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卖炭翁》插图中的牛何其肥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6 09:45
标题: 《卖炭翁》插图中的牛何其肥
《卖炭翁》插图中的牛何其肥
                                      文|  暗香月影
    作为一名初涉教坛的教师,我是第一次接触沪教版七年级的语文课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第2版)。在给学生讲《卖炭翁》时,学生深深地体味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悲苦心情。他老态龙钟、蓬头垢面、衣衫单薄、骨瘦如柴。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卖炭翁的凄惨境地和悲戚状况,在总结了白居易对卖炭翁的外貌描写之后,结合文本,我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插图,更为直观的感受卖炭翁在大雪飘扬的冬日,孤独驾车,怀抱微薄的希望,驾着炭车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使学生感受卖炭翁凄苦的心情,感受这份巨大的沉重。
  因为我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是美术专业,我的毕业论文恰恰也是论述插图的功能,所以特别关注语文课本中的美术因素。我对这幅插图产生极大兴趣的同时也产生了疑问。课本第43页的这幅插图生动形象,插图家寥寥几笔就形象描绘出了卖炭翁在严寒的天气缩成一团,驾着炭车,艰难行进,然而卖炭翁的老牛却肥硕无比,牛眼炯炯有神,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看起来营养良好。(如图1)我仔细观看插图家笔下牛的神气,发现这种壮硕、有神气的牛与唐代著名画牛画家韩滉的《五牛图》极为相似(如图2)。韩滉《五牛图》卷为纸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笔法精妙,线条流畅优美,形神俱佳,表现出高超的笔墨技巧,是难得的唐画佳作。韩滉(723—787),字太冲,自幼聪明,精勤不懈,于艺文诸事皆有所好,尤在公暇之余,喜丹青书画,兼通音律,善鼓琴。他的画宗南朝画家陆探微,书法师同时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尤擅长人物、畜兽、田家风俗等画。《五牛图》是其目前存世的唯一作品。《历代名画记》中称他“擅画田家人物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尤其以 “牛羊最佳”,韩氏笔法大气、劲健洒脱,其画作酣畅自如,精粹超拔。他善以厚重的墨色体现牛的的体积感、重量感和整体感,牛的雄壮刚健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细观《卖炭翁》插图中的牛,其笔法流畅凝重,牛的步伐坚定有力,与《五牛图》中第一头牛在姿势和外观上最为相似,二牛的精气神也最为相似,插图家在牛的身上体现了大唐王朝盛大厚重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卖炭翁》一文的讲述中,通过诗人生动的描写,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卖炭老人的含辛茹苦,不难推测这拉炭车的牛决不是斗牛场上的珍贵牛种,也决不是供人欣赏、终日饱食的牛,它要拉着“千余斤”的炭车在拂晓之时就出发了;它要把炭车从终南山拉到洛阳城,路途遥远,不堪重负;它也许已经数次陪伴着主人“牛困人饥日已高”,它的主人已经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它将如何保持它光鲜的外表,它将如何保持它那健硕的躯干?也许连每日之餐也成问题。如此看来,它应该是瘦骨嶙峋,皮毛毫无光泽,也许它的眼睛中有对生活的忍耐和希望,但它绝对不会如此肥硕!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它巨大的作用。插图的作用在于辅助文字,图像以其无法替代的直观性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视觉再现语言描写的场面将会带给观者更深刻、更直接、更强烈的视觉刺激。生动优美的图像,不只是文字的旁白或者形象的补充,它有着文字无法代替的功能和作用。插图在方寸间可承载天地万物,容纳日月星辰,以视觉的直观方式冲击学生的情感,既获得美术享受,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插图是从图形入手,让图形说话,用造型传达其信息,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动观者的心,引起观者的联想和刺激观者的想象,让观者在审美的过程中接受和处理所传递的信息。鲁迅先生也曾多次在他的杂文中强调了插图的重要性。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哈孜•艾买提也在他的《插图艺术漫谈》中强调:“插图艺术是从属于文学作品内容的前提下为丰富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增强其艺术魅力的绘画艺术。”优美的插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苏联的乌申斯基说过:“给图画一看,教室里就谈得起来。”但是,如果插图创作脱离了文本内容的表达要求,就会适得其反,使得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造成误区。
   笔者在此呼吁插图家,用您的神来之笔,结合文本内容,完善每一处细节,奉献给学生们更精彩、更完美的作品!
http://blog.edu11.net/space-15797-do-blog-id-324356.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