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13 18:09
标题: 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
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


——窦桂梅教学《晏子使楚》引发的思考



重庆涪陵五中历史教师 魏勇




语文究竟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工具派和人文派,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折中派,为这个问题打了不少口水仗。在关于语文人文性争论休战后,近年有了一种呼声,“让语文回到语文”。 这样的呼声仿佛在拒绝语文学科以外的一些东西。那么,学语文的最终目标究竟要走向哪里?语文要不要拒绝思想、历史、政治、艺术?评《晏子使楚》一课之所以要扯上“语文教什么”这个老问题,是因为不从这个原初问题出发,我们就无法判断窦桂梅这堂课的价值。




没有新奇的精神历险,就没有好的表达




小学语文究竟教什么?比较常见的回答是,帮助儿童发展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思考问题、审美、想象、情感态度等。这个答案不错,听、说、读、写是语文最具特色的学科名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让语文回到语文的说法似乎成了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不敢背叛的“意识形态”,否则,就是语文的叛徒,这样的课将得到一个平易而极具杀伤力的评价——“没有语文味儿”。窦老师两节课中,几乎花了一半的时间在课文的字、词、句以及朗读上面。为了落实,有些“重要的”字句还反复诵读,可以说,把“语文”的功夫做足了。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然后从中进行思维、审美等提升。大多教师似乎认为解决了语文的拦路虎才能进行其它。这是典型的由言语形式为主及言语内容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或许有一定的价值,我想探究的是有没有更好的语文教学方式。我们似乎还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小孩语言表达差,且错别字多?你可以说孩子不努力或者资质差等等,但这种说法掩盖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孩子只有在各种有意义的经历和活动中使用语言时,才能能动的交流并兴旺起来。若语文课堂没给学生提供足以让其燃烧的环境,没有刺激起他对精神世界的强烈好奇,学生就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没有表达欲望却为了配合老师的训练而进行的表达几乎是无效的。在这个背景下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而言是痛苦的,对教师而言是做作的。


所以,语文教学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个现象:一是工具论者把训练表达能力同思考问题割裂开来,认为表达是语文的事,思考则主要是政治、历史的事;二是虽然兼顾了训练表达与思考,但把训练表达置于优先的位置,而把思考能力看作锦上添花,为表达得更加出色服务。这种做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表达中学习思考。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持纯粹的工具论立场,更多的人在第二个问题上徘徊。




的确,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人的表达能力,但表达能力不是抽象的,不能脱离人的见解和思想而孤立存在,它在具体的情景中使用,也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可以在学习和阐释历史中,训练表达;可以在模拟参政议政中,学习表达;可以在艺术鉴赏中学习表达;可以在社会考察与人交流中,学习表达等等。在各种新奇的精神历险中,学生对语言有一种新奇感,他们才乐于高效以及富于想像地使用语言。正是由于对语文教什么有不同的理解,西方的语文呈现出“四不象”的特征。




前不久出版的《美国语文》中,我们看到的标题有,《国家的诞生》、《论公民的不服从》、《分裂、和解与扩展》、《文明的交会》,作者有富兰克林、托马斯潘恩、华盛顿、帕特里克、大卫·梭罗等,他们大多以思想而著称,甚至还有南北战争时期著名将领罗伯特李。按照我们的观点,这简直就是政治课、历史课。




教在“睡美人”这个单元时,美国教师讲“睡美人”的故事,要求学习“睡美人”圆舞曲,还进行表演、画画等等。小学四年级上《沿着那颗星:用艺术和音乐来表现地下铁路的故事》一课时,由4-5名学生组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首圣歌,确定音乐,并进行演出,可以有乐器伴奏。学生甚至可以做一首独创的圣歌。还让学生调查地形,帮助黑人设计从南方逃到北方的线路等等。按照我们的看法,可能要问一问,究竟是语文课还是音乐课或者地理课?




