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管季超欢迎程少堂先生光临《教师之友网》审网指导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19 13:56
标题: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管季超欢迎程少堂先生光临《教师之友网》审网指导
http://zgjypl.5d6d.com/
http://gjczwjxf.30edu.com/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
小语教研员管季超
欢迎程少堂先生
光临《教师之友网》审网指导


[attach]16952[/attach]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
——学习《师有六品》随感

来源:河南宣化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2f4c90100ppnt.html


记得在上高中时读过韩愈的文章《师说》,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时不解其意,只陶醉于老师抑扬顿挫地朗读文章的情境中。后来在师范再读这篇文章时才明白,这六个字概括了做一个教师的全部职责,而且内涵十分丰富。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做了一名教师后,先哲的教诲始终不敢忘怀,工作中我就用这六个来做为自己的目标,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情感,开发思维,引领创新,学会做人……

前几年,有幸在校长培训班上听到李镇西大师的报告,记得他讲到做教师的四重境界:一是应付,二是饭碗,三是事业,四是宗教(信仰)。报告后我在反思自己,从参加教育工作那一天起,我就把教书育人当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直至今天我才明白,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把教育当成一种信仰,他才有可能在教育这片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新学期之初,(河南宣化市教育局)李成林局长给全市教育者发出倡议,学习“师有六品”,做更高品级的教师,他认为,教师可以分为六品,即六个层次。

六品:匠师;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缺少激情,墨守成规,不能锐意创新,很少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只是工作合格的教师。

五品:良师;是使人得到帮助和教益的老师,标准有五条:敬业爱生,有幽默感,公平公正、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善于和学生沟通。

四品:名师;有名又有誉的教师。其特点:有“名学生”,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生;有名课,如华罗庚的代数,冯小刚的的电影,闻一多的楚辞等 ;有名文,有名气。

三品:大师;意味着有很深的造诣,进入所在领域的一流行列,为大家所尊崇,一般都有“四大”:学问大、成就大、影响大、个性大。大师具有五个一流:一流的人格,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思想,一流的胆略,一流的我文采。

二品:宗师;有极高的成就,被人尊崇而奉为楷模,并且有能力开宗立派的大师。宗师都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深厚的中国古文化底蕴;二是具备创新素质,没有创新素质和素养,不可能成为“宗师”;三是必须具备反叛精神,敢干开宗立派。

一品:百世师;品德和学问可以做百世楷模的圣人。放眼世界,孔子如此、韩愈如此,苏格拉底也如此。

反复地读这“六品”,不断地反思对照,针对教师素质的现状,我在想,“匠师”只是个别的,他们不只是能力,更多的是工作心态的调整;“良师”占大多数,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流,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名师”就是凤毛麟角了,看来打造名师队伍势在必行,一个人的知识素养、文化底蕴、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或几个方面会很优秀,虽然说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成为大师,但是,做一个良师、名师,人人皆有可能的。关键是在于自己是否有事业心、有钻研业务的品质、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学生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也不应该成为一种模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升原有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的思维与行为,与时俱进,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主动获取新知识,形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乐于创造。


既然如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就不应该画地为牢,满足于做一名匠师,而是应该从匠师起步,做好良师,迈进名师,追求大师,唯有如此,才不枉为人师一回,唯有如此,才能彰显人民教师的优秀本色。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层次,成为良师以上的优秀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去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艺术!


二、从匠师起步做好良师 迈进名师


——学习“师有六品”心得体会

       长春市 双阳区太平镇土顶中心小学:赵春野
来源:吉林省教育社区http://club.jledu.gov.cn/?8005/viewspace-165040
近日,拜读了《人民教育》2010.1314期中·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少堂的文章《师有六品》。读后我深有感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责仅用六个字就概括了。但是其内涵却十分丰富。因此,人们把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为教师成长的最高目标。由此可见,做老师容易,做一名优秀的老师难,做一名“工程师”则更难。


名师,应该成为每位从教者毕生的追求。


程少堂老师把老师分为六品。即一品百世师、二品宗师、三品大师、四品名师、五品良师、六品匠师。一个人的知识素养、文化底蕴、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或几个方面会很优秀。例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等。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成为名师。


虽然不能人人成为名师,但是,做一个良师,还是人人皆有可能的。关键是在于自己,是否有事业心,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学生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也不应该成为一种模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升原有的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改革教育教学的思维与行为。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让学生不仅学会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主动获取新知识,形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乐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既然如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就不应该画地为牢,满足于做一名匠师,而是应该从匠师起步,做好良师,迈进名师。唯有如此,才不枉为人师一回,唯有如此,才能彰显人民教师的优秀本色。
  



三、 读《师有六品》杂感
来源:兰心慧的博客http://blog.xxt.cn/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2745307



最近拜读广东深圳市教育科学院程少堂发表在《人民教育》(2010.13,14期)上的《师有六品》,感触颇深。


文中讲到教师或学者可以分为六品,即一品百世师,二品宗师,三品大师,四品名师,五品良师,六品匠师。走过了匠师的迷茫,跨越了良师的门槛,如今很多想法往往因为各种因素搁浅。


徘徊在十字街头的我,渐渐明白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不光为学校,为学生,更为自己,创新性的工作,愉快的生活是我永远的目标。


大师一般有四大:学问大,成就大,影响大,个性大。怎么样把学问做大?这需要日积月累,笔耕不辍,更需要博览群书,形成思想。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我们难以有所成就。只有我们具备了一流的人品,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思想,一流的胆略,一流的文采,才称之为大师。至于百世师和宗师,则是我们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愿更多的教育者成就自己的同时,都有所追求。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有可能披荆斩棘,永往直前。


