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那些读书吹剑的日子——我与儒学联合论坛及《原道》辑刊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8-30 02:15
标题: 那些读书吹剑的日子——我与儒学联合论坛及《原道》辑刊
那些读书吹剑的日子——我与儒学联合论坛及《原道》辑刊



作者:耿硎



  作者简介:耿硎,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创办《儒家邮报》(电子刊物)和“儒家中国”网站,任主编。曾参与创办并主持“儒学联合论坛”网站、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网站。
    思必出位,所以穷天地之变。行必素位,所以应人事之常。
                  ——康有为
    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梁启超
  缘起:投稿《原道》,结识陈明
      我在网络上弘扬儒学,始于“儒学联合论坛”网站。与儒学联合论坛的关系,始于陈明主编的中国内地第一个儒家民间刊物《原道》辑刊。而与《原道》辑刊的结缘,始于投稿。
      西历1994年至1997年,我在长沙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在图书馆看到被称之为“中国大陆文化保守主义之旗”的《原道》辑刊,阅读后,就被深深吸引,便开始关注。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墨子,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所心得,便写了一篇长文,发给了《原道》辑刊上的投稿电子邮箱。好像是第二天,在宿舍接到了主编陈明的电话。电话那头的陈明语调明快,大声说是接到了我的邮件,文章写得不错,然后就问了下我的个人情况,接着就大谈儒学优于墨学,坚信儒学必然复兴及其意义,并鼓励我目前要专心读书写博士论文,待毕业后好做事云云。那时我二十七岁,陈明年长我十岁。
      这是我第一次和陈明接触,感觉很爽朗——这个感觉一直保持至今。
      当时,儒学发展的社会氛围远不及今日,尚有种种禁忌,很多人还是对儒学知之甚少、误解很深。在没有任何资源和外在条件的情况下,欲弘扬儒学,只能借助刚刚兴起的网络。
      借原道网站重建之机,“儒学联合论坛”产生
      西历2002年,我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协助陈明参与《原道》辑刊编辑,并主持原道网站的工作。刚开始,原道网站设有一个bbs论坛,是原道网站的“原道论坛”和温厉开办主持的孔子2000网站“儒学新教化”的联合论坛。该论坛在2000年开设于西祠胡同网站,名曰“儒学新教化”。但我对这个论坛的设置模式很不满意,不断提出建议,要另起炉灶自建网站。陈明对网络技术也不熟,没有资金支持,又有些疏懒,说是只要有个阵地能让人找到并能交流就行了。于是,自建网站的事情也就搁置了。
      西历2004年5月,湖南有家翰如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想为原道网站无偿提供网络空间资源。借此重建机会,我便想实施酝酿已久的儒家网站的资源整合计划。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的想法,还是受了当代儒学网的主持者柳河东发在儒学联合论坛上的一个名曰《莫让论坛清冷》帖子的鼓动。柳河东在此帖中说:“论坛实在有点清冷,应请两位好版主,同时与其它网站或论坛联手协办。当代儒学网的同仁愿意协助和支持。”我同意他的意见,于是立即和他沟通,给他的信中如是说:“目前国内儒学论坛远较其它论坛冷清,这急需我们把力量整合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整合资源,良性互动。”他回信说同意加盟,也希望其他儒家网站加盟。
      于是,我主动邀请四川大学黄玉顺教授开办主持的中国儒学网加盟。与黄玉顺教授沟通此事时,他提出的顾虑是三家网站联合办论坛,叫“原道论坛”不妥,我当即便自作主张想了一个名字曰“儒学联合论坛”。同时,为了不失去三家网站的独立性,我提议在各家网站上还是各叫各的论坛名字,即原道网站叫“原道论坛”,孔子2000网站叫“儒学新教化”,中国儒学网叫“中国儒学论坛”,共同连接到同一个论坛网址即可。陈明、温厉、黄玉顺三位站长都欣然应允。
      后来,我又力邀柳河东开办主持的当代儒学网,刘贻群主持编辑的简帛研究网,林桂榛开办主持的礼仪文化网,段炎平开办主持的洙泗书院网,以及后来庞朴先生开办的儒学研究网,以友情合作的形式,共同举办“儒学联合论坛”。
