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生命在对话中舒展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4 13:57
标题:
生命在对话中舒展
生命在对话中舒展
边水临
当我越来越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时,我也欣喜地意识到,我正在慢慢地进步――或许这正是这半年来我最大的收获。
这样的收获,我要真诚地感激身边的每一个朋友。
我们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一群朋友共读一本好书,何尝不是心灵与心灵间彼此真诚、轻松而又认真、负责任的对话呢?在这样友善的对话氛围中,我们彼此发现对方的善良、对方的真诚、对方思想的深刻、对方做事的认真态度,所有的这一切,也都能促使我们不断往着“善”的方向前行,我们能够“越来越优秀”,对话本身的收获,或许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对话的主题。
我想我们现在所正在做的,也正是在践行着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朋友’关系”,由这点,我想到了彼此对话的“姿态”问题。
就像佐藤学所说的,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总是比较容易,也比较安全的,当我们作为一个 “评价者” 出现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评论这位老师的课堂?对我来说,与一线的老师对话,评价一线老师的课堂,我总习惯声明我的立场:
第一、我是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小心翼翼地介入这位老师的课堂的。可能我的出现打破了原先属于学科老师与学生间原先那种大家彼此熟悉又从容的课堂氛围,让师生感到有那么一点点不适应。所以,当一堂课听下来,我必须满怀歉意与感激――为我的“外人”身份的介入表示歉意,也为能以“外人”身份参与了课堂的整个过程而感激。所以,当介入课堂,我必须自我提醒“我是以学习者的姿态来听课的。”我相信这堂课,无论精彩与否、无论自然与否,必定能够给我一些启发,给我一些思考,给我一些收获――这是我听这堂课最大的意义所在。
以“学习者”的姿态自我定位,可以让自己陷入另一个令人沮丧而懊恼的境地――仿佛在评着别人课的时候,我们无所不能了,突然间摇身一变,成了专家了,这是需要警惕的。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如果我来上课,可以上得跟他/她一样好吗?”进一步说,即使我们这节课能上得更好,我们能确保每节课都上得比他/她好?
但退一步说,虽然我不能上得比你好,但我能不能针对你这堂课出现的问题提一些意见呢?我想是可以的。我想上课的好坏跟能否提意见是两回事。当我在提意见的时候,我必须让开课的老师接受到我这样的信息:我想提的意见,完全是我个人理解的“这堂课它可以往着这方面再下一些工夫,这样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提意见的动机无他,只为了往着理想化的更为完善的课堂一步步逼近,这是听课者与评课者共同的美好愿景。
第二、开课者与评课者是相互评价的关系。我们总有一种认识,以为听课与评课的过程,只是单向的评课者对开课者的评价,这是不全面的。当我作为一个评课者对开课者的课堂进行评价时,我意识到,“这时候”,我其实也是一个“被评价的对象”,我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我评价的话语、话语中显示出来的姿态,都是开课者与其他评课者评价的对象。他们会对我的评价及评价的姿态中进行信息的接收与整合,从中过滤出他们自己的判断。从这点想开去,我们在评课时的认真而负责任的态度,其实不单是对开课者的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负责任,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能信口开河,“想当然地”随意指责对方的不足――开课老师为这节公开课所付出的努力本身就足够让我们敬佩了。
我们必须意识到态度上的不负责任这样的冲突与知识层面观点上的冲突是两回事。评课的时候,我们说出的肯定是个人化的理解。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理解,也正如我们评价的这节课堂一样,有一些闪光点,也有许多不足。所以,我们对“别人对我们对他人的评价的回馈”,同样要抱以一种独立判断之后的谦逊态度。我们必须善意地提醒自己:可能我们的评价正如实地指出了对方的不足,我们话语中显露出来的真诚的态度也能够让对方接受了我们的意见,我们的评价,多少也为这次听课评课活动注入了些许微薄的贡献了。也可能我们提出来的意见是对的,但因为老师、学生或者整个硬件环境的因素,老师的课堂要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还需要走一段路,这时候,我们必须给老师,也给我们自己足够的耐心与宽容――成功总无法一蹴而就,它甚至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再者,也可能我们所提出的这些批评,完全是门外汉的姿态。不是老师上得不好,而是我们自己根本不懂,才以为他/她上得不好。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如要求开课老师一样要求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敞开的心胸,耐心地接收对方的反馈。我们尽量避免说错话,我们却总是难免说错话,所以我们更应该避免固执于我们的本见,更应该谦逊地倾听对方对我们评价的评价――我想,这是我们在行政干预力量介入课堂评价之后所能稍微改变的地方了――体制、行政上的一些框架已经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并不适合于“心平气和”公正地讨论的氛围,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固执地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保持一点隐私性的距离。
如何寻得一个无需戒备、无需提防的彼此可以真诚地相互对话、说出“我所想的”的空间?我想最便捷的便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自发自愿地相聚一处,组成一个不受行政力量干涉的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之中,我们能够更为从容、放松地对话,在对话中我们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阈,不断沉淀我们的思想,不断打磨我的思维,不断地,把之前身上包裹的的泥垢慢慢地消退了。
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的生命不断地舒展了……
http://blog.cersp.com/105223/1043171.aspx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