四、射阳电大思想政治教育立为本
文:家龙
来源:江苏盐城教育网  http://www.yce.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27073



秋学期以来,射阳电大(射师)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培育三种精神,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采取扎实措施,全面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职工的道德素质。政教科通过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组织教职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印发《做一个有思想力的行动者》、《师有六品》、《教学质量标准的内涵及构建》、《<教育规划纲要>十大亮点解读》等学习辅导材料,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了树形象、讲奉献、比贡献活动,在全校掀起了人人学先进,个人做楷模的热潮,让教职工在参与态度上变要我做我要做


创优学校文化,提高教职工的文化品位。政教科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班主任走访、党员干部选访、与新教师交谈等形式,着力把学校办学理念,改进工作的作风与创先争优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帮助教师找感觉,构建师者文化。帮助教师树立人生榜样,提升教师的人生追求;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倡导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身边的典型,在教师中营造甘奉献、讲风格的作风,帮助教师找到人生价值;倡导协作精神,创造团结协作、开放融合的工作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拓展校园的育人功能。在育人上,政教科强调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说理教育和品德践行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用品位高雅的校园环境,优化育人氛围;用丰富的校园体验活动,累积道德信念。重视德育的学科渗透,强调教师首先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每周星期四下午活动课,组织各班开展卫生大扫除,让学生从中体会一份责任和义务,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五、2010年韦源口镇教师暑期集训写实


来源:湖北阳新教育信息网http://www.yxx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35



【通讯员
张芳林】823,韦源口镇2010年暑期教师集训会进入到了第二天。大会邀请了阳新县教研室胡家朗主任做了主题为“提升职业修养,享受职业幸福”的讲座。全镇206名教职工参加了这次集训。


讲座前,主持人赏读了一篇《师有六品》的文章,分析“百世师、宗师、大师、名师、良师、匠师”六个层次,与教职工们共勉。胡家朗主任在讲座中提出要提升专业修养,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进而旁征博引解释修养的意义,同时他阐述教师的修养包括崇高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知识、正确的教育思想、系统的教育理论及科学的育人方法。通过读书的对比及名家名句,胡家朗主任娓娓道来提升教师职业修养的重要性。最后,他建议通过读书来淡泊明志、增长才干、律己养德,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修养。通过分析教师目前的工作生活状况,胡家朗主任提出要调整工作心态、投入工作热情、创造工作业绩、享受工作快乐,才能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参加会议的教职工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胡家朗主任的精彩讲座,表示受益颇丰。

讲座后,阳新县党校柯校长作了题为《以改革创新精神 推进党的建设》的报告,勉励党员教师带好先锋模范作用,争当人民满意教师。



六、再读书,再学习,路在前方


邓剑英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9df440100kafs.html


四十岁的女人再读书,是不是太迟?


当我以最高分考上在职研究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依然兴奋得像高中毕业生。即将面临的是三年的周末不能休息,即将面临的是昂贵的学费自己掏。


再回首:读大专,读本科,读MBA,读美术教师高级研修班,我似乎都是在做学生。


学绘画,未必想当职业画家?学管理,未必想转行从政?或许,年轻时有过这样的想法,然而,四十不惑,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需要什么。当我跟班主任谈起自己的经历时,五十多岁的班主任欣赏的说:“这就是人生,精彩的人生。”那一语,一切释怀。


今天阅读《人民教育》,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少堂先生的文章《师有六品》,摘录部分与朋友们分享:


一品:百世师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孔子说:“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始终,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考察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关于“百世师”,我们会发现以下规律性现象:


——思想有巨大原创性、简洁性、包容性、模糊性、具备吸引后人不断研究阐发的巨大魅力。


——思想和核心有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因子。


——有众多铁杆学生,不仅能把老师的思想理念四处传播,而且能与时俱进的将其理念发扬光大。


放眼世界,孔子如此、韩愈如此,苏格拉底也如此。


二品:宗师


“宗”是敬仰、尊崇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将“宗师”解释为:指思想或学术受人尊崇而奉为楷模的人。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无论哪个领域,被称为一代宗师的人都具备以下特点:


——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深厚的中国古文化底蕴。


——具备创新素质,没有创新素质和素养,不可能成为“宗师”。


——必须具备反叛精神,开宗立派。


三品:大师


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留下一句名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成为大师,意味着进入所在领域的一流行列,被称为大师者,一般都有“四大”:学问大、成就大、影响大、个性大。他们身上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气场”,也是闪耀着光辉的“文化美人”。大师具有五个一流:一流的人格,一流的学识,一流的思想,一流的胆略,一流的我文采。


四品:名师


所谓“名师”,应该是有名又有誉的教师。其特点:


——有“名学生”,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生;


——有名课,如华罗庚的代数,冯小刚的的电影,鲁迅的小说,闻一多的楚辞等


——有名文,有名气


五品:良师


所谓良师,是使人得到帮助和教益的老师,敬业爱生,有幽默感,公平公正、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善于和学生沟通是良师的基本特点。


六品:匠师


匠师能完成教学任务,工作合格,但无创新。


艺术的追求,才能成为良师以上的教师。


一所名校,培养什么样的教师,领导的眼光只是外在的,在乎领导给予荣誉的教师,累得可怜!


