网络评论——包括生物学家在内的众多网友第一时间提出质疑,认为“发现‘砷基微生物’的说法夸大其辞”。论文第一作者、NASA天体生物学研究所的费利萨·沃尔夫-西蒙在微博上坦陈:“对此我们确实需要进一步思考,需要走进实验室再作研究,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这是一个典型案例,足以说明“网络正在如何影响科研”。
成果发布,第一时间抢上网
“我们每天一进实验室,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看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什么新成果发布。科研竞争非常残酷——很多人在做同样的研究,我们很可能跟别人‘撞车’,要是有谁抢先做出成果而且抢先上网发布了,那我们在做的一切就前功尽弃!所以,现在所有的课题组,手头的活儿一完,立即上网发布消息。”复旦大学物理系应用表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封东来告诉记者。
封东来课题组不久前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项科研成果,就是先在网上发布,而且是“抢”出来的。封东来说,去年12月24日他们拿到实验材料,一分钟都不敢耽搁,趁着外国同行享受圣诞假期,没日没夜连做5天实验,12月29日将成果贴到网上。事后美国同行告诉他,他们也在做同样的实验,也每天一早就上网查看……“我们先做成了,也先上网了,就毙掉了他们的”。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赵世民也一样:每做出一个成果,立刻到专业网站发布。“如今论文在学术期刊的网站上发出就算发表了,如果发纸质期刊,不行,期刊总要等两三个月才出版。”网络使科研成果的发布大大提速。
据介绍,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借用网络发布成果是近5年的事;而数学、基础物理等学科的科学家更早接受网络。最极端的个案恐怕是俄罗斯“数学怪人”格里高利·佩雷尔曼——他从来不向传统的纸质杂志投稿,只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数学界的千古难题“庞加莱猜想”是他破解的,这个轰动性成果由他亲手贴到网上。他和同行讨论问题,也上网。
质疑批评,来得更快也更多
有了网络,科研成果发布后各方的评头论足来得更快,这就把科学家的自我检视、修正结论和改进工作也“逼”得“提速”了。
去年7月1日,美国许多媒体发布一条“重大”科技新闻:“科学家发现长寿基因之谜。”来源是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论文中,研究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组能预测人类寿命的基因,准确率达到77%。这一发现如果属实,自然价值非凡。这则消息立即在网上迅速传开,而专家的质疑和抨击也很快出现。赵世民教授介绍说,当时很多人表示怀疑,因为测试百岁老人所用的基因芯片和对照组用的不同,这很可能导致结果偏差;甚至有人提出了很极端的看法,说这篇论文的数据造假。种种质疑促使那个课题组继续深入研究。
网络时代,科学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传播面也大大扩展,因而受到的挑剔更多。现在很多科学论文在网上发布后,会有网友将它们“拆解”或者“解读”,使之容易读懂,然后放到博客、微博或者社交网络上,结果论文就走出了原先非常狭小的专业圈子,吸引许多非专业人士关注和议论,“生成”了众多“业余评论”。
一位研究软件的教授说,他的业余爱好是考古,而业余爱好比本行好像更令他兴味盎然,在去年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论中,这位教授对曹操墓地的认定方式提出了个人意见,“虽然我是非专业人士,但很多历史学家认可我的观点”。
评头论足者中,不少是科学家,只是“越界”了。一位微生物学家说:“现在搞科研其实就在不断越界。我常常上几个科学网站,发现许多网友都是搞科研的,虽然对于我的研究领域,他们是‘业余’的,但他们的看法能给我带来灵感。”
网络评议,检验论文新设想
看到网络讨论的好处,国外一些学术期刊尝试将它引入自己的论文评估机制:把论文贴上网,请同行发表评论。不过这个创新的反响平平,没什么人愿意为此花费时间。国际知名生物学期刊《PLoS-Biology》的学术主编揶揄说:“哪个头脑正常的人会特地跑到我们的网站上写评论?我可以保证,把论文放到twitter上才会得到更多评论。”
他说对了。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上,不少专业论文引起了热评。但也有问题:评论者多是匿名的,即兴发言、十分随意。这让有些论文作者不开心。一位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向记者发牢骚:“我从来不看网上那些非专业的评论。我每天都收到很多封‘民间专家’的邮件,号称解决了某些科学难题或者有了重大发现……其实大多数非专业评论与那些‘民间专家’的宣言是一回事。”不过,他自己却常常在网上以专业人士自居,对其他学科领域的论文积极发表意见。
有学者认为,除了传统的同行评议,用网络评议来检验论文是个值得考虑的好设想;但如何做好这件事,眼下还没找到合适的办法。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1年4月19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