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教师需要从事哪种教育科研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4 23:46
标题: 教师需要从事哪种教育科研
教师需要从事哪种教育科研

--------------------------------------------------------------------------------

作者:郑金洲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什么样的研究才是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才是属于或适宜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涉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指向,关系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功能和定位。在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采用的研究方式以及研究所能达到的效果常常大相径庭。

    我曾有幸接触过四位不同的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作,大体体现了四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第一位教师在中学工作,积十年之功,撰写了一部《素质教育原理》。在与我联系和沟通中,谈到自己的这部著作有十大理论突破,如对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的认识等,可以说在这部近20万字的著述中,探讨了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第二位教师撰写的是一篇学习方法方面的论文。他首先详尽论述了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理论、基本学习主张等,然后再叙述自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学生学习的基本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论文不下万言。

    第三位教师写的是一篇名为《把握时代精神,开展主体教育》的文章。文章谈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等。

    第四位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反思笔记,汇总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领悟。在实践中,她始终在思考着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需求,更接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一堂听说训练课《做书签》后,她记录下自己这样的反思:(“从这堂课暴露出来的问题看,其他一些方法可能会更好地达到教学的预期要求。比如:让先做好书签的同学与尚未做好的同学进行组合,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这样既能让一些动作慢的同学体验到做书签的整个过程,又能节省时间;使后来‘说’的环节开展得更充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说话训练的任务,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类似的反思与案例不一而足。

    第一位教师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基础研究。这种研究似乎更多地属于专业研究者的“专利”,虽然中小学教师也可以介入这种研究之中,但常常会因为占有资料、研究时间、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而事倍功半。

    第二位教师的研究大体上属于应用研究。在应用研究中,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是相互分离的,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有着明确的分工。专业研究者专门从事研究,中小学教师则负责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

    第三位教师的研究看上去像是经验总结与概括,但又不具备经验总结那种针对性强、经验介绍详尽、问题具体明确等特点,所以只能说是一种“抽象的”经验总结。这种研究还是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层面上分析问题。

    相比之下,第四位教师的研究更为可取,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应该在实践中采用的研究类型。她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汇总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种研究至少在两个方面与前三者不同:第一,研究的问题是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的,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的。第二,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这种自我反思,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是一种学习过程,对于教育实践而言,是找到针对即时情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第四位教师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中小学需要大力推进和开展的行动研究了。

    学校在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建立和完善以后,要使学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就需要倚重于学校自身的科研,通过教师广泛参与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形成办学新气象。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提出中小学重视教育科研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要求的原因。

    然而,许多学校或教师的教育科研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遗忘”了这一出发点,以至于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倾向:

    (一)求新求异。课题研究中新名词、新概念迭出,呈现出“眼球教育科研”的状态,但并不见得对教育实践有新的解释和指向。实际上,教师所面临的许多课题是共有性的,由于学校的情境不同、传统各异、办学思想大相径庭等,他学校的研究常常并不能解决你学校的问题。对同样课题做深入的研究,有时是必要的。

    (二)贪大求全。有些教师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动辄就是学校的整体性变革或综合变革。其实,对局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脚踏实地的研究,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有时远胜于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

    (三)课题至上。“校校有课题,人人有项目”,一般被作为“校兴科研”的重要标志。但是,科研并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科研,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一系列具体、特殊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反思,虽然并不在预定的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

    (四)论文情结。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这些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科研活动结果的体现方式。

    (五)穿凿附会。中小学教育科研其独特的魅力并不在于验证某种既定的理论,其鲜活的生命力并不在于诠释这样或那样专家的论断,它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是对教育事件所做出的意义分析。

    既然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自身要求,那么,在科研的指向上就应该自始至终围绕学校发展来进行,至少要通过科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第一,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在研究中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地认识到借助于研究想去解决学校的哪些问题,什么样的研究活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今天,中小学有必要把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作为一切科研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作为检验中小学教育科研行为的最终依据。

    第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中小学教育科研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目的,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性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第三,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在解决学校问题的同时,提出后续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后续科研要探索的路径,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也要将教育科研活动当做经常性行为,将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以改进实践为指向的中小学教育科研,需要学校方方面面将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将科研与学校发展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创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学校教育科研才大有可为。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