一所名校,建立什么样的学术氛围,不是人为的塔式结构,而是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培养名师、大师、宗师、百世师。


再读书,我的生活充实而快乐,再学习,学习的方式也是一门艺术,


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路在前方……
  
七、北小开学第一课:教师学习
师德为先


来源:浙江婺城教育网
http://www.jhwedu.org/article/systemarticle_pkId_0_aid_66825.html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825日上午,在市区北苑小学的会议室里,分管德育的黄副校长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师德教育报告。报告中,黄副校长与大家一同重温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他还引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至大学,有力地印证了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中引起的重大影响。让老师们深切地感受到,宽容是水,宽容胜金,教师一句不经心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到学生纯真稚嫩的心灵,宽容教育是我们每位教师爱生情感的具体体现,乃师爱之神韵。接着,他又引领着全体教师再一次回顾了发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身上那经典的《三块糖的故事》,赏识教育令人折服,让大家再次沉浸在了大师智慧的教育艺术中,

接着,政教处主任叶燕萍与大家分享了《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师有六品》,分析“百世师、宗师、大师、名师、良师、匠师”六个层次,与全体教师共勉。叶主任希望大家都能调整工作心态、投入工作热情、创造工作业绩、享受工作快乐,做一名幸福的教师。青年教师代表陈闪闪老师还谈了自己的感想,他表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虽然目前我还不是所谓的名师大师,但是我愿意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参加会议的教职工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叶主任带给大家的精彩文章,表示受益颇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19 14:00
语文味的教学生成
深圳高级中学
张从德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鲁迅少年读书的“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读书味美如肉汁太羹,何其妙哉。无独有偶,苏州留园的五峰仙馆也有一联:“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书取坚,最有味书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如此描写读书的滋味,真是酣畅淋漓。
然而,读书如果被功利之心困扰,方法不当,寻章摘句老雕虫,美味就变成了苦味。清朝袁枚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遗憾的是,读书不知味,在今天的语文课堂里还大量地存在着,因为我们老师的教学理念中没有“滋味”的位置。单调沉闷的讲解,机械乏味的训练,抛开语言而进行的空洞的人文讨论,割裂语言工具和人文内容的联系,有味的语文享受变成了乏味的言语折磨,如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基于汉字本身的特点,也是源于汉语教学的传统。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这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
从汉字的表意特点看,它不像英语等拼音文字那样语法和词形变化复杂,而是依靠字与字千变万化的组合,幻化出无穷的篇章中国人写文章“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因而写出的文章包蕴有使人无穷联想文外之重旨”,等待心有灵犀的读者去品味这就决定了汉语教学的重点不在词形的学习,不在支离破碎地肢解语法,而在于品味文章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就用“味”来描写哲学的“道”,“道之出口,淡乎其味”,这段文字开启了以“味”论文的先声,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以“滋味”审美的滥觞。“味”不仅可以感觉,还可以超时延留,《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滋味”的本质特征是非功利的审美情趣。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钟嵘写的中国第一部诗话《诗品》,认为诗歌“无关国事成败,不涉风俗盛衰”,而在于愉悦身心。唐代司空图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辨味是作好诗的条件。好的诗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不仅要有“内味”,还要有“味外之旨”,“文外风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披文以入情,“情味”是作者和读者共鸣的桥梁。
“滋味”本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范畴,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象述意”、重在感悟的审美传统。从“文以载道”,以“道”释文,到“以味释文”,是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的一次革命,它树立起纯文学的审美旗帜。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滋味”审美观引进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思想的一大创新。语文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强调冷静的分析,艺术强调个性化的审美感悟和情感张扬。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冷静有余,情味不足;讲解有余,讨论不足;分析有余,审美不足;束缚有余,个性不足;重复有余,创新不足;非语文有余,语文不足。凡此种种,使得语文课滋味淡薄,抓不住学生的心灵,更不用说“三月不知肉味了”。
语文味生成于情感,蕴含着情感的滋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刘勰认为文章无情即无味。同样道理,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首先要师生和作者之间心灵共鸣,情意浓烈。缺少激情的语文课虽然没有知识上的错误,结构上的不妥,但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课本中的所有课文,包括议论文和说明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和审美态度,找准课文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语文教师对每一篇课文都要情深似海。大力倡导语文味教学的华南师大兼职教授、深圳教研员程少堂先生说:“如果把上课比做结婚,把培养感情比做恋爱,那么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不能先结婚后恋爱,而应先恋爱后结婚。”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得神采飞扬,学生才能学得兴致高昂。当然,培养情感不能毫无节制,不能矫揉造作,而应不温不火,张弛有度,含蓄奔放,阴阳协调。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书读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情感如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田;魏巍老师蔡芸芝“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学生觉得她是最美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连声音都发抖了”,给学生终生难忘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使教学魅力四射,韵味十足。
语文味生成于美感,蕴含着超越功利的审美的滋味。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释名》解释“文”字:“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文”的本义是华美的图式,引申为华美的文采。汉代夏侯湛在纪念张衡的《张平子碑文》中,评价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所以赞美畿辇者,与雅颂争流,英英乎其有味欤”。所谓“有味”就是语言优美如花,内蕴典雅如诗。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用审美的角度去学习语文,就不能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还要上升到精神陶冶、审美体验的高度,使学生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然之美、人物之美,科学之美,语言之美。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的作品,它们在教学上的审美价值是通过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帮助学生掌握美丽的表达和美丽的创造的本领。审美性是语文教育艺术的源头活水和最高境界,它隐含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需要师生经过敏锐的感知、丰富的想象、切身的体悟、精心的鉴赏才能发掘出来。由于它的内隐性、模糊性、复杂多元性,在实际教学中常因不易操作而被忽略,因此,提倡审美滋味是有现实意义的。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诗意的人生追求越来越稀薄,加强审美教育,有助于拓展学生心灵的审美空间,为他们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讲究培养学生的君子风度,圣贤气象,正是利用读书美容的道理,通过审美教育改变人的气质。曾国藩诫子说:“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不仅如此,美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我在这里所学到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由此可见,虚构的文学作品,要比真实的记录更有审美的魅力。
