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在中国和东亚研究中,杜赞奇(P.Duara)是实践后结构主义历史学的代表性人物。在收入本卷的<本真的王国:超时间、性别以及现代中国的国族叙述>一文中,他首先讨论了线性的历史叙述的特征。他认为近代历史叙述存在着一个自我分裂的难题:一方面试图掌握进化的、进步的未来,另一方面则固守过去的不变的本质;在线性的历史时间中一切都是变化的,但其中有着一个不变的内核。这种分裂是线性历史叙事(尤以民族历史叙事为代表)中特有的一个结构性问题。许多论者在民族国家的时间当中观察到了这种分裂,但很少有人把它视为植根于线性时间现象学中的一个问题,因而他们的理解都失之片面。进而作者指出,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和文化本质主义者倾向于把女性描述为拥有自我牺牲和忠贞等永恒的文化美德,并把她们提升为民族的榜样,而实际上中国的女性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这一角色的阐释具有极大的颠覆性效果;她们在自我型塑以维持本真性秩序(regime of authenticity)的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本真性所规定的代码。
可见,概念史的叙述策略是研究故事构成——历史叙事的一个重要方法,正因为如此,“元史学”(meta-history)的倡导者怀特(H. White)在积极将德语世界中的概念史研究介绍到英语世界时,认为概念史研究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历史轮廓”(figures of history)、“历史观念”(idea of history)、“历史理论”(theory of history)和“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9,将概念史上升为一个历史方法论的专门学科。
3Peter Burke,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 Polity Press,2000,pp.14-15.
4Lydia H. Liu, 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China,1900- 1937,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刘禾著,宋伟杰等译《跨语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02。
6Reinhart Koselleck, 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 Timing History, Spacing Concept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22.
7Reinhart Koselleck, Futures Past: On the Semantics of Historical Time, translated by Keith Trib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8唐泽富太郎《教科書の歴史――教科書と日本人の形成》,创文社,1956年,1页。
9 Hayden White,“Foreword”,Reinhart Koselleck, 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 Timing History, Spacing Concept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