      积极宣介和精心打造
      为了扩大网站的知名度,我为儒学联合论坛编写了一个宣介词,如下:
      “儒学联合论坛立足传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建设,努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思想文化网络论坛。士尚志,志于道,是我们共同的口号。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对话中强调民族主体性,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强调传统资源的重要性,在儒家传统继承和发展的纠结中强调面向现实的开放性,是我们共同的理念。儒家立场,儒学理念,儒教事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儒学联合论坛力图发挥以下功能:一个讨论心得交换信息的茶室;一个结交天下豪杰之士的管道;一个参与各种文化论争的平台。
      2005年2月,湖南翰如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因客观原因不能继续提供网络空间资源,论坛一度陷入困境。其后,263网络通讯公司等单位先后为论坛提供空间资源,论坛才得以继续开办。
      在此,我们对上述单位的文化情怀表示敬意。
      2006年5月,原道同人自筹资金,独立主办儒学联合论坛。我们将以更加出色的成绩,来回报大家的期望。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儒学联合论坛诚邀各界同仁友情加盟,欢迎天下英豪谈书论道!”
  我把这个宣介词,不但主动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国内各大学术网站(但登载出来的寥寥无几),也转发到了国内各大论坛,如天涯社区、凯迪社区,以及当时很火爆现在已经被关闭的“一塌糊涂”论坛、“世纪中国”论坛、北京大学“未名bbs”论坛等。
      后来,我又为儒学联合论坛写了一个标语:“儒家情怀,儒学理念,儒教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打造中国最好的学术思想论坛。”这条标语至今仍然挂在论坛的主页,时间显示为:2005-9-13 18:35:00。
      论坛重建时,我建议多开几个版面。刚开始,陈明力主论坛只开一个版面,说是怕分散了人气。我坚持要再开,这也得到了其他版主的支持,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学术厅、解经堂、天下居、怡情轩、礼乐舘、菁华阁、露布台、听讼院等版面。
      “学术厅”是论坛初建时开设的唯一版面,我为之写的标语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欢迎天下英豪来此谈书论道!”这个版面后来成为论坛的主版面,也是人气最旺的版面。
      “我们的看法”:发生在儒学联合论坛上的思想文化事件
      因为我们论坛具有鲜明的思想立场,所以经常会有来“踢场子”的网友和我们展开激烈辩论,火药味十足,其中最著名者是在西历2005年与南开大学教授刘泽华先生的门人弟子展开的辩论。这场辩论,在秋风所写的《保守主义浮出水面》一文中有如下描述:
      “今年4月4日,陈明在天津南开大学作题为《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思想版图上的位置与意义》的演讲,对该校历史系刘泽华教授的某些观点表示了异议。刘泽华坚持的是现代以来历史学界的主流观念,即中国古代乃是王权专制制度,而儒家则是这一制度的支柱,他甚至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的政治关系是‘笔头对锄头的剥削’。
      陈明则对此提出批评,试图重新评估儒家与专制王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霸王道杂之。儒家固然为专制权力的正当性提供了论证,但是,它也对社会层面上的自我治理提供了价值支撑。而刘泽华及主流历史学界夸大了前者,而无视后者,没有看到儒学思想对于社会利益的表述与维护。
      因为这样的批评发生于刘泽华所任教的学校,因而,引发了与其学生的言语冲突,并蔓延到网络世界。这场争论中不乏激情泛滥,但确实使文化保守主义关于儒家社会功能的认识,开始冲击主流观点。”
      后来,这次主要发生在儒学联合论坛上并随之延及网络的学术辩论,方克立教授将之定性为:陈明《原道》学派与刘泽华学派之争是“唯物史观与文化史观之争”。
     其后,陆续在儒学联合论坛上发生了诸如此类的文化事件,知名者有:
      西历2004年7月,蒋庆先生邀请陈明、盛洪、康晓光在贵州的阳明精舍举行了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内地儒家的第一次儒学会讲。王达三(时任儒学联合论坛版主,曾用网名“达三勿忧”)提前闻讯,积极约写了几篇稿件在《读书时报》上发表,以儒学联合论坛为阵地作高调宣传并引发了注意,被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峰会”,成为当年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详见李琴:《文化保守主义峰会现身阳明精舍》,载于东方早报2004年7月29日)
      西历2004年5月,因蒋庆先生主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出版,薛涌在《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发表文章《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评蒋庆的读经运动》,强烈批评蒋先生的努力是“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径直将这称为一种“文化蒙昧主义”,立即受到以“中道自由主义”自居的秋风、刘海波、王怡等人的反驳,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读经大讨论。儒学联合论坛将之作为专题固顶,不断推动讨论深入发展。
      西历2005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高调宣布成立国学院,《南方周末》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的文章《重估国学的价值》,对此,袁伟时先生发表《评纪宝成校长的“重振国学”论》文章,进行尖锐批评,由此立即引发了一场“国学大讨论”。鉴于在上次读经争论中儒家阵营中无人出来声辩(我在拜访蒋庆先生时,问起此现象,他说:“我没想到支持读经的人多是来自自由主义阵营的学者,我感到很诧异,因为中国一百年来的自由主义传统都是反儒学的。当然,传统文化阵营或儒学阵营公开表态的人不多,我觉得也很正常,因为大家觉得中国儿童读中国文化经典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什么好争论的,这并不存在多少学理上的问题。”),于是,我便以儒学联合论坛为阵地,组织同道学者参与讨论,将有关文章汇集起来,以《我们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及其他》(收录了陈明、米湾、石勇、林桂榛、王达三的五篇文章)对外发表,这应该算是“大陆新儒家”的第一次联合集体发声。因为儒家的参与,使得这次国学讨论成为当年最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事件,在思想层面上是上年“读经大讨论”的继续,但在内容深度、参与广度、影响程度上,则更进一层。
  西历2005年12月,陈明主持的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在广东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蒋庆先生在会上公开宣读《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一文,陈明亦提出自己的“公民宗教”说,使之与当年中国社科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一事,引发了激励讨论。儒学联合论坛将有关讨论汇集起来,在网站发出,不断推动,发展成为一场全国性的儒教大讨论。
      西历2006年3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历史连续剧《施琅大将军》,引起人们对明清易代之际那段历史的关注,也在网络和传统媒介上引发了激烈争论。作为该电视剧的幕后推手,陈明也被推到风口浪尖,很多“大汉族主义”者或“皇汉派”前来儒学联合论坛进行讨伐,大有把陈明和儒学联合论坛批倒批臭之势。我们以儒学联合论坛为中心,就此话题展开了争论,成为2006上半年最引人关注的文化热点。