当学生为完成工作进行访问时,沟通能力得到了实际提高;当他兴趣盎然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自豪地向全班汇报时,他的表达能力在激情状态下得到了卓有成效的锻炼。为什么这样说?关于字词教学,其实有两种思路:一是以有意记忆为主,以课文为本的训练式的教学,另一是以无意记忆为主,以主动的大量阅读与运用为本的情境式的教学;同样,在阅读教学上也有两种思路:一是遵循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强调感知理解运用表达的循序渐进的线性发展思路,二是依据母语教育与拓朴心理学的特点,“在运用中学习语言的运用”[参阅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的模糊发展思路等。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表达与思考,语言与精神,实际是“言”与“意”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意不至”的话所有的“言”只能是空壳,而这个“空壳”可是一个规范的体系,于是只能被动训练,只能有意记忆,那么今天的教学只剩下一个理由:为未来储备,但这个“空壳”却是重要的,而学生只能成为记忆的工具或容器,或者教师在用许多技术来修补兼顾一下学生的“意”,但在怎么修补学生还是工具。反之,“意至”而“言不达”之时,学生才会在主动学习运用语言,语言才会真正成为工具。所以我个人认为至少语文教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意”先行,以神解形,在思考中学习表达。


他们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




在这个背景下打量《晏子使楚》,或许我们才能从容地把教师的教学技术剥离出去,看看剩下什么。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我的观点:课堂的内涵或者说“意”是一个实数前的自然数,课堂技术和课堂气氛是自然数后面的零,没有前面的自然数,后面再多的零都没有意义;有了前面的自然数,后面的零越多,数值越大。


那么,《晏子使楚》这课的“自然数”在哪里?她把“尊重”作为课堂的落脚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课眼”,然后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这体现了窦老师已经意识到了“思考”对于语文课的价值,并试图升华课堂的境界。落脚于“思考”,并层层推进,让学生思维感觉一定程度的窒息,使这堂课产生了思想的张力。为了应对思想的挑战,学生不得不凝神定气,全力以赴向老师树立的目标出击,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这是这堂课的最大价值。当老师抛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学生忘记了自己是在上公开课,似乎忘记了还有其他听课的老师:




“只凭一个人智慧远远不够,我觉得应该让晏子当老师,教齐国的人,让齐国人都聪明,这样齐国就会胜利。”




“我明白了,国家获得尊重,不是靠一个人或一次外交,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老师在“一个人”前面加“每”)国家的尊严,才能实现由内到外的实力。”




……




学生的回答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出人意料,再一次印证了好的问题是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的说法。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实的进行思考和表达比任何课堂技术都重要。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缺乏字词句的灌输,他们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并不否定思考的重要性,甚至也推崇窦桂梅这堂课后半截的价值,但他们把后半截看作是在前半段语言教学基础上的升华,没有前半段对基础的夯实,这堂课就是不完整的,就不象语文课。而在我看来,这篇800字左右的历史题材的白话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读懂,实在没有必要学究式的推敲个别字词句。




个人以为,优秀的表达不是推敲出来的,而是思想锤炼的结果。对语言推敲的过度训练,还有可能伤害语言本身。现在的文字“推敲法”教学,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表达的准确,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我们现在所训练的表达是一种常规的表达,这种常规有可能扼杀学生另类、新鲜的表达从而制约学生语言天赋的发展,造就正确的废话和准确但乏味的语言。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以后,尤其是高中,大多能够做到写作流畅,错别字少,但很少有见地的文章,很少有新颖的叙述。平庸、千人一面,是现在作文的最大特点。这种状况显然跟小学开始的重字词轻思考的语文教育有关。一篇议论文,如果没有独到的见解或者特殊的感受,哪怕用词十分准确,语言十分流畅,也没有任何价值。杰克伦敦曾经很倔强地表达过类似看法:“如果一篇文章不能使我感到额头被猛击了一掌,我还读它干什么!”