语文味生成于文化,蕴含着文化的滋味。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它和语文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文化背景下开展的语文教学,着意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文化的塑造。语文课程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言技能,也肩负传播文化的使命。在语文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运用,都是在特定情境中的文化行为,既是内含了文化主体价值判断和文化观念的言语实践,也是把外在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积淀过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文明化。语文这一古老的学科,是与中国文化一道成长的。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以文化为核心。《易经》上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文明的极致,关注人文在于洞察人性,根据人性法则去建设和谐的社会,这一观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之魂。传统语文教育融经史子集于一炉,追求的是学术涵养和品格精神的陶冶。翻开中国的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从深厚的文化底蕴里散发出来的阵阵书香,启人心智,悦人心情。那优美雅致的文言、铿锵有力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婉转自如的韵律、洒脱超越的气质以及摇曳多姿的风采,构成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独特风貌。面对传统。我们不得不折服。然而,当下受制于应试思想的语文教育,语文的文化修养功能早已臣服了语文的工具功能,没有大气磅礴的气概,机械繁琐,毫无生气。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工具训练,把一个个灵性的人麻木成迟钝的工具,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庄子说“道也,进乎技矣!”文化就是语文的“道”。文化语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从文化视角找准切入点,挖掘拓展课文中的文化意蕴,传承弘扬课文中的文化思想。文化课程追求文化意义的创生,而不是对外在文化的盲从。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开放性的创生体,蕴含着多元意义建构的可能,由于知识、经验、视角、目的等不同,课程文本呈现出多元的理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批判的意识。比如教学《愚公移山》,有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愚公搬山而不搬家。从寓言文体的角度去解释,寓言多用夸张的手法,荒诞的情节,寄寓深刻的主题。《愚公移山》的寓意在于呼唤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而搬家则与文本的思路相悖。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因为黄河流域地处北温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愚公不愿搬家,正表明我们的祖先对哺育自己的家乡的热爱,也表现了中华国传统文化中留恋故土、安土重迁的心理。语文课要上出文化味,首先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带领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捡拾智慧的贝壳。从文化的角度教学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每个人都有听雨的经历,但这里的听雨却富有丰富而多样的文化意蕴,它似乎是人生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文化风云的高度凝缩。少年时在歌楼的灯红酒绿中消磨时光,壮年漂泊于客舟旅社,老年时孤居于僧庐下,这些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个人生活的文化曲线,不亚于一篇富有修辞效果的人生劝导书,品味此词,不一定要追究它所寓言式地描绘社会文化状况,而完全可以在三幅想象的场景中驰骋情怀,领悟到人生体验的深长意味。程少堂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考察,发现中国文化的中和之美,它的基本思想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协调状态,教人学会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堂课打通了文史哲的联系,从大文化的视角引发学生的思考,开辟出一片令人耳目一新的语文新天地,至今仍被人认为是语文味教学的经典。文化语文的建构要避免空洞无物,就要以语言感受为基础,使学生在文本体验中领会语言精华的同时,汲取文化的营养。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本,必然依赖着美丽的语言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提高语言水平。
语文味生成于语言,蕴含着语言的滋味。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课不坚守语言,则不可能有语文味。时下许多语文课对形而下的语言漠然置之,对形而上的人文探究讨论过多,拓展延伸过滥,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大而无当。殊不知人文蕴含在语言之中,通过品味语言,熏陶人文情怀,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人文积淀和语言技能提高的双丰收,而割裂人文和语言的联系,则竹篮打水一场空。中国古代文论历来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书上所写的内容总没有作者心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想要反映的事物特点丰富。言和意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言可以传达意,但不能完全地传达精妙的意境。因为语言总离不开概念,而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只抽象出具体事物的大概轮廓,舍弃了许许多多具体的特点,导致人的主观反映和客观的情况总有一定的出入,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不要以为“言”就是一切,而要察其言,会其意,明其理,在可解的“言”与难解的“意“之间寻求“和解”。古人主张读书要学会“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忘言”并不是抛弃“言”,而是在理解“意”的时候,力图超越语言局限性的遮蔽,由“言内”拓展到“言外”,不拘泥于言语所表达的范围,从而获得更为丰富和完整的“意”。一般的阅读,“得意”就意味着完成了任务,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得意”不是完成,恰恰相反,这正是语文学习的开始。否则,重“意”而轻“言”,就是不务正业。世俗之人每每死扣文字,不去探讨文字的本质底蕴,实为读死书;同样,尽在文本之外揣摩,出乎其外,不入其内,言语能力提高必然有限。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既会其意,又习其言。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获得言语智慧,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语言有温度,字字都关情。所谓品味语言,就是宏观与微观兼顾,局部与整体并重,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尽可能地挖掘课文中的语言因素,抓线索词句,抓中心词句,抓含蓄词句,
抓特色词句,推敲揣摩,变换比较,想象词语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从细节入手创设问题情境,牵一发而动全身,唤醒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去体验作者的脉搏跳动。体验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学生身在课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言与精神同构同生。比如鲍鹏山先生解说《水浒传》,林冲妻子被骗到陆虞侯家遭受高衙内调戏,使女来报,林冲三步作一步冲上楼梯,见关着门,便立在楼梯上喊叫:“大嫂开门!”以林冲万夫不当之勇,遭受如此奇耻大辱,为什么不一脚踹开大门,杀了那可恶的流氓恶少?鲍鹏山认为,林冲是有踌躇的,踹开门不难,踹开门以后怎么办?与仇人四目相对,杀还是不杀?杀,顶头上司高俅不会善罢甘休,不杀自己下不了台阶。叫妻子开门,让高衙内跳窗逃走,既解救妻子,又避免尴尬。可见林冲并不是一个动不动就杀人放火的暴徒,也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血性蛮夫,他太想生活安定了,可是社会给他的只有梁山一条路。像这样抓住精彩的细节品味语言,实质上是对言语局限性的完形,对语言整体性和生命性的呵护。一个飘忽的眼神,一句漫不经心的对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看似平常的虚词,都可能直达最深刻的主题,能否把握细节,折射出教师的功力。品味语言,要与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或闲庭漫步,或走进作者和进主人公的心灵,进行角色体验,或身临其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品味语言,要整体把握文本,局部品读词句,体会语言的旨趣、情趣、理趣,感悟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味教学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生活智慧的必需。
诗书有味品后甜。语文味教学将语言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熏陶融为一体,使学生在令人陶醉的诗意境界里,进行潜移默化的内隐学习,不仅学得愉快,而且学得高效。