  西历2006年9月28日,我们又联署54位学者发出了《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建议书》。建议书由王达三起草,征得庞朴、张立文、郭齐勇、蒋庆、陈明五人的同意,共同作为发起人,然后征集到汤一介、庞朴、余敦康、方立天、林毓生、汤恩佳、楼宇烈、张立文、成中英、刘述先、曾钊新、蒙培元、郭齐家、牟钟鉴、霍韬晦、杜维明、罗义俊、蔡德贵、束景南、潘公凯、郭齐勇、杨东平、张祥龙、陈来、蒋庆、李明辉、杨泽波、盛洪、李景林、王晓明、胡晓明、廖名春、杨儒宾、林安梧、陈昭瑛、张汝伦、黄玉顺、景海峰、陈少明、黄勇、汪晖、梁治平、韩星、赵汀阳、高全喜、任剑涛、陈明、范瑞平、康晓光、林宏星、杨阳、干春松、秋风、韩德强等54位学者的联合签名,由儒学联合论坛、孔子2000网、原道网、儒学研究网、中国儒教网、当代儒学网、华夏复兴论坛、简帛研究网联合发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此事件,是王达三和我动议和策划的,主要由王达三开办主持的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和儒学联合论坛组织,水一方小舟(周予沉)、青青翠竹(王心竹)、东民、思芬克司、徐治道等论坛版主积极参与了联络、宣传工作。
  西历2006年底,我们又起草并联署十位在读的青年博士研究生发布了《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经各媒体广泛报道后,引发了海内外的关注,激起轩然大波,但也促使人们更多地思考儒教重建及其相关问题。(参阅王达三:《关于十博士生联署的<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的最终说明》,发表于互联网)
  如此等等。
      那几年,凡每次发生的与儒家有关的争论乃至演变成的文化事件,我都会以儒学联合论坛为阵地组织讨论,并不定期将讨论结果汇集发出,以扩大影响力。
  “怡情轩”及其他
      “怡情轩”版面是儒学联合论坛继“学术厅”之后最早另开的分版面。“怡情轩”版面名称是米湾兄的建议,标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摘录自《论语》。
      在儒学联合论坛,前面的“学术厅”经常“刀光剑影”、“硝烟弥漫”,但后面“怡情轩”的主调却是“风花雪月”、“浅吟低唱”,也算是一张一弛、阴阳平衡。记得有一次,一个网友在“学术厅”鏖战许久,退到“怡情轩”发帖感慨道:“前面太激烈了,还是这儿安静,歇息歇息!”当时“怡情轩”的两位美女版主青青翠竹和阿莲,更是轻言细语,殷勤相待,“怡情轩”一时人气甚旺,才子佳人云集——今天回头来看,最大的成果当是时任学术厅版主的讷言(陈乔见,当时在复旦大学读硕士研究生)赢得了网友丫丫(王央央,当时在杭州师范学院读大学本科)的芳心,演绎出了一段网络情缘,终成眷属。陈乔见和王央央夫妇,现一任教一就读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
      而且,青青翠竹版主和阿莲版主在网友中的威望极高,也经常出面调停我们(尤其是达三和我,达三尤甚,常常“一言不和,便拔刀相向”)几位年轻气盛、非常较真、火气较大的版主在版务处理上出现的冲突纠纷,今天回想起,仍觉温馨。
  “解经堂”是后于“怡情轩”设立的版面,其标语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句标语是水一方小舟版主(周予沉)建议的,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
  其后,民邦版主建议新设“礼乐馆”版面,标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选录自《论语》。“礼乐馆”之后,论坛又陆续新设了“天下居”(我起的版名,想以讨论时政为主,后来因网友转帖的帖子多涉“敏感字眼”且尺度不好把握,被迫关闭)、“菁华阁”(青青翠竹版主起的版名)、“露布台”(讷言版主起的版名)、“听讼院”(青青翠竹版主起的版名),一直延续至今。
  而且,细心的网友会发现,儒学联合论坛的网友等级(根据发帖数量多少而分高低)不同于一般bbs的网友等级名称,这是我和民邦版主商议确定的。我刚开始想设置一些具有本论坛特色的等级名称,如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等,但民邦版主认为这个也没什么特色,既然我们网站是儒学论坛,就应该有儒家特色,他建议网友等级由低向高依次设置为:初学士、县学学士、府学学士、国学初学士、国学大学士、太学初学士、太学大学士、翰林院初学士、翰林院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资政院伺讲、资政院院士等,我欣然采纳。后来,这个网友等级设置模式在我和王达三开办儒教复兴论坛时,全部照抄移植。
  出任“总版主”,费尽心思打理网站
