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 / 闫学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4 15:20
标题: 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 / 闫学
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 / 闫学

http://blog.cersp.com/81400/1196836.aspx



  我一直坚信,不管我们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机缘而加入了教师队伍,只要我们还在这个队伍中,我们就一定会渴望成长,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渴望并没有被明确地表白,而只是存留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那么,对于每一个渴望成长的教师而言,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恐怕是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

   行走就是目的

  与青年教师聊天,发现在很多青年教师的心中,成为名师已经成为一种人生的追求。有的老师很真诚地告诉我,某某名师是自己崇拜的偶像,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像某某一样的名师;还有的老师发来邮件、打来电话问我如何才能成为名师。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语,看到这样的信件,我都会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位老师,因为我在这样的话语背后看到了一张热切的脸孔,一双闪亮的眼睛,感受到了一颗火热的心的跳动。我想说,想当名师不是错,因为我觉得名师首先是优秀教师;相反,不想当名师的教师倒是很让人怀疑――一个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追求的人,一个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热情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多远呢?

  但是,我还想说,成为名师可以作为前行的方向,但不应该成为目标。方向和目标不是一回事。方向意味着无限,它告诉我们朝哪里行走,而目标则意味着行走的终点。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本质与意义都决定了这项工作将永远充满挑战,这条路永远只有行走的过程,而没有既定的终点,成为名师的那一天则意味着另一个起点的开始。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唯一,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拒绝生长。在过去十五年的教师生涯中,我也有过迷路的时候,但不管是逆境还是坦途,不管有多少风风雨雨,追求无限始终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信念。我很喜欢自己几年前写下的一首小诗,曾经在很多场合与老师们做过交流:      

  我是一个奔跑的孩子

  奔跑是一生的最爱

  也是唯一的目标

  每一次停泊

  意味着另一次起航

  每一丝眷恋

  遗落在奔跑的路上

  在这里,奔跑成为一种人生的姿态,奔跑的本身就是目的。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成功”,因为我还在不停地走下去,我的“成功”永远处于前方未至的地方。一直非常欣赏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话:“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我们在创造中走向未来,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目的地,实际上就意味着目的地永远在前方,我们永远处在不断改变、行走的过程之中。对于教育而言,教育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人和世界需要改变,正在改变,没有改变、不承认改变或者不能促成改变的教育不是有意义的教育,更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教师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改变中行走着,有些人渐渐地成长起来了,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名师则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是树,就不会拒绝生长;是船,就一定要远航。对于每一个渴望生长、渴望远航的教师而言,当我们不把教师仅仅作为一种职业,我们就会一直走在路上。

  行走的力量从何处来

  几年前,在一篇谈青年教师成长的文章中,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我们都见过在大山的岩缝中生长的松柏,长期的营养缺乏使它们渐渐扭曲了枝干,仿佛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苍老。那旁逸斜出的姿态固然是一种力量的昭示,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的酸辛?缺乏必要的滋养,再强的生命力也只能帮助它达到一个有限的高度。”一棵树的生长尚须植根于肥厚的土壤,一个青年教师的行走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力量。那么,一个教师既然选择了行走,支撑他不断行走的力量究竟来自何方?或者换句话说,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所能达到的高度?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也就是说,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共同打造了教师的专业底气,构成了教师行走的力量。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但在阅读中并没有自觉弥补的意识,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明确自己的阅读方向,完全凭借个人喜好选择阅读书目。这种阅读习惯对于其它职业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却是非常不适当的。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将最终证明,教师这个群体将由最优秀的人物构成,一个知识结构存在缺憾的教师将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

  这些年,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直是我阅读的指南。长期的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占据了我大部分业余时间。有不少老师问我,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够忙的了,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外出讲学,也屡屡被人问及所谓成功的经验。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患病之后,自知不久于人世,可是他却说:“要是写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写第一页。”我想,读书亦如此: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对于我来说,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的姿态。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行走的姿态,我们就能够找到读书的时间,我们生活的源泉与行走的力量就不会枯竭。可惜,很多教师并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关于这一点,有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经历。前不久,应邀到某地讲学,我上完两节课后,接着给与会老师做了一场关于教师阅读的报告。在报告中,我首先以刚才上过的课文为例,介绍了这节课环节设计的主要思路与细节处理的相关理念,老师们听得非常认真。但当我由此转入报告的“正题”,向老师们介绍近两年来自己精读过的几本书的时候,令人迷惑的事情发生了:有些老师开始坐立不安,左右顾盼,心不在焉。事后,在惭愧之余,我开始反复思量,终于得出了结论:这固然与我缺乏演讲的艺术有关,但有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教师只对课堂的某些细节感兴趣,只对课堂的效果感兴趣,只对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感兴趣,却对一个教师如何锤炼自己的内功、丰厚自己的底蕴、增强自身的力量不感兴趣。有不少青年教师,对某一节课的教学可以反复试教,从环节设计到语言渲染,从细节打造到课件制作,事无巨细,追求完美,可谓“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但对于阅读一本坡度稍大的书却没有多少热情。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爱课堂,爱教育,爱孩子,当然是一种起码的教育情怀。但是,对于一个渴望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教师来说,我们也应该明白,只有爱是不够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