(发表于《中学语文》2009年第五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19 15:09
《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出版

一、《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正式出版



【语文味网报道】本站站长、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味理念的提出者程少堂副教授聚半生心血凝成的专著《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由海天出版社于2006年8月23日正式推出,全书洋洋60万言。我国著名美学家、著名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先生为本书作序。孙绍振先生盛赞本书是“我国教研员系统第一部高层次理论探讨与实践相结合的力作”。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编《少堂教育视野》(精选程少堂老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要教育论文25篇,其内容高屋建瓴地、全方位地涉及宏观教育的方方面面,篇幅达20余万字)、中编《少堂论课改》(收入程少堂老师近几年作为深圳市教研员所发表的课改方面的文章10余篇,其中包括被新华社看中的著名的《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以及由他策划、发起并轰动深圳市教育界的有关“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的有关文章)、下编《少堂与语文味》(收入程少堂老师的关于语文味方面的著名论文、程少堂老师语文味实践——在全国中语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以《荷花淀》《咏雪》《子衿》《你是我的同类》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课堂教学实录,以及广受好评的在语文味理念指导下的作文点评精选等)。
收入本书的论文有16篇被国家级文摘刊物转载。其中不少篇章曾在教育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多种学术观点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著名教育理论家瞿葆奎主编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术断代史《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著名教学论专家李定仁主编的教学论研究学术断代史《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收录,多种大学教材引用。
本书还收录了几篇与程少堂老师进行学术争鸣的文章,展现了程少堂老师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追求真理的风范和胸怀。
本书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集中而全面的反映了程少堂老师开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学术功底、敢于实践的人生勇气和“不畏浮云遮望眼”在孤独寂寞中执著追求的坚韧个性。通过“这本大书”(孙绍振先生语),你在看到了一位理论型的实践家,或者说实践型的理论家的同时,也许还能看到一位“荒原中的舞者”。
在学术著作出版相当困难的今天,海天出版社主动提出不让程少堂老师个人出任何资费,慷慨全力推出《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并首印6000册,其心可佩,其情感人。
以下是《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的目录:


《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上编:少堂教育视野


一、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研究


教育本质新探
——兼与李大伟同志商榷
试论教育规律的特殊本质
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
“教育的外部规律”说不能成立吗?
《教育规律问题探论》之辩驳
再论“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的外部规律”说
教育规律分类新探
教育规律论


二、教育原则与教育教学艺术研究


教育原则论
教育艺术论
教学风格论
知彼知己:一条全新的教学原则
教学控制论
教学传播论
教学节奏论
过度学习论


三、全面发展研究


中国学校德育非个性化源流
——关于德育危机的历史文化反思
中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由来已久
——我国学校轻视健身体育的文化分析及对策
文质彬彬批判
——我国学校美育弊端的历史文化反思
重视闲暇教育,促进素质发展


四、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学校教学改革重点研究
——试论学校教学改革自身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普教改革的关键
运用系统思维安排好学校课程表


五、教育学研究的自我反思


教育学二重起点论


六、教育理论如何指导教育实践研究


现实化: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努力方向


中编:少堂论课改



一、第三只眼睛看课改


       第三只眼睛看课改
——中小学课改四年的回顾与反思
附一:先把步子迈起来——读《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于建民
附二: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调查报告
语文课改:实绩、问题与对策
师生对谈:今天怎样做学生
课改:呼唤家长、社区的有效参与
警惕课改后考试命题走入误区
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几点意见
——对顾振彪、顾之川先生的提问
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道德

评课:呼唤新思维
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
    ——对一种评课现象的批评


二、课改背景下的教研员素质研究


呼唤与追求:教研员要学者化


三、“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放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顾之一
教学大师是创教学流派的前提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顾之二
附一:呼唤流派:深圳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座谈会纪要)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顾之三
附二:参加“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的其他主要文章(存目)
——“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大讨论回顾之四
四、域外教育观察

   香港中小学校长缘何更漂亮


下编:少堂与语文味



一、少堂与语文味理念
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
语文味研究回顾
语文教学要教学出语文味
——我国学术界正式提出“语文味”理念的第一篇文章