  儒学联合论坛重组初建时,我们几位版主要么刚刚从大学毕业,要么还在校读书:青青翠竹(王心竹),刚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水一方小舟(周予沉),刚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任职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达三勿忧(王达三),在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仁义(任毅),在读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我本人(网名“读书吹剑”)也是刚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出任“总版主”,主持负责网站事务。
      那时候,大家尚无工作和生活压力,业余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热情极高,一心一意搞建设,费尽心思聚人气,想了很多办法和点子。其中记忆最深刻者,是民邦版主(林桂榛)在其所任教的杭州师范学院开设有关《红楼梦》课程,选修者甚众,于是他灵机一动,要求上选修课的学生必须把作业在论坛上提交,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在论坛注册并登录发帖。尽管此举有“被注册”之嫌,但如他所言,也引导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年学生,开始对中国文化和儒学感兴趣了。
  为了扩大论坛的名气,我们只要遇到同学朋友,都会极力推荐论坛,力劝其上去浏览发言。先后被我劝说、拉拢、诱骗担任论坛版主的有:紫筠(刘贻群,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阿莲(刘银艳,《三湘都市报》编辑)、陈愚(陈壁生,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大中华民邦(林桂榛,中国社科院硕士研究生)、耶律大石(陈勇,旅美留学生)、讷言(陈乔见,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青藤子(张波,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梦舟(孟志国,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天一书魂(杨蓉,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天游之学(谢泉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易枫寒(周光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同时,我也私下主动给一些学者发信,诚恳邀请他们到论坛注册发言(当然,站长陈明是天天泡在论坛灌水,吸引了很多高手前来观战或参战):杨阳、秋风、冼岩、石勇、刘海波、韩星、米湾、肖自强、温厉、黄玉顺、干春松、唐文明、彭永捷、皮介行、熊培云、陈永苗、鞠曦、葛荃、范亚峰、周枫、刘东超、邓曦泽等等,都曾在论坛上就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一时间风生水起。于是,我们不失时机地奔走呼告,到各大论坛网站发帖宣传,四处“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当然,主要是我们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也得益于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儒学联合论坛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学术网站。
  那段日子,身为儒学联合论坛“总版主”的我,可以说是全身性投入网站的管理和宣传,每天趴在网上洒扫应对,在电脑前动辄就会坐上几个小时,浑然不觉,乐此不疲。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儒学联合论坛的发展,我是殚精竭虑、倾尽全力。
  为了能提高《原道》辑刊和网站的知名度,我“挖空心思”搞宣传,比如,有意搜集与《原道》有关的书评、报道等信息,将《原道》创刊以来的历期目录汇编在一起,在网络上四处张贴;论坛新开后,为前50位注册网友免费邮寄《原道》辑刊;注意论坛固顶帖子的代表性和立场性,鼓励引导网友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
      “不同的声音”:策划年度人文关键词
      西历2005年,为了凸显我们的立场和网站的影响力,我策划由儒学联合论坛推出年度人文关键词。是年,邀请同道就当年发生的人文热点如国学、祭孔、儒教、芙蓉姐姐、超级女声、大长今、郑家栋、方舟子、周叶中,分别由冼岩、石勇、王心竹撰写,名曰“不同的声音:2005中国人文关键词六则”,以儒学联合论坛网站的名义发出,引发了关注。
