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我的磨课经历之一:研读教材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5 07:41
标题:
我的磨课经历之一:研读教材
►►我的磨课经历之一:研读教材
文\周广玲
人说经历是一种财富,通过参加这次教学能手比赛,我又拥有了一段磨课的经历,又拥有了一点财富。想让这种经历永远留在心中,想让这种财富升值,我就把这经历变成文字。
研读教材
一、初读教材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备课只有来自“自己”,才会让课堂得心应手。只有熟读教材,才能制定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计划。所以,选择了课题后(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杯子变热了”)首先研读教材。
青岛版四年级教材上册第18课《杯子变热了》,教材内容并不多,两页,内容很丰富,文字与图片交叉。(如图)开始是教学准备提示实验需要的材料:铁勺子、铝勺子、不锈钢杯子、瓷杯子等。边看我边想,为什么同是勺子,要准备不同的材料呢?显然目的是“对比”,对比什么呢?对比材料不同传热本领不同吧,这是不是这课的主要任务呢?我接着往下看教材:一副情景图:两个学生用手摸两个不同材料的杯子,一个学生说:“杯子热了....."另一个学生说:"好烫啊!”这显然还是对比?难道“比较不同材料的传热的本领不同”是本节课研讨的重点?我接着往下研读材料,这是一组实验的过程的层现,一组是在支架上粘着火柴棒,一个是酒精灯上加热一块铁片,另一个是支架上一块圆形的物体?这是啥?第一次通读教材,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 也没弄清楚是何意图?右边是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一个一个步骤非常详细,看来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酒精灯?这步骤应该不是本科的主要内容,但是是必须要给学生说的知识。在图的下面有一句话“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热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当看到这句话,我明白了,支架上为何粘上了几根火柴棒,材料准备中为何有凡士林,我想既然这句话这么正儿八经地层现在教材中,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吧,三个情境图应该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不同方法。可是,这三个情境图中只有“物”没有“人”,是不是意味着这组实验不需学生分组实验,只需教师演示呢?带着疑问,我看了下页的内容,一副情境图,几个孩子在进行分组实验,烧杯里放着长短不一的材料,应该是“铜棒、铝棒、玻璃棒和木棒吧”。为何长度不一呢?对比实验的一般原理是“材料必须统一规格”啊。问题又有了,带着问题接着看材料,右边是资料卡,资料卡上说明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当然还有什么金属传热快,什么慢,还有液体和气体材料的传热快慢的介绍,根据我的经验,我知道这部分内容只是个拓展或补充。尤其是关于液体和气体的传热性能的介绍,应该不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资料卡后,就是应用的知识了。还有延伸的内容。这教材第一次看了,问题也不少。我把问题记录在本子上,标上解决的方法,或看教学参考书,或查阅资料,或亲自动手做一做。当然我采取的第一个方法就是看教学参考书对这部分教材的解读。
初读教材,有些疑问,有些迷惑。备课我觉得开始就要自己先读教材,在不看教学参考书,不看任何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先看教材,这样才能找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了问题以后,再通过看教参解决自己的遗憾,这样印象才会深刻,而且对教材往往会有新的认识,设计教材计划的时候也往往会有创新点。
二、再读教材
初读教材,我找出了自己的迷惑点。再读教学,我的重点就是解决这些迷惑点。找到了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
科学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分析非常详细,对教学意图,教学建议都介绍得非常清楚。通过看教参,我知道了,这节课有两个探究任务,一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另一个是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本领的不同。通过教参对教材的介绍,根据教材的“红点”“绿点”探究热在固体中传递的方式是重点,探究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本领不同是次重点。还有,知道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酒精灯,还有那支架上圆圆的东西是铁片,还知道铁片上货铜棒上都用了凡士林。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教材是通过凡士林熔化的方向来让学生知道热传递的方向。 这时,我突然感受到这教材的魅力,“通过凡士林的熔化”变“无形”为“有形”真实太妙了,可是学生会想起这么“妙”的方法吗?引导学生想到这个“方法”,将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关键。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以后,我并没有开始备课。又开始了读教材,这次是读“课外教材”。
三、又读教材
初读看教材,再读看教参,又读就是读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了。通过读教材上的补充材料,和网上查阅资料,我知道“传导”只是热传递的其中一个方式,当然这些热传递的知识在上学的时候也学过,但是现在脑子只留了个大体印象。通过读与教学有关的知识,我进一步明确了热的三种传递热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既然传导知识传递的其中一种方式,那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不同形式的区别在教学的时候要心中有数,那么说“沿着物体”这几个字也不得不重视了。在读有关这颗的教材时,我仔细看了酒精灯的使用,看到那一步步的步骤,又有了疑问,为什么“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呢?为什么要用酒精灯盖盖灭酒精灯呢?为什么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呢,用火机行不行呢?当这些问号在我脑海里出现的时候,我感觉我的脸发烫了,原来自己有这么多不懂的问题啊,这应该是常识性的问题吧。可是,对于长期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或者上过大学的老师这些真的是常识,谁让俺二十多年只给数字打交道呢,谁让俺没上高中上大学呢。仔细想想,我上初中的时候竟然没有使用过酒精灯,哎!走神了!不知道咱不怕,学呗。于是我就在百度里输入我的问题,这网络就是好,答案接着就出来了。是因为酒精会挥发的原因,所以才要求“自下而上”点燃,所以才不要用嘴吹灭,所以才不能用内装有气体的火机点燃,以免气体回流,出现危险的事情,这都是为了安全哦!
读了教材三遍,对教材有了一定的把握了,如何教学呢?请看下回分解。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