二、少堂与语文味课堂实践
用另一种眼光看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程少堂《荷花淀》公开课教学实录
附一:繁冗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关于《荷花淀》一课的几点说明
附二:但开风气不为师
——程少堂老师《荷花淀》公开课纪实(小舟)
附三:慢慢走,欣赏啊
     ——程少堂老师《荷花淀》公开课观后(邹玲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
    ——程少堂《世说新语·咏雪》公开课教学实录
附一: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一课的几点说明
附二:为语文味网写的几点说明
把玩诗歌
   
——程少堂《你是我的同类》公开课教学实录

附一:2005年深圳市初中新课程优质课大赛课文
附二:课后访谈:程少堂:我为自己喝彩!
——为我的“野狐禅”,为我的“七步诗”
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
附一:程少堂“维港”吹清风 语文味“香江”酿甘醇(钱冰山)
附二:程少堂老师《诗经 子衿》课堂教学艺术研讨会在香岛中学举行(钱冰山)
陌生化:艺术的“头脑”——以《听陈蕾士的琴筝》为例谈诗歌鉴赏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
程少堂《伤仲永》公开课教学思路
语文味声名远播
①互联网上出现“语文味派”说法
②新华网发展论坛列程少堂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三代语文名师代表
③中国教师用书网评论程少堂
④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网评论程少堂
⑤教育在线论坛评论程少堂
⑥重庆名师评论程少堂
⑦深圳一线老师给程少堂老师的信
⑧少堂印象(钱冰山)


三、语文味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思考
《背影》话题的文化反思
国家也幸诗人幸
——贺金庸作品进教材
高中生该否回避性描写?
个性化阅读是美丽的
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对《关于中小学语文和外语教学的思考》的再思考
四、语文味理念下的写作教学思考
    做人要“公”,作文要“私”
——作文魅力初探
中考语文:向人文底蕴要高分
中高考优秀作文的奥秘试探
附:2001年深圳市中考满分作文《小楼昨夜又东风》讨论
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成因及克服
附一: 好作文还是“问题”作文
———读者评《映阶碧草自春色》
附二:谁能改变你的冷硬和荒芜(邹玲
附三:审美疲劳还是美感缺失?(王爱娣
附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与程少堂先生商榷(贾晓明
附五:就作文评卷问题答读者问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的赞和弹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反思之一
“学会怀念”与“纪念”:异同及其转化
——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试题反思之二
“快” 时代如何写出“慢”文章
——“丰肚法”:一种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2005年深圳高考一模高分作文点评选
2005年深圳高考二模高分作文点评选
2006年深圳高考一模高分作文点评选
附:谁人解得心血丝
——读程少堂老师高分作文点评有感(王君
国家级文摘报刊转载程少堂论文目录

    跋:做一个理论型的实干家

二、理论与实践齐飞
厚重共灵动一色


——贺《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出版


福建
孙绍振








少堂先生自称是我的学生,但其实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朋友。近几年来,他在我国中学语文界非常的活跃。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在网上,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老师们的口碑中,他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对这个理论知识扎实且很有点儿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后辈朋友,我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今天读了他的新作《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感慨良多,忍不住要为少堂先生喝两句彩。
这位可爱的后辈曾经说:幽默是他的工作态度。我很欣赏这句话。我自己,也有同样的追求。今天就轻轻松松地说说对这本书的感想。
这是一本大书,一本好书,建议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老师们好好读一读。好在哪里?我感觉这本书学术品味较高,因为从中我品出了浓浓的“归去来兮”的滋味儿,也就是呼唤语文教学回归的味道。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了过分的额外的重负,僵化的政治、虚假的道德,都以神圣的名义在语文教学这片领地进行殖民,近来又有喧宾夺主的多媒体的豪华包装,弄得语文课非驴非马。提出向语文教学“归去来兮”,就是归真返朴,回归语文味,回归人文性,回归到学生的才智和心灵的自由发展,在这一点上少堂和我是心心相印的。
2004年,福建举行“孙绍振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其实这个会主要不是研究我,而是研究“海峡两岸语文”的。开会前,要我为闽派语文拟个主题词,我拟了四个词语,分别是:求实、去弊、创新、兼容。其中,我个人认为“去弊”是最关键的。“去弊”的意思就是“去除自我蒙弊”。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篇很精彩的文章,就叫《如何防止自我蒙蔽》。求实必须去蔽,一切把我们纳入教条的东西,哪怕是非常神圣的、非常权威的、非常流行的、显而易见的、天经地义的东西,都要重新反思。只有去弊之后,才有可能去创新。
“去蔽”是西方流行的表达,用我们自己平实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思。但这个词语还包含了一层很重要的涵义:“去蔽”仅仅是“破除自我蒙蔽”而已,不是彻底打乱打碎埋葬,而是扬弃,破中有立,在传承中创新。我想,这才是正确的“去蔽”的道理。我一向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有独钟,觉得这“归、去、来”三个字都有无限的意蕴,似乎揭示了学术研究和行事为人的精髓所在。读了少堂的这本书,首先从我的头脑里涌出来的也是这个句子。纵观少堂先生前期、中期、近期的研究成果,我似乎都听到了他在天真烂漫而又执拗强悍地呼唤:归去来兮……
他青年时期的论述,收集在本书的上编《少堂教育视野》中。他的研究触角延伸到了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研究、教育原则与教育教学艺术研究、全面发展研究、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教育学研究的自我反思、教育理论如何指导教育实践研究等等。他这段时间的论文几乎每一篇都相当厚重。十多、二十年过去了,如今反观来路,其观念之超前、反思之深刻、论述之精辟,令人感叹良深。《教育本质新探》、《教学风格论》、《中国学校德育非个性化源流》、《文质彬彬批判》、《现实化:当代中国教育理论的努力方向》等论文,可谓是高瞻远瞩,在历史与未来的自由空间中纵横捭阖,读之不禁掩卷深思,有茅塞顿开之感,深切感受到他挥斥方遒的意气和豪情,他对中国教育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青年少堂,对中国教育喊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归去来兮。他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呼唤教学艺术的圆融,呼唤未来和历史的携手。固然先觉者不免引起骇世惊俗的侧目,然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这第一声“归去来兮”,便预示了未来几十年的探索的前景。
离开大学校园投身基础教育研究的选择,本来是很冒险的。擅长理论演绎哲理思维的人,留在高校似乎天经地义。但少堂就是这样倔强。朋友们爱这样嘲笑他,逃离虎口(离开中学),又投身“狼窝”(做语文教研员)。但他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别人追求轻松闲适,他偏要让自己继续忧心忡忡。谁都知道,中国当代的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谁要是沾上了边儿,谁就注定了终身不得解脱。少堂既然把自己主动喂了“狼”,于是,他的《归去来兮》就只有继续苍凉地唱下去了。