      次年,我继续扩大选词范围,邀请更多的道友参与撰写。当年的按语如下:
      去年,我们推出“2005中国人文关键词”以后,得到了各界朋友的关注和好评,同道们也希望将此定制,每年都推出一辑,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故此,我们决定在每年岁终,择选出本年度发生的若干热点人文话题,特别邀请同道学友撰文评述,回顾去岁,以望来年。
      今年,我们择选了以下二十一个话题:电视剧《施琅大将军》(予沉),上海重写历史教科书(冼岩),鲁迅逝世70周年(石勇),孟母堂(张波),美国总统布什会见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成员风波(陈勇),中韩申遗之争(谢泉峰),国学大师评选(赵晶),孔子标准像(谢泉峰),易中天(谢泉峰),李银河(石勇),赵丽华(思芬),女儿状告父亲婚外恋(石勇),教师节改期(冼岩),废除中医(东民),草根历史(谢泉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简照霜),学部委员遴选(赵晶),七夕情人节(东民),于丹说《论语》(谢泉峰),大国崛起(王达三)、十博士生倡议抵制西方圣诞节(谢泉峰),汇辑曰“2006中国人文关键词”,由原道网(www.yuandao.com),孔子2000网(www.confucius2000.com),中国儒教网(www.zgrj.cn)联合发布。
      现在回头来看当年写的按语,本来计划是想把年度人文关键词一直做下去。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变故,也只做了两年就中断了。曾经的雄心勃勃,今日空余遗憾。
  《原道》创刊十周年会议: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高调抬头
      西历2004年,我注意到:该年是《原道》创刊十周年。于是,便给陈明建议搞个十周年纪念活动。刚开始,陈明对我的这个“炒作”点子不赞成不支持。但我没理会他,便和王达三一起开始谋划。
      首先,是主动向各界征求贺词,回应者甚众,有庞朴、张立文、韦政通、郭齐勇、陈来、张祥龙、蒋庆、康晓光、韩星、杨国荣、何光沪、陈昭瑛、何怀宏、王岳川、彭永捷、邓小军、任剑涛、干春松、黄玉顺、皮介行等学者,以及炎平等网友都撰写了贺词,庞朴先生还专门泼墨挥毫题词“志于道”三字。尤其是牟钟鉴先生之《探寻中华大道》、张新民先生之《书生事业与文化理想》、盛洪先生之《文化保守主义的大旗应该举得高高》三篇文章,都是专门为《原道》辑刊十周年写的。从文章的标题就可看出,诸先生对《原道》成绩的肯定和未来发展的期望。
      其次,是就此事专门采访一些著名学者,如李泽厚、庞朴、杜维明、林安梧等,不断营造声势。庞朴先生的访谈题之曰《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发表于《博览群书》2004年第9期),李泽厚先生的访谈题之曰《成绩欠佳,精神可嘉——李泽厚陈明<原道>十年谈》(发表于《博览群书》2004年第10期),杜维明先生的访谈题之曰《<原道>、儒学与文化保守主义》,林安梧先生的访谈题之曰《文化台独、中国文化与后新儒学》(发表于《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反响俱很好。
      然后,就是我们自己撰写文章,如程亚文写的《文化民族主义的知识卫护——《原道》辑刊读解》,王达三写的《守望中国传统文化——<原道>辑刊十年记》,杜霞写的《路在何方?——<原道>辑刊十年评析》,周予沉写的《“何”之问——写在《原道》创刊十周年之际》,王心竹写的《儒家传统中的启蒙精神在当代——<原道>辑刊与九十年代以来的儒学》,还有我本人写的《保而守之,守而望之》,并且我还专门做了个《原道》十年十问陈明的访谈。同时,我们把纪念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的方案提前公布,利用网络“大肆”宣传,结果是越来越引发关注。
      事已至此,陈明的兴趣也上来了,开始关心并操持起来,并为纪念《原道》创刊十周年的学术会议确定了一个非常大气的题目:“共同的传统——‘新左派’、‘自由派’和‘保守派’视域中的儒学”。会议邀请了何光沪、陈来、刘军宁、韩德强、康晓光、秋风、杨帆、任剑涛、周枫、冼岩、刘东超、彭永捷等各路人马,在议程安排上也是“轮番上阵”、“捉对厮杀”。(上述贺辞、文章、座谈会纪录详见《原道》第十辑)
      同时,也邀请了儒学联合论坛的一些网友与会,颇有网友聚会的味道。(可参阅陈壁生、林桂榛和网友“小梁”写的文章)