为了“充满思考”的教室




反过来看西方的母语教学,他们把思考放在了首位。



在日本,把“使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学的第一目标,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国语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阅读即思考”、“语言即思考”、“作文即思考”的立场上认识教学,指导教学。教师提问、启发,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问。法国规定,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流畅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会分析、批判事物,发展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判断力;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欧美诸国教育界还要求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不囿于课文,而能用自己的目的和眼光去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外国小语教学,不仅在教育思想上重视教学的思考性,锻炼儿童的思考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是紧紧遵循这一观念的。比如英国语文课设有“讲读教室”、“作文教室”,教师们总是努力使它们成为“充满思考”的教室。德国语文课上有让学生阅读幽默故事、议论幽默故事的做法,还有观察图画、编写故事的做法。美国语文课配合课堂教学还采用程序教学法。这种学法主要靠程序教材让学生自教自学,在听、说、写各环节上,学生要独立思考、自行提问、自行检测,因此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国外语文教学强调的思考锻炼并不止于逻辑思考、形象思考,还包括为日、美等国所重视的直观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




所以,西方的学生跟中国学生恰好相反。他们在基本功方面大多不如中国学生,语法错误多,错别字多,甚至,多数人不会背九九表。据《参考消息》,英国的财政部长居然不会背九九表,超市里面的营业员,离开了计算器根本就不会算帐。但西方学生基本素质却强于中国学生。在大学外语系呆过的朋友都知道,许多外籍教师在单词的记忆和准确书写方面远不如中方教师,甚至不如他们的中国学生,但我们仍然要聘请他们,因为“基础知识”差并不妨碍他们日常交流和表达,并不妨碍他们阐释对莎士比亚的准确理解,并不妨碍他们在文学领域拿诺贝尔奖。从根本上说,决定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不是字词句功夫,而是思考的欲望和能力。所以,苏霍姆林斯基以语文课的改革为先导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整个教学体系改革的思想:“现在的学校的整个教学和智育的体系,需要从根本上加以科学的改善。让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来统治学校的王国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性质,都应当建立在这三根支柱上。”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对极少数非常精辟的字句,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推敲,玩味,但没必要把它作为语文的特色而成为必修科目。在《晏子使楚》一文中,除了进行的语文积累,以及对“看了看”、“笑了笑”的推销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个性理解,是否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拓展思考的范围和深度呢?是否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从政治、外交、做人的角度你如何评价楚王?晏子反击楚王的方式,在思维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在现实中面对侮辱,你会怎样应对?通过合作学习,仿照晏子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方式虚构一个场景对话等等。




总之,这堂课在体现窦老师一贯风格的前提下,实现了一次谨慎的突破。最值得一提的是窦老师在思考上的挖掘和突破,使课堂呈直线深入的趋势,突出了思考的价值。这一课直指目前语文教学最大软勒,可以说代表了未来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在我视野之内,这几乎就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所能达到的极限。然而,这并不是我们应该止步的边界,如果我们完全跳出目前小语比较单一功能的模式,走向综合功能的语文,自然地结合音乐、历史、政治、社会调查等,或许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一片天。即使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这一单一功能出发,对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以思考为主,在思考中学习表达,或许更能培养出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









参考书目及文章: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马浩岗编译 同心出版社2004年8月版



《日本的中学国语教育》 [日]青野力 文 上村英美 译



《外国小语教学的四个特色及其教学现》 周风 文 《外国中小学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 (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语文频道》:《从一则教学案例看美国小学母语教育》上海市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吕春丽



《参考消息》1998年2月26日报道:当记者采访英国分管教育的大臣:“大臣先生,7乘以8等于多少?”这个大臣哼哈一声:“我想想,7×8大概等于54吧。” 分管教育的英国国务大臣说:“把7×8说成等于54,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教训,明天我要用1个小时来背诵并记住乘法口诀表。”



《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现代化管窥及启示》 胡继渊 沈正元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年2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