他中期的研究成果,在本书的中编《少堂论课改》中。很明显,这段时间,他的忧思和积虑加深了。如果说《少堂教育视野》还只是宏观的审察沉吟的话,那么《少堂论课改》就已经倾向于微观的一声叹息了。在“第三只眼睛看课改”中,他执着于“课改背景下的教研员素质研究”,他振聋发聩地高喊“深圳要有自己的教学流派”,引发了他所在的现代化城市对自身教育底蕴的深刻反思和大讨论。渐近中年的少堂神采飞扬而又忧心忡忡,他回顾和点评“中小学四年课改”,一一梳理出关于课改的“实绩、问题与对策”,他与家长学生对话,与一线教师沟通。他甚至还和自己较劲,作为教研员,某种程度上是以评课为职业的,但是他偏写文章说“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把自己推上了被告席。他又呼吁“教研员要学者化”,愣是逼得自己没了退路做了过河卒子。
课改是摸着石头过大江。他激流勇进却又脚踏实地,一步三回头,五里一徘徊,心比天高,脚踏实地。这段时间的《归去来兮》,是咏叹调,是协奏曲,是他腾飞前的行行重行行。
少堂真正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是在他的“语文味儿”理念提出之后。关于“语文味儿”,相当多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有定评,我不想过多赘述。从现实的情况看来,“语文味儿”已经濡染深圳,香飘维港,渗透内地。我曾经这样对“语文味儿”理论做出评价:

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既有近年来教学经验的升华,又有历史经验的积淀。最精彩的是对于语文味的界定。说它是历史的经验的升华和积淀,因为这里有着近半个世纪来的否定之否定。这表现在“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有了反面的历史教训,又从正面提出:“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教(学)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来”。这几年许多人在谈“回归语文教学本体”,“语文味”的提法,尤其是它的阐释,其好处是,很有历史的深度。除了历史经验的深度,还有一点学术的深度,这就是对于中国古典文论中“滋味”说的承传,但是也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标签上,而是结合了当代的学术资源如“积淀民族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等等。

在我看来,少堂的《归去来兮辞》唱到这个时候,也已经真正唱出了一点儿纯正的味道。这味道,是“语文味儿”,是“生命味儿”,是“民族味儿”,是“现代味儿”。之所以“语文味儿”的研究能引起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的共鸣,我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曲《归去来兮辞》真正唱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穴位上。它呼唤什么归来呢?直面文本、直面文化、直面心灵、直面人生。前几年我有为语文教学招魂一说,其实,少堂先生呼唤“语文味儿”之回归,就是以最民族化最语文化的方式对当前浮躁混乱的语文教学的一次招魂。
当然,他是不是能够做到“一唱雄鸡天下白”,还要看未来的探索和成果。就现在这个阶段而言,他已经初步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思路。纵观本书下编《少堂与语文味》的内容,让人振奋——“少堂与语文味理念”、“少堂与语文味课堂实践”、“语文味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思考”、“语文味理念下的写作教学思考”等四个部分,都值得老师们一读。前年我和钱理群老师的所谓“高端对话”中,谈到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个问题,钱老师曾有精辟的论述。他提出了三点:一是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二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三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三个方面在少堂先生的文章和教学实践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他的“语文味儿”理论,表现出他在文史哲的结合方面,有相当造诣。他的《荷花淀》《世说新语•咏雪》《诗经•子衿》《你是我的同类》等课例早已经在网上流行,常读常新,确确实实是开了风气之先。他的高考中考高分作文点评,更值得钻研,“语文味儿”理念居然把最令人厌烦的考试也弄出了别样的滋味。

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么多,是想表达我对少堂先生的敬佩和祝福。敬佩他半生不倦地吟唱《归去来兮》的历史使命感。他在研究和探索中体现出来的求实精神和开拓精神,应当就是中国教育的真正筋骨和脊梁吧。我也祝福少堂先生的“语文味儿”研究能越发炉火纯青。我有理由相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如果缺少了“语文味儿”,显然会略微逊色。


最后,学习《文心雕龙》的笔法,对
中国教研员系统第一部高层次理论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力作以赞语来结束我的序言:


理论与实践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雅儒更当有热血,风流不愧真名士。愿少堂一曲语文味儿,清歌智慧满乾坤。
是以为序。