  这次会议如大家后来知道的,非常成功,反响也很好,与读经之争、《甲申文化宣言》一同被列为当年文化领域的三大标志性事件。(参阅外滩画报的报道:《三件大事标志2004年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高调抬头》,2005年1月25日)。但可惜的是,我动议、谋划并操办的这次会议,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在当天到现场参加,未能亲自见证,至今仍然感觉非常遗憾。
  为了办好这次研讨会,我自始居中总协调,尽量把各个环节都想到,如订做了印有专门字样的会议袋,贡献出自己收藏的整套《原道》辑刊摆在会场上(陈明在这方面很粗心,他自己都没有一整套的《原道》辑刊,结果我收藏的这套被参加会议的刘军宁先生拿去作“研究”,一去无返了),对会务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至今仍记得,我让“秋夜舞草”(高会霞的网名,她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负责安排会后的吃饭活动,但她没有考虑到如我要求的那样细,出了点小纰漏,于是我就着急了,当着大家的面大声“怒斥”她,没想到她当即委屈地泣不成声。时隔多年,再次和高会霞见面时,脑海中就不由得浮现出此情此景,感慨之余,不觉莞尔。
  离开儒学联合论坛,心里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原道》创刊十周年会议之后,我当时的公务身份迫使我不得不暂时隐身,其后儒学联合论坛便相继由王达三、水一方小舟、青青翠竹出面主持做“总版主”,我暗中帮助,直至后来因其他因素而离开儒学联合论坛。在决定离开之时,心里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当时我在论坛发帖说:“没有人比我更希望儒学联合论坛越来越好、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团结。”今天,我仍是同样的希望。
      在主持儒学联合论坛的日子里,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某天,突然发现闯进来一位女网友“小梁”,不仅发言积极,而且见解不凡,颇显老成,就判断她应该是一位久经世事的长者。后来,得知她和我差不多同龄,很出乎大家的意料。
  经过多次交流,小梁对我们这些人所做的事情非常认同,也对我们的困难非常关心,主动提出要给予资助。当我们知道她是一位中学老师之后,而且收入主要还是靠薪金和课余做家教,并非大富,就婉拒了。但她坚持要给予资助,并且半真半假地说:“每年我少买几件衣服,就可以省下来给你们了。给你们总比买衣服买化妆品有意义吧?”这句话给我印象至深。之后,每有好友知道她给原道资助,就问是不是她很有钱?我总是回答道:“她不是个有钱人,但是个有心人。”如小梁这样的有心人,在儒学联合论坛还有一位,网名是“外来蟹”。
  当年经常泡在儒学联合论坛上灌水或参与论战的网友们(曾经执拗、狂躁的我若对你们有言语不恭之处,恳请谅解):lylyd、思芬克司、任守愈、小梁、外来蟹、茹筒、赧水一方、一行、朝云、孔门立雪、青瓷花马、老麻花、洙泗孤泅、粒粒橙、丫丫、小米、天一书魂、天游之学、泰山岩岩、昊昊、大秦武士、北庭书生、淳远、红豆生南国、冰雪气象、无双蝶、haijun2520、西鲁野人、读论语、承冯志、黄帝门生、点晴、林水村、岭云关雪、kuoyan、化蝶的人、南天、无知李二、大盛、风波乍起、步稀、邵心璞、大智度、解语花、理道基、朴道、大漠孤烟、意在学术、登高必自悲、道南正脉、彩筠之南、自然孝子、王玉明、牧龙人、秋雨梧桐、风潇扬、扬流、诸葛小量……今天,你们都在哪里?
  还有那位在论坛上发表《一生绝爱三秋水,万古伤情四月天——怀念那人,怀念那似水流光》帖子的版主,你又在哪里?
  青青翠竹、水一方小舟、王达三、仁义和我,协助陈明办《原道》辑刊以及儒学联合论坛网站,完全是志同道合,出于责任、兴趣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义务之事。我们与陈明也是亦师亦友,从陈明处得到很多启发,学到很多东西。尽管彼此之间在思想观点上有过面红耳赤的讨论,尽管在具体事情上有过分歧尖锐的争辩,但事后都归于欢笑,内心毫无芥蒂。现在回想起那些在小饭馆酒酣耳热之后吵吵嚷嚷的时光,恍如昨日,美好异常。
  在儒学联合论坛的那段日子,我们几个版主都向而立之年跨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对儒学复兴的信心希望,如春天一样。
  逝者如斯。
                                        (西历2011年5月2日凌晨,写于北京西山)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