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重读/ 小小云儿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4 17:12
标题: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重读/ 小小云儿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重读/ 小小云儿http://blog.cersp.com/772311/1503849.aspx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我加入福州1+1读书俱乐部阅读的第一本书,也是工作以来认真完整地阅读的第一本教育类书籍,第一次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阅读,而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一起阅读写作、互相分享心得、彼此交流体会的学习共同体下集体完成的。关注这本书的不仅有我们读书俱乐部的成员,还有师大的余岱宗老师和林少敏老师以及广东的刘良华老师等人。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和句子在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总会不经意地从我的脑海里迸发出来,记忆犹深。我想这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以“齐肩作战”取代“孤军奋战”这样特殊的方式来阅读,二是因为这本书有很多独辟蹊径的观察视点和充满诗意的美好语句吧。我估计第二点也是为什么专家推荐我们阅读的第一本书的一个理由。
  如果让我给“光荣与梦想”1+1读书俱乐部的老师们做导读,这不仅不符合我的能力和实际情况,也让我一直诚惶诚恐、焦虑不安。因此,我觉得以初读一遍的身份来告诉大家我的读书体会,会让我比较坦然和从容。因为,我们的周围还有几位老师和我一样,都已经阅读过这本书,我的读书体会如果与作者意图存在偏差,他们可以纠正我、帮助我。如果我的表达有什么错误之处也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俗话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下面是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一:认识自我。(P1)
  我们教师接触很多教育培训、校际交流以及同行公开课的点评,以及当前在教育系统很强调、在老师身边很时髦的教学反思,我认为它们研究和思考的方向更多的学科知识(教学技巧)和学生认知水平(学情)。无庸质疑,它们确实有值得我们研究的必要性。但仅仅研究这些方面是不够的。帕克?帕尔默不仅关注这些,他还独辟蹊径地研究教师的“认识自我”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少有人会去关注但的的确确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产生不同效果的重要原因。帕克?帕尔默说“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如果我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就有机会获得自我的认识――而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我与认识其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P3)我们学校的教学反馈活动刚结束,学生对我们老师的教育教学所进行的打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校长说,要从业务、能力、方法、态度、眼界、细节等方面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上也是在强调我们老师对自己要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帕克?帕尔默阐述它的重要性说,“如果我们继续让称职的教师所如此依赖的意义和心灵缺失,仅仅依靠增加拨款额、重组学校结构、重新编制课程以及修改教科书,改革永远不能够成功。”“如果我们不能珍惜以及激励作为优秀教学之源泉的人的心灵,提供上述所有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教育。”(P4)同时帕克?帕尔默也阐述了三个重要通道。“必须把握三种重要通道――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把教学缩减为纯智能的,它就是冷冰冰的、抽象的;把教学缩减为纯情感的,它就成了自我陶醉;把教学缩减为纯精神的,它就丧失了现实世界之根基。智能、情感、精神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它们本来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结合在教育中。”(P5)
  我认为,如果我们老师不从“认识自我”上下功夫的话,在教育教学上也取得比较大的进步是很困难的。帕克?帕尔默对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的老师作个比喻,就好像医院的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关键词句二: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P10)
  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如果教师专业交流仅仅停留在技术交流层面,仅仅是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精彩一面作演示,仅仅是提倡以同仁灿烂的瞬间为榜样,甚至在制度上激励把丰富而复杂多变的心灵简化为教学的榜样作为教师专业交流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永远只是在培养“经师”而不是在培养“人师”!
  “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在此我引用林少敏老师的一段话,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我们老师首先尝试着尽量减少“自我分裂”: 1、自己都不信的话尽量少说,更别逼着学生说。2、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少做,更不要强迫学生做。3、自己不愿接受的待遇,尽量少让学生受。4、自己想不明白的道理,先不忙着接受,也不忙着让学生背诵。5、自己不感动的事情,尽量不鼓掌,也尽量不清“同学们鼓掌”。6、自己不想写的文章,尽量不写,也尽量别让学生写。……
  帕克?帕尔默请学生们讲述他们好老师的故事,并得出结论“好老师有一个共同特质把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用学生的原话就是“A博士教学时,就是原原本本的她站在那,B先生对他所教的课充满热情,这就是C教授的真实生活”(P11)。不好老师都是一个样:“他们说的话在他们面前漂浮,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的话一样。”不好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因此也就无法让这些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是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举个例子,我的同事数学老师林老师,学生很喜欢他。我曾经听他把两个人交头接耳讲话比喻为“两圆相交”,两个人头碰头比喻为“两圆相切”,当时我就被他风趣、形象的比喻所打动。我明白他之所以受学生欢迎的理由,不仅因为他对学科知识的明确掌握,还因为他个人对这些知识投入自己的情感,并且能使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被充分运用。
  关键词句三:剖析恐惧。(P37)
  《教学的勇气》第二章,帕克?帕尔默提到“我心乱如麻,带着沉重的感情离开了那个教室:自怜、欺骗和气愤。紧跟一片吹捧教师工作坊成就的喝彩声,我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无能。”他的如此“恐惧”是来自“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象个幽灵”。
  帕克?帕尔默对恐惧的态度:“不是说我们不该有恐惧,而是说我们不必置身于我们的恐惧之中。”我的理解是,知道恐惧在何处,才能获得勇气。(P58)
  帕克?帕尔默悟出了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的恐惧,我还想教好书的话,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并指出“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关键词句四:共同体。包括认知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
  1、认知共同体(P90略)
  2、教学共同体(P116)
  “优质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传统的教学法并非是群体共享的,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全新教学法是学生和学生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帕克?帕尔默说的“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我理解为是在师生平等地共同参与的使课堂知识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教学是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垂直教授的过程。对此,余岱宗老师说,好的老师既是教练员,也是运动员。共同体肯定是伙伴关系,而不是师徒关系,是辩难关系,而不是输入接受关系,是为追求一个真理展开对话的关系。   
  3、学习共同体(P141)
  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是优质教学的集体智慧宝库,教师的课程领导智慧主要成长于其中,任何具有创新特质的课程教材,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或革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落根于优秀的学校、优秀的共同体、优秀教师的心灵世界,才能够开花结果。
  余岱宗老师曾说过,教师形成共同体有其特别困难的地方,做生意的好象更容易形成共同体,在实验室做科研的也必须有共同体,教学的共同体呢?似乎没有外部强制的条件。我认为教学共同体的建立不仅是重要的,在没有外部强制条件也建立也是有可能的。除靠学校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如集备小组)外,还有志同道合的原因。就如我们读书俱乐部秉承“为自己的成长买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尽自己绵薄之力”的共同目标下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