(说明:本文作者为我国著名美学家、著名语文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本文是他为《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写的序言。


  

三、少堂跋:做一个理论型的实干家——跋《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程少堂







  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终于编辑完成我的第一部教育文集《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
这部文集,选录了我从1980年代后期至20066月近20年时间中发表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上编《少堂教育视野》选录了有关宏观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25篇。这些论文篇幅较长,平均每篇有8000字左右,其中一部分是我大学毕业后做高中语文教师期间的作品。而有关教育本质、教育规律与教育原则方面的论文,都是我1990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念教育学硕士期间的成果,也是我硕士论文的主要部分。要说明的是,本人“不悔少作”,因此并不认为我在1980年代做中学教师期间写的论文,价值比念了研究生以后写的论文要小些。念研究生以后写的论文一大“进步”,是让人看不懂,其中有几篇甚至连我念研究生时的导师著名教育理论家王道俊教授、郭文安教授他们也说“看不懂”。这“看不懂”,一是因为研究的对象(如教育本质、教育规律、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等)比较抽象;二是因为念研究生期间有一段时间酷爱读亲近黑格尔的《小逻辑》,于是一下笔就黑格尔起来;三是因为年轻气盛少不更事的我当时有一个愚蠢的认识,即不写出几篇让人看不懂的文章就不够水平;四是因为当时流行一种风气:你要是把文章写得明白如话,还不一定比写得让人看不懂更容易发表呢。遥想当年,这几篇文章真还“镇住”了好几家著名刊物(包括几家著名大学学报)的编辑,他们抢着发表哪。不过,我建议读者在读到本文集中看不懂的文章时,最好的办法是赶快翻过去不要看它。  

中编《少堂论课改》与下编《少堂与语文味》,都是我应聘到深圳市教研室做中学语文教研员后的作品。做教研员这工作,如果不重视理论研究,那就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一辈子的话一年就可讲完,或者一年讲的话可以重复讲一辈子。而我是习惯于把工作当成学问来研究的。做教研员后,我把做一个“实践型的理论家”或“理论型的实干家”当成我工作的最高目标。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我把它确定为是:“教研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教研化”。在这一目标导引下,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课改的文章,其中《第三只眼睛看课改》受到新华社的关注并通知转发;我提出的“语文味”学术概念,不仅成为现时中国语文教育界流行极广的一个新概念,而且极有可能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新词汇。我对“语文味”这个学术概念当然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是,也许我对《少堂与语文味课堂实践》中以《荷花淀》《世说新语咏雪》《诗经•子衿》《你是我的同类》等为代表的课堂实录感情更深更厚更浓,因为,它们是我对深圳教学流派的执著探寻,是一个精神跋涉者在漫漫荒原中的孤独起舞,是我倔强的灵魂上下求索的学术梦想……
现在学术界已有人写文章称呼“深圳语文味流派”了;也有名师撰文,称呼“语文味流派”为“文化语文流派”了;甚至还有人在新华网发展论坛撰文,把我称为“改革开放后中国语文界第三代名师”代表了。心里该陶陶然热乎乎吧?没有,一点都没有,我甚至觉得惴惴。
除了学术,我没有野心。唯愿“语文味”或“文化语文”这一教学流派能枝繁叶茂。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要向以下诸位表示感谢:
首先要感谢深圳市教研室主任、著名数学奥林匹克国际金牌教练、著名特级教师尚强先生。这部书原本是尚主任要我为原定今年六月份召开的深圳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而赶编的。要不是尚主任安排我编这本书,我是从没动过编这本书的念头的。如今,捧着这本不算薄的文集,面对自己半生心血凝成的结晶,我要向这位德才兼备,且宅心仁厚热心助人的领导鞠躬致敬!
感谢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拨冗为拙著作序。孙绍振先生的鼓励是鞭策我前进的力量!
感谢我的导师王道俊,郭文安二位教授,二位先生的指教我没齿不忘!
感谢深圳市翠园中学(高中部)的邹玲,翠园中学(初中部)的张萍、王晓菁,深圳市梅山中学宋等老师,她们几位牺牲许多休息时间帮我整理课堂实录。
感谢厦门市禾山中学陈爱萍、深圳市梅山中学宋、深圳市横岗中学黄宛等老师,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帮我校对文稿。
感谢重庆外语学校的王君老师,她不仅同意我把她的几篇文章作为附录收入本书,而且她对本书的编辑等工作,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感谢深圳市育才二中的于建民校长、深圳市翠园中学的邹玲与钱冰山老师、北师大南山附中的王爱娣老师、深圳市高级中学的贾晓明等老师,感谢他们同意把他们或支持或与我争鸣的文章作为附录收入本书。他们的作品,增加了这本文集的学术气息。
     感谢语文味网站的管理员深圳福田中学的王小应、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朱碧波与李伦琰等老师,是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把语文味网站这朵三年前的小花浇灌得妖娆多姿,意态可人,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界著名网站。
在学术著作出版相当困难的今天,海天出版社主动提出不让我个人出任何资费,慷慨全力推出本书,并首印6000册,其心可佩,其情感人。特别要感谢责任编辑周鸣琦主任、徐丹娜老师和美术编辑张幼龙老师,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有了她们的宽容与支持,才有书中的一切。
最后,向一切爱我恨我助我骂我的人们致敬!因为是你们推动了我的研究,希望你们继续爱我恨我助我骂我,以推动我的另一本著作《语文味:当代语文教学的第四次浪潮——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研究》早日问世!


2006
72日晚草于广州

7
3日晚定稿于深圳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1 18:16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459376.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